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3227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3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第Ⅰ卷为必考题,第Ⅱ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本试卷共14页。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汉开始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另一方面却容易造成暴政与压迫。

这说明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绝不可取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必须大力提倡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很多事物一样,都具有自身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所以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一方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另一方面却容易造成暴政与压迫”中可以看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既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故C项正确;ABD项说法比较片面,排除。

2.宋代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

这一现象说明

A.四民等级观念在宋代以后趋于消失

B.抑商政策在宋明时期出现一定松动

C.“贱商令”抑制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古代在科举领域不存在抑商的现象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汇中可以看出,宋明时期考取进士人数中商人出身的比重增加,这一现象说明宋明时期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体现出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趋于消失”;材料无法体现出科举中无抑商现象的存在,故D项排除。

3.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喜爱通俗画。

这表明宋代

A.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B.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

C.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

D.社会发展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

【答案】D

【解析】

根据“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结合所学,宋朝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出现适应士大夫和富民需要的文人画,和平民喜爱的通俗画,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并没体现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排除C。

4.下表为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占有关系统计表。

土地规模

户数

所占土地比例

1亩以下

69

2.4%

1—10亩

122

43.6%

10—20亩

36

41.4%

20亩以上

6

12.6%

合计

233

100%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租佃关系普遍化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中1--10亩农户占43.6%,10--20亩的农户占41.4%,这说明当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较盛行,故A项正确;数据信息是土地占有情况,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效率,也不能体现租佃关系,故B和C项错误;20亩以上的占12.6%,说明土地兼并现象相对来说不太严重,故D项错误。

5.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

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

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

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在《资政新篇》说到的是“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可知主张中外自由通商,“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即允许传教士到内地传教,但不准干涉中国内政,说明太平天国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A正确;B不符合“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法律制度,排除C;D不符合“不得擅入旱地”“不得毁谤国法也”,排除。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分析解答即可。

6.19世纪末,中国留学教育兴起。

政府谕令赴洋学习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可见当时

A.留学目的专注于近代工业需要

B.留学教育仍受“中体西用”影响

C.教育内容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D.留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

【答案】B

【解析】

“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不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要学习中国的儒家经典,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故B正确;A不符合“仍兼讲中学”,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体西用思想,不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排除C;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兼讲中学”,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结合所学中体西用思想分析解答。

7.1937年2月,国共就红军改编达成初步协议。

3月11日,国民党要求改编后的红军服从南京的“一切命令”。

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任命朱德、彭德怀为八路军正副总指挥。

材料表明

A.中共放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国民党没有真心共同抗日打算

C.国共两党都灵活务实调整方针政策

D.国共根本立场和长远利益趋同

【答案】C

【解析】

根据“国民党要求改编后的红军服从南京的‘一切命令’。

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任命朱德、彭德怀为八路军正副总指挥”表明共产党做出了让步,中共的让步是为了联合国民党抗日,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也体现出国民党政策的重大调整,材料反映国共两党都灵活务实调整方针政策,C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国民党没有真心共同抗日”,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国共两党的阶级本质不同,根本立场和长远利益不可能趋同,排除D。

8.下表是“建国初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变化表”

年份

1949年

1952年

1957年

所占比重

84.5%

74.7%

62.3%

据此推知,该时期

A.农业生产的效率不断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日益失调

C.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D.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国初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变化表”看出,建国初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减少,说明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增加,结合所学,1953年,我国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故C正确;从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情况无法得出农业生产的效率是否提高,排除A;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变减少,说明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增加,表明国民经济比例日益合理,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体现计划经济确立,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通过表格时间信息可知是一五计划时期,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减少,说明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增加,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9.对于雅典人进行的民主政治试验,西方人的意见从来就不一致。

在古典世界,它就有理想政体和民众暴政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

这表明

A.民主范围有限引发社会分裂

B.民主力量和贵族斗争激烈

C.奴隶制下民主缺乏社会基础

D.直接民主存在着制度缺陷

【答案】D

【解析】

根据“它就有理想政体和民众暴政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有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结合所学,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容易造成民众暴政,D正确;材料反映雅典民主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无法体现社会分裂,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力量和贵族斗争”,排除B;材料反映雅典民主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0.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涉及上帝观、自然观和人性观三个层面的重大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近代科学之树的破土而出松动了土壤,输送了营养。

其含义是指宗教改革

A.为近代科学发展消除了体制障碍

B.为近代科学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C.从根本上消除了科学与宗教对立

D.直接呼唤了科学革命时代的到来

【答案】B

【解析】

根据“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近代科学之树的破土而出松动了土壤,输送了营养”,表明宗教改革促进近代科学发展,为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B正确;宗教改革主张的政教分离,在很大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发展扫除了体制障碍,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宗教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科学与宗教的对立,C错误;“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近代科学之树的破土而出松动了土壤,输送了营养”,表明宗教改革为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D错误。

11.英国人口在1741—1751年增长率约为3.5%,1751—1761年增长率为7%,1780—1790年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达到16%。

导致英国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方式的变革

B.大量移民的涌入

C.女权革命的发生

D.医疗卫生的改善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1765年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改善,促使英国人口增长,A正确;B不符合史实,排除;人口变化和女权革命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改善是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但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排除D。

12.1963年8月,赫鲁晓夫在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同声谴责南斯拉夫背离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之际,赴南访问并发表演说,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表明赫鲁晓夫

A.决心摒弃斯大林体制发展资本主义

B.试图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

D.希望学习新的经验应对国内危机

【答案】C

【解析】

根据“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同声谴责南斯拉夫背离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赫鲁晓夫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赫鲁晓夫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不必统一社会主义建设模式,C正确;赫鲁晓夫并没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和赫鲁晓夫试图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无关,排除B;20世纪60年代,苏联并不存在国内危机,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D。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包含选考题),共160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作答。

【必考部分】(135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

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

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

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迟云飞《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材料二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和近代中国不同社会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西传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

(1)西汉独尊原因:

儒家思想具有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能与时俱进,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推行;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农业社会的保守性。

近代衰落原因:

洋务运动的冲击;清末“新政”,学习西方改革的冲击;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宣传民主与科学的冲击;儒家陈腐的纲常礼教不能适应近代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

(2)原因: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便利了东西文化交流;欧洲社会转型时期,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精神需求;儒家思想中有启蒙思想家需要的成分。

影响:

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因素:

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支持。

【解析】

(1)西汉独尊原因:

可从儒家思想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支持等角度分析解答。

近代衰落原因:

结合材料,可从洋务运动的冲击,清末“新政”学习西方改革的冲击,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儒家陈腐的纲常礼教不能适应近代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等角度分析回答。

(2)原因: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东西文化交流,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精神需求分析总结。

影响:

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的影响回答。

因素:

综合材料,可从儒家思想自身趋时更新,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支持等角度分析总结。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19世纪英国大事年表(部分)

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

1652-1674年,三次英荷战争

1687年,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问世

1688年,“光荣革命”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第一位内阁“首相”

1756-1763年,“七年战争”

1763,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锭纺纱机“珍妮机”

1782年,瓦特发明联动式蒸汽机

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1825年,斯蒂芬森的蒸汽机车运行成功

1830年,托利党一党统治终结,辉格党政府组建

1831年,法拉第证实电磁感应现象

1832年,议会改革,部分“腐败选区”被废除

1840年,挑起鸦片战争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整理自闫照祥《英国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评分说明:

论题,阐述。

解读

一等

①主题明确;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史实,多角度论证主题;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二等

①主题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

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三等

①主题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主题;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参考论题:

近代英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近代英国经济工业化的发展近代英国殖民扩张和称霸近代英国自然科学的发展答案示例:

论题:

近代英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阐述: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要求打破封建王权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反对派与专制王权展开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法律保障,逐渐确立议会权力至上原则;1721年,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得到完善;1830年,两党轮流执政;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加强。

综上所述,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几经曲折和反复,它体现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人治走向法治的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对其他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阅读材料,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出一个论题,如,根据“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第一位内阁‘首相’”“1830年,托利党一党统治终结,辉格党政府组建”“1832年,议会改革,部分‘腐败选区’被废除”可拟出论题:

近代英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

然后结合所学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和完善的知识阐述说明。

也可提出其他论题,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选考部分】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答案】

(1)特点:

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2)影响:

“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西汉建立后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

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并结台所学知识,即可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改革·魏晋法律改革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果世界……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

可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朝鲜将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力量竞赛中的一名小卒,而双方的目的则跟朝鲜半岛毫无关系,朝鲜人本身也已沦为牺牲品。

——【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

我们的第一次失败》

材料二日本因为战争订货而迅速繁荣,中国因为战争而失去了统一的最佳时机,朝鲜因为战争而牺牲无数且至今分离对峙,美军因为战争而重返朝鲜,苏联因为战争而成功地把中国诱入与西方决裂的道路。

——摘自《中俄秘档里的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朝鲜战争扩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对主要参战国的影响。

【答案】

(1)苏联与美国在欧亚大陆划分势力范围,分别扶植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大对立政权;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视社会主义阵营为最大的障碍,决不容许对方势力扩张;二战后东西两大阵营对峙,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是“冷战”在亚洲的延伸发展。

(2)对中国,捍卫了国家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朝鲜,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对美国,侵略、战争政策受到打击,坚定了美国继续敌视新中国的政治立场和“冷战”政策。

【解析】

(1)原因:

根据“如果世界……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两个阵营的中间”得出苏联与美国在欧亚大陆划分势力范围,分别扶植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大对立政权;根据所学,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

(2)分别从对中国、对朝鲜和对美国的影响分析回答,对中国,可从捍卫了国家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等角度回答;对朝鲜,根据“朝鲜因为战争而牺牲无数且至今分离对峙”得出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对美国,可从侵略、战争政策受到打击和坚定了美国继续敌视新中国的政治立场分析解答。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吴敬梓,康熙四十年(1710)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一个官僚家庭。

他深切渴望有朝一日能在科场上大显身手,二十三岁中秀才,之后一直没有中举。

在逐渐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他对举业由热衷到失望,从而潜心创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以后,他不知不觉地对新鲜信息已有所吸收。

他认为读经书,做学问,要采取“不在宋儒下盘旋,亦非汉、晋诸贤所能笼络”的态度,并公然斥责当时的理学家“于经生制举业外,未尝寓目,独好窃虚谈性命之言,以自便其固陋”。

《儒林外史》以深刻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反对八股取士的办法,无情地讽刺和嘲笑了那些热衷功名富贵的人,并剖示了科举制度对他们的毒害。

吴敬梓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这种政治文化的外显层次上,而是发展到宏观的民族文化的深隐层次,《儒林外史》触及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的问题,即知识分子在八股取士的牢笼下如何冲破精神罗网的问题。

在艺术上,讽刺大师吴敬梓是用饱蘸辛酸泪水的笔来写喜剧,来描绘封建主义世界那幅变形的图画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林外史》的历史价值。

【答案】

(1)科举取士扼杀人才成长;理学僵化,束缚知识分子思想;商品经济发展,新观念冲击传统思想;君主专制强化,政治黑暗腐败。

(2)批判了明清科举取士对读书人的毒害及其时代弊端;反思当时知识分子的出路与精神解放问题;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日趋没落。

【解析】

(1)背景:

根据“在逐渐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吴敬梓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以后,他不知不觉地对新鲜信息已有所吸收”“深刻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反对八股取士的办法”“并公然斥责当时的理学家”分析总结。

(2)价值:

根据“深刻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反对八股取士的办法,无情地讽刺和嘲笑了那些热衷功名富贵的人,并剖示了科举制度对他们的毒害”得出批判了明清科举取士对读书人的毒害及其时代弊端;根据“触及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的问题,即知识分子在八股取士的牢笼下如何冲破精神罗网的问题”得出反思当时知识分子的出路与精神解放问题;根据“来描绘封建主义世界那幅变形的图画的”分析得出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日趋没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