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的研究》结题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4275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的研究》结题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促进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的研究》结题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促进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的研究》结题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促进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的研究》结题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促进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的研究》结题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促进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的研究》结题报.docx

《《促进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的研究》结题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的研究》结题报.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促进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的研究》结题报.docx

《促进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的研究》结题报

《促进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温岭市城北小学课题组①

[内容摘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的语文素养,学困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关键。

本课题组在了解了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一些共性和个性差异后,针对出现了家庭关注的缺乏、学生没有课外书可读、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不强、约束能力薄弱、学生出现的断层的等现象,合理地为学困生创设兴趣浓厚的语文学习环境,在对课堂进行优化,对学困生实行特别关注,从而促进了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养成。

[关键词]学困生语文素养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需要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地发展。

但在我们常见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同样的教师授课,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求与方法,而年龄大致相同的学生却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

以学习效果或学习成绩划分,往往出现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种情况。

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生和优生的层面上是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

学困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群体。

这一群体的语文素质的提升刻不容缓。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揭示语文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

提高整体质量。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兴趣淡薄,缺乏信心、语文素养较差的“学困生”。

要响应新课标的号召,又要帮“学困生”摘掉帽子,就必须用策略提高他们整体的语文素养,使得他们能紧跟班级的步伐。

3.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

             

1课题组组长:

廖文燕,成员:

林卫丽、江卫荣、朱云兰、杨晓晓,编号:

WER08164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农村小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

殊群体,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我校处于鞋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北街道,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地民工的子女,素质相对较弱,语文素养未养成。

因此,班上的学困生数量也较大。

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

那就是转化学困生,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像培养中生优生一样因材施教。

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就更有其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

学困生的问题一直是教师心头的一个痛,怎么样提高学困生的整体的语文素质,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效率,使他们跟得上班级的步伐,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虽然有很多的研究出台了,有《提高学困生辅导效率的研究》、《小学数学“学困生”错题成因分析与解决策略研究》、《农村小学的学困生扬长研究》……但对小学语文这一课程中的培养学困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却少之又少,特别是针对外地民工子女之类的学困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因此《促进学困生的语文素养的养成的研究》既针对目前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又将日常工作和科研工作相结合,在研究实践中寻找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有实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培养学困生语文素养的模式。

既满足于当前新课程的需要,又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

且本课题面对的对象范围特定,研究的是外地民工子女的学困生,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

鉴于上述情况分析,结合我校的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生的学情等,特确定以下研究目标。

1、我校虽属于城区一所中心学校,但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且有三分之一学生是外来民工子女。

学业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士气不高,学习效率较低。

班上的学困生相对其他同级别学校,数量较多。

这些学困生由于学习连贯性不够,语文素养仍未养成。

因此针对这些,通过了解他们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家庭教育,来对症下药,使他们乐于看书,愿意看书。

2、加强专门的辅导工作,通过课前辅导等手段来增强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

3、通过学习氛围的构建、群体学习的组建等活动,来改善学困生基础薄弱的现状,在团队的督促下,在伙伴的监督下,逐渐促成学困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学习的效率。

4、在激起了学困生的求知欲望后,通过对其的文化的熏陶,使学困生爱上语文,自觉主动地学习语文,全方面地提高语文的素养。

三、课题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

2007年9月——2008年1月

(1)成立课题组,组织教师对实施方案进行策划和可行性论证,对实验对象进行前期的测验分析44

(2)组内人员分工,提出、探讨实验构想

1、全面实施,积累素材阶段:

2008年1月——2008年6月

内容:

课题组成员各尽其职,积累素材、经验,及时分析并调查实验的操作。

1、成果总结,深化阶段:

2008年7月——2008年9月

内容:

各成员写好结题报告,材料汇总,对本课题的实施进行相应总结

2、结题:

2008年9月——2008年11月

内容:

写好结题材料。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操作措施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的研究

1、了解学困生的成长环境,分析成因。

每个学困生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教育都是各不相同的,这也就告诉我们学困生个体的基础也是各不相同的。

为了能提高学困生的语文素养,为了让策略更具针对性,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所以在研究的初期,我们就对每个学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谈话的方式来了解学困生成长的环境,并根据这些资料的总结归纳,寻找他们之所以成为学困生的原因,找出他们身上的共性和个性差异。

我们此次研究主要的对象是外地民工子女中的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生源广而杂,且文化背景、道德习惯、语言习惯各不相同,造成学生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心理素质相当脆弱。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里的环境,离不开父母的教育,而了解孩子为什么是现在的情况,还必须从家庭环境、从孩子的父母着手调研。

(1)家长的文化程度怎么样?

选项

A.文盲

B.小学

C.初中

D.高中及以上

人数

11

35

45

9

比率

11%

35%

45%

9%

数据表明:

我校大多数外地民工子女父母学历层次较低,父母初中学历居多,达45%;小学学历35%;文盲11%;高中及以上(包括大学、研究生)学历9%。

(2)外地民工家长对自己子女的学习关注程度:

家长对你的学习有明确要求

家长帮助你

检查作业

家长与你

共同学习

家长主动与

老师交流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74

74

48

48

11

11

25

25

数据分析:

外地民工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的学习基本上都有一定的要求,都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

但是,由于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无暇顾及他们的学习。

特别是有些家长在厂里上班,有时候回家很晚了,回来孩子已经睡着了,根本没办法与孩子共同学习,更别提与老师进行教育上的交流了,同时一些家长由于自己孩子成绩不好,与老师交流觉得难为情,也不愿意过多地到学校与老师进行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

(3)居住条件

子女现在居住的房子来源?

选项

A.租赁

B.父母购买房

C.寄居在亲戚家

人数

79

12

19

比率

79%

12%

19%

你对居住环境感觉怎么样?

选项

A.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人数

19

17

64

比率

19%

17%

64%

你有几个兄弟姐妹

选项

A.没有

B.两个

C.两个以上

人数

19

67

14

比率

19%

67%

14%

这两题重在调查外地民工子女生活条件对他们的影响。

令我们惊奇的发现有79%的学生没有固定的“家”,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

有81%(B项+C项)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居住环境影响自己学习,有的学生放学后不愿回家,一直在校学习到静校才肯回家。

但也有19%的学生能克服现有的居住环境,理解父母打工的辛苦,珍惜现有的居住环境。

外来学生中独生子女相当少,一般家里都有两个孩子。

他们家很多都是向本地人租来的,而且是租的是很便宜的废弃房,有的建在猪舍旁、有的家在菜园边的“窝棚”里,冬不避寒,夏不挡雨,一家三代同堂是常有的事。

他们家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更别提什么课外书及书桌了。

与本地孩子比,他们缺少的是学习文化知识的物质基础。

(4)家庭对孩子学习环境的创设

来到温岭后,你家是否搬过家:

选项

A.是

B.否

人数

65

35

比率

65%

35%

放学后你及时回家吗?

选项

A.是

B.否

人数

52

48

比率

52%

48%

课余你经常干什么?

做家务

写作业

玩游戏

补习

文艺培训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22

22

41

41

26

26

6

6

0

0

数据分析:

外地民工子女学习环境极不稳定,有48%的学生放学后不及时回家,经常在街上玩耍,外地民工子女活动范围局限于在校园里,大部分孩子只能参加校内安排的活动项目,甚至外地民工子女课余沉迷于游戏和网络。

大部分孩子不能参加一些文化培训或兴趣课程,课余生活方式比较单一。

反而他们在放学后要或多或少地帮助父母带孩子、踏鞋帮等。

这当然与家长工作时间长、不重视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尤其是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和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造成孩子对学习的一种不正确认识。

小结: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外地民工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的学习基本上都有一定的要求,都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

但是,由于他们所从事简单的、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有很多的甚至要到晚上10—12点下班,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短,交流的时间几乎没有,更无暇顾及他们的学习。

由于心理原因,他们也不愿意过多地和老师进行交流。

有48%的学生放学后不及时回家,经常在街上玩耍,出现从放学到家长回家这一段时间,外地民工子女生处于无人管教的“真空时间”。

因为经济差、家里孩子多、家长工作时间长、不重视家庭教育等原因,外地民工子女活动范围局限于在校园里,大部分孩子只能参加校内安排的活动项目,不能参加一些校外的文化培训或兴趣课程,课余生活方式比较单一,反而他们在放学后要或多或少地帮助父母带孩子、割猪草、卖菜等。

尤其是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和生活习惯差,造成孩子对学习的一种不正确认识。

此外,有79%的学生没有固定的“家”,他们有随时流动的可能,家里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更别提什么课外书及书桌了,与本地孩子比,孩子缺少的是学习文化知识的物质基础。

另外,外地民工家长的自身素质较低,低学历的很多,甚至一个字不识,更没有很多的家教知识,因此,很多家长在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后,采用“一顿打骂”、“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

因此,我们认为外地民工子女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差等状况与家庭有重要影响,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时通过访谈,我们还了解到由于教材不同或教材相同但教学进度及质量不同,而引发的学生在转学过程中的学习障碍。

我国幅员辽阔,学制有五年的也有六年的,教材的版本更多,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在知识系统的排列上有很大的差异,使得那些中途从老家转来的或从上海等其他地方转来的学生,在知识的衔接上产生一定的“断层”。

给学生继续学习造成困难。

也让学生在心理上承受着一定的落差,有部分孩子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变得不自信。

也频频地不完成作业了。

更不必谈语文素养的提升了。

2、对症下药,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念,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

“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

我们教师要让他们都抬起头来走路。

”在了解了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一些共性和个性差异后,针对出现了家庭关注的缺乏、学生没有课外书可读、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不强、约束能力薄弱、学生出现的断层的等现象,合理地为学困生创设兴趣浓厚的语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潜能,成功教育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成功者的愿望和需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

”研究对策,从根本上促进学困生的语文素养的养成。

(1)家庭教育方面:

对民工家长培训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外地民工家长由于普遍素质较低,学历较低,对教育不够重视,有些家长想辅导辅导学习,却不懂怎么辅导,甚至有些家长放任自流。

为了培育外地民工家长的教育意识,提高他们的辅导孩子学习的水平,我们组织召开了好几次民工家长会,在会上由校长亲自介绍了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如何辅导孩子学习。

我们鼓励家长订阅《家庭教育》刊物,定期向家长们宣传家教的经验,指导家长改进与子女沟通的方法,及时刊登民工子女学生家长的家教体会,使家长相互学习,改变教育观念。

通过我们的努力,沟通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整体联动教育网络,营造了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

同时召开民工家长经验交流会。

因为彼此的处境差不多,民工家长有共同语言,通过优秀民工家长的经验介绍,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促进更多的民工家长掌握更多的教子经验。

孩子们因为有了父母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期望,学习劲头更足了。

(2)硬件环境的创设:

让学生有书可读

苏霍姆里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阅读不仅能挽救学困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阅读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困生读书越多,眼界就越开阔,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而大部分外地民工学困生家里条件不允许他们拿出多余的钱来购买课外书,再加上个别家长受课文都不会,还读课外书的思想的影响,坚决不给孩子买课外书,导致学困生阅读这一块成为了枯井,如何让学困生有书可读,这是提高学困生语文素养的当务之急。

我们在班级一角开设了“书香园”,让每个孩子都进行捐书,充实“书香园”,家里条件好的可以多捐献几本,家里条件差的可以只捐献一本,特别不好的就不用捐献。

这是第一期书香园的建设。

第二期建设的时候,教师对书架的已有的书籍进行统计,然后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推荐一部分书籍,指名购买,充实书香园。

这样一来,只要你购买一本书,你就可以看到50几本课外书,这样学生家长的重担也可以卸下,学生的阅读的书籍也增多,学生真正地有书可读。

但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选择阅读的书目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从前期的学生捐献的书籍中可以看出来,如六年级的学生还在看注音读物。

有些学困生只看连环画等等。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记得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说: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兴趣能调动内在的潜力,促使积极思考,提高阅读效果,高效益的阅读总是跟强烈的阅读兴趣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学困生刚开始的阅读的时候,推荐给学生的书籍是比较有趣,故事情节夺人眼球的。

在每一个学段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设立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如第三学段(五、六年级)

必读书目:

《汤姆、索娅历险记》马克吐温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

《水浒传》施耐庵

《三国演义》罗贯中

《丛林奇谈》

《中华上下五千年》吴兆基

《格兰特船长的女儿》凡尔纳

《海底两万里》凡尔纳

推荐书目:

中国部分

《中国儿童文学丛书》 严文井 曹文轩主编

《中华当代少年小说丛书》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蓝鲸的眼睛》  赵冰波

《绿太阳和红太阳》  白冰

《琵琶甲虫》  高洪波

《羚羊木雕》  张之路

《哭泣的巧克力强盗》 张秋生

《和大山攀谈》  尹世霖 

《飞翔的花孩儿》 葛翠林 

《小狐狸的新式汽车》 葛冰

《小狼请客》 孙幼军

《一龙二虎三猴》 罗辰生

《小孩成群》  秦文君

《红雨伞·红木屐》  彭懿

《双人茶座 梅子涵》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十一根红布条》曹文轩

《麻雀不唱》 常新港

《蟋蟀也吃兴奋剂》张之路 

《草房子》 曹文轩

《我要做好孩子》 黄蓓佳

《e班e女孩》 张弘

《张之路非常神秘系列——非法智慧》,张之路

《女生日记》 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

《非法智慧》张之路

《蝉为谁鸣》张之路

《霹雳贝贝》张之路

《螳螂一号》张之路

外国部分

《小王子》 [法]圣埃克苏佩里著 

《快乐王子集》 [英]王尔德

《长腿叔叔》 简.韦伯斯特 

《王子与贫儿》 马克·吐温 

《苦儿流浪记》 [法]埃克多·马洛

《骑鹅旅行记》(上、下) [瑞典]塞·拉格洛夫

《隐身人》[英]威尔斯著 

《时间机器》 [英]威尔斯著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 E·T·西顿著

《好兵帅克》 [捷克]雅·哈谢克著

《蓝色的海豚鸟》 [美]斯·奥台尔著

《海蒂》 [瑞士]施皮里 人

《做个快乐少年人》[澳]安德鲁·马修斯著 

《盲音乐家》柯罗连科著

《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德]米切尔·恩德

《魔戒》(指环王) 译林出版社出版

《蓝色的海豚岛》 斯.奥台尔 

《格列佛游记》 斯威夫特 

《莫吐儿—世界儿童文学丛书》[美]阿莱赫姆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 [英]兰姆姐弟 

《纽伯瑞儿童文学金牌奖丛书》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纽伯瑞儿童文学银牌奖丛书》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孤儿的命运》普鲁斯

《童年的罪过》普鲁斯

《老人与海》海明威

《非法智慧》张之路

第三阶段的课外阅读量是150万字以上,除必读外可在推荐书目中自选30本以上阅读。

在推荐的书目中,文笔优美、立意深刻,相信学困生的大量阅读后,对他们来说视野肯定开阔了,思考的角度肯定是多方位的了。

在平时的观察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刚开始的时候还需要强制型地去阅读,在观看了20页左右后就不需要布置,就会捧起课外书来阅读。

(3)软件设备的完善:

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A、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在《学会学习》一书中《课外阅读的金钥匙》中介绍了课外阅读的方法:

有选择地读书,多种方法交叉运用,带着问题读书,专心致志地读书,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不全凭兴趣读书,这些方法的介绍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

在阅读课的时候将阅读的方法渗透给每一名学困生,让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了至成长于课外。

B、建立完善的阅读制度

良好的氛围是学生养成浓厚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书香园”建设好后,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书籍信息,另一方面需要一套完善的阅读制度,帮助学困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得到提升。

给每个孩子一个课外阅读档案袋。

而里面的内容的充实就很需要学生们去充实。

班级设立一个规定,每读完一本书,就做一张读书卡片,放进档案袋里。

每个月进行阅读之星评比,评比标准之一就是档案袋里的读书卡片的数量和质量,然后以丰厚的奖品来促使学生阅读。

考虑到学困生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喜欢上书籍,但是比起优等生他们还是在阅读的质量上有着一定的差距的。

所以特地为他们设立一个阅读进步奖,只要有进步也会得到一定的奖励。

C、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

中国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这些厚重的知识,那些璀璨的精华应该被我们的学生所认知、所吸收。

所以在每天,规定学生会默写一首古诗,在背诵中积累,在背诵中提高自己对于古代文学的认知。

其二班级中规定阅读时间,每天早晨到校后的七点到七点半时间为课外阅读时间,在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内,学生可随意借阅书架上的书籍。

一个星期中,还有一天是读书日,规定每个星期三的早读课为读书日活动,一个星期一个主题。

在读书日活动中先由老师推荐美文,接着是学生的推荐,学生推荐以小组为单位。

小组表现要进行打分,当所有小组都表演了一遍以后再评选出最优秀的小组,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

以优带差,在团队的合作中,学困生在优等生的帮助下进步显著,而且在整个活动中还要将自己展示了的内容贴在班级的知识窗上,方便其他小组的同学学习。

这样学困生体验到了自己的进步,学习动力会更足。

而对于专题的展示,就根据内容的共性来展示,如这个星期,课内要学习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就讲这一周的主题定为李白专题。

小组在展示的过程中,需要谈谈李白的生平事迹,小组集体背诵李白的诗作,然后对他的诗的特点进行一个分析。

就在这样团队的搜集、整理、背诵、展示的过程中,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对于专题内容的约定,在开学初就将一学期的专题都安排好,这样方便学生去搜集去准备。

就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得到了提升。

(二)在语文课堂中,提高学困生有效学习的研究

语文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而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举手积极发言的都是优秀的学生。

很大一部分的学困生在课堂上“默默无闻”“一言不发”。

这样的课堂教学,学困生能有根本上提高吗?

显然不成。

坐在不被教师关注的角落里,他们的学习效率比起那些优等生来说,就比较低了。

只有多关注到学困生在课堂中的活动,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程度,促进学困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

这样扎根于语文课堂的教育才能提高学困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1、敲开学困生尊口

面对学生在课堂上不开尊口的现象,教师可做的是给予合理的教学期望。

教学期望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构想。

过高或过低的教学期望都是不符合学情的,往往导致全局的失败。

而敲开学困生的尊口,让学困生在课堂上也有响亮的回答,也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师可以先在上课前,将上课的内容教予学困生,这样在课堂上他一遇到自己已经理解的内容就会自信得多,在课堂上也会勇敢地举手。

即使没有举手被叫道回答问题,他的声音也会响亮得多,这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扬,学困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就会递增,课堂上听讲也会更加认真,口头表达能力上也会得到一定的锻炼。

其二在课堂上对学困生进行个别的辅导。

当学困生对于问题比较生疏,或者是胆怯地去朗读的时候,老师及时地加以鼓励,学困生一有好的表现就鼓励表扬,增强他的信心,使他更乐于去表达。

其三在课后对学困生加以关注,后期追踪中我们发现学困生在课堂上更乐于去听,听别人的意见但不善于去判断,这时候老师引导他们判断,在课堂上他们的理解也更进一步了。

尊口在多角度的努力下,也开了。

这尊口一开,代表着学困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代表着学困生的思维能力向上迈了一个台阶。

2、美化语文课堂

为了在课堂上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教师精选教学内容,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困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同时优化了教学结构,让整个课堂更紧凑,结合学生学习的生理特征,同时在备课的过程中美化了教学的语言。

以《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导入和生字教学为例:

一、情境导入

1、激情导入:

 

(影视数据)地震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他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一段段令人极其痛心而难忘的回忆。

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约有24万人死亡,83万人受伤;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8级强烈地震,约有4万人死亡,300万人无家可归。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的大地震,直接的遇难人数是69,197人,失踪的人数是18,341人,共计870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

同学们,在这一次次令人心有余悸的灭顶之灾中,却有着一件件令人心灵深深震撼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994年曾经发生在美国落杉矶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这里一连串的数据就把学生眼球牢牢地抓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