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东省仲元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学年广东省仲元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东省仲元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广东省仲元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仲元中学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映射是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它决定于作家对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整体认识。
曹雪芹是一位最注意完整地把握和表现生活的作家,他从不孤立地写一个人、一件事,而总是着眼于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去把握和表现生活。
映射就是指作家透过生活的表层,从内在关联中揭示出发人深思的底蕴。
他写一个人、一件事,其意义并不只是孤立地表现这个人、这件事本身,而是映射到其他人、其他事上面,在互相关联中从整体上显现出多方面的深刻丰富的含义。
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之前,正在紧急之际,宝玉盼望有一个人去报信,以免皮肉之苦。
这时恰好来了一个聋老婆子。
宝玉急切地对她说:
“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
快去,快去!
要紧,要紧!
”可因这老婆子耳聋,把“要紧”听成了“跳井”,便以为是说金钏儿跳井的事,立即回答说:
“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
”又说:
“有什么不了的事?
老早的完了,太太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
”金钏儿的死,在贾府里只算得一件小事,可是曹雪芹写来却颇具匠心。
写金钏儿受辱在第三十回,写她悲愤跳井自杀在第三十二回末,此后又在好几处描写相关人物时多次提及这件事。
这里,作者特意写这么一个聋老婆子的出现和她说的这番话,就是着眼于生活内在的相互关联,映射出多方面的意义。
当然,安排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上场,首先是出于情节发展上的需要,即为下文写王夫人和贾母的出场,写这场轩然大波的收束作铺垫;其次,是在人物描写上的多层映射。
这个聋老婆子,作为贾府中的一个老仆妇,同是奴隶,其身份地位同金钏儿是一样的,却对金钏儿被逼惨死表现得极其冷漠。
这就自然映射到贾政身上,体现贾政的虚伪。
贾政在刚听说金钏儿跳井自杀时,曾说:
“好端端的,谁去跳井?
我家从无这样事情,我家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
”聋老婆子那番话和所表现出的冷漠态度,就暗示读者,在贾府这类事件必然是经常发生,这才使聋老婆子这样的仆人也不以为奇,以至于麻木不仁了。
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是映射到薛宝钗和王夫人的身上。
薛宝钗听到金钏儿跳井惨死的消息,只冷冰冰地说了一句:
“这也奇了。
”赶忙到王夫人处“道安慰”去了。
接着就写两人一段对话。
王夫人有意掩盖她污辱和逼死金钏儿的真相,推脱自己的罪过。
而薛宝钗却这样安慰王夫人:
“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
”这些冷冰冰的话,令读者感到透骨的心寒。
第三层,是所有这些又都一齐映射到贾宝玉的身上,使他对金钏儿之死独异的感情和态度,突出地显现了出来。
贾宝玉被打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对金钏儿的惨死悲痛到“五内摧伤”,以致“茫然不知何往”。
而在遭到一场几至丧命的毒打之后,还对林黛玉说:
“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这些人”当中,就包括了金钏儿。
艺术上经过这样几层映射,便突现出贾宝玉的心地、感情,是多么善良,多么纯朴!
映射艺术体现了作家对生活认识和把握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对生活有深切的体验而眼光敏锐的作家,才能看到生活的内在联系并在作品中自觉地揭示这种联系。
映射能引起读者的联想,触发他们的艺术想像,多角度、多侧面地去体会、品味作品的意蕴。
《红楼梦》是运用映射艺术运用得最好的作品,因此,阅读《红楼梦》就需要瞻前顾后,善于联想,在联想中发现和体会作家的艺术匠心。
(选自周先慎《琐碎中有无限烟波》,有删改)
1.下列对于“映射”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映射”体现了作家对生活认识和把握的深度和广度,它能否成功运用,关键在于作家能否整体认识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B.“映射”是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它能使生活中本没有关联的人物、事件产生关联,进而从整体上显现多方面的深刻丰富的含义。
C.在运用了“映射”艺术技巧的小说中,作者所写的一个人、一件事往往不是孤立的,如贾宝玉挨打这件事就和金钏儿跳井相关联。
D.“映射”体现了不同的人和事之间的联系,它能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地去体会、品味作品的意蕴。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贾府中,聋老婆子虽然身份地位同金钏儿一样,都是被压迫者,但对金钏儿被逼惨死却极其冷漠,认为贾宝玉对金钏儿之死如此关切是小题大做。
B.曹雪芹安排聋老婆子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上场,既是因为情节发展方面的需要,又是因为要通过她映射贾政、薛宝钗、王夫人和贾宝玉的性格。
C.从聋老婆子的语言和态度,读者可联想到金钏儿之死这类事在贾府一定经常发生,也可知贾政之言“我家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之假。
D.对金钏儿之死独异的感情和态度是贾宝玉遭受毒打的原因之一;遭毒打之后,贾宝玉还说情愿为金钏儿这些人而死。
由此可见贾宝玉的善良和纯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聋老婆子把贾宝玉的“要紧”听成了“跳井”,这是匠心独运之处。
作者由“要紧”而“跳井”,起到了映射作用。
B.读者阅读《红楼梦》要瞻前顾后,善于联想,在联想中发现和体会作家的艺术匠心,因为《红楼梦》是运用映射艺术最为杰出的作品。
C.曹雪芹对生活体验深切,眼光敏锐,看到了生活的内在联系并在《红楼梦》中自觉揭示了这种联系,这使《红楼梦》具有独特魅力。
D.《红楼梦》对日常生活的描写看似琐碎但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如写金钏儿“跳井”就映射出同一阶层人物麻木不仁,令人心惊。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魏征,巨鹿人也。
近徙家相州之内黄。
武德末,为太子洗马。
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
“汝离间我兄弟,何也?
”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
“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曰:
“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
太宗曰:
“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
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
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
”征乃止。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
帝极欢,谓侍臣曰:
“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
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
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寻遇疾。
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
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
后数日,薨。
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
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
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因泣下久之。
乃诏曰:
“昔惟魏征,每显予过。
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
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
自斯已后,各悉乃诚。
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B.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C.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D.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以及对必修四古文单元涉及的古文化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谥:
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B.在《过秦论》中,作者贾谊有“合从缔交,相举为一”的表述,“合从”指的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政策。
C.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说颛臾“是社稷之臣也”。
社稷:
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
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国家在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后,就要“谨庠序之教”,庠序:
是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一开始就对魏征礼遇有加,每次和魏征交谈都令太宗非常高兴。
B.太宗认为贞观以前玄龄之功无人可比,贞观之后以魏征的功劳最大。
C.贞观七年,魏征假托生病请求辞去侍中一职,而遭到了唐太宗的反对。
D.太宗放弃了自己建造一座小殿的打算,把材料用来替魏征建造正堂。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5分)
(2)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
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6分)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韩愈在《师说》中也非常赞同这种向他人广泛学习的态度,认为学习不必拘泥于身份,原因是:
,。
(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3)在《劝学》中荀子指出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其中谈空想不如实实在在学习的两句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
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
“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
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
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
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
万一……”
“万一怎?
”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
“我不会出这钱!
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
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
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
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
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
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
【甲】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
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
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
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
”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
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
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
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
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
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
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
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
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
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
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
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
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
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
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
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
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
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
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
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
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
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
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
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
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
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乙】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
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
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B.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受到双水村不少村民的支持,孙玉厚老汉也捐了二十块,这说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C.孙玉厚希望少安多捐点钱重建庙宇,想不到被一口回绝了;随后少安提出准备拿出一大笔钱重建小学,玉厚老汉虽然感到吃惊,但并没有表示反对。
D.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着力塑造了孙少安这位明辨是非、依恋故土、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新农民形象。
E.这段文字以孙少安目睹双水村小学的破旧而发生的心理变化为线索,重点描写了少安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的过程,语言朴实动人,富有感染力。
(2)孙玉厚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3)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4)双水村村民对建庙和建校有哪几种态度?
你对此怎么看?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
其实生活很__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敏锐浮躁B.与众不同机敏焦躁
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B.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易再次得子,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
C.然而在这场简短的对话后,使家里人都知道格里高尔还在屋子里,这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于是在侧边的一扇门上立刻响起了叩门声。
D.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不断对《论语》进行创作性的诠释,由此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经学传统。
14.文化宫为评书、古琴、尾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分)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
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
其意义又不止于此。
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
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
16.请写出你对下面俗语或名句的不同看法。
要求:
不必仿照句式,但能自圆其说,文字简练准确。
(6分)
【示例】酒香不怕巷子深
另一种看法:
深巷中的酒香,谁能闻得到?
好酒也需要包装和宣传。
在信息时代,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待一个过客的偶然发现。
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3分)
另一种看法: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3分)
另一种看法:
六、写作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2012年6月9日上海发生的一件事引发了一场关于规则与人情的争议。
一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因为自行车坏了,结果迟到了2分钟。
考场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拒绝考生进入考场。
考生的妈妈先求情,后下跪,工作人员仍然不允许考生进场。
这名考生因为心急,想要翻墙入场,后被工作人员制止,最终未能参加考试。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袭。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答案(2016-7-04)
1.B2.A3.D
【解析】1.试题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
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从文中找到与“映射”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B项,“生活中本没有关联的人物、事件产生关联”理解不正确,这些人物、事件在生活中有内在联系。
故选B。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A项,“认为贾宝玉对金钏儿之死如此关切是小题大做”理解错误,贾宝玉此时并非关心金钏儿之死,而是自己要挨打让聋老婆子去报信。
故选A。
3.试题分析: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D项,“金钏儿“跳井”就映射出同一阶层人物麻木不仁,令人心惊”理解错误,从文中看,主要是通过聋老婆子来映射其他人,故选D。
4.D
5.答案:
BA项“一开始”不正确;c项“假托生病”错误;D项“放弃自己建造小殿”错误,文中只是说“辍其材为造”。
6.C(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
)
7.答案:
(1)你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
如果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像这样?
(采分点:
“所谏”“称”“非”“若是”,各1分,全句文意通达1分)
(2)你难道不知道黄金在矿石中,怎么值得重视呢?
经过良匠锤炼为宝器,就被人看做宝贝。
8.答: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9.答: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10.答案:
(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句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1.
(1)(5分)
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
答A、E不得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本题不给分。
(2)(6分)①胆小怕事(老实):
村里人要重建庙宇,他就动员儿子捐款,让儿子随大流,不惹事;②有点迷信:
劝儿子捐款时说:
“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③朴实木讷(传统):
儿子要捐大钱重建小学,他感到吃惊、不解,但也不反对、不表态。
(3)(6分)
甲处:
描写了孙少安儿时读书学校荒芜衰败的景象。
其作用是勾起孙少安的回忆和感伤,并为下文他觉得重建学校做铺垫。
乙处:
此处描写了双水村夜晚的宁静。
其作用表现少安获得家人支持后愉快、宁静的心情,表达他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眷念之情。
(4)(8分)
第一问:
双水村村民对建庙和建校的三种态度分别是支持建庙,支持建校,既支持建庙也支持建校。
(2分)
第二问:
答案示例:
随着社会发展,一部分农民先富裕起来,他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投资办教育,致力建设新农村;孙少安代表了这部分先进农民的形象。
但有一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还是十分陈旧,他们还没意识到真正改变命运的是知识,只是希望通过建庙来寄托自己渺茫的希望:
刘玉升等人正是这类农民的形象代表。
而相当大部分的农民还缺少自己的主张,他们更多的是观望和跟风。
这三种观点同时并存的现象是我国农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小说艺术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的面貌。
(6分)
12.答案A(原卷答案设为B)
13.D
A.句式杂糅,将“为准”去掉,或者把“采用的”去掉。
B.错,主客颠倒,应该为“宝玉对王夫人来说弥足珍贵”,但由于整个句子前后主语要一致,建议修改为“王夫人对宝玉倍加珍爱”。
C.错,主语残缺,应为“在这场简短的对话,家里人都知道格里高尔还在屋子里”。
15.【答案】D,(试卷原答案为B)
试题分析:
“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是评书特点,“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肯定是木偶剧,“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明显谈音乐,“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同戏剧有关。
16.【参考答案】①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③可以转变风气
17.【参考答案】
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另一种看法:
如果不动脑筋地读,读的遍数再多,终究还是浮在表面上;而对那些浅显的文章,又何须读上百遍?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另一种看法:
谁知道这一别对方都干了什么?
时间不一定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