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全套PPt.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35806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PPT 页数:242 大小:1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全套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2页
教育学全套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2页
教育学全套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2页
教育学全套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2页
教育学全套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全套PPt.ppt

《教育学全套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全套PPt.ppt(2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全套PPt.ppt

教育学,流水线,教育的社会功能,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校教育的直接显性功能是帮助学生实现从原有生活处境向较高层次生活处境的社会流动。

社会用人体制:

血统本位用人体制,学历本位用人体制,能力本位用人体制,中美学生学习情况比较,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的比较两份报告,实施素质教育中国教育的必然选择,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1、素质教育1)素质:

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潜在的品质条件以及所达到的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

即个体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交际中所具有的自身条件和能力。

2)素质教育:

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协调发展、基本素质健全的人的教育。

2、应试教育:

是以应试和选拔为目的的教育。

3、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1)考试、选拔人才的标准2)教育管理模式二、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必然选择1、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3、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三、实施素质教育,还教育以本来面目1、转变教育观念;2、调整教育内容3、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绪论,一、什么是教育学?

(一)什么是教育?

1、广义的教育:

是指有目的地促使个性形成的一切影响的总和。

它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

2、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

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指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种影响,借助于一定的媒介,通过受教育者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形成预期的品质。

(二)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三)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学所研究的教育,除了指平时所说的学校教育外,也包括各种校外教育机关和作为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在内。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阐明有关的教育原理,明确教育本质,并在这个基础上,对如何进行教育实践,作出科学的理论上的回答。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儒家的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孔子:

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中。

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主张“有教无类”就是不论其人属于何类(宝贵贫贱、聪明愚笨、贤与不贤等),均应施以教育,发展其潜能。

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强调忠孝和仁爱。

主张“学而优则仕”,即学习优秀的不论其出身如何都可以参与政治。

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

重视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和特长,进行诱导和教育,发展学生的秉赋和才能。

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愤(心求通而未得)不启,不悱(囗欲言而不能)不发”。

注重学思结合。

主张学思相济,又学又思,又思又学,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

学习要虚心。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学习要专心。

学习要有恒。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学习要自得。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主张循序渐进。

3)学记的教育思想人类历史上第一部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还揭示和提出了“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等一系列极有价值的教育、教学原则。

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和他的“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苏格拉底(前470年前399年)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和他的理想国,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3)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和他的政治学,亚里士(斯)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于1632年发表了大教学论,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诸如普及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班级授课制、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育革新措施和一整套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奠定了控教育学理论的基础。

这部著作后来被认为是西方近代第一部系统教育学论著。

它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的体系中分解出来,初具雏形。

4、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1)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弥尔,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卢梭以他的爱弥儿在教育上掀起的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教育从来是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为标准的,卢梭却大声疾呼,要打破这个传统。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则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象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象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

”(爱弥儿上卷第5页)这是爱弥儿里开宗明义的一段话,表达了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那就是人之生性善良,教育应“归于自然”。

裴斯泰洛齐(17461827),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他认为,自然的教育法才是达到真理的唯一方法,这是一种循序渐进、勿忘勿助的教育方法。

他说;“自然的力量虽然无法抵抗,但是在指导的过程中,却毫无勉强的地方,正如夜莺在黑夜中的一鸣,丝毫没有强迫的阴影存在。

”因此,他提倡和谐教育,主张遵循自然,教育应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

3)英国洛克(是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主张绅士教育。

轻视国民教育。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构造教育学体系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从心理学的观点阐明了教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教学论方面的问题,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赫尔巴特本人被称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创始者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也有“教育学之父”的称谓。

贡献:

1)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2)把教育价值的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内容:

1)教育的一般目的,发展多方面的兴趣是教学的目的。

2)论述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的过程,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个形式阶段。

3)讲座道德性格的形成。

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2、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儿童中心说”的提出者。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杜威(JohnDewey18591952)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1814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先后任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896年创设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简称“杜威学校”),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3)“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三)20世纪教育学在中国的演变,1、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社会主义中国教育学研究的指导杨贤江,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现代教育理论家,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论述教育理论。

他在教育史ABC(1972)和新教育大纲(1929)中论述了教育同经济基础有依存关系;指出教育既受生产方式也受政治制度的制约,又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起促进作用。

2、凯洛夫的教育学及其它国外教育学理论对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影响,凯洛夫(18931978),苏联教育家,四、五十年代苏维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编的教科书教育学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著作,50年代在中国教育界广为流传,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贡献:

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人生观。

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缺陷:

1)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

2)在学校与教学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

3)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4)过于强调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它们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

3、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多元化1)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其一,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超过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

其二,人力资本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发挥着相互替代和补充作用。

其三,具体数量化计算。

进一步加以证明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舒尔茨运用自己创造的“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测算了美国19291957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约有33%是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做出的贡献。

2)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对生物学、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都有精湛的研究。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人的认识起源于活动,而活动又内化成为可逆的运算活动(内心活动)。

在活动和具体运算之间有一个表象思维和直观思维的过渡阶段。

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平行的。

思维结构越精细就越需要更多的语言参加,高级形式的运算结构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思维并非起源于语言,但智力越发展,语言的重要性也越大。

儿童最初概念是前概念和前关系,以后发展到能稳定地区别个体和类。

运算的特征是归类和关系具有传递性和可逆性。

成人思维中的逻辑结构和数学结构起源于儿童行动的一般协调,起源于儿童的归类、系列化和对应的行动。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思维发展的4个主要因素是:

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作用。

3)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基本原理: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精英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儿童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重视挖掘、运用和培养儿童的直觉思维提倡发现学习法提出了螺旋型课程,4)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赞可夫(19011977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

赞可夫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一)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意义首先,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与研究教育学。

其次,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第三,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是学习和掌握其它教育科学知识的基础。

最后,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有助于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

(二)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理论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