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2808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x

《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三 Word版含答案.docx

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高频考点三Word版含答案

高频考点三 鸳鸯绣取凭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2012·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

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

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

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使用对比(映衬)手法。

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或:

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

或:

使用渲染手法。

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或:

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

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2)“一晴生意繁”的意思:

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晴生意繁”体现在:

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驶,微风吹拂,袖影飘动;③村庄里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

解析 回答第

(1)题首先要熟悉诗歌的表现手法,然后根据诗的特点和题目要求逐步缩小答题范围。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安乐生活的诗歌,又选取了其中写景的诗句来分析,我们可以考虑这几个方面:

表现的主旨是明色调的,写景是为了突出这个主旨;诗句对仗工整,尤其是色彩的对照鲜明,可以考虑映衬、渲染之类的手法;节奏独特,记忆深刻的话,我们很快就能联想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诗句的写景方法。

(2)题有几个难点:

①“一晴”是什么意思?

从下文“水满船头滑”可以看出刚刚下过大雨,水面涨平,也由此推断“一晴”的意思是大雨刚过,天完全放晴,可以联想到雨后清新的世界。

②“生意”是什么意思?

下文写的是朱樱青豆、绿草白鹅、水满船滑、袖影舞风、蚕事繁忙,与“做生意”没有关联,因而此处的“生意”是指“生机”。

③“繁”是“忙”的意思吗?

“生意”既然指“生机”,那么“繁”就不是“忙”了,而是“多、盛”。

鉴赏 余杭道,即今日的杭州市。

余杭之名相传为“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而得。

“航”“杭”谐音,故为“余杭”。

首联,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

“生意”即生机的意思。

颔联,绿树上挂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人。

村头田外,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白鹅就在上面嬉戏。

简直就是画。

颈联,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

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

面对如此怡人的美景,人的心情也飞起来了吧。

尾联,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

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乡村风俗图。

风景如画,不见人影,却处处可见人的活动。

正是如此,全是才弥漫着一种生机、静谧、祥和,令人神往。

2.(2011·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

【注】 ①湖:

杭州西湖。

②折:

弯曲。

③景:

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喜爱幽静,如诗中写道“人意静”“寒雾生”等。

②亲近自然,如“临水”“稍见初日开”等。

③向往自由,如“学野凫”“逐清景”等。

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如“安得”。

(2)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

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情感的分析归纳,要注意题目当中“丰富”一词的提醒。

可综合具体的诗句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如“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稍见初日开”“安得学野凫”等句,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

表现了诗人平静闲适的心态,愿像野凫一样回归自然的情怀。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解答此题,应从诗歌的修辞方法(对比、对偶)及描写角度、感觉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重点是第5、6句,有对比,有对偶。

当然,也可以从景和情之间的关系进行鉴赏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鉴赏 这首诗情感丰富。

从“人意静”、“寒雾生”等语可以看出诗人喜爱幽静;“临水”、“稍见初日开”等词句则表达了诗人亲近自然之意;而从“安得学野凫”、“逐清景”又可看出诗人向往自由以及对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是写景名句。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此联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同时采用了对偶的手法,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节奏优美,形象丰满,层次分明,构建了开阔、淡雅、幽静、清新的意境。

3.(2011·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解析 

(1)开篇的作用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引起下文,统领全文,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渲染某种氛围等。

(2)注意答题的一般模式:

表现手法+简析+思想感情。

鉴赏 词的标题为《出塞》,当是诗人到关外巡察时的作品。

他翘首远望,满目荒凉,于是想到古往今来兴亡盛衰的情景。

他从画角悲鸣、战骑来往的景象中深深感到,谁也不能永久地坐拥天下,永葆富贵。

每一个王朝,也都是来去匆匆,也像塞外的牧马飘忽,丹枫易老一样。

接着,他从自己的出塞,联想到汉代昭君出塞的情景,觉得自己空有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慨,但最终也会和王昭君一样,“独留青冢向黄昏”而已。

很清楚,诗人的目光,纵横百里;诗人的思路,上下千年。

其意境悲壮阔大,绝不是那些只惯于吟咏“小桥流水”,“绣毂雕鞍”的词客所能同日而语的。

正因为纳兰性德能从李后主乃至苏、辛的词中吸取养素,所以,一旦走出了他的“珊瑚阁”、“鸳鸯馆”,便能发人之所未发,撮取“夜空帐灯”、“万帐穹庐人醉”的豪迈景色,吐露出“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的慷慨情怀。

4.(20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鉴赏 这首诗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

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离别而变得尤为美好。

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

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

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脱不了愁绪。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如何理解考点要求中的“表达技巧”这一概念?

答案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而复杂的综合概念。

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蕴更蕴藉、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

它与“艺术特色”“艺术技巧”“表达特色”“写作特色”等是同一概念,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一般认为,它包括四个方面:

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艺术构思)。

一、全面掌握13种修辞手法

1.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拟人)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拟物、夸张)

(3)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代)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比喻、夸张)

(6)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设问)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偶、双关)

(8)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

知识储备 广东《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顶真、互文、双关等。

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

描写和抒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注 ①吴公台:

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

②摇落:

零落。

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景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颔联通过对山高水深、游人罕至的描写,侧面烘托出环境的荒凉、古迹的零落。

②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景,暮色中,只有夕阳依旧照着旧台,空疏的林中回荡着钟声,更加突出了环境的萧索、僻静(或“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

鉴赏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

开元二十一年进士。

至德中,为监察御史。

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

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潘州南邑尉。

会有为之辩者,除睦州司马。

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权德舆尝谓为五言长城。

皇甫湜亦云:

“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

”其见重如此。

这是一首吊古诗,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

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

登上吴公台,观赏这零落的古迹,秋景秋意,勾起了诗人怀乡的心情。

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

荒山野寺,来此游玩的人太少了,因为山太高水太深,隔断了路程。

夕阳映着吴公台旧垒,依依不去,空荡的山林中,回响清冷的磬声。

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

南朝旧事早成陈迹,真叫人惆怅,唯独这长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

有人认为,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诗歌通篇没有历史的兴衰,而其中所见的秋声、古台、野寺、夕阳、故垒、寒磬、空林等意象,都和诗人一样满怀惆怅,而独有长江水依然滚滚东流,把历史的烟云淘尽。

诗的神韵,意在不言中。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袞

李商隐

竹坞①无尘水槛②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 ①竹坞:

竹林环抱荫蔽的船坞。

②水槛:

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

试结合作者的感情体会本首诗的抒情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借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孤寂、惆怅和黯淡、伤感的心情,表达了对朋友浓重的思念之情。

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以景托情、寓情于景。

解析 首句写竹坞、水槛,环境清幽雅洁,作者备感孤寂,自然引发思念友人之情。

阴霾欲雨、四望迷蒙的天色,使作者的心情更加黯淡,增加了相思的浓度。

而雨打枯荷的声韵似乎让作者略慰相思,稍解寂寥,但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增加了环境的寂寥,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鉴赏 这首诗抒写对朋友的思念,也寄予了诗人自己的身世冷落之感。

除了一个十分平常的中性词“相思”之外,其他都是景物的描写,然而却意在言外,无处不见诗人的情感。

“竹坞无尘水槛清”本来给人一种清幽静寂之感,而“相思迢递”带来一种绵绵的情思,“相思”与“迢递”的组合,音律上圆润婉转。

“隔重城”三个字下得比较重,字里行间的失落之情又带来了诗歌情感上的变化。

而到了“秋阴不散霜飞晚”,诗境转向抑郁悲凉,夹杂着些许烦躁不宁的心绪。

最后一句突然变得轻盈了许多。

虽是枯荷,在夜雨声中却别有一番情趣。

而夜雨的清音恰恰又衬托出夜的沉静、骆氏亭的清幽。

这样一来,几经起伏,诗人的情绪又慢慢地回到了第一句的境界。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短短的四句诗,情绪多变,气韵生动,回环往复,内涵丰富。

“竹坞”与“枯荷”,一荣一枯;“水清”与“雨声”,一静一动;“隔重城”与“霜飞晚”,一远一近,景色的搭配也颇见匠心。

其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千古名句,于衰飒凄清之中发掘出一种别样的优美、一份浓厚的诗情,因而意韵丰厚,兴味悠长。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

“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

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知识储备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抒情。

描写、抒情技巧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描写讲究角度:

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

讲究方式: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讲究方法:

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抒情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最主要的是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三、准确辨析常见常考的表现手法

4.请逐联指出下面这首诗所用的表现手法。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首联:

直抒胸臆(出句)+融情于景(对句)。

②颔联:

比喻+象征+双关(“丝”谐“思”)。

③颈联:

想象(虚写)+对写法(对句)。

④尾联:

用典。

鉴赏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著精神。

全诗从头至尾都融注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

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有着悲观色彩。

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联想是很丰富的。

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

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

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

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颔联历来是被传诵的名句,请联系诗歌内容具体说说该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寓情于景。

子规啼、三更月,触目伤怀。

②虚实结合。

梦中归乡是虚,梦醒后子规啼唤、月光如水是实。

③衬托。

以乐衬忧,梦中归乡是乐,梦醒还是异乡是忧。

④用典。

“蝴蝶梦”用“庄周梦蝶”的典故。

解析 题干已暗示“联系诗歌内容”,首先自然要整体把握诗的主旨——伤春思乡。

颔联中,“蝴蝶梦”自是虚写梦境,而且很明显运用了“庄周梦蝶”这一典故。

梦中归乡是乐,梦醒还是异乡是忧,以乐衬忧,运用了衬托。

“子规枝上月三更”则是眼前实景,“子规”“月”都是能触动人思乡愁情的意象,作者将思乡愁情寄寓其中。

鉴赏 崔涂曾自称是“孤独异乡人”,这首诗是他旅居湘鄂时所作。

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

春水远流,春花凋谢。

首联写不是春风送我回故乡,而是我在异乡送春归。

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

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

以下句句写的是思乡衷曲。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这一联是传诵的名句。

上句巧写梦境,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

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

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

“子归!

子归!

……”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

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音讯杳然,他怎能不望眼欲穿,忧心如焚呢!

一个“动”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而嗟怨的复杂的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

一个“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

尾联倒装,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

这首诗情切意深,风格沉郁。

诗的前四句通过对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景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

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

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尾联自慰自嘲,墨中藏意,饶有情味。

知识储备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

高考通常是在狭义方面使用它的,主要包括: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象征、衬托、对比、用典等。

下面重点介绍常考的几种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

虽然从专业的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

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

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

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容量增加。

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

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更加性格突出,形象鲜明。

考试常考的是反衬,如用乐景反衬哀情,用动反衬静,用虚反衬实等。

四、关注结构技巧(艺术构思)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

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 词开篇推出了一个凄清的秋景,而且已近昏暮,这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

在此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

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并无大雁的踪影。

“更深人去寂静”承上启下,将词境更推进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