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训练方法讲义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6518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3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ET训练方法讲义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PET训练方法讲义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PET训练方法讲义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PET训练方法讲义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PET训练方法讲义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ET训练方法讲义版.docx

《PET训练方法讲义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ET训练方法讲义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PET训练方法讲义版.docx

PET训练方法讲义版

PET训练方法讲义版

关于参加《惠东县家庭教育讲师特训营项目工作坊》

学习心得

2014年7月24日至2014年7月26日在惠东县第一小学参加由国家婚姻家庭教育咨询师郭立群教授主讲《惠东县家庭教育讲师特训营项目工作坊》。

通过培训学习了PET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应用技巧以及值得学习借鉴的培训管理经验。

培训开始前是签到程序,签到中现场选择播放的进行曲作为背景音乐让进场的学员有危机感、秩序感。

潜移默化感受到现场严谨的氛围。

这也是郭老师在讲课前没有讲课堂纪律但学员们能自觉遵守的原因之一。

同时开课前学员和讲师学员(讲师学员已经在之前上了六天课程)互相交流和了解,增加学员的归属感。

首先是由郭立群教授介绍自己,通过这个介绍让学员可以更好的了解讲师同时增加这次培训的信心和认同感。

然后是由讲师学员们分享这六天的学习的感想以及在列举通过六天学习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成功事件,让学员更加期待培训的开课,成功地拉住学员的心。

郭老师在开课前调动气氛的问了一句话:

大家期待吗?

学员回答:

期待,非常期待!

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活跃现场氛围。

首先介绍PET。

什么是PET?

(ParentEffectivenessTraining,简称P.E.T.)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Dr.ThomasGordon)于40多年前创立的父母教育类课程,如今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顶尖培训品牌,该课程旨在向父母传授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并循序渐进地提出建议,以解决家庭冲突,让每个人在冲突中都赢。

     《P.E.T.父母效能课程》的八大特色

【全球性】:

P.E.T.拥有48年历史,在全球50个国家推广,每年超过500万家长从中受益。

【科学性】:

P.E.T.的创始人戈登博士是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弟子,全球儿童教育专家,美国白宫儿童顾问,连续三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被誉为“沟通之父”,他创建的PET是一套没有国界的关系科学。

【唯一性】:

现在可以在各大书城及网店购买到由托马斯.戈登博士著作的《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一书,本书被“全国高科技人才委教育专业委员会”指定为全国父母教育项目唯一指定教材。

【权威性】:

1、PET又被誉为PET全球父母教育第一品牌。

2、戈登博士获三次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3、国家为此项目专门成立了PET父母教育专业委员会。

4、PET的国内证书由国家颁发并带有国徽的证书。

【系统性】:

1、PET课程训练系统(24个小时,8个章节)

2、美国原版专业教材

【普及性】:

    P.E.T.既适合于婴幼儿的父母,也适合于十几岁的青少年的父母,更适合准父母;即适合亲子关系,更适合所有的人际关系。

【革命性】:

    如今的父母在养育孩子和解决家庭中的问题时,几乎都依赖于他们的父母、祖辈所使用的方法。

P.E.T.让父母学会高效养育孩子所需的各种技巧。

【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

     P.E.T.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帮助父母与孩子建立温暖、贴心而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相互之间的爱与尊重之上的,通过爱和尊重协助父母与孩子的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

关于家庭教育的进步:

    传统的单向式家庭教育将被亲子互动式的家庭教育所替代。

    亲子教育会从偏重儿童智力开发训练迈向与父母效能的训练同步。

     一切家庭问题从“关系”开始,决定“关系”好坏的根本在于“沟通”。

 父母效能训练直接从沟通入手,帮助父母学会解决亲子冲突及家庭问题的新方法,帮助父母改善与孩子的关系。

PET课程引进惠州是由郭老师09年在惠州开办关于解决问题儿童(叛逆、网瘾、毒瘾等)的课程,在开设一个月后发现送过来教育让孩子真正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父母和孩子的的沟通存在问题。

于是郭老师就四处打听并找到这个针对给家长学习的PET课程。

学习该课程的家长在学完之后发现:

不要改变孩子、改变家人、改变别人,而是要改变自己。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在教育界中,很多业内人士会发现,很多专家教授讲师的课讲得都不错,理论上是很好,但是很多学员表示大部分讲师讲得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接近完美,不够接地气,实际运用有困难;而且发现讲师们在课堂讲一套,在他本人实际生活当中做一套。

讲企业管理的不会经营自己的企业、讲亲子教育的讲师和自己孩子关系处不好、讲婚姻教育讲师自己也离婚的。

这让学员难以有一个榜样的力量坚持把课堂学到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因为要一位学员把他从父辈、原生家庭学了二三十年三观颠覆、改变他的潜意识还要他去做到这本身就已经是很困难的。

让他思想达到改变是培训的目的,再让他去做到是培训的效果,所以培训后的效果往往不能持续很久的原因在于很多学员知道却做不到,特别是在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后到达愤怒点,就会对培训产生怀疑的态度,最后就放弃。

没有收获改变的快乐自然就觉得培训是作用是不大的。

所以这个问题一直是教育界里全国都困扰的问题-学员主动改变的积极性不大。

1:

如何倾听孩子讲话,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理解地聆听:

帮助孩子表达想法和感受并协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首先讲师问学员:

孩子说:

爸,今天的作业太多了。

学员的回答:

1:

作业多就赶快给我认真做呗!

2:

其他同学和你一样多吗?

3:

怎么可能?

不练习怎么能学会?

以上,我们大部分家长们都是听到了孩子的说话的内容,但是没有听到孩子内心真实想法。

什么是理解的聆听?

答:

理解孩子话语背后的感受。

现在社会的现状是:

孩子在学校辛辛苦苦上了一天的学,回到家还要做作业,虽然学校已经减负,但是父母却嫌孩子作业少甚至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

为什么父母都喜欢孩子做作业?

孩子做完作业通常很晚就要去睡觉了,那么孩子和父母的沟通就会越来越少了,但孩子不做作业的时候,我们该做什么呢?

作业变成了我们的保姆。

控制着孩子让我们家长放心。

还有,为什么有些孩子厌学呢?

因为对孩子来说20个肯定抵不过一个否定。

但作为父母的很多时候已经在不自觉地否定了孩子而全然不知,孩子否定得多肯定得少,孩子的动力就不高。

如何理解的聆听呢?

例:

“妈妈,今天的作业很多。

“宝贝,妈妈看你今天上了一天课肯定很累了,要是妈妈上了一天班,回到家还要加班,那妈妈也一定觉得工作量很多的。

”-运用同理心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

“是的,妈妈,我真的觉得好累哦!

”-让孩子表达出觉得作业多是因为累了。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的作业是什么?

好吗?

”-让孩子觉得你和他是站在同一阵线的。

那么孩子不管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会愿意跟你倾诉他的感受和压力,让孩子明白倾诉是个很好地疏导情绪的渠道。

以至于不会孩子越长大离父母越远。

而郭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做法的是:

老师布置一个生字要写20遍,她对孩子说:

“孩子你要是第一个字就写的很好的话,那么妈妈就把剩下19个字帮你写了。

要是你第一个字写的不好的话那么剩下的你就自己完成。

你自己选择吧!

”这个方法好处是:

锻炼孩子做事的专注力。

专注力会让一个人一丝不苟地做一件事并且把它做好,而且让孩子懂得万事开头难,做好了以后就容易多了。

你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帮助。

而且让孩子懂得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承担结果和负责。

诚恳地沟通:

表达需求和处理不可接纳的行为。

当我们有需求的时,尽可能坦率表达出来。

例:

一个女人希望丈夫在她生日那天送她一束花,在生日前几天一直在老公耳边暗示:

单位的女同事收到了花,邻居的小王送了一束花等。

但是生日那天,丈夫带她去吃大餐,而她却不高兴,因为她想要的是花而不是大餐,而丈夫认为我为了表达对你的爱我请你吃了大餐,你应该高兴才对。

于是争执就要发生了。

当遇到不能坦率表达时,或者表达后对方不能采纳时,我们首先要做不能委屈自己。

以免由于把委屈积压在心中,以至于某一天的因为一件事情把这些原本积压的情绪爆发出来。

例:

一个女人为了做众人心目中的好女人,每天洗衣做饭接送孩子上班,感觉自己象陀螺地转动。

一天她实在很累很不舒服,当她把孩子接回家时,家里人还在等她煮饭,为了争取自己需要休息的需求,她说:

“上了一天班还要接送孩子,我很累了,我要去睡觉,我不吃了,你们想吃什么自己煮吧。

”家里人被她这句话惊呆了,后来家里人主动询问她的身体情况并且给她做好饭。

她满足自己需要休息的生理需求。

公平地解决问题:

父母和孩子双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现在社会出现很多啃老族,产生的原因在于父母从小没有给孩子做主,父母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为替代孩子选择一切,比如父母由于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一直有个钢琴梦,所以就希望孩子能学会弹钢琴,但孩子喜欢的是运动,由于孩子被迫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以致他怎么学都没有拥有音乐天分和喜欢音乐孩子厉害,通常父母就会责怪孩子。

当孩子无法为父母的要求负一生的责任时,他承受不了时就会放弃,就成了成天在家不愿工作或者没有想法和创意的郁郁不振的啃老族。

以尊重的方式来分享价值观。

理解-接纳。

例:

女人从小刷牙时妈妈就教育她:

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

男人从小刷牙时妈妈教导他:

牙膏从中间挤。

这两个人结婚了,为了牙膏从中间还是底部开始挤发生了矛盾,甚至上升到人格伤害:

你看你太浪费牙膏,没点节约意识。

看看这个例子,两个人产生分歧的原因是:

牙膏的挤法。

但是我们知道他们要做的是同一件事情:

就是刷牙。

只要能刷牙不管对方用什么方法,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

为什么你的就一定是对的呢?

他的就一定是错的呢?

当你觉得他这样做你看不顺眼的时候,他其实同样看你不顺眼。

这些事情不管是夫妻还是其他人际关系都会经常发生,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事情的本身,而是在于人与人的之间的价值观取向,一个人的价值观取向最大的影响是他的父母。

价值观没有对错,只有互相适应。

这个世界有绝对的对错,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可能是:

你是对的,别人也是对的。

大家都是对的。

只要不伤害你,不伤害环境的情况下进行,那么就要去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并且接纳对方的价值观。

以平等尊重的方式分享价值观。

允许对方和你的不同。

当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聚会中往往会觉得很快乐。

那么我们如何将这些快乐变得越来越大呢?

有效开放自我,如何学会感谢别人。

肯定性你信息

很多家长在孩子考了一百分后的常见反应:

1:

宝贝,你真棒!

2:

宝贝这次考得不错,下次加油!

(孩子会恐惧,下次考试还是要一百分,那不然考了99分你不爱我了。

这是肯定性你讯息的表现,当一个人做了一件事情时,你夸奖他很厉害,很棒,继续努力!

那么其实你是在操控他,想让把这件事情继续保持或者更好。

从而他就会感受到压力,这就是为什么平时考的很好的孩子在大考是会发挥失常,是因为他在考试中浮现了很多身边人的肯定性你讯息:

你很棒,你要加油,你一定要考好!

那么他就会因为压力过大而影响正常发挥。

有位朋友的孩子学会了做饭,他说非常高兴地说宝贝你真棒!

为了炫耀他的孩子的年纪轻轻就会为家庭分担家务于是他让同事过来他家并且让孩子为他们做饭。

并且在吃饭时让同事们都夸奖他的孩子:

哇!

做的真好吃!

你真棒!

但是孩子生气地中途离场了并说:

“你们这么说还不是想让我下次再煮给你们吃么?

想吃就说,别夸我!

肯定性我讯息

肯定性我讯息是通过表达的方法让对方不会有压力的同时感受到你对他的爱,而不是因为他做得好而喜欢他。

例:

家里人为你做了一顿饭

1:

指出对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今天你为了我做了一顿饭。

2:

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觉得非常高兴和感动。

3:

如有必要说:

谢谢你!

谢谢你为我做的饭!

肯定性我讯息与肯定性你信息的区别。

1:

后者有居高临下的评判。

2:

后者让听话者感觉被操控;

3:

后者常感到被孤立。

肯定性我讯息会让对方感觉自己被需要,很有价值感。

当人觉得自己有被需要有存在感时就会感觉到你的爱,更愿意去付出。

表白性我信息:

表白性我信息在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态度、好恶。

好让别人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影响别人价值的方法。

经常在家里特别在饭桌上,讲一些你关注的新闻,对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传递我的价值观。

这也是影响孩子价值观的最好方法。

预防性我信息:

预防性我信息是在为即将发生的事情打预防针,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我们做事情很多时候是需要有计划,提前和对方打招呼,让对方有准备迎接即将发生的事情。

如果没做预防性我信息最大的伤害是让对方感觉不受尊重。

例:

当你朋友举行宴会,没有提前邀请你,到了宴会当天才打电话给你让你过来,你会感觉自己不被受重视,觉得自己在此次宴会中充当可有可无的角色,不被受尊重,不想甚至不愿意过去。

行为界定问题所有权

问:

通过你的想象,你觉得下面的四边形是什么物品?

我们会的得到各种各样的回答。

证明同一件事物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那么如何界定问题并且更好处理事情和人际关系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我们日常中我们对一件事情指出的是行为还是评判。

行为:

对发生的不加以评价地说出行为。

比如:

赖床、不收拾房间、说谎。

评判:

在这里指的是我们带着自己的情感和评价去描述行为。

比如:

你怎么老是赖床、你真的很懒散那么多天不收拾房间、你拿了别人的东西却说:

没有。

行为

框架

接纳线

可接纳行为

不可接纳行为

对方觉得拥有问题,我觉得没有问题。

双方觉得没有问题,可以接纳。

我觉得拥有问题,对方觉得没有问题。

通过这个行为框架图我们可以看到。

同样一个行为,如果双方可以接纳,那么双方就在接纳线,如果对方觉得这个行为拥有问题,我觉得没有问题,那么我们就在可接纳行为区;如果我觉得这个行为拥有问题,对方觉得没有问题,那么我就在不可接纳行为区。

接纳线的波动原因三因素:

自我因素:

我觉得这是我可以接纳的,那是我不可以接纳的;

环境因素:

这种环境下我可以接纳,换了另外一个环境我不可以接纳;

他人因素:

因为他人而影响的对这种行为事物的接纳程度。

怎么去判断谁在问题区呢?

1:

谁拥有负面情绪?

2:

谁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3:

谁想解决问题?

界定问题所有权

例:

女儿说她不喜欢哥哥的朋友。

(女儿在问题区,女儿不接纳哥哥的朋友)

你小孩放学已经一个小时了还没回家。

(你在问题区,你不接纳孩子不依时回家)

你要用家里的积蓄买房,但你的爱人要买车(双方在问题区,双方对金钱的使用有不同看法)

界定谁在问题区后,首先我们尽量要做到以行为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要轻易给别人下评判。

评判会给我们带来我们后果呢?

评判描述:

“你上班总是迟到,你太懒散了!

”“我哪里总是迟到,我只是这个星期只是迟到三次而已。

”(双方带有负面情绪的谈话)

行为描述:

“你上班迟到了!

”“嗯!

是的。

我这个星期迟到三次了。

”(不带有负面情绪的描述)。

不带评判地谈话是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

第一步描述对方的行为后,我们要做第二步: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方的感受,这里有个积极聆听的方法

积极聆听的步骤:

1:

听到对方想说的话;

2:

听到对方背后的感受;

3:

想说没有说出的话;

4;如果可以说出他们心里想说的话。

积极聆听的关键:

1:

参与积极聆听事实和感受并做理解性的回馈;

2:

引导性话题(不做打断、不做评价);

3:

同理性表白和接纳(让对方感觉你和他是同一战线的,对方才会继续往下说);

4:

肯定动机情绪,引导对方看清他的行为背后的结果是不是他想要的;

5:

为了达到他想要的结果,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案(你觉得这样可以吗?

);

6:

所有的沟通不要事先预设后果(事先预设后果实际是想通过谈话操控对方满足你的需求)

当我们想去帮助别人或者希望让别人帮助我们时达到我们意愿时,特别是家人时,我们往往用错了典型的“帮助”的方法:

12种绊脚石。

1:

命令、指挥;2:

警告、威胁;3:

说教、说理;4:

忠告、提建议(上级对下级可用);5、教导、指点(上级对下级可用);6:

评判、责骂;7:

赞扬、讨好;8:

比较、羞辱;9:

解释、心理分析;10:

同情、支持、使其安心;11:

质问:

为什么;12:

转移话题、讽刺。

指出几个较为疑惑的详细说一下:

很多人对待家里人喜欢忠告、提建议,觉得这是我用我的经历去给他们忠告、提建议是为了他们好,让他们少走弯路,特别是自己的孩子,不希望看着他做错了还让他继续错下去。

忠告、提建议的弊端在于长期如此对方会没主见、犹豫寡断、没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和他人沟通有困难。

这世界谁也不能代替了谁,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特别是父母,人类的发展是一代代繁衍下去的,父母的目标就是让孩子能独立走上社会,并且比我们的人生更成功,那么我们就需要让她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允许他的犯错,人都是在犯错中成长的。

过去你做错事情无法改变,谁也保证不了未来不会犯错,那么我们尽量在别人没有请求确实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少给忠告和提建议。

看到朋友遭遇不幸事情通常会说:

没事的,会过去的。

坚强点,不疼的······这种转移话题的同情安慰首先会让受害者感觉混乱不承认自己的负面情绪:

明明发生了事情为什么说没事?

明明我很难受却叫我坚强点不疼的。

让受害者不敢面对痛苦,痛苦依然会存在的,而且在更深沉处使人更加压抑,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热衷于泡酒吧、上网,这是一种逃避解决的方式。

并且对个人生活方式、处理事情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只有帮助对方细说细节、分析事情,直视痛苦、经历痛苦、穿越痛苦才能绝境逢生。

才能放下过去,获得抵抗困难的能力,收获意想不到的快乐。

交换:

“如果你能把这个项目拿下,那么我这个月就加你一千块奖金。

”“如果你这次拿一名,我就带你去公园玩。

”本来你想表达你对员工的能力肯定和喜爱却变成一场交易,本来你想分享孩子拿第一名的快乐却让孩子把拿名次看成一种获得想要东西的手段。

只要以物质形式的交易都不叫爱,这种方法也不能长久持续。

同时,交换也不是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下进行的。

尊重是尊重别人和我们不同之处、尊重他人感官自由、尊重他人的思维、思想的自由、尊重对方选择的自由。

所有带有条件的爱不叫爱,叫阴谋。

在我们帮助别人爱别人的前提首先爱自己。

只有爱自己对自己负责,你才能承诺一件事情一个人并负责。

沟通的辅助要素:

同理心:

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是进入并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他人的一种技术与能力。

真诚心:

当你和对方谈话或者共同做一件事情事要全身心关注在这件事情上,而不是一边做其他事情一边谈话。

接纳:

任何发生的事情都有原因,相信所有事情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允许并接纳它的发生。

接纳现在的你是过去你所努力的,现在这一刻你就是最好的自己,要遇见更好的自己那么就需要去学习。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不好,觉得身边的人不好,没办法改变自己和身边的人,于是看到孩子有同样的缺点时就把改变的想法投射到孩子身上。

这是不接纳自己、不接纳孩子的表现。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没有为你生命负责的义务,他为他自己负责,你为你自己负责。

接纳父母:

原谅父母在你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对你带着一片爱心犯的错误,他们已经用他们所知道最好的方式对待你,有些人不接纳父母所以容易养成放任型的孩子。

我们要知道我父母是不对的,但我不能纵容孩子。

一、看下面例子,我们用了什么绊脚石:

孩子:

妈,这次考试可能会很难。

家长: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你好好学了吗?

(运用了3:

说教、说理;6:

评判、责骂;11:

质问:

为什么;)

二、猜测对方此刻感受,并做理解性回馈。

妈,我讨厌姐姐的朋友。

孩子此刻的感受:

不喜欢姐姐的朋友,厌恶。

理解性回馈:

宝贝,看起来你不喜欢姐姐的朋友并感到厌恶是吗?

3、积极聆听:

错误法:

孩子:

“妈,刘老师上课提问学生,每次就那么7,8个人,连顺序都不变。

”家长:

“管那么多干什么?

学习好了,老师自然会叫你回答的!

积极聆听:

孩子:

“妈,刘老师上课提问学生,每次就那么7,8个人,连顺序都不变。

家长:

“宝贝,看起来你想回答,但是老师没叫你是吗?

孩子:

“是的,我每次都把手举得高高的,可是老师就是不叫我回答。

每次都是这样。

家长:

“每次都这样吗?

孩子:

“那也不是,也会偶尔叫下其他同学啦,但是大部分还是叫他们7,8个人。

家长:

“那么我们来想想怎么让老师叫你回答问题好吗?

孩子:

“嗯!

妈妈,你可以帮我发个信息给老师让老师在课堂叫我回答吗?

家长:

“这个方法很好,我们还有其他的吗?

孩子:

“我可以写张纸条给老师表达我的想法。

家长:

“宝贝好极了!

那么我们现在就去发信息写纸条给老师吧!

建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心理边界

什么是心理边界?

心里空间:

分出什么是我的,我应该对什么负责任,什么不是我的,我不应该对什么负责任。

什么是我的?

身体、情绪、态度、行为、选择、价值观、限制、欲望、爱等等。

当你对一件事情愤怒时,1%是来自当下,99%来自0-6岁和父母互动的结果。

当你对一件事情愤怒的时候,请你想想你的童年的阶段是不是有类似的事情让你接受不了,但是当时你太小了,你无法去表达,甚至你连哭都不准(不许哭,再哭打你)所以一直压抑着,更多是3岁前和父母的互动,但是大部分人记不起来了。

所以真正让你生气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你自己。

所以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有些人接受的了有些人接受不了,有些人甚至会愤怒,原因就在这里。

0-6岁的儿童有种自罪倾向。

通过调查显示,监狱犯中有80%的犯人在童年阶段是属于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家长常年不在家,由祖辈抚养成长,儿童会认为是我不够好,我不够可爱,所以爸妈不爱我、不在我身边。

长大后在走入社会,受到挫折委屈时会把事情怪罪到自己身上,从而破罐子破摔做出作奸犯科的事情。

限制:

1:

限制自己;2:

限制他人。

尊重在先,爱在后,没有尊重的不是爱是控制。

不尊重家人是家庭最大障碍。

因为我们常常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外面的人,给家人往往是最恶心的一面。

所以我们常常忘记了尊重家人。

比如丈夫在开会,而妻子打电话过去:

稀里哗啦地说了一通。

丈夫觉得妻子在打扰他开会,自己努力工作为了家人得不到理解,而妻子觉得丈夫只顾着工作,不爱这个家庭不爱她。

其实妻子对待的她朋友上司,她会在电话里问:

你好,xxx,请问你现在方便接电话吗?

如果她能以尊重朋友的态度尊重丈夫,那么他们就不会发生不愉快。

破坏孩子心理疆界的行为。

1:

有条件的爱

服从我,遵从我的命令,我就爱你。

剥夺孩子选择的自由,没有安全感。

2:

不负责任的爱

无休止地包办孩子的生活起居,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溺爱中长大孩子,被剥夺了独立生活,思考能力,承担责任的能力。

就好比一个从来没有做家务的孩子,到了20岁了要读大学了,要独立开启不在爸妈身边新的生活时,你让他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他会吗?

他不会,双方都很痛苦,而你责怪他:

你那么大个人了,还不会做家务,还要我们两老过来给你叠被子。

你把他的翅膀剪断了,却怪他不会飞。

3:

依赖性的爱

“我就是为你了,我才和你爸爸一起生活,不然我们俩早就离婚了。

“没有你我怎么可能活下去,我的生命就是为你而存在。

剥夺孩子的精神自由,选择的自由,让孩子有负罪感。

当一个人需要靠别人来满足时,那么他就是寄生虫。

寄生虫迟早是要被消灭掉的。

4:

永不满足的爱

孩子的努力远远不够,父母的期望犹如一个黑洞。

把孩子当做自己幸福和满足的源泉,自己不开心、不满意不是自己的错,而是孩子没有满足到你的要求。

人要先让自己幸福,特别是女人在社会上大部分处于弱者的位置。

人要物质上、精神上都能自给自足,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5:

牺牲者讨债的爱

“就是为了养你,我才一直做寡妇,没有再嫁,还不是怕你受委屈吗?

”把自己放在一个“烈士”的位置上逃避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让孩子内疚、被控制。

当孩子没有按照自己想要的去做,就会责怪孩子:

你太不孝顺了,你怎么这样对我。

6:

要求回报的爱

为了保证有回报,就一定会阻扰孩子独立,包办孩子的一切,在孩子心中制造内疚的恐惧。

真爱是什么?

真爱是付出

帮助孩子成长的同时,让自己也得到成长,接受新的观点和挑战,努力学习,多花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孩子。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关系银行。

这个关系银行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