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山水画欣赏6.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6125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6.docx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傅抱石山水画欣赏6.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6.docx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6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6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瑞麟。

因推崇石涛,改名为抱石。

江西新喻人。

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中国画大师之一,“新金陵画派”领袖。

与齐白石并称“南北二石”。

画史称吴昌石、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黄宾鸿为“三石两鸿”,最为今人推崇。

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江苏中国画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等职。

傅抱石擅山水、人物,精篆刻,长於美术史论研究,著述颇丰。

 

高山仰止镜心设色纸本1950年作

(324.8万元,2010年12月海士德)

 

题识:

高山仰止图。

巴金同志教正。

庚寅霜降返金陵写,傅抱石。

钤印:

傅、抱石私印、抱石斋

 

傅抱石有许多山水画的创作题材,最得心应手的,乃是泉瀑和雨境的创制。

“一半山川带雨痕”,颇为形象地表达了傅抱石以雨境为主的创作特点。

通过雨境的描绘,将水声、雨声、雷声、风声真实可感地展现出来。

有关泉瀑题材的创作,则满纸水气、雾气、云气、山岚之气,或壮观,或幽邃,或优美,靡不令人印象深刻。

这一题材的创作,从入蜀以后直至去世,一直没有间断,成为傅抱石山水画作中最为主要的一个方面,也标志着傅抱石山水画创作的最高成就。

 

此幅为巴金所绘的《高山仰止图》,即是傅抱石这一精髓的极好体现。

近景葱郁的松树之下,水潭水气弥漫,山中泉瀑正飞泻而下,两高士则于瀑布旁高台上对语。

中景主峰则作倾来之势,正面露出半面坡峰,如屏风一般成为近景的遮挡与背景,峰坡上似乎山岚亦正流淌、弥漫而来,更增加了画面的飞动与空灵。

主峰背后,微露远峰,更留白以增加画面的空灵感、浑阔感,虽只寥寥数笔渲染、皴擦而成,但画面空间幽深、高远景象进一步被烘托出来,亦有雄伟之势。

全幅笔墨苍茫浑雄,壮阔幽深。

 

秋山访友镜心设色纸本1950年作

 

款识:

庚寅冬至日,平羽先生雅命,傅抱石。

钤印:

抱石大利、往往醉后

 

本幅作于1950年,此时抱石先生离开重庆未久,画风基本与金刚坡时期一致,充分体现了“抱石皴”的用笔特征,反映了傅抱石泼墨散锋相结合的娴熟水平。

画面根据山势结构,转折毫锋,自由挥洒,运笔之间有轻重、徐疾、聚散的节奏,墨色有浓淡、干湿的变化,并自然形成许多枯笔和飞白,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山石的纹理和质地,更产生一种蓬勃的动势。

全画以气取势,磅礴多姿,满纸风雨,铺天盖地,自然天成。

 

画面布局亦别具一格,远写高山苍茫,近画松林稷稷,古建筑掩映其中,遮天盖地的磅礴气势间自有疏朗之气流通。

其间高士携童子扶杖而行,虽廖廖数笔却风神毕现、超逸高古、绝尘脱俗,有遗世忘机之感,这也是画家当下心境寄托之写照。

整个画面一派幽淡绵远的高人情怀,当属傅抱石四五十年代中期笔下屡见之处理手法。

风雨归舟

设色纸本1951年作

 

题识:

新喻傅抱石,遣兴写于蜀中。

征殷吾兄惠赏乞政。

辛卯除夕,白下补记。

钤印:

抱石私印、抱石长寿

傅抱石在入蜀八年期间,受到旖旎的蜀地风光的影响,以及日本新画风的启发,将传统笔法与真实的山水景观相结合,山水画风格为之一变,形成独具个性的笔墨语言。

这种风格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直至五十年代初,乃傅抱石最为典型和成熟的艺术风格,从此作中可见一斑。

画中描绘了风雨骤降时的山中景色,高士和童子为避风雨,撑伞坐在岩石上。

风雨的磅礴气势与高士内心的安然平静形成有趣的对比。

傅抱石一向喜欢画风雨图,一直到其晚年,这种题材仍然很常见,这与其容易激动的情绪有关。

画风雨图,横扫竖刷,猛烈激荡,产生一种强烈的气氛,某种程度上平息和满足了画家内心蓬勃的激情。

画中景以重墨画出,水墨淋漓,表现出了树林的丰茂厚实之态,其中些许留白使其密中透气,减轻了大片重墨形成的迫塞感。

画面上部石壁则以“抱石皴”画出。

整幅粗细结合,笔墨湿润苍秀,浑化一片,呈现出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山林雨景。

 

携琴访隐镜心

1952年作

 

林峦雨气图镜框设色纸本1952年作

 

款识:

少其先生惠赏。

壬辰(1952年)中秋前一周南京记,抱石。

钤印:

傅、往往醉后

 

边跋:

转赠邵宇同志,赖少其,一九五四年五月四日。

钤印:

赖少其

 

边跋:

老战友亦难友赐我此画已十年正,今再转赠老战友、老同学鲁萍同志共赏。

一九六四年六月七日,邵宇。

钤印:

邵宇

山水

手卷设色纸本1952年作

行山图设色纸本

1952年作(575万元,2011年12月华艺国际)

 

题识:

一九五二年十月,抱石于金陵。

钤印:

抱石私印、往往醉后

 

题跋:

天下山水在蜀中,渔洋此语非托空。

抱石入蜀画风改,青城峨嵋到笔锋。

师法自然创奇格,好在新旧能通融。

此幅虽小有远致,山岩突兀虬苍松。

艳洗须弥寓芥子,对此亦可开心胸。

加题数语持赠君,会看破壁舞飞龙。

题抱石画以赠朱光同志,一九五九年四月廿八日。

郭沬若。

钤印:

郭沬若印

 

此幅为傅抱石画赠郭沫若、郭沫若加题以赠朱光者。

傅抱石与郭沫若为知交,故傅抱石赠郭氏者多为精品。

此作虽小,但却有咫尺论万里之势。

郭沫若此诗,即可当画论读之。

起两句:

“天下山水在蜀中,渔洋此语非托空”。

清代名士王士禛云:

“天下山水之冠在蜀”。

这句话不是凭空而发的。

此作以散锋写山势,山腰行人数点,刻画入微,而益显山势之峻,故郭沫若诗云:

“此幅虽小有远致,山岩突兀虬苍松。

艳洗须弥寓芥子,对此亦可开心胸”。

诚可谓画龙点睛,知者之言。

渊明沽酒图

立轴1946年作渊明沽酒图

立轴

1963年作

寒林高士1948年作

 

策杖踏雪图设色纸本1953年作

 

款识:

甲午小暑前一(日),来复写于金陵教会,傅抱石手记。

钤印:

傅、抱石大利、一九五三

 

以陶渊明及其人事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在陶渊明身后不知凡几。

明人马轼、李在、夏芷则分别撷取陶诗《归去来辞》原文中的三句入画,共成九幅,依序合成《归去来兮图》卷,生动表现了陶渊明挂冠、返乡、弄农桑的各种。

而后人屡有刻画的“渊明载酒”其实取材亦在此,只是各人表现的旨趣不尽相同罢了。

 

“渊明载酒”是傅抱石常画常新的题材之一。

傅氏以此入画,始于重庆金刚坡时期。

不过当时他以此为画题,与其它题材一样,多有一种郁勃之气。

后期的此一题材作品,尤其是“两万三千里写生”之后所作,则浑然一变而入新鲜、积极、壮阔、苍茫之境,呼应着全新的时代精神面貌。

 

1954年小暑前所作的此幅《策杖踏雪图》处乎上述两阶段之间而具有特出的艺术面目。

整幅几乎纯以枯墨参用湿笔、散锋,率笔勾勒冰天雪地间数株枯树,意韵完足;而作为主角的陶渊明则峨冠博带、宽袍大袖,拄杖与童仆穿行林间,人物形象几乎被淹没于画面中。

这种主角人物意象转小的改造,似乎是有意为之的,也大致显示了他此后的山水题材作品创作风格。

 

观瀑图立轴1954年作

 

款识:

一九五四年九月下浣游太华,越二日,傅抱石,南京并记。

钤印:

抱石(朱)

《观瀑图》是抱石大师最爱描绘的题材,此图作于1954年,为大师中期向晚期过渡的代表作。

山石皴法用其独创的抱石皴为之,破笔散锋,苍松山峰,或提或按,或湿或干,顺来逆往,自由挥洒,尽显博大雄伟之气。

山体与树石之间,层层渲染,申明阴阳,挽结虚实。

而点景之笔谨严细巧,以致使乱头粗服的画面跌宕生姿。

图中五位观瀑高士,形象高古,超凡脱俗,人物开面、衣着线条等精微之处臻妙绝伦,有画龙点睛之神妙,使整个画面显得生动活泼。

观此图真可谓大胆落笔挥毫情,小心收拾臻妙诣。

 

清荫雅集图

设色纸本1956年作(2070万元,2012年10月中国嘉德)

 

款识:

光炜先生教正,丙申九秋重阳前二日,抱石金陵并记。

钤印:

傅(朱)、抱石大利(白)、抱石得心之作(朱)

 

题跋:

1.胜景瑰览,方毅题。

钤印:

方毅书印(白)

 

2.云山苍苍,瀑声扬扬,先父之风,山高水长。

先父所赠胡小石先生是图,笔走精灵,气撼人魄,一派高风雅韵,实为先父极为难得之精品也。

先父与胡公订交于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后期共同筹建江苏省国画院和省书法印章协会,情谊甚深。

现江苏省国画院院名乃当年先父请胡公所题。

岁月沧桑,恍如昨日,不禁感慨良久矣。

丙子夏月傅二石题于金陵。

钤印:

傅(朱)、二石(朱)

 

3.胡小石,字光炜,当代学者,书法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国画院筹委主任,省书法印章协会会长。

常与抱石先生笔墨相交,故为多年好友。

当年余在胡府与先生同赏此图,难得之精品也。

匆匆四十年矣。

丙子清明前二日,近水山庄东屋亚明获观并题。

钤印:

亚明画印(白)、合肥南门(朱)

 

《清荫雅集图》作于1956年,是一幅散发着浓郁“酒气”的傅氏山水精品,绘高山流水,雅士观瀑,傅抱石以其前无古人的笔墨将壮观山色由近及远往上画去,而流水出涧一路击石呈迭状汹涌而下,一上一下之间画的气势豁然眼前,令人有置身画中之感。

近景密林浓荫处透出光亮,观瀑亭里高人闲谈,一贯的傅氏“小人”将此画的意境点缀得古幽深邃。

 

溪山行旅立轴1956年作

 

款识:

丙申十一月下浣,金陵作,抱石。

钤印:

抱石之印(白文)、往往醉后(朱文)、代山川而言也(朱文)

画面构图平稳,以爱湿浓淡不同的墨色描绘远近两峰。

远山苍茫混沌,遥接天际;近景腵岩对峙,厚重坚实。

一线山泉由远而近,逐渐开阔,最後化作潺潺的溪水从近景的桥下流向画外,巧妙的将两山联系在一起。

桥上行人虽细小如豆,亦精工不苟,他们和流水一起,给寂静的山林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树稦树叶皆以浓墨破笔写出。

水边岩角以重墨皴染,成功衬托出流水的水花和色感。

有人说“抱石画水,如闻其声”,此言不虚:

以硬毫笔侧笔横皴的“皴水法”不仅表现出流水的动感,而且使观者仿佛听见了流水的声音。

全画以淡墨渲染山体,把线条、皴法统一成体、面,整个画面浑然一体,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琐碎堆砌的通病。

 

从画面效果来看,作品在气势上没有了早年的猛烈,用笔也少了一些锐利,较多呈现出沉稳、厚重与平和的特点。

这种苍茫厚重意境的产生,或许是因为“何以至今心愈小,只因以往事皆非”,或许是画家本人在壮怀激烈以後对於平淡沉稳的一种皈依。

 

秋谷飞瀑设色纸本1955年作

 

烟云深山镜心设色纸本1956年作

 

《一望大江开》龚半千与费密游诗意

1956年作

傅抱石作山水画常有相反相成的两种情况,一是满纸的烟云,如《巴山夜雨》、《石涛上人诗意》、《云山幽游》、《临流濯足》之类,在层峦叠嶂中以浓墨破笔点写茂树丛林,淋漓酣畅,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气象万千,有种快意淋漓、滋润浑厚的饱满;另一是空白之功,用大片的空白,表现想像的无穷,给人余韵不尽的感觉,1942年首写龚半千诗意《一望大江开》是如此,其后的《平沙落雁》、《毛泽东·黄鹤楼词意》、《梅溪泛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淡到极处风流尽得的高明之笔。

 

一望大江开设色纸本1961年作

 

题识:

一望大江开。

远人同志赏正,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抱石扬州记。

钤印:

抱石私印

 

这幅画运用“特写镜头式”的手法,剪裁创造出最有特色和表现力边角之景。

以古代文学名著为创作题材,人物以形求神,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人物刻画精炼,矜持恬静,突出气韵,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坡石的写意和人物的工整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画面上用大片的虚空表现江水,以虚衬实,以少胜多,营造出一种烟波浩渺的空灵感。

远处的点点舟帆堪称点睛之笔,把封闭的尺幅延伸到了无垠,令人于方寸之中瞻千里之遥,风帆一挂,意境全出。

综上观之,这的确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朱梅图立轴1956年作

 

款识:

丙申九月下浣,第一次写朱梅,何以博教也。

傅抱石南京并记。

钤印:

抱石私印、往往醉后

画是傅先生为数不多的以花卉为主的作品,落款写“第一次写朱梅,何以博教也。

”梅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它的傲雪精神,它的孤独泠然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之美是很多文人墨客自我情感的写照。

傅先生第一次用朱砂写梅,朱砂虽红艳,但所作梅花气韵高逸,笔意苍古,不染一点尘俗,更显出是幅作品之难能可贵。

布拉格风景册页(八开)

1957年作

 

布拉格宫

1957年作

布拉格宫1957年作

 

罗马尼亚风景镜心设色纸本

 

玛尔丁古堡镜心

1957年作

 

款识:

一九五七年六月八日,写玛尔丁附近古代城堡。

傅抱石并记。

钤印:

抱石私印

 

《玛尔丁古堡》,是傅抱石于1957年赴东欧写生的代表作品之一。

傅先生此行,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画表现异国风情的诸多问题,显示了作者善变、巧变的技能适应性。

该图绘崇山峻岭,层层迭迭,残垣颓壁之古代城堡置于其间,为乱山环抱,鲜明夺目,这是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

此作不是单纯地对景写生,而是将写生稿加以再创作而成。

画面突出了抱石皴的个性特点,以中国山水画技法去表现西方的人文景观而不显得唐突牵强。

这是傅抱石先生的创造,亦是前人所不具的能力,对中国画坛具有开拓性作用。

 

返布拉格途中雨景镜心1957年作

 

款识:

一九五七年六月廿三日,余等自加丹返布拉格,午饭后忽倾盆大雨,乃暂停车樱桃树下,丹娜同志为市樱桃饷客,既肥且美。

询尚有路几何?

曰:

七十五公里也。

第二日,抱石画并记。

钤印:

 

1957年6月到8月,抱石先生访问了东欧的捷克斯洛伐克与罗马尼亚,完成了五十幅写生作品。

他笔下的东欧景色,耳目一新,中国的笔墨与异域的情趣融合为一体,不勉强,不生硬,既保留着先生固有的自我程序风格,又有了新的发现和拓展。

西洋的情味在中国的笔墨程序中生发,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

先生东欧写生的成功,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画路,还在中国画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印记。

 

《返布拉格途中雨景》一图即是五十幅东欧写生中的一件。

画右上端白话的短记增添了画幅的故事情节。

图中展现的是两个城市中途的乡野、山峦、公路、林木、车辆、行人、屋宇及圆顶的小教堂。

苍茫的率意的用线,破笔有节律的点厾,大片的敷染,大笔迅疾的扫抹……无不是抱石先生所惯用的。

然而画面呈现的气息不同了,标志性的景物与色彩不同了,他在关键处把握着异域的特质,反映了他的极强的观察力。

该图写雨景,正是先生的特长。

他恰如其分地把握着墨、水、色三者的关系,加上大片疾扫造就的氛围,产生了既痛快淋漓,又朦胧苍茫的视觉感染力,久看不厌,回味无穷。

 

布拉格宫

设色纸本1957年作

 

布拉格教堂设色纸本

 

款识:

布拉格教堂林立,庄严美丽,无以复加。

布拉格宫附近公园,半山一景,成此帧,备忘也。

抱石。

钤印:

抱石亲手(白文)、代山川而言也(朱文)

 

此幅山水画作品具有非常明显的傅抱石个人风格,画家注重水墨意趣,表现自然之美,但同时傅抱石的山水画不全是自然界真山真水的简单摹写,而是在笔墨情趣的同时,寄托着画家深刻的思想和才情。

画家面对大自然山水的体察领悟与水墨、意境、章法融为一体,达到气势磅礴的效果。

 

斯那柯夫湖设色纸本1957年作

 

款识:

一九五七年,郊游外斯那柯夫,湖光山色恍如江南,八月二日,抱石记于布加勒斯特。

钤印:

抱石私印

 

斯那柯夫湖在布加勒斯特北郊约三十公里处。

湖面宽阔,呈东西窄长形。

沿岸及湖中岛上,绿树成荫,多枞、榉、柳、杉之属。

正是这些不同树种的排列,形成了本图的主景并加强了它的异国特色。

 

这是一幅非常优美而又充满欧洲风情的图画。

但这种效果不是靠突出欧洲建筑取得的,是整幅画的构图、气氛和情调造成的。

本图基本以水墨画成,薄施花青赭石。

传统的各种皴法、树法在图中已不可见,完全从实景出发,墨色混沌一片,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

湖水波光粼粼,湖上白帆点点;红色摩托艇在飞驶,尾後留下一道白波。

观察细致,处理巧妙。

有动有静,耐人寻味。

 

回忆布拉格1962年作

 

款识:

布拉格庄严美丽,无以复加。

五年前尝访问,垂二闰月,每一回想,辄深神往。

傅抱石,壬寅秋日,南京记。

钤印:

抱石(朱)

 

布拉格印象设色纸本1962年作

 

款识:

布拉格庄严美丽,无以复加。

五年前尝访问,垂二闰月,每一回想,辄深神往。

傅抱石壬寅秋日南京记。

钤印:

抱石父

 

1957年5月,傅抱石以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家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率领其它画种的五名团员赴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进行友好访问,并写生作画、举行画展。

面对异域风情,开始思考如何用中国的笔墨表现外国的风景,并尝试在发挥中国工具材料和笔墨形式特长的前提下,充分表现外国山川的特色。

傅抱石的这些努力为中国的画家开创了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道路,同时通过对国外风景的表现,使山水画在新题材的表现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此幅《布拉格印象》创作于此次欧洲之行的五年之后,所写正是他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的印象。

在画中,傅抱石舍弃了国画中常用的构图方法,特别是在一些空白的处理方面不以国画中的奇险取胜,而是以一种比较平实和自然的画面处理,突出写生中的自然性,由此区别于那种人们所熟识的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程序。

 

布拉格教堂镜心设色纸本1963年作

 

题识:

一九六三年五月,记游之作,抱石于金陵。

钤印:

傅(朱文)、抱石之印(白文)、抱石所得印象(白文)

 

题跋:

抱石师写生极具特色,此图为抱石师晚年精品,今有幸又见欣然题之,亚明。

 

《布拉格教堂》创作于抱石欧洲之行的六年之后,为先生记游之作。

傅抱石并未用传统的散点透视,或将风景拼凑,而是将目所能及,真实看到的景象,自然地俯视构图,严谨地加以取舍而已。

特别是抓住了布拉格教堂建筑的雄姿,突出了欧洲风光的特色。

作品画得潇洒流畅,美丽非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