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五必考实用类文本新闻阅读12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4404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27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五必考实用类文本新闻阅读12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五必考实用类文本新闻阅读12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五必考实用类文本新闻阅读12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五必考实用类文本新闻阅读12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五必考实用类文本新闻阅读12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五必考实用类文本新闻阅读12分.docx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五必考实用类文本新闻阅读12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五必考实用类文本新闻阅读12分.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五必考实用类文本新闻阅读12分.docx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专题五必考实用类文本新闻阅读12分

专题五

必考实用类文本(新闻)阅读(12分)——2018“新闻”考查会延续,不取满分太可惜

2017年全国卷最出彩的一题就是对新闻的考查,不仅一改以往只考传记的老传统,体现出命题的求新求变思维,而且也更加契合“实用类文本重信息获取、文学类文本重审美鉴赏”的命题大原则,使得试题的考查立意更加明显,区分度也更加清晰,因此备受命题人和一线师生的好评,几乎可以断定:

2018年全国卷高考实用类文本依然会考查新闻。

新闻阅读采用“2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的形式出题,题目相对简单,并且新闻材料本身阅读上几无障碍,所以,新闻阅读力争满分是唯一目标!

第1讲 客观选择题解题技巧

笔者通过对2017年三套全国卷高考试题研究发现,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这2道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意图和命题角度是不一样的,解答方式也不一样,因此,应分别予以复习。

一、会读,细对,严排查——照单全收“4选1”

“4选1”这道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技法指导]

会读,细对,严排查

会读

就是会读文(图表),会读选项。

会读文(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其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

细对

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

因为“4选1”这道客观选择题4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比较单一或明确,但还要命制出四个选项,因此命题者命题时就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

严排查

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而确定答案。

“细对”和“严排查”是同步进行的,细对时就能发现选项与原文不一致的地方。

[解题示范]

[例一]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

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

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

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

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

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

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

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

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

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

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

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尝试答题] 选    

[技法演示]

会读:

本题题干已经非常明确了选项区域是“材料二”,“材料二”一部分是文字材料,一部分是图表材料,这就需要不仅“会读文”,也要“会读图”,文字材料已经明确了本段文字的陈述主体是“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并陈述了其内涵;图表为柱状图,纵坐标是以“亿元”为单位的具体数值,横坐标是2001~2014的具体年份,每一年份又有两组数据:

空格表示的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增加值,实格表示的是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的增加值。

仔细阅读柱状图2001~2014年之间每一年份空格和实格表示的增加值的具体数据以及这些数值之间的变化情况:

所有空格的变化及趋势,所有实格的变化及趋势,空格与实格之间数值差的情况等。

这些往往就是高考选项的命题点。

细对,严排查:

根据阅读选项读出的信息点,再与相应信息段柱状图表示的信息点细致比对,发现不一样的地方。

A项:

两处比对:

一是看信息点2001~2014年间空格数据,其具体比对点是2001年和2014年,2001年的数值是8.9亿元,2014年的数值是76.9亿元;二是看其他年份,没有比8.9亿元再低的,也没有比76.9更高的,信息点全部吻合,可见A项正确。

B项:

也是两处比对:

一是2007年空格和实格表示的数值(18.7,14.6)与2006年空格与实格表示的数值(22.7,19.1),具体比对点是“减少”,数据很明显是减少,此处的信息正确;第二处,比对其余年份与前一年的数值,比对点是“均呈上升态势”,比对后发现2003年的两个数值都比2002年的数值减少,这和比对点“均呈上升态势”不符,从而就可以确定答案。

因为题干是“不正确的一项”。

如果不放心,可以再比对C、D选项。

C项:

信息点是实格表示的可比价格,比对点是2001~2014年间“大体”“增长势头”,对比一下这十几年间的具体数值,除了2003、2007两个年份,其他年份相比上一年份都是增长的,这就和“大体”“增长势头”两个比对点的信息吻合。

D项:

信息比对的是每年的空格和实格的差值,具体比对点是“差距最大”,观察柱状图每年的空格和实格的距离,就能看出2014年差距最大,如果不放心,可以计算出每年两者的差距数值,更保险。

二、3步骤——全取“5选2”

“5选2”这道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不一样,这更需要一定的技法。

[技法指导]

“5选2”题解题3步骤

[解题示范]

[例二] (2017·全国卷Ⅲ)阅读文本(见上面[例一]),完成下面题目。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尝试答题] 选      [技法演示]

选项

第一步,细读选项抓关键

第二步,精准定位找区间

第三步,两相比较问三问

A

第一步,抓选项中的关键词“基本陈列”“专题展览的形式”

第二步,定位于材料一第一段“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

第三步,问“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是否与原文相符。

很明显,选项的两种形式篡改了原文所说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范围缩小了,A项错误

B

第一步,选项中的“第二课堂”“青少年”是关键词语

第二步,定位于材料一中第二段“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

第三步,选项大部分词语都在原文中,问“是否混淆逻辑”。

选项“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结果,后面“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是原因,原文“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是结果,原因是“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逻辑没有混乱;“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就是“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内容没有篡改;正因为“独特的优势”,才“激励青少年学习”,成为“第二课堂”,也没有主观臆想,选项与原文内容匹配

C

第一步,抓选项关键词“西安”“广州”“文化品牌”等

第二步,定位材料一中最后两句话,这两句中的第一句是作者观点句,后面是以西安、广州、济南等例子来表现第一句的

第三步,“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原文没有与之正好匹配的文字,但这正是原文“独特”二字的诠释,因此,本选项正好与原文匹配

D

第一步,抓选项关键词“免费开放”“经济贡献”

第二步,定位材料二“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

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

第三步,通过比较不难发现,选项中“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错,原文免费开放弱化的只是其直接经济贡献,篡改原文内容,把范围扩大了

E

第一步,抓住选项关键词“旅游经济”“贡献”“宣传和教育”“功能”“关键”

第二步,定位于材料三“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第三步,通过比较,选项“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理解正确,但后半句“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功能的关键”的说法,无中生有,且强加关系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

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

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

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

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

“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

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

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语义夸大。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的“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可知,D项“主要原因”说法错误,语义夸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解析:

选AE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属臆测,从文中信息无法推出这一点。

C项,“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错,由材料二第三段可知,垃圾的资源属性与污染属性并不矛盾,作者并没有否定“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这一说法。

D项,“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错,原文是“应当……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选项变“未然”为“已然”;另外,选项张冠李戴,《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只是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是各地政府应当做的事。

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个问题,注意题干中“结合材料”一语,从文本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切忌凭空随意作答。

比如,从材料一所列图表可以看出,虽然知道垃圾应该分类的人很多,但清楚了解并坚持分类存放、投送垃圾的人却不多,由此可知应强化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让他们养成习惯;从材料二第一段中“有人说”的话语及第三段中的“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可知,政府也要负起责任。

参考答案:

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新闻客观选择题”配套练

(时间:

30分钟 满分:

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

”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有志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

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附图: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

《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

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

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

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

抑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

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

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

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解析:

选B B项,“海归”回国并非只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而且还怀揣“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也大致逐年缩小。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C.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地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解析:

选AC B项,吸收海归人才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因;D项,老科学家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E项,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

3.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4分)

答:

 

参考答案:

①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

②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强烈愿望。

③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从而营造出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④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⑤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

(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

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

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

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其他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

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