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2单元 3 长亭送别.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5542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2单元 3 长亭送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2单元 3 长亭送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2单元 3 长亭送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2单元 3 长亭送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2单元 3 长亭送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2单元 3 长亭送别.docx

《学年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2单元 3 长亭送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2单元 3 长亭送别.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2单元 3 长亭送别.docx

学年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2单元3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一、读准字音

(1)玉骢(  )  

(2)暮霭(  )

(3)金钏(  )(4)迍迍(  )

(5)揾做(  )(6)挣揣(  )

(7)谂知(  )(8)玉醅(  )

(9)绣衾(  )(10)鸾鸟(  )

(11)赓续(  )(12)罗帏(  )

(13)胸臆(  )(14)笑靥(  )

[答案] 

(1)cōnɡ 

(2)ǎi (3)chuàn (4)zhūn (5)wèn (6)chuài (7)shěn (8)pēi (9)qīn (10)luán (11)ɡēnɡ (12)wéi (13)yì (14)yè

二、辨识通假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

[答案] “却”同“恰”,才,刚刚

三、一词多义

(1)疏

(2)将

[答案] 

(1)①形容词,稀疏 ②动词,疏远 ③动词,陈述 

(2)①动词,拿 ②介词,把 ③动词,率领 ④副词,将要 ⑤动词,扶持 ⑥表敬动词,请 ⑦介词,和、跟

四、词类活用

(1)北雁南飞(    )

(2)伯劳东去燕西飞(    )

(3)减了玉肌(    )

(4)松了金钏(    )

[答案] 

(1)名词作状语,向南 

(2)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消减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松动

五、古今异义

(1)却告了相思回避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让开,躲开。

(2)奈时间怎不悲啼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具体的分、小时、天或年。

(3)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挣扎。

(4)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搀扶;扶助,护持。

[答案] 

(1)停止,结束。

(2)眼下,眼前。

(3)争取,博取。

(4)留意。

六、文言句式

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

(宾语前置句,“与”的宾语“孰”在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生难免有离别,跟谁的关系最亲近呢?

七、明确词义

(1)举案齐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蜗角虚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蝇头微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口占一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劳燕分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杯盘狼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凄凄惶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夫妻互敬互爱。

(2)微不足道的名声。

(3)微不足道的利益。

(4)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5)比喻人别离(多用于夫妻)。

(6)指饮宴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藉,践踏,凌辱。

(7)忧伤而惶恐不安。

[资料链接]

元剧大家——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

他大约和关汉卿同时代而略晚。

据贾仲明追悼他的《凌波仙》词中介绍,王实甫在当时颇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

王实甫是我国元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取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本色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王实甫生活的时代,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元代,当时,统治者将人分为十阶,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倡、九儒、十丐。

知识分子处于仅优于乞丐的卑贱地位。

《西厢记》就是产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时代的伟大作品。

元杂剧

概念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

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丑:

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剧本构成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文本鉴赏]

《长亭送别》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

本折写张生赶考、崔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崔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真挚的感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答案] ①筵席 ②目送

一、研习课文开头至“凄凄惶惶的寄”,回答下面的问题。

1.[端正好]一段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

艺术效果如何?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意象

效果

感情

碧云天

烘托气氛

愁苦之情

黄花地

诗情画意

西风紧,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2.“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说说“染”和“醉”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动的悲凉意境。

“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3.[滚绣球]这支曲子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迟”“疾”“系”“挂”“迍迍”“快快”“却告了……又早”“松了”“减了”,每一句都在咏叹不忍分离的苦楚。

(2)三个“恨”字:

一恨刚摆脱相思苦,又要被迫分离;二恨柳丝难系,斜晖无情,只希望马儿慢走,车儿紧随,两人多呆一会儿;三恨长亭已近,分别在即,痛苦的心情有谁能知?

越“恨”越深广,表现了离别时复杂的感情。

二、研习课文“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至“专听春雷第一声”,回答下面的问题。

4.[脱布衫]中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写莺莺眼中的秋景,把整个离筵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景和离情融为一体,增添了无限的伤感。

5.[朝天子]这段曲子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表现了莺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暖溶溶的玉醅……是相思泪”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运用夸张、比喻、对比三种修辞,表现了莺莺内心的愁苦之情。

(2)“眼面前”这一口语的使用,更增添了生动形象性。

(3)“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表现了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对爱情的重视。

三、研习课文“霎时间杯盘狼藉”至结束,回答下面的问题。

6.[一煞]这支曲子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

是用哪些手法来创造这一艺术境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

(2)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心境。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7.全折突出刻画了崔莺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拆散鸳鸯的不满。

崔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2)对功名富贵的蔑视。

崔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3)执着追求爱情。

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心理描写

《长亭送别》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在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主人公崔莺莺的内心对爱人的依恋,对别离的悲戚,对功名的怨恨,对未来的忧虑,与美好爱情的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

节选部分共有十九支曲子,从不同的角度写了人物心理,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内涵、纯净的灵魂,令人信服地表现了出来。

2.写法指导

心理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

类型:

(1)内心独白。

一般使用第一人称,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一种重要手段。

(2)动作暗示。

人物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从行动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

(3)景物烘托,即绘景而显情。

作品中出现的景物,往往是“人化的自然”,渗透了人物的特定心情。

(4)心理概述。

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评价。

要求:

(1)要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使心理描写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成为多方面展示人物性格并完成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机部分。

(2)心理描写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可主观臆造,不可无限制扩大。

(3)心理刻画可以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结合起来,通过动作、神态、语言表达心理。

也可以通过修辞手法强化心理。

3.迁移运用

请创设一个特定场景,写一段描写心理活动的文字,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

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慢慢地掀开试卷一角,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

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

我“唉”了一声,便瘫在椅子上。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博采众长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一方面王实甫在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情节基础上把崔张的爱情故事改为杂剧,使其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更加深刻;另一方面,他大胆选择,化用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融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从而使《西厢记》表现出“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被后人称为“天下夺魁”。

博采众长,大胆提炼,成就了《西厢记》,成就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应用角度】 “博采众长”“继承与创新”“选择”等。

2.素材应用

博采众长才能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成果。

元代戏剧家王实甫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吸取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宋诗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创造了文采斑斓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剧史上杰出的代表,形成了自己“花间美人”的独特艺术风格。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学习草书,又学习楷书,最后他融会两者之长,创造了矫若惊龙的行书,写下了一字千金的《兰亭集序》。

太史公司马迁更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此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由此可见,只有博采众长,才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群文阅读]

导读: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来来往往,总是避免不了离别。

张生与崔莺莺长亭饯别,情意绵绵。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实,离别也是一种美丽,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美丽!

让我们走进故乡,走进站台,体验离别的酸甜苦辣。

送 行

⊙赵汀生

长期在远离老家的城市工作,虽偶尔回去探望父母,也多属公差时顺便为之,见个面,说几句话,来去匆匆。

后来自己上了年纪,独女在遥远的北方定居,渐渐体会到老人的孤独和对见到亲人的企盼,于是专程去探望父母的次数多了起来,且常常一住好些天。

每当我要动身返回时,父母总是一脸真诚的感激:

“你一回来就打扫卫生,买菜做饭,我们什么都不用想不用干,净享着清福。

”他们争着给我提小件行李,紧随着我,步履蹒跚地走到小区大门外,母亲见了邻居就叫对方的名字打招呼,说:

“我们的大仔(大儿子)回家了,现在要走了,过一段还要回来,还要回来的……”父亲嘿嘿地笑着,一会儿把我从寒暄的人群中拉出来,推到三岔路口:

“走吧走吧,不然就赶不上车了,到家了打个电话来。

”在将要拐进另一条街时,回头望去,见父母已尾随我走了一段,正相互依傍着站在路旁跟我挥手。

去年过完年不久,父亲像枝残荷,迅速地枯萎了。

先是应了“人老腿先老”这句老话,腿能移动但抬不高,说是走路,其实只是两只脚贴着地面拖行。

稍后,那赖于挂住成排假牙的最后两颗牙终于脱落,于是吃饭囫囵,说话漏风,下颚突出,双唇紧眯成一条缝,嘴巴不停地蠕动,似总在嚼着什么。

他年轻时英俊潇洒、走路风风火火的样子仿佛就在昨日,心中不免黯然。

又是一个与父母告别的时刻,父亲先向母亲示意让她送我,然后努力地拖着腿脚向门边挪动,扶着门框目送我下楼。

母亲下楼时紧抓楼梯扶手,下几个台阶就停息片刻,好不容易出了楼梯口。

我脚步快,回过身去等待落下的母亲,却猛地见父亲正站在楼上,一只手扶着走廊的护栏,一只手抬到胸脯的位置,向我缓缓挥动。

我的两眼瞬间就涩了。

此时,母亲赶了上来,拉着我的手说:

“你年纪也不轻了,要注意身体,不要太晚睡,有空就多回来。

”她还是在小区门外停了下来,见到邻居却不似从前那样一一喊名字打招呼,只是点头笑笑。

母亲自从去年闪腰躺了一个多月,体力已大不如前,令人揪心的是,她有了明显的老年痴呆症状。

她对很久以前的事还记得很清晰,但未必叫得出每位熟人的名字。

弟弟妹妹们来父母家看望我,刚走一会儿,母亲就跟父亲说,要打电话让孩子们来与哥哥见见面。

蔬菜总是忘在冰箱里烂掉,剩菜仍放在用了几十年的菜橱里馊掉。

买菜付钱时,抓在手上的钱早已不知去向。

母亲一生勤劳整洁,却已不大分得清洗碗巾和擦桌布,常混着用,洗过的碗筷总是油腻腻的。

告别时,母亲近来越发呆滞的目光突然清爽温柔起来,身体却倚在小区大门上,迈不开半步。

她从头到脚看着我,反复说:

“你要吃饱饭,别怕胖,要多吃饭和粥,老话说米谷才养人,要保重……”就像会传染似的,向来寡言的父亲话也多了起来。

上一次告别时,父亲没像往常那样站起来,他坐在藤椅上欠了欠身,说:

“你这次回来我们谈得比以往多,我当中有些话只是说说而已,你不要放在心里。

”他大约指的是他曾提到现在的住房陈旧狭小,我们兄弟几个对此事确实不够上心,错失了许多机会。

此时父亲说这话显然是怕我内疚。

父亲环顾一下,见母亲不在身旁,叫我近前一步,轻声对我说:

“你妈现在对什么事都是转头就忘,加上整天头痛,连简单的家务事也做不大清楚了。

不过,请保姆的事我看暂时还没必要,别增加你们的经济负担,等我们实在动不了了再说。

”他久久地看着我,又道:

“你这次突然有事要提前回去,也没有关系,你就放心走吧,我们会照顾好自己。

你上次走后,你妈好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你尽量多回来。

”他轻轻咳了几声,叹了口气,眼圈有些发红。

父母为我送行时走的路越来越短,话却越来越多,他们真的老了,老得那么迅速,老得不成样子,不知还能送我几次,还能跟我讲多少话。

如今,我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回去陪伴父母,多为他们提供几次为我送行、向我唠叨的机会——这也许是我能为父母做的最后的事。

(选自2018年1月22日光明网)

在爱的站台上送别

人生的各个路口,感情负载得最重时,也许就是亲友离别的一刻了。

时间和空间在那一瞬、那一站里显示出跳跃前的热烈和沉郁。

我常想,倘若那站台、机坪、码头有知有觉,能承负起那么多的离绪别恨、远思长情吗?

母与子、夫与妻、姐与妹、朋友同事、知己同学、恋人情侣,目光拥抱着。

当秋雨缠绵时,当暮雪飘洒时,当晨风微拂时,当星云游移时,汽笛响了。

许多人一别再难相逢,这里便成为一个灰蒙蒙的背景,衬托起斑驳的记忆;许多人又会久别重逢,于是这里便凝聚起双倍的柔情。

每当我看到那些含泪又微笑、挥手再跟跑的人们,总觉得心头有什么被搅起。

苍茫人世,因为这别离,有了某种缺憾;也因为这别离,缺憾成美。

我不能忘记这些场景。

送新兵的站台上,一位母亲微笑着压住泪水。

还未佩徽章的儿子以不熟练的动作向她行第一个军礼,列车和岁月就此行驶在进行曲中。

一位乡下老人送读大学的孙女远行,两人为互让10元钱争来扯去。

我知道了爱有多种形式,钱能表达却不能丈量。

一方去支边的一对恋人绞着手话别,他们不能相吻,便用目光拥抱。

两位好似兄弟的青年难舍难分,我问送行的青年,“是老朋友吧?

”“不,才相识几天。

”他望着列车消失的前方又补充了一句,“患难相交。

”我突然想起两句诗“天涯何处无芳草”“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世有这两番境界,也算得上高远旷达了。

而最使我不能忘怀的,还是四川一个烟雨迷蒙的矿区小站上,一群矿区初中的孩子为几个实习归去的师专学生送行。

一个女孩率先哭了,顿时,站台被一片离情濡湿。

竟有几个男孩子爬上火车,要再送一站。

素来原则与心肠都挺硬的列车员默然允诺。

在车上,我问几个未来的老师,他们一时难以成句,索性打开一大叠赠送的本子。

有一本只题一句:

老师,您不会走出我的心。

以后铁轨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意想:

血管。

再怎样延伸,也是循环,终归走向亲友心里、社会心里、祖国心里。

站台,是一个细腻多情的少女,又是一个粗犷豪放的汉子,它身上淌着南方河的气息,它肩上托着北方山的情志,它怀着对往日的追忆,它举着对明天的希冀。

毕竟,时代的站台,已缩短了远方与远方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已走出了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冷艳,已走出了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怆,已走出了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孤寂。

于是,便有我们这一辈人揣着激情,去西走日喀则,东闯大亚湾,北穿漠河,南跨老山。

流动奔涌的,才是生活。

我向往着远方,还因为在驶向远方的路上有许多站,站上有许多故事,故事里有许多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朋友们以他们各自的送行方式表述着爱意。

人生是流动的,生活是流动的,爱却永久地站着,与坚固的站台一起挥手相送。

推荐作品:

《送行》梁实秋

《送别》方英文

《燕子》席慕容

《离人心上秋,是愁》凌木

[积文化常识]

古诗词中常见的“送别类”意象

(1)长亭——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

秦制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故又在驿站路上大约每十里设一亭,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

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

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2)杨柳——“柳者,留也。

”古人有折柳之习。

古诗中常用“柳”表达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游子思乡之情。

(3)南浦——多用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是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4)酒——凡送人多托酒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