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测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0568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测试.docx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测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测试.docx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测试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A.推行县制B.奖励军功C.奖励生产D.承认土地私有

2.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列措施中对战斗力提升帮助最大的是()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确立县制

C.奖励军功D.统一度量衡

3.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美称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灵渠B.都江堰C.隋大运河D.元朝运河

4.导致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制度的变化B、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耕作技术的进步D、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

5.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

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小华:

出身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

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

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

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6.以下哪一项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A.青铜器的使用B.干栏式房屋

C.种植水稻D.牛耕

7.小林正在写一篇关于古代一场战役的论文,其中关键词有“赵国”“纸上谈兵”“坑杀降卒四十万”等,小林论文是关于哪次战役()

A.城濮大战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8.下列国家中,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有()

①齐国②晋国③秦国④宋国⑤楚国

A、①③⑤B、①②③C、③④⑤D、①②⑤

9.史书记载:

明朝时期“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集于燕”。

这说明“燕”()

A.商品经济活跃B.农业生产发展

C.手工业发达D.百姓富裕

10.下列先秦时期成语典故的出现顺序正确的是()

①问鼎中原②葵丘会盟③朝秦暮楚④退避三舍⑤卧薪尝胆

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①⑤③C、①③④⑤②D、①③④②

11.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军大败楚军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12.下列属于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的是()

①孙膑②白起③孙武④管仲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3.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是在()

A.围魏救赵后B.牧野之战后

C.城濮之战后D.长平之战后

14.从地理位置上看,“战国七雄”中位于最东面和最南面的分别是()

A.齐和楚B.齐和燕

C.秦和楚D.秦和燕

15.与“朝秦暮楚”这一成语有关的事件是()

A.齐桓公称霸B.合纵连横

C.晋楚争霸D.吴越争霸

16.小明一次考试成绩不太理想,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我要学卧薪尝胆,不学纸上谈兵。

”横线上的两位人物分别是()

A.晋文公白起B.勾践白起

C.勾践赵括D.晋文公赵括

17.下列属于战国七雄争霸战争的是()

①城濮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马陵之战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8.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的空间激烈的战争是()

A、桂陵之战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

19.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的纷争与哪一政治制度有渊源()

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中央集权制

20.小明把《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进行了对比,发现有一个诸侯国曾经是春秋时期的霸主,而在战国形势图上却找不到了。

该诸侯国是()

A.齐B.楚C.晋D.秦

 

二、综合题

21.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

(1)材料一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以推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怎样的局面?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治秦”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

该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

1.B2.C3.B4.D5.A6.D.7.D8.A9.A10.B11.A12.A13.D14.A15.B16.C17.B18.C

19.B20.C

21.

(1)牛耕;百家争鸣;

(2)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3)人口南迁;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4)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恰当的经济政策(治理);战乱;人口增长等(有理即可)

2019-2020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测评题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测评题(无答案)

一、选择题

1.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是(  )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2.《淮南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塞翁,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那里。

人们都来宽慰他。

他却说:

“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

”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

人们都前来祝贺。

塞翁又说:

“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

”不久,他的儿子因骑马摔断了大腿。

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和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一致(  )

A.孔子B.孙武C.老子D.孟子

3.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教育整体的现代化,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教育现代化。

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

A.因材施教B.兼爱C.有教无类D.仁政

4.“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

A.三人行必有吾师B.有教无类C.因材施教D.以“德”教化人

5.下列关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他创办私学,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B.他编订《诗》《书》和《春秋》等作为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

C.他坚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

D.他晚年编订的《论语》为后人研究孔子提供了宝贵资料

6.6.有关“百家争鸣”的看法不准确的是(  )

A.形成了一种学术繁荣的局面

B.形成了一种民主的学术研究、辩论的氛围

C.因为社会的急剧发展,需要新的学说和理论来支撑

D.当时社会比较发达,这些思想家有许多空闲时间去思考

7.有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春秋战国思想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选项

第一步

第二步

A

提出庄子是道家创始人的观点

找到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观点作证据

B

提出孟子是儒家创始人的观点

找到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观点作论据

C

查阅到孔子“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等相关史料

得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的结论

D

查阅到墨子“兼爱、非攻”等相关史料

得出墨子是法家创始人的结论

A.AB.BC.CD.D

8.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A.兼爱、非攻B.“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C.祸福相依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9.(题文)儒家学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我国历史影响极大,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包括( )

①孔子 ②孟子 ③墨子 ④荀子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0.(题文)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述诸子百家时,将某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概括为描构建理想社会:

平等、互利、兼爱”。

这一学派最有可能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二、综合题

11.“百家争鸣”电视台要招聘栏目主持人,有下列人员最后入围,请你给他们安排最适合的主持栏目,并说出道理。

《人与自然》:

主持人    ,理由          。

 

《法制时空》:

主持人    ,理由          。

 

《军事天地》:

主持人    ,理由          。

 

《爱心世界》:

主持人    ,理由          。

 

《教育论坛》:

主持人    ,理由          。

12.2017年9月,为了纪念孔子诞辰2568周年,某实验中学同学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名人就在身边图片展”“先人思想伴我行”等。

以下是广播站的小记者在活动中的剪影展示,请你参与。

剪影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儒家的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儒家最终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

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

“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

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逐渐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剪影二:

与孔子有关的图片

周游列国

杏坛讲学

请回答:

(1)剪影一中“仁”的含义是什么?

儒家所强调的“和”指的是哪两种“和谐”?

(2)结合剪影二中三幅关于孔子的图片,请你谈谈获得的历史认识。

(3)结合背景材料,请你谈谈儒家思想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1)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稿

【知识体系简析】

春秋战国,是“革新的时代”(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战国,是“一个无比复杂而又无比新鲜的时代”(卜宪群《中国通史》)。

一方面,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惨烈;另一方面,华夏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已经牢不可破,战乱中的民众渴盼着重新统一。

更重要的是,由于思想的开放,整个中国酝酿出一个千年不遇的百家争鸣时代,中国由此将进入一个由大分裂转向大一统的历史进程。

【课标要求和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1)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史料实证使学生认识改革是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根本原因。

(2)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通过长平之战了解战国时期兼并战的特点,知道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通过都江堰工程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感受兴修水利工程由古至今对农业发展的推动。

2、教材分析: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上新教材第二单元的第四个学习点。

从新教材的编排结构来看,本单元共有五个学习点,合起来讲述夏、商和周(西周、东周)的历史发展。

其中后三个学习点((《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百家争鸣》))的内容合起来讲述东周政局演变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故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只讲述东周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通过讲述战国七雄的形成,突出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通过介绍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的内容,呈现战国时期社会出现的变化。

由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定为商鞅变法和长平之战;本课的教学难点,可定为知商鞅变法,晓列国变法;知长平之战,晓战国战争,用“以微知著”的思路,展开“知秦国崛起,晓战国变化”的教学。

 

【学情分析、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多数兴趣爱好广泛,自主意识比较强烈。

不过,知识累积相对薄弱,同时缺少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的引导。

针对教材里介绍的历史人物如:

商鞅、李冰,他们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对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影响;对都江堰的结构、功用等问题的认识就明显不足了!

所以有必要在讲述本课时,增强对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补充和讲解,以培养他们正确的时空观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2、教学设计:

 

流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从课题入手,紧扣变化导入:

年代尺:

呈现东周两段春秋到战国的起止时间点。

地图:

呈现春秋到战国形势变化的地图。

课题:

呈现《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生:

回忆春秋“五霸”,春秋时期特点——“动荡”

2、从战国“七雄”形成入手,紧扣秦国讲述:

   地图:

呈现七雄形成的简单过程

生:

概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史实,以及七国的方位

3、从落后的秦国入手,紧扣秦国的变化开始:

   地图:

呈现战国初期的地图

   史料:

呈现秦国在战国初期的基本概况

生:

(提取信息)战国初期:

秦国地理位置 偏西,是个落后的小国。

(设疑):

历经战国二百多年,秦国是如何完成统一六国这样的惊天大逆转的呢?

1、年代尺导入:

培养学生

时空观念

 

2、紧抓春秋战国

两段历史时期的

特点导入

——知

秦国崛起

战国变化

一、秦国崛起——之变法篇(教学重点)

1、商鞅变法的背景:

年代尺、图文材料:

呈现秦孝公的愿望

年代尺、图片材料:

补充列国变法,突出魏国变法强大威胁秦国的史实。

提问: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争相延揽人才,不断调整国策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生:

富国强兵,求生存

2、商鞅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

生:

朗读,商鞅变法主要内容(表格)

图、文材料:

以奖励军功为突破口,讲述变法内容

提问:

奖励军功究竟改变了什么?

生:

得出变 爵位世袭 为 爵位授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设疑):

战国时期列国变法,(变爵位意味)要变什么?

生:

变世袭制、分封制为中央集权制

    变土地国有制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

3、商鞅变法的影响:

   图史互证:

呈现变法使秦国的强大的史实,体现变法政策的延续

生:

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秦国国力大增,军队战斗力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二、秦国崛起——之战争篇(教学重点)

1、长平之战的特点:

年代尺:

简介秦昭襄王

地图、图文材料:

呈现长平之战的特点

生:

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兵力多

2、长平之战的作用:

(教学难点)

    文字材料:

补充观点,呈现长平之战的作用

生:

消灭赵国的基本力量,是秦灭六国的转折点

(设疑):

战国时期战争的变化是什么?

     文字材料:

呈现战国时期的战争综述

生:

兼并;从 七雄并争 走向 一统中国

 

三、秦国崛起——之水利工程篇

视频、图片资料:

呈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功用

生:

功用:

军用、水运、防洪、灌溉等

    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推动国力发展

1、图文并茂:

贴近学生心理特点,提起学习的兴趣;

2、史料、地图并用:

历史地图时空的变化直观性强,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变迁;

3、图史互证;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逐步养成由图知史,由史绘图的能力。

(设疑):

战国时期的社会究竟变了什么?

历经战国二百多年历史,社会发展方向出现由什么变什么的趋势?

生:

战国初期就形成了“七雄并争”的局面;战国列国变法变了政治经济制度;战国的战争出现兼并战的特点;战国出现列国兴修水利工程的盛况;

战国后期,社会发展方向出现明显的统一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