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差小区优化整治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7099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差小区优化整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质差小区优化整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质差小区优化整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质差小区优化整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质差小区优化整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差小区优化整治方案.docx

《质差小区优化整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差小区优化整治方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差小区优化整治方案.docx

质差小区优化整治方案

 

质差小区优化整治策略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HuaweiTechnologiesCo.,Ltd.

版权所有XX

Allrightsreserved

1质差小区分析概述

根据语音质差及干扰分析,并从网管数据、频率规划、干扰源分析等方面对产生区域高质差原因进行详细分类分析,总结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分布规律,给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2分析策略

本次分析依据载频/小区级性能统计数据、干扰带数据、小区参数,硬件告警信息,对小区的质差原因进行分析。

以网管的GSM语音质量评估数据为依据,结合覆盖类分析,对质差小区从地域、覆盖类型、基站告警,参数设置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场景、小区为单位对各个维度进行关联性分析,找出影响语音质量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优化建议。

3质差小区指标定义

质差小区定义:

6-7级话音质量超过5%,且平均每小时话务量大于1erl。

4网络质差小区优化思路及方法

按照小区主要覆盖区域对小区属性进行分类;

根据小区宏蜂窝、微蜂窝属性,分析影响室外宏站、室分系统网络质量的共性原因,结合现场勘察测试,提出优化解决建议;

统计小区BAND指标信息,关联分析质差小区的上行干扰等级,分析判断质差小区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状况,分析干扰导致的上行质差;

分析质差小区频率配置情况,分析定位频率规划对下行质差的影响,重点分析同频、邻频配置对话音质量产生的影响;

结合小区的电平质量分布情况,分析弱覆盖对网络质量的影响;

对交通干线质差小区专项分析,挖掘道路覆盖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结合质差小区的参数设置和所处的无线场景,分析参数设置对话音质量的影响;

结合各小区TA情况和质量情况,分析越区覆盖对网络质量的影响;

分场景对质量情况(除交通干线外,还有大型居民区,密集城区等)进行分析;

关联网元告警信息等数据,排除网元故障所导致的质差现象。

5质差小区分析

5.1质差小区原因分析

根据对质差小区性能数据的分析,可按照质差小区原因分为以下几类:

内部干扰、外部干扰、硬件故障、弱覆盖、参数设置、频率配置、越区覆盖、其他。

质差小区分类标准如下:

质差小区分类

分类定义

内部干扰

干扰带跟话务相关性大

外部干扰

干扰带跟话务相关性小

故障

小区质量统计期间存在载频质量告警或基站告警

弱覆盖

小区上行电平-95dBm以下/下行电平-90dBm以下测量报告占比大于10%

其他

不存在干扰、故障和弱覆盖情况

下面以鄂尔多斯市的为例,小区总数为6308个,上行质差小区18个,上行质差小区占比为0.29%:

下行质差小区87个,下行质差小区占比为1.38%。

5.1.1上行质差小区原因分析情况

(一)

从上图表可见,上行电平若是质差小区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上下行不平衡,两者占比达到了57%。

5.1.2下行质差小区原因分析情况

(二)

从上图表,下行弱覆盖、频点干扰是引起下行质差小区的主要原因,建议及时处理各种告警,加强弱覆盖处理力度,优化频率配置,可考虑进行全网或局部的频率割接,降低网内干扰,改善质量。

5.2质差小区覆盖场景分析

5.2.1上行质差小区覆盖场景分析

通过对上行覆盖场景分析,统计出上行覆盖较差的小区场景,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目前覆盖农村小区占比最高,建议通过新增站点或直放站,解决弱覆盖,提高质量。

5.2.2下行质差小区覆盖场景分析

目前下行质差覆盖场景多集中在农村和郊区小区场景,针对此类场景,需要排查弱覆盖区域,保证连续覆盖:

针对城市小区场景,则需根据小区业务情况,合理配置频点、载频等资源,通过加大1800M基站建设力度,分担900M话务负荷,降低900M频率复用度,减轻网内干扰,改善质量。

5.3质差小区载频配置分析

针对高配置的高质差小区,建议进行小区分裂或增加1800M基站,分担大配置小区话务,减少网内干扰,降低质差小区数量,提升客户感知。

6质差小区处理思路及优化建议

通过对质差小区的进一步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质差产生的原因及优化思路:

6.1网元故障

硬件是网络安全、高质量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在现网中,载频和基站数量是最多的,因此它们运行正常是是质量提升的基础,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硬件告警,对改善小区质量至关重要。

经以分析,直放站等网优附属设备是质差小区的主要特征,因此针对网优附属设备引起的质差小区,我们有以下处理建议:

1、GSM移动通信直放站是解决基站覆盖而存在的信号盲区的一种方式,通过架设直放站不但能改善覆盖效果,同时能大大减少投资基站之成本。

直放站在解决网络覆盖问题的同

时给网络带来了不可控的干扰。

目前直放站均工作在900M频段,主要干扰900M网络,因此现阶段可以通过将话务疏导至1800M网络来降低干扰的影响。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直放站干扰问题,就需要加大网络建设和优化,提高覆盖深度,尽量减少弱覆盖区域。

同时有条件的话,尽量更换无线宽带直放站,避免直放站对宏蜂窝的影响。

2、由于直放站或室分系统工作稳定性和性能相对较差,建议加强对直放站设备和室内分布系统的优化和管理,以减少对通话质量的影响。

6.2频点载频配置

这类原因通常出现在高话务区域,因为高话务区域载频配置大,载频配置为7块以上,频率复用度高,频点受干扰的几率增大,这样网络干扰增加,造成小区质量差。

1、结合无线利用率情况,可以对无线利用率低的小区,进行减容,降低频率复用度,降低网内干扰;

2、充分利用1800M资源,做好双频网切换,加大话务向1800M网络迁移力度,提高1800M资源利用率;

3、建议加大1800M基站建设力度,提升1800M话务吸收能力,以减轻900M网络压力。

6.3高干扰

1、GSM频率分配

GSM频率包括EGSM/PGSM/DCS1800,其频率分配如表1所示。

EGSM+GSM900

880MHz~915MHz上行频率

925MHz~960MHz下行频率

双工间隔为45MHz,工作带宽为35MHz,载频间隔200kHz

DCS1800

1710MHz~1785MHz上行频率

1805MHz~1880MHz下行频率

双工间隔为95MHz,工作带宽为75MHz,载频间隔200kHz

2、干扰的判定

在GSM系统中存在的干扰分为系统内的干扰和系统外的干扰,这两部份又可以细分为上行干扰和下行干扰。

系统内部的干扰是指不合理的频率规划和系统设备硬件故障导致网络

的服务质量下降;系统外部的干扰是指不明的信号源存在严重干扰网络本身信号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下面主要从网络性能来判定并解决干扰。

网络干扰主要表象为通话质量差,话音断续,有金属声,严重的会导致无法接通或者掉话,这些都是可以从用户投诉和网络性能指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我们可以从网络性能指标统计分析和利用测试设备现场测试进行干扰定位。

3、网络性能指标分析

干扰带统计:

当业务信道处于空闲状态时,将不断监测上行噪声,并对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将干扰电平分成5个等级发送给BSC。

对于5个等级的划分我们可以在后台进行操作,默认设置是110、108、105、95、48(即:

-110dBm、-108dBm、-105dBm、-95dBm和-48dBm)。

通过对干扰带边界的调整我们可以确切的了解干扰的大小。

上下行干扰引起的切换统计:

通过基本测量中干扰引起的切换数统计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干扰。

通话状态上下行RQ样本数采集:

RxQual是反映通话质量的一个指标,分0~7个等级,它是基于误码率的一个指标。

基本测量中上下行RQ样本数的统计对通话质量在0~7级下的样本都进行了统计,可以清晰的反映用户在通话状态下受到干扰的情况。

图5.3-1RxQual与Ber间的对应关系

4、路测和CQT

拨打测试和路测,通过实地测量的方法真实的反映干扰情况。

通过拨打测试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干扰地点的话音质量,并从测试手机上看到通话质量等级,如果覆盖电平良好,但是

通话过程中仍有话音断续、金属声等或者测试手机上反映的通话质量等级持续都很高说明干扰存在的。

路测有效地反映了干扰发生的位置,受干扰的程度,便于分析干扰的原因。

不同的路测软件描述干扰的参数也不具相同,譬如TEMS通过BER&C/A、SQI、C/I表示的。

C/I:

同频载干比,与通话质量的对应关系

表2C/I与通话质量的对应关系

RxQual

0

1

2

3

4

5

6

7

C/I[dB]

23

19

17

15

13

11

8

4

SQI:

SPEECHQUALITYINDEX,是TEMS软件中对BER、FER、HANDOVEREVENT的一个综合描述,与通话质量的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

图3SQI与通话质量的对应关系

5、系统内部干扰

1)不合理的频率规划

在网络规划的过程中,由于规划工具和人为因素配置了不合理的频点和错误的邻区关系,主要表现在下行路测的过程中存在DL_RxQuality过大,手机不能接入网络,通话过程话音质量差、掉话。

对于同频所造成的干扰,在性能统计和路测中都会有明显的表现,性能统计表现各项统计指标低,路测则可以发现存在明显的DL_RxQuality过大。

从规划工具上对频率进行同频连线检查,如果存在同频一般都可以发现;但是对边界地区,由于外部区域的频率无法得到,为了能准确定位边际网中存在的干扰,可以对边际网存在同频的小区进行闭塞,同时将路测仪在出现DL_RxQuality大的地点进行跟踪测试,如果存在同频干扰问题闭塞后DL_RxQuality会变小,因此可通过修改本小区的频点,消除网络干扰。

2)越区覆盖引起的干扰

网络规划的过程中,如果工程参数和网络参数设置的不正确,将会导致小区实际的覆盖大大超过规划需要的覆盖,覆盖范围大了,随之而来受干扰的程度也会大大增加。

工程参数的设置

工程参数主要是天线的参数,不同天线的信号有不同的增益、水平波半角、垂直波半角、前后比等,不同的天线适应不同的地域以及网络覆盖。

因此在规划中根据不同的覆盖要求选择合适的天线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规划的时候,对于天线的下倾角的规划有偏差,或者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规划数据进行设备的安装,将会导致小区的覆盖范围大于实际需要的覆盖范围,会对其它小区产生干扰影响网络的服务质量,因此我们在干扰产生的时候,天线的参数是必检之一。

网络参数的设置

所谓网络参数设置是指最小接入电平、基站的发射功率、MS的最大发射功率、切换门限等,这些参数如果设置不正确会导致小区越区覆盖,带来不应该有的干扰。

3)设备故障引起的干扰

基站的无线故障主要是由于上行链路单元器件失效所导致,判断由于上行链路器失效一般采取以下步骤:

把一个TRX的两路输入闭塞,观察上行干扰带,如果为0证明TRX本身没有带来上行干扰,将TRX的两路激励不连功放输入,观察上行干扰带,如果为0证明不存在外部干扰;如果在不对功放施激励状况下仍存在较大的上行干扰,则可以断开机顶馈缆,再观察上行干扰带,如果仍然较大,则问题基本可以定位在分路器单元。

如果在上一步中断开机顶馈缆的前题下上行干扰消失,则上行干扰问题在设备外部。

6、系统外干扰

外部干扰就是不是由设备自身故障和频率规划不合理等原因引起的其它干扰,如宽频直放站干扰,CDMA系统(托尾信号)造成的干扰,信号干扰机造成的干扰等。

这种干扰在不通过仪器是很难发现的,在下边我们将介绍YBT250来分析和发现干扰的方法。

YBT250确定外部干扰的方法

借助频谱仪佣兵团50对GSM900M的上行频段进行上行干扰分析,频谱分析仪,有多种连接方式进行测试分析,一是利用其自带的测试天线,二是利用前述的接入分路器输出口来获得干扰信息。

下图就是一次干扰分析所测试的输出图,下图可以看到存在强电平干扰,但问题是不是持继的需要对此信号不间断的观察。

频谱仪没有持续时间记录的能力,但这类仪表提供了一个输出功能,见下图:

从这幅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在频率909.780处存在持续的上行强度为-73dBm左右的上行信号,由于这类仪表具有时间频率信号强度三维记录功能,所以对于确定问题带来了便利,图中上下长长的红色粗线条正是代表着时间持续时长、信号电平强度、所在频点。

7、干扰问题处理流程

建议以频率规划数据检查及硬件排查的方法定位。

干扰问题的处理步骤如下:

1、统计空闲干扰带等级等指标,确定被干扰的频点;

2、如果同一小区的所有载频都存在干扰,建议检查天馈驻波比,天线,分路器、双工器等硬件。

在排查后还是存在干扰,则利用频谱仪来进一步定位干扰源,从而消除干扰;

3、如果是个别载频问题,建议检查频率规划数据,调整更换。

如干扰还是存在,建议检查载频,调整更换。

如干扰还是存在,则利用频谱仪来进一步定位干扰源,从而消除干扰;

处理大致流程图如下:

6.4上下行链路不平衡

链路平衡分析涉及到上下行链路预算,主要包括:

BTS接收机灵敏度、BTS发射功率、合路器损耗、下行无线路径损耗、MS接收机灵敏度、MS发射功率、上行无线路径损耗。

对于无线路径损耗,根据互易原理,即对于任一移动台位置,上行路损应等于下行路损。

但是由于动态功控的原因,对于900M小区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较实际值略大,因此统计900M小区时应相应的减小10dB左右。

即在工程上认为上下行链路计算时产生±10dB的偏差是允许的正常波动范围,如果超过这个范围,从性能分析中,可能会伴随各小区质差、掉话率高、切换成功率低和呼叫占用异常。

上下行链路不平衡基站处理操作步骤:

检查扇区天馈是否接反,可用测试手机在本站各小区做拨打测试;

天线前方可否有阻挡,造成发射信号减弱;

检查机顶及各射频连线是否连接正确和紧固;

如发现问题更正紧固

测试天馈系统驻波比;

如发现驻波比较高,用SITEMASTERDISTANCE项确认故障点,排除复位

测试TRX载波机顶功率;

如发现测试功率过低,更换硬件

如测试功率正常,调换位置跟踪通话质量

如调换后,故障还是原位置,那么就要考虑合路器与载波连线接口

如是单个载波上下行链路不平衡告警,TRX硬件可能有问题,如果是整个扇区有告警,天馈及合路器故障可能较大。

优化流程及建议:

如果下行差,说明下行链路损耗太大或者下行发射功率太小,具体解决思路:

  

1)确认基站设备类型,检查小区功率设置,检查小区天馈配置设置;

2)提取小区载频级话统,确认载频是否存在隐性故障;

3)上站检查,检查小区连接线,测量载频口功率发射,测量天馈驻波比,测试3个小区方位信号,看是否有鸳鸯情况发生;

4)检查小区是否下挂直放站,直放站远端测试确认下行信号;

如果上行差,说明上行链路损耗太大或者上行发射功率太小,具体解决思路:

1)确认基站设备类型,检查数据配置,尤其是3012设备,其接收方式较多;

2)检查小区功率设置,是否设置过大,造成上行覆盖受限,上下行电平相差较大;

3)提取小区载频级话统,确认载频是否存在隐性故障;监控小区告警,是否存在驻波告警,合路器告警,双工器告警;如无则需要上站检查,检查接收连线,检查载频,检查合路器,测量驻波,测量功率;

4)根据TA统计或根据路测数据来分析是否过覆盖,造成上行受限,通过天馈调整来控制覆盖; 

5)查询小区是否下挂直放站,检查直放站是否正常,调节直放站上下行衰耗;

6)对于乡镇情况,由于基站的稀疏,可能会造成上行的受限,需要结合TA的统计,结合地理环境,通过对于边缘参数的设置,使手机尽量选择较好小区;

如不行,可能需要通过新规划站来予以解决

6.5覆盖引起质差

天线的覆盖情况,几乎影响到所有系统参数是否合理,影响到所有的统计数据。

天线覆盖的优化是一种基本的优化手段。

天线的常用指标有:

极化方式:

公用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频段,决定了天线都采用垂直极化方式(双极化天线处于极化分集的考虑,除外。

水平平面的半功率角(H-PlaneHalfPowerbeamwidth):

(45°,60°,90°等)定义了天线水平平面的波束宽度。

角度越大,在扇区交界处的覆盖越好,但当提高天线倾角时,也越容易发生波束畸变,形成越区覆盖。

角度越小,在扇区交界处覆盖越差。

提高天线倾角可以在移动程度上改善扇区交界处的覆盖,而且相对而言,不容易产生对其他小区的越区覆盖。

在市中心基站由于站距小,天线倾角大,应当采用水平平面的半功率角小的天线,郊区选用水平平面的半功率角大的天线。

垂直平面的半功率角(V-PlaneHalfPowerbeamwidth):

(48°,33°,15°,8°)定义了天线垂直平面的波束宽度。

垂直平面的半功率角越小,偏离主波束方向时信号衰减越快,在越容易通过调整天线倾角准确控制覆盖范围。

天线倾角(downtilt):

定义了天线倾角的范围,在此范围内,天线波束发生的畸变较小。

前后比(Front-BackRatio):

(25-30dB)表明了天线对后瓣抑制的好坏。

选用前后比低的天线,天线的后瓣有可能产生越区覆盖,导致切换关系混乱,产生掉话。

应优先选用前后比为30的天线。

天线增益(gain):

排除天线制造工艺的差别,天线波束越小,增益越大。

天线倾角的确定:

图天线下倾角

已知条件――天线高度H,所希望得到的覆盖半径R,天线垂直平面的半功率角A。

需确定天线倾角B。

tg(B-A/2)=H/R

B=arctg(H/R)+A/2

说明:

不考虑路径损耗,D点功率电平是C点的一半,即小3dB。

由此计算覆盖半径不完全合理。

但是厂家只提供半功率角指标。

实际作天线倾角时,比B值大1-2度更合理些。

上式同样表明天线高度与小区覆盖半径的关系。

天线倾角和方位角的调整必须根据路测数据进行,调整的结果也通过路测数据进行评估。

1、TA值过大

如果小区的TA值过大造成覆盖距离过远,网络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越区覆盖由电平值和频率等因素都会影响小区质量。

造成小区覆盖距离过远会有很多原因,例如基站天线过高、天线下倾角过小、邻区拥塞,各种参数设置不合理等等,但小区覆盖距离过远会造成网络内部干扰提升,同频干扰加大等问题,是需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的问题。

2、弱覆盖

弱覆盖也是导致质差小区的一个因素,当现网覆盖电平低于-95dBm时,网络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

影响基站覆盖差的原因主要有:

1、无线参数设置不合理:

如BTS发射功率,小区最小接入电平等;

2、存在强干扰源,导致移动台无法入网;

3、设备硬件故障,如功放输出功率过低,接收机灵敏度下降,合路器损耗大,射频连线错误等;

4、天馈系统故障,如天馈驻波比大,天线的挂高、方位角、天线的俯仰角不合理,天线损坏等;

5、站型或站址不合理,如全向高山站近处覆盖差等;

6、地理环境、电磁环境等因素影响,如存在障碍物等。

建议以硬件排查和数据配置检查的方法定位。

覆盖差问题的处理步骤如下:

1、检查问题基站的无线参数设置,重点需关注的参数如BTS发射功率,是否设置下降,下降的幅度是否合理;小区的最小接入电平是否设置过大等,对不合理的参数进行合理调整;

2、检查是否存在强干扰源。

通过性能数据,路测仪,干扰仪等分析是否存在强干扰源,并分析定位解决;

3、检查设备硬件。

如检查设备的射频连线线缆是否可靠、连接是否正确;利用仪器测试基站的功放输出功率,合路器口的输出功率是否合格等;对存在问题的硬件设备进行更换;

4、检查天馈系统。

利用仪器测试天馈的驻波比;

5、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站址是否合理,站型是否合适,是否存在遮挡等。

覆盖差问题处理大致流程图如下:

7质差小区优化总结与建议

随着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移动用户及话务量呈大幅度增长,并且用户对网络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为了承载快速增长的话务,网络规模不断的扩大。

在越来越复杂的无线网络环境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提高现有的网络质量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及时的进行质差小区的优化工作。

结合以上各优化方面分析网络情况,汇总出影响网络质量因素,提出以下措施加以提高网络质量,提升客户通话感知度,加强网络品牌:

在质差小区集中区域,900M承担了大部分的话务量,而由于900M本身可用频段为20M,比1800M少5M,因此相对而言900M会比1800M存在更高的网内干扰水平。

建议加大话务向1800M网络迁移力度,提高1800M资源利用率;同时,建议加大1800M基站建设力度,提升1800M话务吸收能力,以减轻900M网络压力。

目前900M频率资源紧张,而在这些质差小区集中区域,基站配置整体偏高,并且利用率也偏低,建议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合理配置载频,降低利用率较低小区载波配置,改善频率复用度,降低网内干扰。

直放站在解决网络覆盖问题的同时给网络带来了不可控的干扰。

目前直放站均工作在900M频段,主要干扰900M网络,因此现阶段可以通过将话务疏导至1800M网络来降低干扰的影响。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直放站干扰问题,就需要加大网络建设和优化,提高覆盖深度,尽量减少弱覆盖区域。

同时更换无线宽带直放站,避免直放站对宏蜂窝的影响。

由于直放站或室分系统工作稳定性和性能相对较差,建议加强对直放站设备和室内分布系统的优化和管理,以减少对通话质量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