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讲义模块综合检测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2032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讲义模块综合检测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讲义模块综合检测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讲义模块综合检测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讲义模块综合检测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讲义模块综合检测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讲义模块综合检测及答案.docx

《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讲义模块综合检测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讲义模块综合检测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讲义模块综合检测及答案.docx

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讲义模块综合检测及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幅漫画(图中木牌上写的是“home,sweethome”)。

如果要为此图配一个标题,最合适的是(  )

A.《希特勒的美梦》

B.《乐观的伦敦》

C.《维希的傀儡》

D.《美国的中立》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英文意思是“家,甜蜜的家”,联系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政策盛行,希望通过推行“中立”政策,使美国避免卷入战争,保持本国的和平局面,故D项正确。

2.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有这样的描述:

西线战事成为杀戮战场。

几百万人隔着沙袋筑起壁垒,彼此虎视,日夜在战壕里面,人鼠同居……将领们一再想要突破对峙的僵局,于是每回攻击令一下,便是几昼夜,甚至几周无休止的炮火轰击,之后举目狼藉,到处是泥浆满身的弃尸。

下列结论不能从文中得出的是(  )

A.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惯用战术阵地战

B.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C.战争呈现持久作战的状态

D.交战一方中有德国军队

答案 A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惯用战术是闪电战,与材料中描述的阵地战不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从“西线战事成为杀戮战场”“到处是泥浆满身的弃尸”可知,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日夜在战壕里面,人鼠同居……将领们一再想要突破对峙的僵局,于是每回攻击令一下,便是几昼夜,甚至几周无休止的炮火轰击”,可知阵地战具有持久性,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持久阵地战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交战双方是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1914年9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这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  )

A.德国危及美国利益,美国仇视德国

B.美国同协约国关系密切,所以站在协约国一边

C.美国宣布中立,并借助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

D.美国与德国有着同样的瓜分世界的构想和战略

答案 C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并借助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所以选C项。

4.《全球通史》说:

“1914年以前,欧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

……然而,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

”这主要是在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  )

A.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B.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

C.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D.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怀疑

答案 D

解析 “古老的秩序”就是指资本主义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欧洲人精神和价值观上的迷茫,主要表现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怀疑和反思,故D项正确。

5.1919年4月22日,威尔逊对顾维钧说:

“中国代表团可以看到现已造成的困难局面,劳合·乔治先生和克里孟梭先生不得不支持日本的要求。

”这里的“困难局面”应该指(  )

A.美与英法在分赃问题上矛盾尖锐

B.德国强烈抗议英、法、美的制裁措施

C.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给英、法、美施压

D.意大利懊恼之余退出了巴黎和会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1919年4月”“顾维钧”“困难局面”“日本”等提示信息可知,在巴黎和会上,英法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导致了中国的五四运动,故C项正确。

6.美国总统威尔逊将国联盟约称作“兄弟和友爱的宪章”。

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有(  )

①苏俄及德、奥被吸收为国联会员国 ②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 ③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④规定对战败国的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苏俄及德、奥被排斥在国联之外,而“委任统治”实则是战胜国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虚假外衣,排除①④。

7.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和深刻反思。

以下事件中,意在阻止形势恶化,但客观上却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是(  )

A.国际联盟的建立

B.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C.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D.《非战公约》的签订

答案 B

解析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是英法为避免战争爆发而将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的一项协定,该协定助长德国发动侵略的野心,故B项正确。

8.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有一份文献宣称:

“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或其他方向的扩张……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

”这份文献是(  )

A.《联合国家宣言》B.《大西洋宪章》

C.《非战公约》D.《开罗宣言》

答案 B

解析 《大西洋宪章》又称《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于1941年8月14日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的联合宣言,强调了击败法西斯和重建和平的意愿,符合题干主旨,故B项正确。

9.有学者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某次战役对英国而言,只是一场“政治上的胜利”,因为它没有摧毁或抓住隆美尔的德国装甲军,但重新树立了英军的威信,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

这场战役是(  )

A.阿拉曼战役B.敦刻尔克大撤退

C.不列颠空战D.诺曼底登陆

答案 A

解析 阿拉曼战役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英国司令官是蒙哥马利,德国司令官是隆美尔,以英国的胜利告终,英国军队给德意法西斯军队以沉重打击,故A项正确。

1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有特别设计的真空管——磁控管的雷达,是盟军得以打败法西斯的功臣之一。

请问以下法西斯哪个计划实施的失败可以作为史料佐证这一观点(  )

A.“黄色方案”B.“施里芬计划”

C.敦刻尔克撤退D.“海狮计划”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第二次世界大战”“雷达”等信息,可知在不列颠之战中,英国军民利用雷达等先进科技成果,挫败了德国的进攻,被迫不定期推迟“海狮计划”。

11.日本的海军将领山本五十六曾说:

“凭日本的工业,根本不能与美国为敌,同其抗衡。

如果(日美)非打不可,在开始的当年或一年中可以奋战一番,并有信心争取打胜。

但战争如果持续下去,以致拖到二年三年,那就毫无把握了。

”结果,不到一年他的预言就应验了。

下列战役中最早应验他的预言的是(  )

A.突袭珍珠港B.中途岛战役

C.武汉会战D.菲律宾战役

答案 B

解析 美日战争开始于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在1942年的中途岛海战中,美军获胜,中途岛战役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符合题干中“不到一年他的预言就应验了”这一信息。

故选B项。

12.“完全毁灭纳粹的一切形式和制度,俾使和平与民主的敌人永难卷土重来。

”这一材料最初出处应为(  )

A.开罗会议决议B.德黑兰会议决议

C.雅尔塔会议决议D.波茨坦会议决议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的材料实际上就是指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真正建立战后德国的民主与和平。

这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盟国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的对德国的处理原则。

13.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提高石油价格。

到1973年底,石油价格由原来每桶3.01美元涨到每桶11.651美元,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这表明当时(  )

A.战争决定石油的价格

B.提高石油价格是反对霸权主义的手段

C.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D.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石油价格的波动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提到“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说明提高石油价格是反对霸权主义的手段,故B项正确。

14.1948年,美国在巴黎举办了“和平之车”“美国家庭”和“我们正在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等一系列巡展,在西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举意在(  )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缓和两极对峙的紧张局势

C.应对欧洲一体化的趋势

D.策划建立北约组织

答案 A

解析 1948年开始,美国正式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恢复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由题干所示的时间信息可以推断,美国所举办的巡展与马歇尔计划有关,故A项正确。

15.下图是1987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会晤的照片,有关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世界局势逐步趋于缓和

B.美苏仍处于尖锐对立争霸时期

C.苏联改变了美国的政策

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答案 B

解析 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趋于缓和,两国领袖的会晤是缓和的突出表现,故B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16.《新全球史》中说:

“由于没有签署和平条约,这个地区仍然处于卷入新的一轮敌对活动的威胁之中。

战争还加剧了南北双方的苦难,使得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朝鲜战争(  )

A.事实上并没有停战

B.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C.一直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

D.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加剧了南北双方的苦难”“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说明朝鲜战争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17.1993年,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在华盛顿签署了《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该宣言对以色列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  )

A.有利于改善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B.使犹太人定居点问题得到和平解决

C.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D.以色列的生存权得到了承认

答案 D

解析 1948年以色列宣告成立以来,一直没有得到阿拉伯国家的承认,该宣言的签署,表明巴解组织承认了以色列的合法性。

18.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召开,下列对此大会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

B.要求原子能的使用只限于和平目的与改善人类福利

C.提出“世界上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

D.强调核武器将导致的严重后果

答案 B

解析 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要求原子能的使用只限于和平目的与改善人类福利,故选B;A是出自《斯德哥尔摩宣言》,排除;C是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出的,排除;D是《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内容,排除。

19.2015年9月7日上午,首个钓鱼岛主权馆在山东威海刘公岛开馆,纪念馆从“享有主权、宣誓主权、捍卫主权”三方面阐述了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

下列哪些国际法文件能够从法理上证明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  )

①《开罗宣言》 ②《德黑兰宣言》 ③《波茨坦公告》 ④《联合国家宣言》

A.①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开罗宣言》是中国、美国、英国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的盟国首脑会议后宣示的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规定日本归还其侵占中国的所有领土,故①正确;《德黑兰宣言》是苏、美、英三国在德黑兰会议后发表的,主要内容是联合消灭德国,开辟第二战场及组建战后国际组织等,没有涉及中国领土的内容,故②错误;《波茨坦公告》声明中、美、英三国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故③正确;《联合国家宣言》是签署国决心共同抗击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没有涉及中国领土问题,故④错误。

B项符合题意。

20.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依据包括(  )

①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 ②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已经是人心所向 ③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④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解决一些带有全球性的问题要取决于和平与发展的解决,故①正确;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灾难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人心所向,而避免悲剧重演则成为各国的共同责任,故②④正确;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故③也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联盟各会员国应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

美国总统威尔逊签署了和约后,到处兜售他的国联方案,直到1919年10月中风瘫痪。

但是,参议院就是不买账,参议院共和党领袖洛奇说:

“美国不能为了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

我们必须考虑到美国。

”1920年3月,最后表决时,参议院以53∶28的多数否决了参加国联的议案。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国际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伯恩斯·拉夫尔《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威尔逊主张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指出美国总统与参议院之间的主要分歧,并说明美国没有参加国联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联在制止国际危机方面“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的原因。

(6分)

答案 

(1)目的:

利用联盟干预他国事务;在联盟内部利用德国对抗英法;控制联盟称霸世界。

分歧:

是否参加国联。

原因:

由于英法的抵制,美国没有达到操纵国联的目的。

(2)原因:

美苏等大国的缺席,使国联缺乏权威性;国联自身体制存在严重问题;国联实行全体一致原则,效率低下;国联决议缺乏强制性;英法操纵国联,推行绥靖政策,使国联威信下降;国联没有武装部队,无力阻止侵略。

解析 第

(1)问,从威尔逊的主张中分析其主张建立国联的目的;美国总统与参议院的分歧在于是否加入国联;其原因要从英法的抵制上分析。

(2)问,国联被英法控制,对国际危机采取绥靖政策,并没有武力阻止和采取强制措施,而使得本身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存在的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在英法纵容下激化等方面分析。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分配。

和约规定剥夺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以“委任统治”形式予以瓜分。

根据国际联盟盟约第22条的委任统治文件,太平洋的德属新几内亚和赤道以南除德属萨摩亚和那卢以外的群岛归属澳大利亚;赤道以北原德属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为日本所得;那卢岛名义上委托于英国,实由澳大利亚统治;萨摩亚分给新西兰。

德属西南非洲交给南非联邦;多哥和喀麦隆由英、法共同瓜分;德属东非(坦噶尼喀)归属英国;乌干达——布隆迪地区划归比利时。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二 对1904年由于日本背信攻击(日俄战争)所受侵害的帝俄旧有权利,应予恢复。

如:

(a)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一切岛屿均须归还苏俄;(b)维护苏俄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同时恢复旅顺港口俄国海军基地的租借权;(c)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俄的优先利益。

同时维护中华民国在满洲完整的主权。

千岛群岛让与苏俄。

——摘编自1945年2月《雅尔塔协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则材料的共同之处。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7分)

答案 

(1)共同:

都涉及对战败国进行处置;都涉及瓜分海外殖民地;都在其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2)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大国力量的对比,西欧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和苏联。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一中“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分配”“剥夺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以‘委任统治’形式予以瓜分”以及材料二中“维护中华民国在满洲完整的主权。

千岛群岛让与苏俄”的信息回答。

(2)问,结合所学从国际力量对比、美国霸权确立以及两极格局形成角度回答影响。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时许多人——尤其是英美两国——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一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是真正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国并不是引起1914年战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和约》对于德国是过于苛刻了;精力充沛的德国人与意大利人需要发展的空间;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惹恼,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一整套和平的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大概包含着既有真理又有误解的那种通常的混合物。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要求……1949年和1952年召开了两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52年召开了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大会通过《致五大国政府书》,邀请中、苏、美、英、法五大国政府就缔结和平公约举行谈判。

1955年举行了世界和平大会,发表了《世界和平大会宣言》。

1955~1959年召开了五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呼吁为禁止原子弹、氢弹而奋斗……80年代在北美、西欧、大洋洲以及世界各地掀起一个新的反对战争、要求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群众和平运动。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思想的不同之处。

(8分)

(2)结合史实分析这两种思想对国际(战争)形势的影响。

(7分)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强调容忍,不顾后果;不区分战争的性质和根源,认为通过谈判和妥协就能制止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强调大国在维护和平中的主导作用;以反核为核心,以维护人类的发展为宗旨。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主义思想无法制止战争,英法等大国对法西斯的绥靖妥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思想推动了和平主义运动在全球的进行,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24.依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文献,虽然在某些方面美国对苏联作出了让步,但实际上美国有“隐蔽”,几乎所有拉美20多个国家政府一致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反对却归于无效。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1965年,根据第三世界国家的建议,联合国大会将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从原来的6个增加到10个,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理事国从1973年起增加到54个。

这些增加的名额,大多数给了亚、非、拉国家,这就使得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力量逐渐占据上风。

——王春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

材料三 1990年8月,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突然袭击,不到一天就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战争爆发的当天,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要求伊拉克从科威特无条件撤军,但伊拉克对联合国的决议置之不理。

1990年11月,安理会通过的678号决议规定,如果伊拉克不在1991年1月15日以前执行联合国决议,安理会成员国将“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地区安全”。

——《当代国际关系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这个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联合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3)材料三体现了联合国的什么作用?

请说明材料二中的变化与这种作用之间的关系。

(4分)

答案 

(1)实质问题:

联合国建立之初被美国控制和操纵。

根本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控制了大多数国家。

(2)变化:

联合国已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的舞台,美国已无法操纵联合国。

主要原因:

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起,一大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话语权。

(3)作用:

以集体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关系:

联合国由于摆脱了个别大国的操纵,因而也就能更好地体现联合国的宗旨,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