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解析历史专题02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学生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2409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试题解析历史专题02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试题解析历史专题02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试题解析历史专题02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试题解析历史专题02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试题解析历史专题02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试题解析历史专题02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学生版.docx

《高考试题解析历史专题02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解析历史专题02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学生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试题解析历史专题02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学生版.docx

高考试题解析历史专题02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学生版

(学生版)

(答案和解析见教师版)

一.近代中国维权斗争

(一)选择题

 

(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

【考点定位】:

必修一·近代中国反侵略(中国维权斗争)、求民主的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选修三·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

(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

“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考点定位】:

(旧人教)高一必修·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新课标)必修一·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国维权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6)法国学者马扎里海说,“汉人于1661年从那里驱逐了荷兰人,1885年驱逐了法国人,1874年和1944年驱逐了日本人“。

”那里“是指我国的

A.山东B.辽宁C.台湾D.广西

【考点定位】:

必修一·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国维权斗争)·中法战争、抗日战争。

(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7)漫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下列漫画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A.《呜呼鲁民呜呼圣地》B.《蜿蜒南下》C.《国破山河在》D.《支持的住吗》

【考点定位】:

必修一·近代中国反侵略(中国维权斗争)求民主的斗争·瓜分狂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30)毛泽东指出:

“我们停止阶级斗争的原因,是因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外在矛盾,大于内在矛盾,先解决外在矛盾。

”当时“我们停止阶级斗争”有利于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考点定位】:

必修一·近代中国反侵略(中国维权斗争)求民主的斗争·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考点定位】:

必修一·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国维权斗争)·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影响。

 

(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25)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

【考点定位】:

(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其它版本新课标)必修一·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国维权斗争)·抗日战争。

(二)非选择题

(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

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13)(19分)阅读材料,参看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金朝开始,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地处海河与南、北运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的天津,很快发展成为北京调运漕粮等生活物资的中转枢纽和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

“舟车攸会,聚落始繁。

材料二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

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金融中心。

材料三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

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工商企业。

1903年,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仅20年,新城区就成为天津新的政治、文化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天津城区示意图(1936年)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B、C三区开始形成的时间和原因。

(6分)用一例近代史实说明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

(2分)

(2)分别举例说明材料二天津的“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

依据材料二,分析开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

(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的背景。

(2分)依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初期天津发生的主要变化。

(14分)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27)(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

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

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

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

宣言宣布: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一)选择题

(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8)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

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考点定位】:

(旧人教)高一必修·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国共对峙时期红军反围剿斗争。

(新课标)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实践。

(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7)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

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A.利用义和团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D.南北和谈

【考点定位】:

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考点定位】:

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考点定位】:

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考点定位】:

(旧人教)高一必修·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中华民国的成立。

(新课标)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9)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

“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15)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

“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

战其即败。

”这位将领是

A.秦日纲B.陈玉成C.李秀成D.石达开

【考点定位】:

(旧人教)高一必修·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

(新课标)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

(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17)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神速,威震全国。

1927年初,全国革命中心也随之北移至图6中的C

图6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局部)

【考点定位】:

(旧人教)高一必修·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北伐战争。

(新课标)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民革命运动。

(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9)毛泽东说?

“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的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

”“前面这部分材料”不包括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五四运动

C.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D.北伐战争

【考点定位】:

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考点定位】:

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解放战争。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1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二)非选择题

(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36)(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

“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

”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

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38)(37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

“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图14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

“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8分)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8分)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15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