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报告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2339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1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报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地貌报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地貌报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地貌报告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地貌报告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貌报告1.docx

《地貌报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报告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貌报告1.docx

地貌报告1

东北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011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

区域地貌发育过程分析

作者:

**

学号:

*******

专业:

*********

年级:

******

完成时间:

2011年7月20日

柳江盆地区域地貌发育过程分析

摘要通过对柳江盆地内外力作用的分析,阐明了不同类型地貌发育过程及其演变

Thoughtothetotalintertalandexternalforceanalysisofthebasin,illustratesthedifferenttypesoflandscapedevelopmentprocessandevolution

关键字柳江盆地向斜地貌内外营力

0引言

现代地貌所展示的基本结构和形态特征,是长期的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作为内营力的地壳运动所产生的构造格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我国海陆分布轮廓,西高东低的地势起伏,以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而作为外营力的流水、风力、冰雪寒冻、海洋和生物作用,以其独有的方式,在一定的区域内长期对地表物质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堆积,从而形成了千奇百态的现代地貌。

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以北的燕山脚下,六平方公里的盆地内内外动力地质地貌景观千姿百态,具有很强的观赏研究价值。

1柳江盆地地貌特征

俯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

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柳江村位于石门寨西南4km处,由晚太古代绥中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构成高耸的盆地周边,以上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构成低洼的丘陵和平原状的盆形地貌,即柳江盆地;从地质构造角度看,是一个西翼陡东翼缓的比较宽缓的向斜构造,故又有人称其为“柳江向斜”。

柳江盆地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

盆地内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最高山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m,最低处为东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为70m左右。

盆地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为山高坡陡的地形,海拔多在200~300m之间,山峰多在400m以上;东部山区山峰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m。

在低山和丘陵之间,多发育有小盆地和河流,河流短小,河床全是砾石堆积,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等河流地貌发育。

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石门寨地区位于秦皇岛市北二十八公里,行政上属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乡。

本区地处我国燕山山脉的东麓,渤海之滨,北、东、西三面为低山,地势陡峻,区内山峰(西部大平台)的最高海拔636.2米,一般海拔低于500米。

属于中浅切割的低山丘陵区,该区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区内沟岭纵横,脊峰重叠,岭脊走向南北为主。

发源于青龙境内的大石河从北向南蜿蜒流经该区,成为区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汤河从北向南流经该区的西南隅,为区内第二大河。

两河分别在山海关和秦皇岛注入渤海。

新生代以来,本区发生频繁的间歇性升降运动,总趋势为上升运动,从构造上看,这是一个构造剥蚀山丘陵区。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内外营力的长期塑造,形成了本区形态各异,规模不同,成因类型复杂多样的地貌特点。

2不同地貌类型发育过程作用力分析

(1)流水作用

柳江盆地内河流多,大石河及其支流纵横其间。

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在此区域都有,河流地貌全面。

图1大石河

⒈刘家房村西的一条大石河支流,位于山地内,是上游,河流发育的初级阶段。

此段河谷很窄,呈U型,谷内砾石历经大的有1-2m,小的1-2cm,差异性大,分选差,多是由上部河段洪水带来的,也有少部分是由当地山体岩石风化滚落的。

水深10cm左右,流量小。

图2河流上游

①此地河床是基岩河床,河床是切割闪长玢岩岩体形成的。

并发育一些小的岩槛和壶穴。

岩槛是一个裂点,形成跌水,下部由于多向横向环流的作用,河流向缘侵蚀,使侵蚀面下降,裂点后退。

向缘侵蚀能发生河流袭夺现象。

图3河流上游跌水

②离堆山离堆山是上游河段下切侵蚀和截弯取直形成的。

上游河水流速大,比降大,冲击力和侵蚀力强,下切深度大,由于受到岩性等的因素影响,河道发生弯曲,形成深切曲流。

当洪水时细颈被冲开,河流截弯取直发生局部改道,原来的凸岸就变成了孤立的高地,叫做离堆山。

离堆山被新河道和老河道所包围,河道中有典型的河流相沉积物,这是判断离堆山的重要特征和依据。

⒉到小傍水村处的大石河已处于中游河段,河谷变宽,水深变深。

河谷中砾石粒径明显变小,大小相差也变小,分选较好,磨圆度较好。

河流发育到壮年阶段,河谷展宽,河床纵比降变小,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大量泥沙砾石堆积,发育河漫滩和河流阶地。

图4大石河中游的河漫滩

①河漫滩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时河水所覆盖的区域。

枯水时期是出露的平地,面积有大有小,沿河流延伸。

枯水时期河漫滩上一般种植农作物,而没有居民房。

河流在中游河段一般位于平原上,河流变为曲流,辫流发育。

河床发育深槽,凸岸发育浅滩和滨河床沙坝、沙嘴等。

浅滩可发育成心滩,进而发育成为江心洲。

河漫滩下部由砾石组成,上部是洪水时期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

土壤粒细肥沃,是发展农业的良好场所。

②河流阶地是河床两侧的多级阶梯状地貌,是由河流下切侵蚀和堆积形成的。

由河床向两侧依次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四级阶地等

河流阶地一般是有间断延伸的,且两侧常常不对称,往往凸岸发育而凹岸被侵蚀掉了。

居民房屋一般建在阶地上。

河流阶地又分为侵蚀阶地和堆积阶地。

3.蟠桃峪村南是大石河的下游河段,河谷很宽。

有江心洲发育,存在二级阶地,河漫滩很广阔。

河漫滩相沉积物粒径比河床相沉积物小,河床中砾石磨圆好,有一定分选,粒径变小。

(2)海浪作用

海岸地貌是海岸处由于海水、河流等长期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形态。

海水的作用主要有潮汐作用、波浪作用等。

海岸分为基岩式海岸和海滩式海岸。

基岩海岸主要是由基岩组成的,海水对它进行长期侵蚀形成海蚀地貌,包括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桥等。

波浪对海岸岩石进行掏蚀和溶解,形成海蚀穴。

海蚀穴扩大,顶部会被击穿,成为海蚀窗。

海水中孤立的岩石称为海蚀柱。

波浪对岸基岩石进行侵蚀形成的平台叫做海蚀平台。

在基岩海岸有海湾与岬角。

波浪到达近海岸时,会由于水深的变化而发生折射作用。

对岬角进行侵蚀,在海湾处发生堆积,最终使凹凸不平的弯曲海岸变成平直海岸。

图6海蚀洞

图7海蚀柱

在基岩海岸和海岛周围常常形成沿岸分布的岸礁,离岸分布的堡礁和呈环形分布的环礁。

它们都是由珊瑚骨骼堆积所形成的珊瑚礁。

珊瑚礁形态奇特,颜色优美,是旅游观光的胜地,也是鱼类栖息的佳所。

波浪在到达近海岸时会发生波浪破碎。

此位置大概是二分之一波长水深处,由于速度减慢,大量泥沙发生堆积,所以此处经常形成水下沙坝。

图8海岸带岬湾相间

秦皇岛地区海岸带呈波状弯曲的岬湾式,一部分海岸凸向海岸形成岬角,另一部分海岸凹向陆地形成海湾,相应地产生两种海岸地貌类型:

海蚀海岸地貌,海积海岸地貌。

海岸阶地有堆积的和海蚀的两类。

海蚀接地是昔日的岩滩抬升形成的,是一个崎岖的向海倾斜的基岩面,其后缘有一明显的坡折,是古海蚀崖遗迹。

(3)喀斯特作用

本区震旦纪和古生代石灰岩广泛分布。

砂锅店地区岩石倾向西北方向,石灰岩垂直节理发育。

地表有喀斯特发育,即地表和地下水不断对石灰岩进行溶蚀和机械侵蚀,石灰岩节理被溶蚀后加宽变圆,大块石灰岩开始成为单个,表面变得凸凹不平,形成了多种岩溶地貌。

主要类型有:

溶沟、溶洞、石芽等。

1、溶沟和石芽

图9溶沟

喀斯特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和冲蚀所形成的沟槽间突起与沟槽形态,是喀斯特区山坡上和盆地里常见的一种凹凸不平的地形。

水的溶蚀和冲蚀,以及植物的作用,使岩石层面和节理处开始形成微小的沟槽,以及加深扩大的沟、小盆、斗和不规则坑等,统称为溶痕。

溶痕加深成为沟槽形态,称溶沟;沟槽间的突起称石芽。

当石芽全被溶蚀残余堆积物──红土所掩埋,则称为埋藏石芽。

图10石芽

在砂锅店和东部落一带的石灰岩中发育完好。

这里的石芽一般高1.5m左右,远远望去,很像雨后春笋,挺立于地表。

石芽间的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中分布有少量的岩溶堆积物。

溶沟是地表流水沿石灰岩表面的裂隙流动,不断对石灰岩进行溶蚀所形成的,随着溶蚀作用的不断进行,灰岩中的缝隙不断扩大,其沟通性亦越来越好,因而加速了地表流水的循环,岩石作用愈加容易进行。

随着溶沟的不断发生发展,其规模愈来愈大,介于其间的石芽渐渐显露于地表,形成了现在的地表岩溶景观。

此外,在沙锅店村东小山坡上,发育在平缓斜坡下部的石芽,常被坡积物等松散堆积物埋藏或半埋藏,形成埋藏石芽或半裸露石芽。

2、溶洞

本区溶洞十分发育,沿大石河凹岸发育,溶洞数量多、规模小。

此外,在海拔170-200米左右,有一些规模较大的溶洞。

此外东部落附近有亮甲山组特征岩石——豹皮状石灰岩,此石灰岩表面光滑,也是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

(4)构造作用

本区构造地貌类型较齐全,主要有:

1.褶皱地貌

本区为一轴向近南北的向斜构造,东翼比较平缓,西翼较陡。

中侏罗蓝旗祖的安山岩系和早侏罗世北票组煤系地层,不整合叠置在古生代向斜之上,并构成该区纵贯南北的主要山岭。

这种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称为逆地貌,其成因主要是由于向斜核部的安山岩系较两翼地层岩石坚硬,不易风化剥蚀而致。

2.单斜地貌

主要分布于本区中部和东部,成南北纵向排列。

组成该地貌的岩石为坚硬的石英砂岩和石灰岩,层面坡的坡度取决于岩层倾角大小,单面山和猪背岭的断崖坡上部由坚硬岩层构成,形成陡壁。

下部由易剥蚀的软弱岩层构成形成平缓斜坡。

图11单面山

3..断层地貌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纵横交错。

这些断裂构造破坏了向斜构造的完整形态,将该区地表切割成大小不同的断块。

其主要地貌类型有:

断块山、地垒、地堑及断层崖、断层线崖、断层三角面等。

例如在潮水村的的小路旁的一个断层线崖。

图12潮水屿逆断层线崖发育示意图

4.火山及侵入岩地貌

中侏罗世裂隙式喷发的火山,其火山堆积物沿石门寨向斜的核部分布,形成南北向的脊岭,纵贯中西部地区,并成为本地区西部和东部地区的主要分水岭。

各种不同产状侵入于地表之下的侵入岩体,后期被剥露出地表形成该区次成构造地貌。

它们基本保持原侵入形态。

例如:

在沙锅店可见到沿断裂侵入的岩脉,形成岩脉丘陵。

(5)重力作用

本区常见的重力地貌类型有崩塌地貌和滑坡地貌。

1、崩塌地貌

本区崩塌地貌多见于单面山和猪背岭的断崖坡一侧,在河流凹岸和断层崖分布地段十分多见。

崩塌物质堆积在斜坡或陡崖的下部,形成倒石锥和倒石裾。

如212高地有两个倒石堆,新倒石堆是由人工采石造成;大傍水村西口悬崖下有人造倒石堆,沟谷陡急,既有重力也有流水沉积,粒径大小不一。

悬崖东部有较小较老的倒石堆,为凹形坡。

图13倒石堆

2、滑坡地貌

本区的滑坡现象见于区内东南角潘桃峪村东大石河河谷东岸,此滑坡发生在大石河蛇曲凹岸的花岗岩岩体中,滑壁倾角陡,为深层基岩滑坡,保存完好。

滑体、滑壁、滑坡洼地、滑动面及滑动带等滑坡地貌形态均能看到。

3结论

柳江盆地的地貌形成是在多种多样的地貌营力下形成的。

本区地壳活动频繁,多次地壳抬升和下降,造成盆地内的多个沉积和沉积间断,以及周围火山及地震活动,造成柳江盆地地表较大尺度的高低起伏。

柳江盆地在内力作用下形成大体轮廓,再在外力作用如风、水、太阳能、生物和人类活动等作用下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地貌形态。

通过风化、流水、岩溶、冻融、风力、波浪等作用,形成地表一系列地貌。

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变得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参考文献:

1、杨景春、李有利编著,地貌学基础,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

2、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中国自然地理,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1-14

3、袁道先、蔡桂鸿.岩溶环境学,重庆:

重庆出版社1985

4、孙士超.石门寨地质概况及地质教学实习指南,北京:

地震出版社1982

参考网站:

1、XX

2、中国知网

3、google地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