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学设计.docx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学设计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几处文字的品读理解来学习叙议结合、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并在以小见大的理解过程中,感受蔡先生的人格魅力。
并且,理解蔡先生的言行和精神境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写人的手法,这是本文的一特色;难点在如何感受到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
[文本分析和教学设想]
本文的目标不是简单地明白叙议结合、以小见大,而是如何以小见大,议论与叙述有何关联。
对的理解如下:
本文有两个大的部分组成,一是“春风化雨”,二是“”兼容并包。
第一部分记叙了三件事,以第一件最为简略模糊,非身临其境,无以体会。
可暂且放过。
后两件事反映出的蔡先生的人格魅力,欲理解之,有数途径焉。
一是品读作者强调的语言(3-4节),进入当时的场景。
如“没有…没有”,凡七处(其中2处在第5节,此点重复与《世间最美的坟墓》相似)。
以见其平实,并见其本色。
理解了这一点,则第一件事便可明了,处校长室风范若此,则处过道之中,必然益加蔼然慈祥,不言自明,此谓“不言之教”。
又如“亲切”,凡两处。
此对普通一学子的态度。
再加以自然流转的语言动作,见其蔼然之外的“办事从容不迫,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
二是品读当时人们的反应(第7节)。
“一进”“呼的一声”“都站了起来”“整齐”“都怀着自发的敬仰之心,不约而同地一起站起来了”。
此正人格的感染所致,此处是以结果写原因。
三是品读蔡先生的发言(第7节)。
讲笑话以及谈希望,既见其风趣,又见其诚恳。
同时,所谈希望,十分切合“大教育家”的身份,与人格和精神上的“不言之教”形成“实践行为”上的呼应。
---------“最大的教育家”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这既是作者的评价,也是作者感受后得到的必然的结论。
我们感受他的人格,也必然应会得到这样的结论。
四,以上三途径是就文本而言,另有一途径也足以帮助我们体会蔡先生的魅力,就是比较的方法。
如与我们平时接触的人物进行比较,尤其是与有地位的人的比较,行为的不同,即是人格精神的不同。
这是对文本拓展的部分,可以参考,也可以不采用。
但比较的方法确实是很好的方法,蔡先生的人格正是在比较里得到的,也一定可以在比较中使人印象深刻。
“兼容并包”部分必须围绕“大教育家”这个基点。
同时又必须记得是在“贞下起元”的大背景下,如此的“兼容并包”更见其伟大的人格。
此一部分比较详尽,可以略读而详评。
略读如下:
一是理清“兼容并包”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措施为:
①从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开始的为学术而学术,就是不论一个人的政治派别和政治意见,只要他在某一个专业上有贡献,有地位,就请他来开课,担任教师。
②对老、中、青的兼容并包。
二是明白“兼容并包”带来的影响。
①使北大成为全国的最高学府,在北大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并成为全国这种局面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②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详评如下:
一,蔡先生所处是什么时代,是什么政府。
二,陈独秀持何种主张,与当时的政府有何对立之处。
能否举出兼容并包在当时北大的实际表现,比如长辫子的守旧分子和激进的民主者。
三,新文化运动有何影响,有什么意义。
四,蔡先生其后的北大校长以及北大的学生都受到了这样的感染和影响,以后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
五,现在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
最后理解“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的关系。
这两者都是出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
非极高明,不能有大胸怀,无有大胸怀,如何“兼容”,如何“并包”,如何开启新文化运动;又如何以尊贵地位(在蔡的不以为官正是其精神所致)春风化雨;无大胸怀,所谓的春风化雨只是表象,亦不真诚矣。
有“道中庸”,则亲切蔼然与众人同,则不言之教于无形中、于平常中。
有“道中庸”,则各种人才、各种派别方可汇为一体。
以上两者是一种境界的两种表现,前者是不言之教,后者是实际践行。
前者是待人接物,后者是办学运动。
要之,如此,真可谓“大教育家”,如此之后的比较,知道确实是“最大的教育家”。
以上分析很罗嗦,却是出自真我的阅读感受。
以下过程设计,则简略一些。
[教学过程]
由于本文涉及到的内容,所以预习就比较重要。
(如有比较好的资料,请大家共享吧,我暂时提不出具体的,网上可查到蔡元培传记,但一般是购买信息,其他有可靠的资料有点短缺,记得在六中的时候读过一本各种人物回忆性的书,也想不到名字了。
网上查阅到的最好有出处,不至于弄假当真。
)
预习要求:
、
熟读课文。
查找阅读蔡先生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在北大校长任上的作为。
2、
查找阅读其他人回忆蔡先生的。
(前2点重点在春风化雨的人格影响)
3、
查找阅读蔡先生做北大校长时的中国历史概况。
4、
查找阅读蔡先生主持下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
5、
如果可能的话,再看一下现在的北大又是一个什么样子。
(后3点重点在兼容并包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他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二是革命。
但最重要的是教育。
从他开始,中国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在他逝世之后,国民党教育部的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只!
其德足以化之!
其学足以当之!
其才足以择之!
呜呼!
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
毛泽东特发唁电: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能为另个兵戎相见的政党所共同推崇,恰说明了蔡先生有个超越政党见解的巨大人格。
那么,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又来自哪里呢?
我们一起阅读一下哲学家冯友兰的纪念《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
、冯友兰是如何评价蔡元培先生的?
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2、朗读,思考,在结构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
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写蔡先生的春风化雨,一部分是写他的兼容并包。
追问:
思考这两部分和“最大的教育家”有何联系?
(先不讨论,只留为思考的问题。
)
3、作者通过哪几件事情来写“春风化雨”,概括一下。
略。
(非常简单,可自我概括,也可见教学参考)
4、作者在论述第二件事时,写到了自己的感受,把感受的话语画出来朗读一下。
“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
5、作者通过哪些文字写出了这样一种气象?
我们从何处可以感受得到?
参考:
两个“虚掩”,四处“没有”的句子,见其书生本色。
两个“亲切”,一问一交代,见其蔼然风范。
以校长身份,而能淡然处事,不慕浮华,以学生事为事,见其超乎事务,萧然物外。
[课堂口语表达或者是短时间的写作]根据这一见面的场景,能否补充一下第一件事所叙述的见面场景,用描写的方法,写出那种“气象”。
6、第5节的文字有何作用,是否在表现作者的见识和胆略?
意在反衬蔡先生的境界,“不做官”,办教育。
正是本色和精神。
7、作者在叙述第三件事时,是如何表现蔡先生的“春风化雨”的?
参考:
①“仍然”“一个人”都与前文呼应,两个“没有”、“不惊动”,都是不言之教,在呼应上,正表现了“吾道一以贯之”的精神。
②学生的反应上,“一进”了会场的门“呼的一声”“都站了起来”“整齐”“都怀着自发的敬仰之心,不约而同地一起站起来了”。
此正人格的感染所致,此处是以结果写原因,或者说是衬托。
从学生的态度正可看出蔡先生的人格魅力之大。
③讲笑话以及谈希望,既见其风趣,又见其诚恳。
同时,所谈希望,十分切合“大教育家”的身份,与人格和精神上的“不言之教”形成“实践行为”上的呼应。
8、[口语表达或者写作]就我们所见所闻,你是否有过相似的经历与感受,又有无相反的经历与感受?
可以尝试着平和的语气来描写叙述一下。
(如果是相反的,可以在文字上和本文形成对比。
)
参考:
学生生活中应有这样的体验,我说的主要是相反的。
可以在对比中感受蔡先生的魅力影响。
例子不具体举了,得罪领导还了得,哈哈。
9、冯友兰作为一位哲学家,对“春风化雨”所体现出的精神境界从哲学的层面做了概括为“极高明而道中庸”。
那么,联系程明道的诗和元培先生的言行来看,这一成语如何理解呢?
参考: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自得和与人同。
可以联系他的蔼然慈祥和诚恳。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通与入。
可与其对留学生的期望见出。
(如欲深入理解,则必须联系他的生平志向和业绩。
就本文则必须分析下一部分)
三、总结
蔡先生的“极高明”究竟还有哪些体现呢,请听下回分解。
同学们回去后可以看一下这样一则材料《世上已无蔡元培》。
这篇可以到网上查阅,如有条件可以打印出来。
(这则材料仅供对比和参考用。
如有更好,请大家补充啊。
)
第二教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感受理解了蔡先生的“春风化雨”,这节课我们再来理解他的“兼容并包”。
大家阅读一下,第10——22节。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
、概括一下“兼容并包”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从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开始的为学术而学术,就是不论一个人的政治派别和政治意见,只要他在某一个专业上有贡献,有地位,就请他来开课,担任教师。
②对老、中、青的兼容并包。
大家都阅读过关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做校长期间的资料,能否举例来说明。
2、“兼容并包”给北京大学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和影响。
①使北大成为全国的最高学府。
在北大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并成为全国这种局面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②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思考讨论:
(1)蔡先生所处是什么时代,是什么政府。
(专制与落后)
(2)陈独秀持何种主张,与当时的政府有何对立之处。
(民主与科学)能否举出兼容并包在当时北大的实际表现。
(3)新文化运动有何影响,有什么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个高潮,其后的影响也很深远。
民主科学自由在今天仍然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一种理想目标。
)
(4)蔡先生其后的北大校长以及北大的学生都受到了这样的感染和影响,以后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
(大师层出)
(5)现在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与当时的北大相比,有什么不同。
(没有大师,没有声音)
4、通过讨论,我们更明白这样的“兼容并包”实际上是一种高远的目光与见识,是一种不同流俗,超然物外的“极高明”。
还是一种坚韧的斗志的表现。
4、那么这样一种气势磅礴的“兼容并包”和先前的那种细腻婉转的“春风化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参考:
这两者都是出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
非极高明,不能有大胸怀,无有大胸怀,如何“兼容”,如何“并包”,如何开启新文化运动;又如何以尊贵地位(在蔡的不以为官正是其精神所致)春风化雨;无大胸怀,所谓的春风化雨只是表象,亦不真诚矣。
有“道中庸”,则亲切蔼然与众人同,则不言之教于无形中、于平常中。
有“道中庸”,则各种人才、各种派别方可汇为一体。
以上两者是一种境界的两种表现,前者是不言之教,后者是实际践行。
前者是待人接物,后者是办学运动。
三、总结
最后我们便可以明白,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的蔡元培真正是“最大”的“”教育家,他的心、身全都在体现这一点。
这是他一生的事业,也是他一生的功业。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师已矣,不恨古人不见我,恨我辈晚生一百年。
(哈哈,我生于1980年,晚生112年,言整数耳。
此一总结顺理成章,只为参考。
)
四、作业
单元学习活动之三
以《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为例,学习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800字的写人记事散文,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