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八个重点内容.docx
《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八个重点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八个重点内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八个重点内容
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八个重点内容
一是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通过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二是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培育新型战略型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三是通过推进城镇化和加快新农村建设,调整优化城乡结构;四是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是通过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六是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七是通过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八是通过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国际合作和对外竞争的新优势。
我国“十二五”期间的五条发展思路
一是以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全方位调整。
二是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把社会发展摆在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民生为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差距,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促进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和谐,树立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空间均衡原则,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切实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四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消除不利于市场基础性作用、不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
五是以培育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为目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丰富开放的内涵,提高开放的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的初步设想
一是坚持构建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以建立消费拉动的长效机制为重点,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把扩大消费需求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夯实居民消费基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健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预防性储蓄,引导居民消费预期;改善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力。
二是坚持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进程,促进中原城市群“三化”协调发展。
大力促进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协调、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相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相协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形成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产城融合、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的“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三是坚持以粮为基,统筹“三农”,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实施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抓好重大水利设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农村生态环保等重要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一批大型商品粮、优质畜产品、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
四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支撑产业,努力实现由中低端产品为主向终高端产品为主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转变,由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向高加工度的工业体系转变。
五是坚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把促进农民工安居乐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把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重点建设郑州—开封核心增长极,形成以郑开一体化区域为核心层、半小时交通圈为紧密层、一小时交通圈为辐射层的城镇化空间发展格局,促进人口和要素集聚。
六是坚持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能源保障体系,增强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巩固提升铁路枢纽地位,加快干线铁路网和中原城市群铁路网建设;推进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
“十二五”末,基本建成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各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现代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农村交通网络化程度大为提升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按照建设国家能源输送战略枢纽和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的要求,保持能源稳定增长,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核电和新能源建设,构建现代能源保障体系。
七是坚持加强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到“十二五”末,基本建立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的体制机制,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比较健全的社会应急管理体制。
八是坚持深化改革、推动对外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努力在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资源要素价格、财政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方面取得突破。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使河南经济的开放度有较大提高。
河南省“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机遇
1、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机遇。
根据国外经验,经济进入调整期,是市场竞争更加充分的时期。
因此,这一时期是通过市场手段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最佳时期,也是企业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好时机。
河南省产业结构不协调,二产偏重,三产落后,是长期以来困扰河南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使得产业优化调整的动力极大增加,已经由过去的被动调整变为主动调整。
河南正好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效调整目前的产业结构。
其次,许多中小企业经受不住金融危机的压力,经营困难,难以为继,此时大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联合、收购、兼并这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企业,是实现企业资产重组和整合的重大机遇。
再次,“十二五”时期将进入低碳经济时代,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发展为河南产业升级提供新的机遇。
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正在全球兴起,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为河南赶上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步伐,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发达省份的差距,改变河南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处于低端的不利地位提供了重要契机。
2、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
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每一轮世界经济的深刻调整都将引发全球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组织结构的大调整,都伴随着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和行业兼并重组。
在全球经济走低大势下,我国经济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越来越强的资源、环境和需求约束,发展困难不断加大。
为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未来中央宏观调控更多地将重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方面。
经济内需型转变必然要求全国产业布局进行调整,沿海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制造业无疑将寻找新的落脚点。
这正是河南等待多年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
河南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具备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条件,如能凭借相对优越的区位、市场、资源及劳动力优势,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必然能够使省内相关产业获得一个大幅度的发展。
3、扩大内需的机遇。
首先,以内需为主更加注重消费需求的发展方式为河南发展提供了机遇。
河南对外依存度低,经济结构主要以投资和消费拉动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比沿海省份更容易适应新的发展方式的需求,由于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为河南扩大消费需求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其次,是河南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物流业的重大发展机遇。
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国内成为主要的竞争市场,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交通体系,不仅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而且有利于形成全国物流集散中心。
再次,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为解决长期制约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提供机遇。
国家采取“大幅度提高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投人”的政策对改善河南农村基础设施,启动农村消费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遇,不仅能够打破制约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将会极大地释放农村经济活力。
同时更要抓住国家改善民生这一重大举措,解决河南经济发展中城镇职工收入偏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覆盖率低等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为扩大居民消费提供物质基础。
4、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机遇。
“两纵两横”经济带为中部提出了新的经济构架。
“两纵两横”经济带打破了局部的行政区划对经济的阻隔,把增长极、城市群、产业带联系起来,为中部崛起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河南要借此机会积极寻找和谋划在“两纵两横”经济带的位置和发展方向,重新规划河南的区域布局,把中原城市群,一极两层三圈现代城镇体系和“两纵两横”产业带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规划》为中部地区明确了产业、功能定位,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
如规划中提出的建立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国家要加大对中部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有助于推动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为河南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发展机遇。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挑战
1、应对气候变化对河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二五”时期河南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不仅自身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硬约束增大,而且国际社会将对我国形成碳减排的新压力,发达国家也会从各方面施压,要求我国承担减排责任,这对河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几年河南经济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拉动的,能源消费增长依然较快,单位产值能源消耗依然较高,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成为河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市场需求萎缩,资源、原材料和初加工品价格下降,迫切需要改变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配置比例,使资源依赖型、初加工型产业向资源节约型、深加工型产业转型升级,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向低消耗、低排污产业升级。
2、内需主导型经济面临更大竞争。
河南是典型的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遇到了新的挑战和竞争。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正像国外需求下降导致沿海省份出口严重受阻一样,全国经济减速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下滑,必然会导致省外需求下降。
同时由于全国经济传导的间接影响,省内需求也随之下降。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河南将面临更大压力。
沿海地区出口加工贸易受损严重,在出口无路的情况下,纷纷由国外市场转向国内市场,通过拉动内需来消化过多的产能。
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河南经济本身就面临国内市场需求下降的挑战,再加上沿海各省转战国内市场,使得原本就在不断缩小的蛋糕又要被经济发达省份分走一块。
与沿海各省相比,河南产品整体上层次偏低,竞争能力差,如果与沿海省份同台竞争,河南产品竞争优势弱,如何保住原来的市场份额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3、贸易保护主义使对外开放面临新的考验。
近年来,河南省坚持把开放带动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主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对外贸易稳步增长。
但是由于基础较为薄弱,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一直十分有限。
2008年,河南省外贸依存度仅为6.7%,不仅远远低于全国59.8%的平均水平,而且与中西部部分省份相比也存在差距,在中部六省中排名倒数第一。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贸易大幅下降,使得亟待提升的对外开放能力严重受挫,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在原本就已经十分弱小的情况下进一步萎缩,对河南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不断减弱。
此外,金融危机使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强化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断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和就业,对能源资源领域和重要产业的跨国并购设置更多的障碍。
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倾向增强,使河南更难参与世界分工,抢占国际市场,对外经济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4、众多矛盾交织带来的就业压力较大。
未来几年,河南总体上仍然处于新增劳动力快速增加的阶段,需要持续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特别是现阶段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小企业破产重组产生的裁员失业人口、数量处于高峰的大学毕业生、军转干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农民工等多种类型的待就业劳动力交织在一起,使得“十二五”时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此外,河南结构性矛盾使吸纳就业空间有限。
在河南就业人口构成中,第一产业仍然是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原因在于河南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占据较大比重,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导致河南就业容量较小,吸纳就业能力较弱,供需严重失衡。
河南省各县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应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估计当前经济形势给县市的带来机遇与挑战
1、国内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定、不牢固、不平衡。
2、乐观估计“十二五”规划正好处于经济周期的回升期。
二、充分考虑国家政策对县市发展的积极影响
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统筹城乡发展”是今后县市工作的主攻方向。
2、《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为县市融入经济带和城市群提供了新机遇。
3、《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县市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4、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县市影响有限。
5、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给民营经济大发展提供了新空间。
6、国务院抑制过剩产能政策是县市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
7、即将陆续出台的鼓励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为我们指明了结构调整的方向。
三、充分考虑省市政策对我市产业方向的影响
1、我省将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列为重要方向,明确提出了文化强省、旅游立省战略。
2、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3、地市产业发展方向也是必须考虑的政策因素。
四、县市要将专项规划细化到“十二五”规划中
1、将产业规划发展目标细化到“十二五”规划中。
2、明确三次产业、行业大类的具体发展方向。
3、加大大项目谋划力度,积极做好“十二五”项目规划上报。
4、把握发展机遇,谋划布局县市新兴战略产业。
5、加强与周边县市衔接,形成更大规模区域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6、加快城镇化步伐。
编制市县级规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编制五年规划及其他中长期规划的过程,应当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
除了搞好前期调研、专门课题、聘请专家论证等之外,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尤其是通过多种形式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
有的主要指标、重大项目还应当做出几个方案加以比较、取舍,甚至还可以有针对地进行“不可行性研究”。
从这个意义上讲,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决定了科学性。
2、提出的目标是阶段性目标,应当突出阶段性的重点。
作为阶段性的总体规划,一定程度上的“面面俱到”是可以理解的,而重点过多则不可取,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
要紧扣根本主题,理清发展思路,并注重思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围绕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把握好主攻方向,并从实际需要出发作必要的充实和调整。
3、编制规划提出的指标要积极可靠、留有余地,以利于持续稳定发展。
不论是扩投资、上项目,还是促消费、保民生,都要综合分析人力、财力、物力,充分体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这样编制的规划才能够增强实效性。
4、服从国家和省规划的指导,与上级有关精神保持一致,同时应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基本特征。
扣紧本地方的特色,体现与众不同的方面;扣紧本地方的优势,体现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切忌“小而全”面面俱到。
5、跳出市县域行政边界,从更大区域发展的视角来谋划市县域经济发展,找准市县域在区域内的定位,积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的发展。
6、不能只是把各个委办局的方案“拼盘”,而要通过具体的协作流程,体现经济社会发展诸方面的内在联系,增强系统性,特别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筹兼顾。
国内有关专家对“十二五”规划的建言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内在动力。
我国将通过六大途径解决影响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包括扩大内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改善民生、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供支撑。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
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进入一个艰难的调整过程,短期内可能难以再现上一轮的高速增长。
因此,在重新调整过程中,摩擦和动荡可能会贯穿整个“十二五”期间。
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郑京平: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国内外环境,以及新旧规划的延续性。
在内外环境方面,有6个的问题要重视:
一是中国的崛起更引人关注;二是全球金融体系重构的压力增大;三是传媒和网络时代的挑战更加严重——“推特”、“微博”等方式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范围大增;四是环境与资源约束更强;五是结构失衡的矛盾亟待解决;六是行政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伟:
虽然在“十二五”期间中国也有可能取得比7.5%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看,“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率仍然定在7.5%较为合适,在实际执行时,即在确定每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时,可以略有提高,在8%左右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