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设备行业投资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9513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28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纺织设备行业投资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纺织设备行业投资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纺织设备行业投资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纺织设备行业投资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纺织设备行业投资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纺织设备行业投资分析报告.docx

《纺织设备行业投资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纺织设备行业投资分析报告.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纺织设备行业投资分析报告.docx

纺织设备行业投资分析报告

 

2017年纺织设备行业投资分析报告

目录

附表

1.纺织设备制造产业概述

1.1纺织设备制造业定义以及分类

纺织设备制造业指纺织纤维预处理、纺纱、织造和针织机械的制造。

纺织设备包括:

—化学纺织纤维挤压、拉伸、变形或切割机器;

—纺织纤维预处理机械,制作填料、毛毡或衬料而对纤维进行预处理机械;

—纺纱机、织布机(包括手工织布机);

—针织机,以及生产花边、编带和线的特别织物机械;

—对纺织品进行洗涤、漂白、染色、上浆、整理、绞拧、上胶或浸渍处理的机械;

—纺织物的卷绕、退绕、折叠、剪切或剪齿边机器;

—非织造布(无纺布)设备;

—废布挑选加工整理机;

—绳或缆的制造机器;

—上述纺织机械的辅助机器或配件。

注:

本文同时使用了“纺织设备”与“纺织机械”,这两个词在含义上没有区别。

1.2产业特点及重要性

纺织设备制造业是与纺织业关联度很高的行业。

随纺织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因此纺织设备制造业的特点也与纺织工业息息相关。

纺织工业是我国重要产业之一,长期以来,在满足人民衣着消费、增加社会就业、扩大出口创汇、积累建设资金和为相关产业配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2年的纺织工业生产总值超过了一万亿元,出口超过600亿美元。

尽管纺织机械制造业在纺织工业的比重不过5%,但纺织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纺织机械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因此纺织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纺织设备制造业与其它制造行业一样,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吸收了许多现代科技成果。

它体现在广泛的应用电子技术,提高机械的自动化水平,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机械的生产效率和可靠性。

相对于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纺织设备制造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制造企业的研发水平有很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国内的纺织企业众多,对纺织设备制造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有一定要求。

纺织机械制造业与基础工业密切相关,如机体材料、泵、阀、液压件、密封件、高强度紧固件及电子元器件的质量、技术水平。

我国基础工业的落后直接影响到机械总体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另外,纺机产品开发需要与工艺流程的相配合,否则将影响到纺机产品的使用效果。

在我国由于先进的纺织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因此发展纺织设备工业显得尤其重要。

例如在2001年由于化纤长丝全自动高速卷绕头系列产品的成功应用,打破了外国公司几十年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

通过实施重大装备国产化专项,迫使进口产品从600万美元降到平均300万美元,减少了国内纺织企业技术改造的投资成本,大大提高了纺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1.3纺织设备业的产业链

纺织设备制造业属于国民经济分类的第二产业范畴,是制造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子行业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专用设备制造项下纺织专用设备制造业。

图1.1纺织设备制造业产业链

从纺织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来看,纺织设备制造业与纺织工业关联紧密,属于纺织工业的上游行业。

2纺织设备制造产业发展简述

2.1世界的纺织设备制造业概况

国际纺织机械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亚洲。

欧洲以瑞士、德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等国为主,英国、荷兰、西班牙等国也有生产;亚洲以日本、中国、印度、韩国及台湾地区为主。

据德国机械与设备制造业协会(VDMA)纺织机械委员会所做的预测,全球纺织机械产业规模约为180亿到220亿美元之间,其中约半数的纺织机械生产是在生产国家和地区内使用的,跨国贸易的金额大约在100亿到130亿美元之间。

欧洲的德国、法国、比利时是传统的纺织机械出口国,均拥有多家国际知名的纺织机械制造商,如:

德国制造针织机械的卡尔迈耶(KARLMAYER)公司,制造印染和后整理设备的第斯(THIES)、门富士(MONFORTS)、布鲁克纳(BRUCNER)公司等,法国有制造毛纺成套设备和无纺布成套设备的NSC集团等,比利时有制造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的必佳乐(PICANOL)公司等。

日本是亚洲最大的纺织机械生产国,日本拥有多家国际知名的纺机制造商,如:

以生产喷气织机和喷水织机著称的津田驹(TSUDAKOMA)公司、丰田(TOYODA)公司,生产化纤设备的村田(MU—RATA)公司、帝人(TEIJINSEIKI)公司、东丽(TO—RAY)公司等。

日本纺机制造业的调整也正在进行,继前两年丰田织机公司兼并了日产织机之后,今年村田、帝人、东丽的化纤机械制造部分也进行了重组整合,预计日本纺机企业的重组仍将继续进行。

韩国和台湾地区拥有众多中小纺机制造企业,产品以中档为主,但价格较欧洲和日本产品为低。

从制造企业看,过去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以专业化生产企业为多,相对大型的企业年销售额一般也不过2亿美元,但经过近几年的重组整合,已经出现了大型的国际纺织机械制造集团,以欧洲为例已经形成了三大集团。

1.苏拉集团(SaurerGroup)该集团早期以瑞士的苏拉公司为基础,主要生产刺绣设备,后来通过相关产品的扩展和相关企业的兼并,又发展了纱线设备。

兼并了青泽(zinser)公司进入了细纱机生产行列;兼并了阿尔马(Allma)、沃克曼(Volkmann)等公司,进入了捻线机、倍捻机的生产行列;兼并了德国赐来福(Schlafhorst)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自动络筒机和转杯纺纱机制造商;近两年又兼并了德国的巴马格(Barmag)、纽马格(Neumag)公司,进入了化纤抽丝设备制造行列。

该集团还拥有Czech公司、Melco公司、SaurerEmbroi—dery公司以及SaurerSuzhou(苏州)公司等,是从纺织原料到纱线成套设备的制造集团。

该集团2000年的销售额超过了22亿美元。

2.瑞士立达(Rieter)公司该公司以生产棉纺成套设备和化纤成套设备著称,近年来,该公司进行了以相同及相近产品的兼并与扩张。

陆续兼并了英国Scragg公司和法国ICBI公司,加强了其化纤后加工设备尤其是化纤长丝后加工设备的能力。

并通过与绪森(Zusur)的合作,加强了纺纱设备的成套能力,使该公司成为世界上唯一兼具短纤维纺纱成套设备和长丝从抽丝到后加工成套设备制造能力的企业。

3.意大利Itema纺织机械制造商集团该集团旗下的Promatech公司拥有世界知名的无梭织机的品牌Somet、Vamatex,去年该公司又兼并了世界知名的瑞士苏尔寿纺织(Sulzurtextil)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无梭织机生产企业。

生产的品种也最为齐全,从剑杆织机、片梭织机、喷气织机到多相织机均居世界领先水平。

通过并购,该公司已经确立了在全世界织造设备领域的领先地位。

同时Itema集团还拥有世界知名的生产自动络筒机的Savio公司和多家生产纺机配件、器材及电子产品的公司如Fimtextile公司、NuovaOMV公司、Cincla公司、Actex公司、Eutron公司、Saar公司等。

该集团的营业额超过了11亿欧元。

2.2中国的发展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国家,也是丝绸工业的故乡,纺织工业有悠久的历史。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创造了许多纺织机械,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些纺织工具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

汉代时期,河北就有一个纺织专家陈宝光,专门研究纺机。

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他的妻子发明了一种织机,叫提花机,他用120根经线,60天可织一匹既美观又结实的花绫,很受人们的欢迎,工效也提高了许多,此后几百年中,人们采用这种织机。

宋朝以前,我国的纺织业、主要是生产丝麻织品,棉织品除在闽广、云南、新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有所发展外,内地很少有棉纺织业。

北宋时期,棉纺织业才从南北两路传到黄河、长江流域。

当时,海南崖州地区是我国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

南宋末年到元代初期,我国出了一位著名的纺织专家黄道婆,正因为她的棉纺制工具的革新和创造,使我国古代的纺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可是到了近代,中国由于多种原因,在机械工业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

新中国成立后,纺织机械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特别近十几年来,我国纺机制造企业通过科技攻关、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及合作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量大面广的传统纺织纤维加工机械基本实现了自给,能够满足国内中低档和少部分高档产品的需要。

据专家介绍,我国纺机企业的比较优势是生产规模大、产品品种全、制造成本相对较低。

其中棉纺成套设备、涤纶长丝成套设备、部分丝绸设备均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零部件、元器件、毛坯件生产等方面也有较明显的成本优势。

1993年和1994年是我国纺机产品销售水平较高的年份,销售收入均超过120亿元。

但随后几年,受纺织工业发展陷入困境和压锭调整的影响,纺机行业运行开始持续不景气。

1998年全行业亏损达到2.78亿元,成为纺机行业形势最严峻的一年。

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纺织工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国内纺机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状况发生剧变,多家企业一改以往的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而转为满负荷、加班加点生产,各项经济指标呈明显的恢复性增长。

近年来,国产纺机设备国内市场份额保持在50%左右。

由于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产品出口量值大幅增长,企业产销形势良好,行业经济运行取得了历史最好业绩。

目前,我国纺织机械制造业在整个机械制造业中已达较高水平,其中很多品种如无梭织机、自动络筒机及轻钢联设备等已可替代进口设备,价格又比进口同类产品平均低30%。

3.纺织设备产业的产业组织状况分析

3.1行业生产状况分析

3.1.1行业生产能力概况

根据对全国534家规模以上的纺织机械器材生产企业的统计,2002年纺织机械行业在生产、销售、出口和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全面刷新了历史纪录。

在统计的各项经济指标中,工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格)完成297亿元人民币,比2001年增长35.9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83%;实现利润15.38亿元,同比增长38.4%。

2002年纺织机械行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如表3.1所示。

表3.12002年纺织机械行业部分经济指标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02年

2001年

同期比%

1

产品销售收入

千元

28040056

21178474

32.4

2

产品销售费用

千元

788469

611777

28.88

3

管理费用

千元

2525615

1998884

26.35

4

财务费用

千元

383488

306276

25.21

5

利息支出

千元

326787

292637

11.67

6

利润总额

千元

1538155

1111419

38.4

7

应交增值税

千元

1111390

911172

21.97

8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千元

163598

156689

4.41

9

工业总产值(不变价格)

千元

29691463

21855304

35.85

10

新产品产值

千元

4655440

4181075

11.35

11

出口交货值

千元

2395416

1995807

20.02

资料来源:

国经联数据

从各项指标来看,纺织机械行业在2002年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业绩。

行业是情况近些年来非常好的一年。

也是中国加入WTO后受纺织行业高速增长带动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由于市场空间较为宽阔,纺织机械行业一些矛盾由于市场容量的扩大而有所掩盖。

因此,要冷静看待2002年纺织机械行业所取得的成就。

进入2003年后,一季度纺织机械行业开局良好,各项经济指标都有所增长。

据纺机协会对行业内541家主要生产企业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3月底,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格)6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64%;产品销售收入63.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57%;利润总额3.1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4.99%。

从产品情况来看,棉纺设备的生产和销售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

化纤设备、针织设备以及染整设备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麻纺、丝绸也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

由于主要设备的生产销售均有所增长,纺织机械专配件、纺织器材和纺织仪器等都有所增长。

一季度纺织机械行业经济运行中的另一特点是纺织机械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增长幅度大。

据统计,一季度纺织机械新产品产值完成11.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25%。

今年是纺织工业的“技术装备年”,纺织机械生产企业从去年就加大了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快了产品技术创新的步伐。

使纺织机械行业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趋势。

3.1.2分类产品市场占有状况分析

棉纺设备:

环锭细纱机3443万锭,国产设备为3350万锭;转杯纺65万头,国产35万头;喷气纺纱机7200头,全部进口;清梳联合生产线540条,国产生产线180条;自动络筒机6400台,其中国产540多台。

织造设备:

织机总量87.12万台,无梭织机11.8万台,其中国产占30%,高档无梭织机只占10%。

印染设备:

印花机总量974台,圆网印花机350台,国产占50%;平网印花机400台,国产占20%;热定型机2500台,国产占60%。

针织设备:

新型圆纬机每年需求在1万台以上,国产只占20%左右。

非织造设备:

纺粘无纺布生产线65条,国产45条;水刺无纺布生产线18条,国产5条。

化纤设备:

化纤生产能力800多万吨,50%为国产,其中3-5万吨/年涤纶短纤维生产线14条,全部进口。

3.2技术状况

3.2.1各类产品设备技术水平的变化

1.纺纱设备技术的发展:

一定时期内在纺纱领域仍将是环锭纺、转杯纺、喷气纺、摩擦纺、包缠纺等几种纺纱方法共存互补。

环锭纺的比例会有所降低,其它几种新型纺纱的比例会以不同速度有所上升。

在粗、中、细支纱领域,转杯纺、喷气纺、摩擦纺等优越性较明显,有可能会代替环锭纺;而在细、高支纱领域,尤其是纺制高支精品,环锭纺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如图3.1对比1989年与2000年各种设备所占的比重:

图3.11989年与2000年纺纱各类设备所占的比重

资料来源:

纺织机械行业协会网站

2.织造设备技术水平变化:

织造设备按织造的引纬方法分类,可分为有梭织机和无梭织机两大类。

有梭织机是采用传统的梭子(木梭或塑料梭)引纬的织机。

梭子的体积大、份量重,被往来反复投射,机器振动大、噪音高、车速慢、效率低。

无梭织机的引纬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剑杆、喷射(喷气、喷水)、片梭、多梭口(多相)和编织等方式。

无梭织造技术自19世纪起就着手研究,最早是研究以剑杆原理引纬,1844年JohnSmith获得剑杆专利。

1870年发明刚性剑杆,1899年完善刚性剑杆技术,1922年发明挠性剑杆技术。

20世纪30年代开始试制剑杆织机。

1951年在第一届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上首次展出剑杆织机。

片梭引纬是1911年由美国人Poster申报专利、1942年起由瑞士苏尔寿公司独家研制片梭织机,1953年首批苏尔寿片梭织机正式投入使用,1955年在第二届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上展出片梭织机。

喷气引纬是1914年由美国人Byooks申报专利,20世纪50年代试制,在1955年第二届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上,同时展出了喷气织机和喷水织机。

上述四种无梭织机自20世纪50年代起逐步推向国际市场,此后经过不断改进完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新型的无梭织机陆续投入市场。

尤其是近十多年来,无梭织机对改进织物质量和提高织机的效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世界各国被广泛采用,并加快了织造设备改造的进程,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无梭织机的占有率已达80%左右,出现了以无梭织机更新替代有梭织机的大趋势。

比较这四类无梭织机的技术水平,织机入纬率是反映织机转速及幅宽的一个重要织造性能指标。

片梭织机、剑杆织机、喷气织机、喷水织机的入纬率见表3.2。

表3.2四种织机技术指标

织机类型

片梭织机

剑杆织机

喷气织机

喷水织机

最高转速(r/min)

420

700

850

800

实用转速(r/min)

280-320

380-500

500-650

500-600

最高入纬率(r/min)

1400

1525

3200

2500

实用入纬率(r/min)

700-1100

600-1100

900-1600

700-1200

最大幅宽(cm)

540

460

390

230

资料来源:

《纺织科学研究》

由表3.2可知:

无论转速还是入纬率都是喷气织机最高。

所以织机中,喷气织机是未来发展的目标。

3.化纤设备技术水平的变化

化纤设备主要包括腈纶,涤纶,氨纶设备,还有生产锦纶,粘胶丙纶,维纶,醋酸,植物蛋白纤维等化纤产品的设备。

近年来化纤设备不断向连续化,高速化,大型化发展。

生产效率和机电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化纤设备生产方面,Barmag公司处于世界技术水平领先的地位,当然它也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

4.针织设备技术水平的变化

针织设备主要有园纬机,袜机,经编机,与横机。

其中园纬机和横机是主要产品。

电子大提花圆纬机已经基本上取代了机械式大提花机。

IT时代已将计算机技术充分融入了纺织技术,电子大提花圆纬机利用自身的电脑由软驱或电脑接口接收数据控制电子选针机构进行选针,实现成圈、集圈、浮线3个编织工位。

更换花型简单方便快速、工作可靠、寿命更长。

横机是平型纬编针织机,它是羊毛,羊绒衫织物生产的主要机种。

横机发展史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到了20世纪初,机械式控制的技术得到了肯定。

电子技术在横机上的应用开始干20世纪70年代初。

第一台电子控制的横机,如德国STOLL公司的AVN和DSTR机型,是在1975年意大利米兰的ITMA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中首先展出。

四年后,STOLL公司展出了第一台电脑横机(CNCA-3)和世界上第一个花型准备系统[VDU(VisualDisplayUnit)]。

经过20多年的研制和发展,不仅原来复杂的机械结构大为简化,而且花型设计范围不受限制,工艺制作时间大大缩短。

现在,各个电脑横机生产厂家在电脑横机上不断创新,导致了针织工业的快速发展。

5.印染及后整理设备技术的变化

印染及后整理设备增加了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加强了工业过程的监察技术,实现在线检测,提高加工质量。

采用先进的辅助生产手段,如计算机电脑测色、配色、电脑分色制版、网络远程通讯确认订单等。

以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缩短交货期,提高竞争力。

3.2.2国内纺织设备技术发展的趋势

根据纺织工业“十五”规划的要求,纺织机械要根据纺织工业产业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结合36项关键制造技术的攻关,做好化纤、纺纱、织造、针织和染整五个方面40项重点纺机产品的开发研制。

广泛应用电于技术,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国内纺织设备发展展现出三大趋势:

第一:

设备继续向高速,大卷装方向发展,单台设备速度越高,生产效率及创造的价值也越高。

通过采用电子送经、电子卷取、电子选纬技术,在传动、引纬、打纬系统作了相应的改进设计,设备速度会有长足的进步。

例如,对于纺织机械中传动链较长的机完全可以采取单独电机传动,可以大大简化传动机构、提高传动效率。

第二:

广泛应用电子技术提高设备的自控性能,伴随着纺织品市场的不断变化,纺织机械需要具备快速变换功能,最快地适应工艺改变的要求,除了应用交流变频调速、可编程控制、在线检测等技术并在其功能、精度和调整范围等方面有很大改进,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较普遍的应用,大型设备,如清梳联、并条、粗纱、细纱、无梭织机等基本实现了人机对话功能,设备在生产中可以快速设定、调整、测定、显示和控制各种主要运转工艺参数,连同变频技术、无铁炮技术等的运用,既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工作量和操作时间,又基本消除了人工操作中的不稳定因素,从而保证成品质量。

在机械加工都达到了相当水平的今天,更快更好地运用电子技术,成为设备生产厂抢占市场的一大法宝。

产品的竞争,也越来越集中在电子技术的应用上来。

第三:

设备制造质量进一步提高,为提高产品质量,多数纺机、器材企业投入了较多力量,加大了技术改造的力度,通过购置加工中心、数控机床、三维测量仪、三点折弯机、喷粉涂装等先进设备,是零部件和机器表面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普遍应用,保证了机件、零件加工精度。

第四:

要重视生产和产品的环保问题,以保证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后,环境保护将使工业生产中的重要课题,而传统的纺织工业在水污染、噪声、粉尘以及能耗等方面都存在较严重的问题,环保的任务十分繁重。

因此,在纺织机械的设计中应将环保问题列入重点考虑之列,从及其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元器件配套,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从各分类设备来说:

纺纱设备:

其中棉纺织设备要提高清梳联、精梳机、无梭织机等新型技术装备的比重。

研制新一代清梳联合机、精梳机组、细络联合机和新型纺纱设备。

毛纺织设备要实现电子化、系列化、连续化,麻纺织设备要重点开发芒麻生物脱胶、梳纺和牵切纺工艺技术品种。

化纤设备:

要开发研制大容量、短流程、连续化的聚酯装置和涤纶、腊纶、氨纶、粘胶成套设备。

其中粘胶纤维生产要解决污染问题,开发新型大容量粘胶机械,加强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产工艺和机械的结合,力求取得新的突破,合成纤维应更新和改造复合纤维、改性纤维、多组分纤维和超细纤维等生产设备。

织造设备:

提高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发展系列产品,并做好相应的配套装置。

在国内,织机中剑杆和喷气是发展重点。

针织设备:

继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特别是新型针织大圆机的拥有率,开发研制新一代电子提花圆纬机、经编机和电脑横机。

现有的园机和袜机的质量及机电一体化水平急待提高。

印染及后整理设备:

印染后整理设备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色彩、手感、风格,要继续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在引进必要的工艺技术软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使工艺、技术、设备和染化科、助剂配套发展,形成纺织、染、服装一条龙开发。

重点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技术、化纤仿真染整技术、多种纤维混纺和复合纤维染整技术、生物酶整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激光制网、无制版染整印花技术。

开发新一代印染前处理、染色、印花和织物的后处理设备。

纺机器材和配套件:

新型纺机器材和配套件的开发为纺机产品的改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近年来,纺织器材和配套件有了长足的进步,为纺织设备配套的胶辊、胶圈、金属针布和固定盖板、精梳机整体锡林、粗纱机铝合金锭翼、络筒机的空气捻接器、电子清纱器、定长装置等,为无梭织机配套的钢筋、铝合金综框、钢片综,不同形式的边撑刺细,剑杆织机的剑杆头和剑杆带;多种型号的多臂开口装置以及大直径的织轴盘片;各类锭子、轴承、钢领、摇架等,生产企业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正使自己的产品水平逐渐缩小与国外产品的差距。

3.3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3.3.1企业所有制结构、规模结构分析

近几年纺织工业发展较快,正是由于纺织工业成为强势行业发展得较快,客观上对纺织机械产品的需求就更多。

由于强势行业的带动,纺织机械行业也得到发展。

从下表3.3纺机企业所有制形式表可以看出:

集体企业占大多数(74.12%),其次是国有企业(11.78%),联营及股份制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少。

此外,从各省市的情况来看,浙、江、粤的私营和个体企业比例相对较高,而且发展很快。

表3.3纺织机械企业所有制结构

项目

总数

国有

集体

私营及个体

联营

股份

合资独资

其他

数量

3022

356

2240

172

24

20

175

35

比例(%)

100

11.78

74.12

5.69

0.79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