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义理考据和辞章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5253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义理考据和辞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义理考据和辞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义理考据和辞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义理考据和辞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义理考据和辞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义理考据和辞章教案.docx

《高二语文义理考据和辞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义理考据和辞章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义理考据和辞章教案.docx

高二语文义理考据和辞章教案

2019-2020年高二语文义理、考据和辞章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相互关系,逐步掌握观点和材料的辩证统一关系;

2.学习本文中的对比论证、引证论证、因果论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材料的准确性,⑴中学生作文主要是材料贫乏;⑵这部分论述结构和方法较典型。

2.难点:

材料由观点统率。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辞章:

⑴韵文和散文的总称。

⑵文章的写作技巧、修辞。

*统率:

统辖率领。

*庞杂:

多而杂乱。

*审核:

审查核定。

*考究:

⑴查考,研究。

⑵讲究。

*冗长:

(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久。

*撰稿:

写作。

*寻根究底:

找出事情发生的根源。

*拙劣:

笨拙而低劣。

*妥帖:

十分合适。

妥:

妥当,合适。

*晦涩:

(诗文、乐曲等含意)隐晦不易懂。

*矫揉造作:

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寒伧:

单薄、寒酸。

P33注①

大相径庭:

相差很远。

径:

门外路;庭:

堂外地。

P29注②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语言没有文采,流传得不会久远。

P32注①

背景简介:

本文最初发表于1959年第14期《红旗》杂志。

当时,在“左”的思潮和浮夸风的影响下,不正的文风相当严重,其主要表现是:

装腔作势,虚张声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进行科学的分析、议论,而是摘抄马列主义的词句代替科学间论证。

与此密切关联的是:

不重视材料的准确可靠,有时甚至用假话来“证实”一些大话和空话;把讲究语言、章法看作是形式主义的东西,许多文章在内容上是教条主义的,在形式上是拙劣、丑陋的,思想僵化、粗枝大叶的思想作风表现为刻板冗长、含混晦涩的文风。

党刊的这篇文章正是针对当时盛行的这种有害的文风写的。

十年动乱,这种有害的文风更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今天来学习这篇文章中的有关论述,还是很有意义的。

解题:

“义理”“考据”“辞章”都是借用前人的说法,作者在文中所使用的意思与前人并不完全相同。

古人所说的“义理”,是指儒家研究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

前人强调写文章要讲究“义理”,是指文章的内容要精要地阐述儒家圣贤的学说。

而作者在本文中的意思,“讲究义理就是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

”古人所说的“考据”,指研究历史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

戴震称之为“制数”,后来段玉裁改为“考核”,姚鼐则称之为“考证”,都是一个意思。

作者在文中所说的“考证”,“就是要求材料准确”,比前人所说的涵义,“范围要广得多”。

前人所说的“辞章”,本指文章,是对诗文的总称,后来也有人用以指文章的实用写作技巧。

作者在文中就是使用了后来产生的这一意思,它“是属于文章形式方面的问题”,“涉及语言、章法和风格等方面”。

作者在文章中不仅借用了前人的说法,而且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这样就比使用“观点、材料和形式作标题要显得别致,有特色,而且也表明了作者所提出的问题是有渊源的,是很早就被人重视并开始研究的,本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新发展、新见解,同时也突出了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标明了本文的论述范围。

课文简析:

引言(全文的总论)

基本作用:

⑴明确概念(什么是义理、考据、辞章);⑵总领全文。

不但说明题意,而且阐明总的观点:

“这三方面是密切地相互关联着的”。

其他三个部分都是用空行,加小标题的方式标出来,眉目清楚。

第一部分:

论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第一层(1─3自然段):

肯定“义理是灵魂,是统帅”。

1自然段:

用因果论证的方法,以因证果,肯定“义理是灵魂,是统帅”。

2─3自然段: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必须用观点统率材料。

第二层(4─7自然段):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的形成和传达离不开材料。

第三层(8自然段):

结论,观点和材料必须统一。

(分论点)

这是一种先分后合的归纳论证结构,(即先分析,后综合归纳)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这一过程,顺理成章,令人信服。

论述结论

┌────┬─┬───────────────────┐┐┌───┐

│材料是由│反│没有观点的文章,也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观点和│

│观点来统├─┼───────────────────┤││材料的│

│率的│正│有鲜明观点的文章,才是生气勃勃的好文章│││统一是│

└────┴─┴───────────────────┘││马克思│

┌────┬─┬───────────────────┐├│主义对│

│观点的│正│正确的观点,不是简单的教条,而是从具体│││写文章│

│形成和││材料引出的正确的结论│││的一个│

│传达离├─┼───────────────────┤││根本要│

│不开材│反│教条主义者的文章以叫喊代替科学的论证,│││求│

│料││有些文章的材料不能证明观点││││

└────┴─┴───────────────────┘┘└───┘

第二课时

第二部分:

论述“材料的准确性”。

第一层(1自然段):

提出分论点“选择最恰当的、完全可靠的材料”。

第一句承上启下,是过渡句。

本层运用对比论证、引证论证,阐明分论点,是递进式的论证结构。

第二层(2─4自然段):

论述“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材料”。

即提出选择的标准。

作用:

⑴对于论点是足够的和必要的,是经过了具体分析的;⑵是准确可靠的。

第三层(5─10自然段):

论述“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材料”。

5自然段提出“对于材料的准确性进行必要的审核”。

6、7自然段批评轻视“考据”工作的错误思想作风和不良后果。

6自然段讲一般状况,7自然段讲具体实例,以反论正,从反面论证了“考据”工作的重要性。

8─10自然段指出“对于在全部论证中带有关键性的材料,更应当花力气去考究一番”。

“考究”什么?

一是“事实材料”是否确实可靠;二是“文献材料”是否恰如原意;三是搜集和引用“第一手材料”时,如何考究“审查”“核对”“调查”“验证”。

正面阐述后,又引用马、恩、列三个具体例子。

论点论证

┌───┐┌┌───┬────────┐

│如何选│││用怎样│足够的和必要的;│

│择最恰│││的材料│准确可靠的│

│当的、││└───┴────────┘

│完全可││┌──┬─────┬───┐

│靠的材│││怎样│对材料的准│以理论│

│料,与├││才能│确性进行必├───┤

│文章的│││获得│要的审核│以例证│

│成败,│││这样├─────┼───┤

│关系很│││的材│对关键材料│以理论│

│大│││料│花力气去考├───┤

│││││究一番│以例证│

└───┘└└──┴─────┴───┘

在论述“对关键性材料花力气去考究一番”时,引用的事实出自马克思女婿拉法格和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的回忆及恩格斯的亲自访问的事实,无疑是十分准确可靠的,因而《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编者列举的反面事实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证明了写文章要“选择最恰当,完全可靠的材料”这一观点。

┌───────────────────┐

│对于关键性的材料,应当花力气去考究一番│

└─────────┬─────────┘

┌─────────┴─────────┐

┌───┴──┐┌──────┐┌──┴──┐

│马克思的例子││恩格斯的例子││列宁的例子│

└───┬──┘└───┬──┘└──┬──┘

┌────┴────┐┌───┴──┐┌───┴────┐

│只要是他引用的,他││或者亲自调查││或者把这一材料和│

│就对它的研究性负责││││另一些材料相核对│

└─────────┘└──────┘└────────┘

本部分用的是递进式论证结构。

一开头明确这部分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十分鲜明。

递进的方式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一步深入一步,感到文章的说服力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第三课时

第三部分:

阐明文章要有好的形式。

第一层(1─2自然段)过渡段,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转入辞章的论述,同时批判形式不需要讲究、形式不好无关重要的错误思想。

第二层(3─4自然段)论述论点中的前一句“好的内容要求有好的形式,拙劣的辞章必然使内容受到损害”。

从反面来论述辞章拙劣的文章和从正面举例“马克思对表达形式的严格要求”,足以证明辞章的重要性。

这两段一正一反,反复论证要有好的形式。

第三、四层(5─7,8─9自然段)具体阐明论点的后一句“以为形式不需要讲究,形式好不好无关重要,是不对的”这从反面来批驳了两种错误观点“单纯追求形式,即形式主义的观点”“把朴素当成随随便便写下去的观点”,再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阐明力求有好的形式。

第五层(10自然段)阐述“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学习”,是以上论述自然形成的一个结论。

这一部分层次之间是“总─分─总”的关系。

这一部分论证结构是正反对比论证,能鲜明地突出论述的论点。

论点论述结论

┌──┐┌───┬─────────┐

│好的││正│辞章拙劣的文章(反)│

│内容│┌┤面证│├┐┌──┐

│要求│││论明│严肃对待文章内容│││掌握│

│好的│││证│和形式的人(正)│││文字│

│形式││└───┴─────────┘││工具│

│以为├┤┌───┬────┬────┐││需要│

│形式│││反│第一种│辨别概念│├┤经过│

│不需││││错误观├────┤││长期│

│要讲│││面批│点│深入剖析│││的艰│

│究,│└┤├────┼────┤││苦的│

│是不││批驳│第二种│辨别概念│││学习│

│对的│││错误观├────┼┘└──┘

└──┘│驳│点│深入剖析│

└───┴────┴────┘

小结:

课文第一部分总说,统领全篇,以下各部分分别用第一段承接上文,引入论题。

全篇结构紧密,观点和材料是完全统一、一致的,用辩证唯物论来阐述论证,列举了典型的、准确的事实材料,具有很大说服力。

运用了因果论证、正反论证、引用论证,有时先分析错误的思想和作法,然后转入正面论述,使论述更为透彻。

马克思对青年人提出的三多三少的要求:

三多:

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

三少:

少发些不着实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

几组同义词的辨析:

1.统帅、统率

相同点:

都有统领、带领之意。

不同点:

统帅是名词,统率是动词,用法不同。

2.考据、考证、考核、考订、考究:

考据:

指研究历史或文献材料时,根据资料和文物来进行核对、证实和说明的过程,包含了考核、考证、考订、考究的内容。

考核:

指对材料进行查对、审核。

考证:

指考查证实材料的真伪。

考订:

指对考证后的材料去假存真。

考究:

对材料考查并作深入的探究。

3.验证、实证、证实:

验证:

指经过试验或检验来加以证明,动词。

实证:

实际的证明,名词。

证实:

证明其确实无误,动词。

4.核实、核对:

核实:

经审核、查对属实,是核查的结果。

核对:

是审核查对,是核查的过程。

5.确实、确切、准确、正确:

确实:

准确而真实。

确切:

准确而恰当,无丝毫出入。

准确:

正确,无差错。

正确:

对的,符合实际的。

6.妨害、损害、伤害:

妨害:

指影响他人,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损害:

使人或事业在某些方面遭受损失。

伤害:

使人体或思想感情受到挫伤或破坏。

7.观念、观点:

观念:

是一种总体的思想意识。

观点:

是在观念支配下对事物或问题的某种具体看法。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

 

2019-2020年高二语文五人墓碑记一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

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

并熟悉“况……欤”“独……,何也”“固……哉”“安……哉”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

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语“疾病、行为、私人、颜色、非常、首领”等,并进一步掌握实词活用现象。

2.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本文的行文方式,赏析文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

●教学重点

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

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方法

1.注重背景知识介绍,帮助学生解读课文。

2.以“义”为主线,贯穿各个知识点。

3.加强课堂训练,巩固文言知识。

4.师生共同探讨,达到鉴赏要求。

●教具准备

当代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赖宁、孔繁森等人画像、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VCD光盘。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注释了解作者的有关背景,并学习第一部分,明确写作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能说出这些人的姓名吗?

由多媒体显示当代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赖宁、孔繁森等人的光辉形象。

在同学们纷纷答出其姓名的同时,教师相机引导:

这几个人物的名字,同学们都非常熟悉,他们的感人事迹更是家喻户晓,并且还会一代一代地传诵下去。

现在请同学们再列举出几个历史上的不朽人物(历史名人皆可,答案不拘一格)。

由此可见,历史发展到今天,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物。

他们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相反,会越来越闪耀出夺目的光辉。

因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正是要介绍一些这样的英雄——《五人墓碑记》。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

1.根据注释①②了解有关情况。

识记重点(多媒体显示)

①选自《七录斋集》。

七录斋,书斋名。

②五人墓碑:

建在苏州城外虎丘前面山塘大堤上。

③张溥,字天如,明代太仓人。

文学家,曾组织应社、复社,讥评时政,声势很盛。

④天启年间,魏阉专政,杀害贤良。

天启六年,宦党派人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激起民愤,发生暴动。

本文即记述这次反抗阉党的斗争,抒发了对“激于义而死”的五个人的崇敬之情,阐述了人的生死价值问题。

⑤周顺昌,号蓼洲,明末吴县人。

2.分发打印资料(人手一份)。

附资料内容: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人。

祟祯进士,授庶吉士,诗文兼长。

与同里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

张溥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书都要亲自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

再抄,一直要抄六七遍。

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张溥生活的明朝末年,正是东林党人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斗争激烈的时代,张溥同情东林党人,富于正义感。

天启时与陈贞慧等初创“应社”。

于崇祯二年(1629),他继承东林党反对黑暗政治的优良传统,结交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联合起来组成爱国社团“复社”。

成为“复社”的领袖。

他们激烈批评时政,与阉党的残余势力进行斗争。

得到各界的广泛支持,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文学上,他主张“兴复古学”,强调“居今之世”。

要“为今之言”“务为有用”。

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

《五人墓碑记》是其中的代表作。

文章收集在《七录斋集》中。

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州,明末吴县人。

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任文选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调等)。

他为人正直、清廉,关心民间疾苦。

所以,当他被革职回老家时,只有“行李一肩。

都门叹为稀有”,对于涉及“邪正是非”的事,他“热血横流。

声色俱厉”。

因此,深受人民爱戴,“民深德之”,而为阉党所不容,被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1625),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在家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魏的孙子。

在谈话中,他切齿痛骂阉党,被缇骑报告给魏忠贤,于是被革职。

周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作文送他。

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后来苏州织造李实伙同魏忠贤的爪牙新任应天巡抚毛一鹭相勾结,追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带了进去,因此周顺昌也被逮捕。

天启六年(1626)三月,周顺昌被逮捕到京,虽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

同年六月十七日死于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到昭雪,追谥忠介。

暴动纪实: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抱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

“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

”市民马杰也一路敲着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的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缇骑恼羞成怒,拔出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集的市民鼓噪起来,缇骑更加凶横,举剑击打沈、杨。

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同缇骑扭打起来,额部受伤。

市民见此,一起鼓噪围攻。

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

其中两个缇骑当场毙命。

颜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没有任何交往。

他们完全是激于义愤自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隐讳,理直气壮。

七月中,苏州城内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人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

事后,为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

群众斗争的威力,使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也“逡巡畏义”。

从此,“不敢复有株治”。

后来,熹宗死,魏忠贤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烈士。

一夜之间,魏忠贤的生祠被夷为平地,在他的废祠上修建了五烈士墓。

明朝中期以后,皇帝经常不上朝,大权由宦官掌握。

明神宗以后,一些正直的士大夫反对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

他们以原吏部官员顾宪成为首,修复无锡东林书院(原白鹿洞书院),聚众讲学,议论朝政,形成“东林党”,并把顾宪成的名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制成楹联,悬挂于书院大门两侧。

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执掌朝政,党羽遍及天下,形成阉党。

魏忠贤的擅权,激起东林党人和朝中正直大臣的反对,纷纷上书弹劾魏忠贤的罪行,遭到阉党的残酷迫害,一些正直人员也被“株连”。

明朝统治更腐败混乱了。

魏阉伏诛,东林复盛。

在朝的东林党派已达到政治目的,逐渐放弃原来的主张,但和宦官残余势力的斗争仍在继续。

后江苏太仓人张溥、张采等继续在东林书院讲学,组织“复社”。

明帝国灭亡之后,“复社”人物在江南反清斗争中,不少人成为组织者和领导者。

三、诵读

同学们,从手中的资料,我们明白了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环境。

这五人的义举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接下来,我们先来读一下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颂扬之情。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要求:

结合注解认真听读,给读不准的字加注拼音。

2.学生齐读。

字音指误:

湮yān赀zī少shāo同“稍”牖yǒu矫jiǎo暴pù谥shì

3.录音跟读:

进一步体悟文章的气势与激情。

诵读指导:

①本文感情充沛,激越昂扬,或赞扬、或揭露、或肯定、或批判、或敬仰。

一定要注意范读时的感情把握:

“呜呼,亦盛矣哉!

”充满激情的赞颂语气。

五人受刑段的朗读,要慷慨激昂,读出豪迈不羁、谈笑自如的语气。

“……有几人欤?

”句要读出作者压抑不住的愤激之情。

对比句要爱憎分明,反问句要感情充沛,排比议论句要激情洋溢。

②断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去今之/墓/而葬焉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四、学习文章

1.研习内容

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

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

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

另辟蹊径。

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

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

作者为何如此行文?

本句又有何特点?

明确:

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

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

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

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

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

另外,“义”字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

下文无论足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

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

因而,这样开篇,还可起到开门见山,提纲挈领的作用。

问:

既然文章开篇便点明“五人激于义而死焉”,按一般规则该讲他们是如何“激于义而死”的了,但作者却按下不表。

而是写建墓情况,给读者留下悬念,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文章继续蓄势,承第一句“颂扬,’之义,通过对建墓经过的叙述,继续扬“颂扬”之情。

文章由“死,”而“葬”,由“葬”而“立石”,这不仅仅是单纯叙事,而是富褒于叙。

请想,“葬”不是由不肖之徒、匹夫所为,而是由“贤士大夫”们“请于当道”“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并在墓门立石“旌其所为”,既是对“五人”为义而死的高度赞扬,同时又暗含着对比。

“五人之死”与“魏阉”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之比,可谓爱憎分明。

尤其是最后一句“呜呼,亦盛矣哉”,用一个充满激情的赞颂来收束上文,继续蓄势。

同时,反衬下文。

引出对比。

问:

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

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

对比内容。

(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其实,作者这样一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问:

以上两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请同学们概括一下内容要点。

明确:

交代五人墓碑的由来,通过一组对比提出问题,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发人深思,引出下文,并点出建墓之址,意味深长。

2.指导翻译

请同学们翻译文章。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要求)

注意语气词的翻译。

译出文中的语气,并落实字词:

葬、盛、徒、疾病、已

提示:

应鼓励学生自己翻译,自行纠错。

3.巩固练习

(1)辨析下列词义

(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A.台阶B.清除C.整理D.授职

去今之墓而葬焉()

A.名词,坟墓B.名词,墓碑

C.作动词,刻墓碑D.作动词,修坟墓

参考答案:

(2)BD

五、小结

有褒必有贬,本文前两段打破前人写墓碑记的常规,极力颂扬五人之大义,其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