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悲剧审美与鉴赏》专题教案.docx
《2《悲剧审美与鉴赏》专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悲剧审美与鉴赏》专题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悲剧审美与鉴赏》专题教案
教案
课程:
美学导论教师:
性质:
必修课单位:
学时:
4学生:
2019级本科
学期:
2019~2020
(2)教材:
自编
教务处制
教案序号:
1
授课时间
授课学时
4
教学内容
悲剧审美与鉴赏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悲剧的起源及审美形态的演变历程,以及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文化对悲剧进行认识,帮助学生从历史、哲学、文化等方面认识悲剧这一艺术形式,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旨趣,引导学生对于真善美的积极追求。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是悲剧的起源及审美形态的演变历程;难点是学生理解运用相关理论认识、分析悲剧作品的美学价值。
教学方法
与手段
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课下观摩影视作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作业题
悲剧的审美特点有哪些?
悲剧的艺术形式对公安文化建设有哪些积极作用?
讲授内容与课堂组织
第一节悲剧的起源及审美形态的演变
一、古希腊悲剧的起源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
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
1、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
(前525-前456年)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
他对古希腊悲剧最大的贡献是在表演中引入了第二个演员,改变了过去古希腊戏剧中只有一个演员和歌队共同演出的传统模式,为戏剧情节的发展和戏剧道白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可能和便利条件。
埃斯库罗斯已知剧名的作品共80部,其中只有7部传世,包括《俄瑞斯忒亚》三联剧(《阿伽门农》、《奠酒人》和《复仇女神》)、《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埃斯库罗斯是整个古希腊戏剧的第一位大师,对整个西方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索福克勒斯
(前496-前406年)是雅典民主全盛时期的悲剧作家。
他在27岁首次参加悲剧竞赛,即战胜了埃斯库罗斯。
阿里斯托芬称赞他“生前完满,身后无憾”。
索福克勒斯一生共写过100余部戏剧,却只有7部传世,成就最高的是《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
其中《俄底浦斯王》被认为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往往被称为“性格悲剧”,即通常表现个人意志行为与命运之间的冲突。
3、欧里庇得斯
(前485-前406年)是雅典奴隶制民主国家危机时代的悲剧作家。
他一生从未参与过任何政治活动,而是醉心于哲学思考。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许多问题,包括神性与人性、战争与和平、民主、妇女问题等等。
他一生共创作了80余部悲剧,有18部传世。
其中最优秀的包括《美狄亚》、《特洛伊妇女》等。
4、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在文艺理论方面有开创性的建树。
他在《诗学》、《修辞学》中,根据希腊古典时期的悲剧,提出了关于悲剧的性质、组成因素、表现形式的一系列学说,是文艺史上最早最完整的悲剧理论。
其中,悲剧性质论是其学说的核心。
亚里斯多德的对于悲剧的定义是: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
二、中世纪悲剧的扭曲
中世纪文学是指欧洲各国中世纪时期的文学。
在史学上,一般认为中世纪是指从公元450年左右罗马帝国衰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之间约1000年的时间。
其思想文化上的主要特征是天主教会的势力强大,基督教神学影响到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在内的一切艺术形式。
这一时期悲剧并不凸显,往往仅表现人性与神性、王权与神权、底层阶级与高层阶级的剧烈冲突。
三、文艺复兴时期悲剧的全新发展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
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
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而这些倾向是与天主教的主张相违背的。
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天主教文化的反抗。
当时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一方面极度厌恶天主教的神权地位及其虚伪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取代天主教文化,于是他们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
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而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在这一时期,悲剧的主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代表人物就是英国的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
第二,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第三,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第四,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语言性格化。
四、工业文明与现代悲剧
1、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划时代成就
黑格尔认为:
“悲剧行动的真正内容,是存在于人的愿望之中的一些实体性的,自身合理的力量所提供的。
”这个思想奠定了悲剧冲突的社会现实性的真正基础。
在黑格尔看来,现实中任何客观存在的力量都是按照自己合理目的行动,所以冲突是难免的。
黑格尔对矛盾冲突的必然性的深刻认识,对“真”有了新的认知与理解。
他的“伦理的意义”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道德的意义”而是一种实体性的社会存在。
因此,悲剧双方是“合理的”却又是“有罪的”,如此“真”与传统的“善”就出现了不一致。
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角度看,悲剧是两种合理力量的冲突。
2、当代悲剧观
在19世纪末,在西方文学史由近代过渡到当代之时,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暴露了无数难以克服的弊病,由此产生了幻灭的“世纪末”思潮。
理论上有两位重要人物:
叔本华和尼采。
他们一方面给这种颓废的思想提供了哲学依据,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对于西方社会和人生的黑暗敢于正视的勇气。
尽管叔本华、尼采的悲剧理论在根本上与黑格尔一致,但当代西方文学却更倾向于否定黑格尔而肯定叔本华和尼采。
3、马克思主义悲剧观——现代悲剧
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美学家,他们的悲剧理
论是其宏大思想的分支,马克思主义悲剧观也包
含在其中。
例如,马克思指出:
“黑格尔在某个地
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
都出现两次。
他忘记补充一点:
第一次是作为悲
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必定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
”圈马克思还用悲剧理论解释历史发展进程,指出历史的发展中存在着新旧两种力量,当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新的力量遭遇强于己的旧的历史力量时,其结局是惨遭失败,具有悲剧性;而悲剧的根源更存在于历史悖论中,‘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将悲剧与社会历史
进程联系起来,关注社会的基本矛盾,并将其作为
人类正视现实苦难的基本方式。
代表人物是威廉斯和伊格尔顿。
第二节悲剧的主要特点
看了悲剧艺术作品总会使人感到莫名的欢欣鼓舞、激动振奋、豁然开朗、境界提高,它能激发我们的勇气,陶冶我们的情操,愉悦我们的情绪,鼓舞我们的精神,震撼我们的心灵,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感染力。
看了悲剧艺术作品总会使人感到莫名的欢欣鼓舞、激动振奋、豁然开朗、境界提高,它能激发我们的勇气,陶冶我们的情操,愉悦我们的情绪,鼓舞我们的精神,震撼我们的心灵,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感染力。
对于其特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一、对于怜悯和恐惧的净化
二、体验真切的崇高感
三、作为娱乐形式的悲剧之感
四、深刻反思人生真谛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概述
一、从命运、社会矛盾到人的异化
悲剧意识最早诞生于戏剧中,并且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其中孕育发展。
在古典时期,以肃穆高雅为风格特征的悲剧被定义为高贵的文化,表征着人类的某种存在样态。
古希腊悲剧非常发达,塑造了以《狄浦斯王》为代表的命运悲剧,成为文艺复兴之前的主导性悲剧观念。
其后,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戏剧形态演化出不同的悲剧意识。
现代时期,随着古典主义戏剧范式渐渐没落,悲剧逐渐溢出戏剧形式,进入小说等其他文学样式,悲喜剧之间的区分被打破,悲剧也失去了其主宰文化的高贵精神,成为走向日常生活的世俗悲剧。
现代社会中悲剧形态的变化给人造成了许多模糊的印象,甚至有理论家提出悲剧死亡的论调。
可以说,在现代文化体系中,作为一种文艺样式的悲剧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分量越来越轻,而萌发于其中的悲剧观念、悲剧意识则越来越重。
悲剧观念可以在各种文化形式中表征出来,也成为许多理论家思考人类社会的入口。
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就诞生于悲剧观念和悲剧意识向其他文化形式和社会生活蔓延的历程中,属于一种现代性悲剧理论。
二、反思与审美幻象
在西方的悲剧史上,文艺理论家分析悲剧作品时,一直以来都是把悲剧人物的不幸局限于主人公自身,从古希腊“命运观”认为的悲剧人物命运的操纵.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犯错的“过失说”,再到黑格尔的悲剧人物不同理念冲突的理论,人们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一个或几个被放置在台前、受到聚光灯全力照射的人物,而没有注目过作为衬托的、地位低下的其他配角人物,更不用说那些处于黑暗角落中的普通民众了。
当悲剧人物遭受毁灭性结局,人们也只会将这种结局的原因归咎于当事人自己及其周围人事,而没有从其所处的阶级身份和社会环境中考虑过。
如果我们从当事人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出发,以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看待当事人的悲剧性命运,我们会得到迥然不同的结论。
马克思有个很重要的观点,现实生活关系是看不见的,又是物质性存在的。
由此出发,审美和艺术通过一定的形式却能够折射出来,通过分析它我们就能够把握它,这种抽象把握的对象即“审美幻象”,它是变形了的形象,不是一种纯粹,而是主体的情感投入后形成的一种互动,通过互动最后形成的那抽象感受就是“审美幻象”。
马克思通过对历史悲剧《济金根》的批判,提出了全新的现代悲剧观。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济金根的悲剧不是个别领导者的过失所导致的偶然事件,而是本该退出历史舞台旧阶层不甘于就此消失,在最后垂死挣扎却也不免失败的必然性事件。
悲剧人物有存在的合理性,但遭受的毁灭也有其社会必然性。
以济金根为代表的骑士阶层从一开始就肩负着被毁灭的历史使命登场,如果不能跳出其阶级局限成为社会两极阶级的一员,始终为获得生存以压迫人民为最本质的目的,则最终不能免于被毁灭的悲剧性结局,其间再激烈的抗争也不过是增加人物的悲剧色彩罢了。
恩格斯认为悲剧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
这并不是说悲剧人物没有自己的情绪和欲念,而只是被社会环境操纵了行动的傀儡,这样就回到古希腊“命运说”的栓桔中去了。
当事人有主体意识的选择权和行动的自主权,但这种自由并不是毫无限制的,当事人是被自身存在的身份和社会环境所限制的,处于什么位置就会做符合其身份地位的事情,有些事明知不可为却不得不为之。
骑士阶层的起义和平民阶级的反抗都是如此,就算知道会失败会被杀死也都要去做,这是他们主体意识自由的选择,也是历史潮流奔涌下的必然。
第四节经典悲剧作品赏析
一、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
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之美
二、中国悲剧小说《活着》
分析小说主题的悲剧之美
教案序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