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B卷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53942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B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B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B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B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B卷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B卷Word版含答案.docx

《备战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B卷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B卷Word版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B卷Word版含答案.docx

备战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B卷Word版含答案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99年,纽约市政府把竖立林则徐铜像的纽约华阜中心命名为林则徐广场.这一切与林则徐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是

A.虎门销烟

B.整顿海防

C.学习西方

D.抗击英军

2.1845年,上海道台宫慕久害怕中国人和英国人杂处滋事,自愿把上海县黄浦江河滩上的一块不毛之地划给英国人当租界,和英国人签订了开辟上海租界的条约《上海租地章程》。

这表明

A.清朝地方官员卖国求荣

B.地方官员妥善处理华洋矛盾

C.清政府对洋人分而治之

D.清朝官员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3.1844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管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通商、交涉事务,由两广总督兼任。

1866年清政府将原来的五口通商大臣改为南洋通商大臣,管理长江沿岸及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

这种变化反映出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C.清朝中央外交机构近代化

D.清政府重视东南赋税收入

4.如表为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情况一览表。

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

年代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指数

年代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指数

1843

1656.23

123.93

1847

2167.44

162.16

1844

1724.12

128.96

1848

2299.34

172.02

1845

2024.74

151.51

1849

2354.98

176.19

1846

2208.36

165.22

1850

2230.32

166.86

A.体现了清王朝实施银本位制度

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速度

C.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D.民众对制钱需求量增大

5.鸦片战争后中外条约的订立,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中外交涉的“方式”,这才是真正最不平等之处。

这种方式说得简单点,就是炮舰出条约,而条约代表胜者的意志,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而往往是中外交往应奉行怎样一种“方式”。

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的“方式”反映出

A.中外矛盾主要是基于条约权益

B.中外交涉本质是文化观念竞争

C.弱国的对外交往缺乏主权意识

D.维护外交权益关键是国家实力

6.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皇家园林付之一炬,文物损失不计其数。

但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的具体时间,中外记录存在差异。

关于1860年10月6日晚圆明园的各方回忆如下表:

总管内务府大臣宝鋆

当晚正在北京城内办理亭务,“遥见西北火光冲天”,不胜惊骇。

遂认为园内殿座数处,已于6日晚遭火烧。

学者李慈铭(居住北京城内)

当日日记中记载“夷人烧圆明园,夜光达日烛天”。

法军将领蒙托邦

晚上七点左右行军至圆明因,为防止清军埋伏,命令在圆明园前院宿营,没有深入圆明园。

英军将领格兰特

英军步兵因行军途中迷路,夜宿喇嘛庙,彻夜燃起篝火,并向附近土堆发射炮弹,以便于与联军取得联系。

据此可知关于圆明园事件的记载。

A.中国人的记录更加接近历史真实

B.中外历史史料之间可以相互印证

C.个人主观回忆都不具有史料价值

D.确定历史细节仍需挖掘相关史料

7.1855年10月6日,上海福利洋行在《北华捷报》登载广告,“大量出售高品质加利福尼亚面粉,每袋五十磅,极便家用,每袋四元。

另有最高品质火腿和奶酪,高档饼干、咖哩粉、以及酱料,切条芒果酱,大量鞋、靴,大小灯罩和烟囱,以及其他各式商品。

”材料表明

A.西洋商品较多涌入上海市场

B.民族资本涉业范围十分广泛

C.近代广告业由此开始并发展

D.国人饮食习惯发生深刻改变

8.有人说:

“甲午战争的失败告诉我们,试图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已经垂死的生产关系以挽教旧的上层建筑的做法,就像给一个因身体机制已经坏死而奄奄一息的病人注入强心针样,或许他能够兴奋一时,但死亡却是无法避免的。

”该认识

A.挽教了甲午战败的危机

B.旨在认可中体西用思想

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反映政治革新的必要性

9.1896年,清政府利用李鸿章出使俄国并往德、法、英、美各国聘问的机会,交涉增加进口洋税事宜,得到的回答却是必须先废厘金,“内地推广通途”,然后“增税之议”,“始可照办”。

1902年中英续行通商行船条约最终对裁厘加税作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定。

这表明了当时的中国

A.缓解洋务运动面临的经费压力

B.有力抵制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

C.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D.试图为民间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这条规定的实际意义在于:

A.确立了三权分立政体

B.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

C.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D.改变了旧的社会性质

11.下表为晚清时期全国地方督抚旗汉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

时间

汉人(%)

旗人(%)

1860—1900年

79.1

20.9

武昌起义时

70.8

29.2

武昌起义后

89.5

10.5

A.汉人社会地位普遍高于旗人

B.政治形势影响清廷用人政策

C.清廷改革派力量逐渐占上风

D.满汉民族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12.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和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

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

B.塑造新的意识形态

C.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

D.应对尊孔复古逆流

13.近代妇女报刊以1898年问世的《女学报》为先声。

据不完全统计,1898-1918年间上海出版的妇女报刊数量就有26种之多,超过半数出版于民国初年。

这说明

A.女性成为推动近代变革的主力军

B.女性的觉醒推动了妇女报刊的发展

C.救亡运动有利于进步思想的传播

D.新文化运动极大影响了近代出版业

14.1911年11月3日,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

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

清政府此举意在

A.获得西方列强支持

B.维护专制统治

C.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瓦解革命阵营

15.1914年袁世凯的《袁记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集会、结社之自由:

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发布与法律有同等效力之教令”,该约法

A.为袁世凯恢复帝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B.既迎合民主共和潮流又具专制意图

C.缓解国内对尊孔复古的與论压力

D.履行《临时约法》人民主权的规定

16.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

“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7.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共开办六届,开设了包括《中国农民问题》、《农民运动之理论》、《中国农业情形及改良方法》、《中国农民运动及其趋势》和(农村教育)等20多门课程,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这一现象

A.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指导作用

B.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在农村的蓬勃开展

C.标志国民革命运动进入高潮

D.表明农民阶级成为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18.北京的学生们看到《晨报》上“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

国无亡日,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的呼号,踏上了示威抗议之路。

而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也端赖报章之力。

据此可知

A.舆论宣传推动了五四运动的进程

B.五四运动是报纸宣传掀起的革命

C.报刊宣传有利于民族进一步觉醒

D.五四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19.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

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时间

工人

农民

其他

1927年4月

51%

19%

30%

1928年

10%

76%

14%

A.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

“社会保险,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或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间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

”社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工人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情况。

这一规定

A.旨在推进根据地的工业化

B.表明共和国政府关注民生

C.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状况

D.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21.《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

“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22.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以民歌的形式发布布告指出:

“红军帮我工农,瓜分地主粮田,属乡均已分好,务遂耕耘在前,倘有自由抛荒,查觉重责难免。

刻下稻熟之期,不准鹅鸭放田”由此可见,当时苏维埃政权

A.建立了民主联合政权

B.明确了土地革命纲领

C.重视根据地经济建设

D.坚持了民主革命原则

23.1937年9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际宣传处,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揭露日军暴行。

抗战期间先后在美国、英国等国家设立了十二个办事处,邀请外国记者和重要报人来华采访,编制发行外文刊物290多期。

该机构的设置

A.宣示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决心

B.提高了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

C.改善了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

D.奠定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基础

24.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

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

这次会议

A.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B.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第II卷

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有优秀的法治、教化传统。

清朝的法典基本沿袭《大明律》,在传统礼法秩序、尊卑亲疏的原则上,强调“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并据此制定了《大清律例》。

对于基层教化,也大多延续明朝的乡约模式。

不遵守乡约的百姓要受族规、乡约的处罚,甚至被递解官府治罪。

但是清朝乡约的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原本由宋朝以来儒学人士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摘编自朱勇主编《中华法系》等

材料二1902年4月,慈禧懿旨“着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8月28日,中英通商行船条约画押:

“中国深欲整顿本国律例,以期与各国律例改同一律”。

此后,《大清律例》停止,师法欧美取代中华法系成为中国法的新传统。

民国时期,由于政局不稳,法制艰难。

新中国成立后,分别于1954年、1982年颁布了新宪法。

同时,对于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分子进行广泛宣传,推动道德风尚的新发展。

——摘编自李贵连《1902中国法的转型》等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1902年前后的清朝社会治理方面的不同。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02年清朝进行法治改革的原因。

(8分)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社会治理有哪些新发展。

(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一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

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

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

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

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1941年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通过了《边疆施政纲要》,提出了边疆治理和边疆开发的方略。

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国民党政府在边疆治理上都不注重族际治理,而是采取区域治理的方式,从而逐步构建起一个区域主义取向的边疆治理架构,取代了长期存在的族际主义取向的边疆治理架构。

但是,国民党政府在边疆治理方面没有什么大的建树。

——摘编自周平《我国的边疆治理研究》

材料三中国边疆治理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治理边疆的新理论和新战略。

党的十九大为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边疆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方式,为我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政治遵循。

——摘编自邢广程《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新思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政府边疆治理的不足,并分别说明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意义。

(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

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

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黑奴吁天录》(1901年译)

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

话剧《黑奴吁天录》(中国留日学生改编,1907年)

黑人奴隶奋起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为了独立和自由,手持长枪与奴隶主殊死搏斗,最后胜利出逃。

话剧《黑奴恨》(1961年上演)

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最后一幕安排他因反抗而遭受火刑,临死前发表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演说。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历史答案

第Ⅰ卷

1.【解析】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销毁危害人们健康的鸦片,是维护人类利益的正义之举,也得到其他国家的肯定。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也是林则徐的活动,但均是从清政府的利益出发,与受到美国人的肯定无关,排除B、C、D项。

【答案】A

2.【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官员的国家主权意识。

卖国求荣是指出卖国家利益谋取个人荣华富贵,材料中的上海道台是出于害怕中国人和英国人杂处滋事而割土地给英国建租界,不属于卖国求荣,故A项错误;上海道台以租借领土的方式处理华洋矛盾,不是正确妥善的做法,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体现出清政府对洋人分化管理,故C项错误;材料中上海道台用租借土地给英国的方式息事宁人,反映出其没有认识到这一行为危害严重,是对国家主权的破坏,故D项正确

【答案】D

3.【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题干材料反映了从1844年到1866年,通商大臣的管理范围从五个沿海口岸扩大到沿江与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

结合所学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可如,这从侧面反映了列强对中国侵略范围的逐渐扩展,故A项正确;选项B不符合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未被迫全面开放,排除;五口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不属于中央机构,选项C排除;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A

4.【解析】在材料中,我们并不能看出清王朝实施银本位制度,排除A;材料信息体现了银贵钱贱现象,但并不能看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排除B;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国银贵钱贱,这造成农民的负担加重,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民众对之前需求量增大,排除D。

【答案】C

5.【解析】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对清政府来说往往不是中国的主权丧失等具体的利益问题,更多是中外交往中应该奉行怎样的礼仪问题,显然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竞争,B正确;材料中“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说明中外矛盾不是基于条约权益,A错误;从材料的主旨看,不是论述弱国的对外交往缺乏主权意识,C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中外交往中存在的文化观念冲突问题,不是说维护外交权益关键是国家实力问题,D错误。

【答案】B

6.【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的具体时间,中外记录存在差异,这说明确定历史细节仍需挖掘相关史料,故D项正确;中国人记录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外对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的具体时间是不同的,无法相互印证,故B项排除;个人主观回忆也具有史料价值,故C项错误。

【答案】D

7.【解析】据材料“1855年10月6日,上海福利洋行”登载广告,“大量出售高品质加利福尼亚面粉,每袋五十磅,极便家用,每袋四元。

另有最高品质火腿和奶酪,高档饼干、咖喱粉以及酱料,切条芒果酱,大量鞋、靴,大小灯罩和烟囱,以及其他各式商品。

”可知西方商品面粉、火腿、奶酪、饼干等涌入上海市场,故A正确;据材料是“1855年10月6日,上海福利洋行”登载广告,而不是民族资本企业,B错误;据材料没有看出近代广告业是由此开始的,C错误;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西洋商品涌入上海市场,因此D片面。

【答案】A

8.【解析】根据“死亡却是无法避免的”可知该认识认为中体西用思想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必须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体现了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故选D项,排除B项;该认识并没有挽救甲午战败的危机,故排除A项;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的说法无从体现,故排除C项。

【答案】D

9.【解析】清政府接受外国要求,最终实现“裁厘加税”,说明中国商业政策与国际通行规则逐步一致,表明当时的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故答案为C项。

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A项;B项中的“有力抵制”说法绝对,中国仍然遭受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排除;清政府“裁厘加税”是应外国的要求,不是为国内民间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排除D项。

【答案】C

10.【解析】根据材料中“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出主权在民,反对的是当时的君主专制政体。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体现的是主权在民思想不是三权分立思想,排除;C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不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创立了中华民国,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排除。

【答案】B

11.【解析】本题考查对晚清时期全国地方督抚旗汉比例变化的认识。

清代汉人社会地位普遍高于旗人是违背历史事实的,故A项错误;随着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的加深,清政府不得不更依赖汉人,故B项正确;旗汉官员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改革派和守旧派的力量对比变化,故C项错误;在清政府灭亡前,满汉民族矛盾一直存在,故D项错误。

【答案】B

12.【解析】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教育领域废除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这是为了在思想领域塑造与民国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故B选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让广大民众参与政权的措施,故A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提高国民思想觉悟的措施和政策,故C错误。

尊孔复古逆流发生于袁世凯复辟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选项错误。

【答案】B

13.【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898年—1918年,结合当时女性报刊大部分出现出版于民国初年,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急空前严重,救亡运动促进了妇女思想解放,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女性报刊和救亡运动之间的关系,选项B排除;新文化运动爆发于1915年,而女性报刊半数出版于民国初年,两者显然时间不完全重合,排除选项D。

【答案】C

14.【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根据材料中“1911年11月3日”可知,此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各省纷纷独立,材料中皇权受宪法规定限制、皇族不得出任总理大臣的规定,意在瓦解革命阵营,故D项正确。

此时,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瓦解革命,并不是获得西方列强支持,更不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A、C排除;皇权受宪法规定限制、皇族不出任总理大臣,这削弱了清朝专制统治,故B排除。

【答案】D

15.【解析】从材料“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集会、结社之自由”可以看出虽然宣传民权在民,但是“在法律范围内”可见是有限的;材料“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发布与法律有同等效力之教令”显示实行总统制,走向专制独裁。

可见这个《袁记约法》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一定的民主共和,实质上具有专制意图,故答案为B。

该法律为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提供了法律依据,A错误。

尊孔复古逆流是袁世凯在思想领域发动的,为其复辟帝制服务的,而《袁记约法》是国家宪法,二者没有必然的关系,C错误。

《临时约法》已经被袁世凯废除了,不可能再履行了,故D错误。

【答案】B

16.【解析】根据材料“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等内容,可以看出群众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B选项符合题意。

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改造存在多种认识,A选项说法错误。

反思个人主义弊端不符合当时的总体氛围,C选项排除。

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只有部分群体,D选项排除。

【答案】B

17.【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设多门政治理论课程,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在农村的开展,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此时期三民主义已经发展为新三民主义;C选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进入高潮是1926年7月北伐的开始,与这一现象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在农村中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不能说明农民阶级成为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答案】B

18.【解析】《晨报》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故A正确;报纸宣传推动了五四运动,不是报纸宣传掀起的五四运动,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晨报》号召全国人民爱国救亡,无法体现五四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D。

【答案】A

19.【解析】材料表格反映出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构成主要是以工人为主;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构成主要以农民为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八七会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