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第30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6402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第30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第30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第30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第30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第30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第30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1.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第30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第30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第30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 语文版1.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精品教案语文版1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字词。

2.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4.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和能力。

5.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课前准备]

1.教学环境:

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

教学PPT。

 课前预习: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把握诗词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刈麦》

一、新课导入

引课:

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贞元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

后期遭受贬谪,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常乐,“独善其身”自居。

三、写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

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四、字词检测

1.请一名学生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yìhèdānxiǎngZhuóbǐngbìyàn

刈荷箪饷灼秉敝晏

刈:

割倍:

更加。

覆:

遮满。

田家:

指农民。

荷:

挑着。

壶浆:

用壶盛的汤水。

丁壮:

指青年人。

灼:

烧,晒烤。

敝筐:

破篮子。

敝,破旧。

吏禄三百石:

唐制,县尉从九品,官禄每月三十石。

石,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

2.配乐范读。

学生听读时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

3.学生轻声练习,配乐诵读,自我欣赏。

4.学生齐声诵读。

五、课文分析

学生结合注释,整体把握《观刈麦》的内容。

1、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各有各的侧重点在哪儿?

生:

两个场面

场面一:

烈日割麦。

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

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场面二:

抱子拾穗

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

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

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

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师: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

前者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2、体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以自己的亲眼所见,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并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利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六、精读课文

1.学生精读课文,分析讨论,给文章划分层次。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教师点拨补充)

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割麦情景。

这一层交代了人物、环境、心里,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这一层写拾穗,从肖像、语言,突出生活的悲惨。

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请举例说明。

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语言描写: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心理描写: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矛盾心理: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小结: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工匠。

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之事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而且,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涵着感情。

本诗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

七、探究赏析

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

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例:

用“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出,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不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学生:

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用“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用“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用“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了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用“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用“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八、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内容来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九、总结

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以自己的亲眼所见,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并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利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十、反馈练习

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覆fù  陇lǒng  箪dān

 B.稚zhì  携xié  饷shǎng

 C.灼zhuó  敝bì  晏yàn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1)五月人倍忙(更加)

(2)妇姑荷箪食(挑着)

(3)但惜夏日长(珍惜)

(4)左臂悬敝筐(破旧)

(5)吏禄三百石(10斗等于1石)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哪两个词突出了麦收时天气的酷热?

蒸、灼

4.“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

(用原文回答)

 答: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5.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是: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6.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赤壁》

一、新课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百万大军南下,却在赤壁大战中,被孙刘联军所败。

当时,年仅34岁的周瑜,堪称这次战役的风云人物。

杜牧经过此处,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了《赤壁》一诗。

二、作者介绍

杜牧,晚唐杰出的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名相杜佑孙。

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

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

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

有《樊川文集》

三、写作背景

诗写于杜牧任黄州刺史时,(842---844年)他过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赤壁,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蒲昕西北长江南岸),有感于三国时代英雄的成败,借题发挥,虽以地名为题,实则咏史怀古。

四、字词检测

折戟(jǐ):

折断的戟。

戟,古代的兵器。

未销:

没有完全锈蚀。

将:

拿起。

磨洗:

磨光洗涤。

认前朝:

认出戟是东吴破朝时的遗物。

东风:

指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铜雀:

台名,曹操所建,故址在现在河北临漳。

二乔:

江东乔公的二个女儿,都是东吴的美女,大乔是孙策(孙权兄)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

五、诵读欣赏

1.学生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2.配乐范读。

学生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3.学生轻声练习,配乐诵读,自我欣赏。

4.学生齐声诵读。

六、课文分析

师生互相交流探讨。

问题: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是议论,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七、探究赏析

学生反复品读思考下列问题: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八、拓展延伸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这首词上片描写赤壁壮景渲染环境气氛,下片怀古伤今,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以自托。

2.词中点明“怀古”地点的诗句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英雄的景仰,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以及无奈消极又不安的愤慨之情。

九、反馈练习:

1.《赤壁》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是唐代的杜牧,他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在《赤壁》中,作者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句子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