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之城市空间形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3752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之城市空间形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之城市空间形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之城市空间形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之城市空间形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之城市空间形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之城市空间形态.docx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之城市空间形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之城市空间形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之城市空间形态.docx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之城市空间形态

第十一讲城市空间形态

(2学时)

一、相关概念阐释

1、城市空间形态

“形态”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orphe(形)和Loqos(逻辑),意指形式的构成逻辑。

《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中的解释是:

“形态”即形状和神态,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是城市各种功能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其显著的体现就是城市活动所占据的土地图形;用地形态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外在表现,它包含位置、距离(广度)、方向等要素;社会文化结构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隐性影响因素”。

城市空间形态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

城市空间内部形态、外部形态和区域形态。

2、城市空间结构

结构强调事务之间的联系,也是认识事务本质的一种方法。

在《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中的解释是:

各个部分的配合,在增补本(1997年)中解析为:

组成一个系统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排列组合,结构有多个层次,………是事务本事所固有的。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的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地域上的投影,是从空间的角度来探索城市形态和城市相互作用网络在理性的组织原理下的表达方式。

3、城市空间形态与空间结构的关系

对任何城市而言,城市的功能、结构和形态是描述完整的城市所不可或缺的三个概念。

“城市的功能和目的缔造了城市的结构.但城市的结构却较这些功能和目的更为经久”,城市的结构是内涵的、抽象的,是城市构成的主体;城市的形态是表象的,是对城市功能与结构的高度概括。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一种抽象,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是城市空间的深层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显相特征,城市的空间结构反映到外部则表现为城市空间形态,因此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

城市空间形态构是由空间的结构和形状及相互关系构成的一个系统,包括以下主要构成要素。

1、用地

是指城市各种活动所占据的地域空间,从区域角度来说,表现为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的异质与异量。

从城镇内部来说,体现为居住、商业、工业等不同功能用地的异质与异量。

2、道路网

是指城市内外的主要交通线,包括城市内的道路网、街道、公路、铁路、河流航道等。

道路网是构成空间结构的基本骨架。

而城市对外的交通干线通常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

3、界面

界面组成城市空间的三维特征,竖向界面的高度不同将产生不同的空间围合感。

4、节结地

指人流、物流交换产生聚集作用的特殊地段。

区域内主要是交通汇集处,城市内则包括道路交叉点、广场、车站,以及有特种功能的建筑物,如体育馆、影剧院、公园等。

5、自然环境

包括融入城市的山川、河流湖泊以及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等要素,这些不仅仅是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而往往是构成城市物质空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决定了不同城市的城市景观特色。

三、城市空间形态的系统特征

城市空间形态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空间系统,具有整体性、区域性、社会性和层次性等几个基本特征。

1、整体性特征

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特征并不是各构成要素的形态特征的总和,而是取决于各要素在其整体中的地位,以及与其它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结构。

也就是说,形态不同于一个集合体,形态的各组成要素也不会以其在城市形态中存在的同样形式,独立地存在于城市形态之外。

另外,城市形态整体性的另一含义是指其历史演变过程的整体性特征。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历史表明,虽然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某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建设过程。

因此,它具有明确的阶段性特征。

2、地域性特征

地域特征是影响城市形态的重要因素。

我国地域广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区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从而形成了我国城市空间形态显著的区域性特怔。

因此,城市形态的整体特征及其一股规律绝不能由超越地域差异的一般性概括或不同区域系统的强制平均揭示出来。

3、社会性

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而城市形态既是一定社会关系体制的产物,又是这些关系在具体空间的表现,因而它具有明确的社会性。

城市形态的变化也往往产生社会的某些变化,而社会的许多特点和价值观也必然会反映在城市形态上。

4、层次性

城市形态是由确定范围的多层次子系统所组成的复杂系统,各子系统的形态特征是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表现出来的。

这种层次性一般由内向外,由小到大三个不同范围的地域形态体系所组成。

(1)、城市空间内部形态。

城市被看成是地表上占据一定面积的地理实体,其内部结构是由不同功能区构成的地带组合。

这种功能区主要有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其特征和分布千差万别,是所有层次中最复杂、最基本的层次。

(2)、城市空间外部形态。

是指处于城乡交接部分的边缘环境地带的形态。

它具有城市和乡村的双重特征,是城市形态变化最强烈的地带。

城市伸展轴是城市外部形态形成的基础,城市发展的一般形式是沿轴线定向扩展,由于城市伸展轴地区是城市空间扩展的最佳区位,因此城市沿伸展轴扩展是城市扩展的经济性要求所决定的。

按照一般理论,主要分三种伸展轴:

①由路上对外交通所形成的伸展轴;②由河道水系形成的伸展轴;③由绿地、林荫道和公园等空间所形成的伸展轴。

(3)城市空间区域形态。

是指在区域中心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内,各种规模和功能的城市相互间的空间关系和分布特征,是所有层次中最宏观的层次。

上述城市形态的三个地域结构层次,每一个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

四、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根据城市伸展轴组合关系、用地聚散状态和平面几何形状,可将城市空间形态划分为集中型和群组型两种。

城市典型形态分类标准和基本特征

城市形

态类型

典型

形态

城市用地聚散程度

伸展轴特征

几何形状

块状

单块城市用地,紧凑度较高

伸展轴短,与城市半径的比值<1.0

通常为规整紧凑的团块状

带状

单块城市用地,紧凑度较小

两个不同方向的超长轴,与城市半径比值>1.6

狭长的长条形

星状

单城市用地,紧凑度居两者之间

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超长伸展轴

放射型形状

双城

两块分离的城市用地

沿一条主要伸展发展

两个分离组团串联形成

带状

群组

三块以上的城市用地

沿一条主要伸展轴发展

若干个分离的组团沿直线或曲线呈带状分布

块状

群组

三块以上的城市用地

由主要伸展轴和次要伸展轴构成网络

在一个区域围绕一个主要城市成团块状密集分布

资料来源:

中国城市形态:

结构、特征及其演变.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P208

目前用来计算城市空间形态的形状特征值主要有以下几种:

(1)形状率(formratio),计算公式为Q=A/L2,式中A为建成区面积,L为建成区最长轴长度,当Q≥0.5,城市为块状形态;Q<0.5,城市为带状形态。

这一指标优点是计算方便,但反映不规则形态的特征较少。

(2)紧凑度(compactnessratio);计算公式建成区面积/最小外接圆面积=A/πR2,这一公式便于进行同一城镇不同历史时期形状的对比,及不同城镇形状的对比,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指标。

(3)圆形率(circulartyratio),计算公式为:

圆形率=4A/P2,其中A为面积,P为周长。

这一指标考虑了区域周长与面积的关系,因此,能比较确切地反应出区域和城镇发展的紧凑和离散程度,缺点是计算周长比较麻烦。

此外,还有椭圆率指数(ellipticityindex)、放射状指数(radialshapeindex)、标准面积指数(normativearearatio)、延伸率(elongationratio)等指标。

五、城市空间扩展方式

1、连片扩展

城市空间的连片扩展主要发生在城市面临巨大增长压力时,或者为了降低开发费用而避开老区,有目的地选择建成区外1—2个方向,利用大片土地进行成片集约开发,并且在空间上与建成区连成一体。

这种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为解决历史原因造成的城市住房危机、以及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服务功能加强对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在中小城市经济实力较弱和单中心的城市结构下,采取在建成区边缘进行大规模的综合开发;另一方面,在用地条件允许、节约投资的前提下,为了与老城区共享服务设施,将各类开发区设置在城市边缘,此类开发区都有一定规模,具有相对独立性,但随着城市发展而与老城区呈现出连片空间扩展之势。

这种扩展方式在半岛地区用地条件较好的城市比较普遍,例如招远、莱西、平度、莱阳、即墨、胶州、胶南等城市。

2、轴向整体扩展

荣成市城区扩展历程

“轴向整体扩展”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线形扩展”,在于不是沿着城市对外交通干线等基础设施轴两侧缓慢蔓延,而是根据区位优势选取城市某一方向作为城市的发展的主导方向,在城市规划的干预下,基础设施先行,成片开发的整体拓展方式,形成工业走廊、商业走廊等城市扩展轴。

这一方式在城市某一方向存在决定性区位优势,且用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尤为盛行,城市外部形态最终转变成带状形态。

最典型的城市荣成市,原先主要沿在老城区发展,随着1993年市政府搬迁至县城东侧临桑沟湾的石桥子村,并将省级荣成经济开发区设置在市政府和老城区之间,而老城区西部发展缓慢,整个城市外部形态变异历程清晰、方向明确,呈现出典型的轴向整体扩展特征【图】。

此外海阳市向凤城发展、莱州市向三山岛发展以及威海和蓬莱沿海边发展都是典型的轴线整体拓展方式。

3、飞地式扩展

这种扩展方式一般源于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某些重大投资项目由于特殊要求,必须选择在离建成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建设,如旅游城镇建设工业项目,工业城镇建设旅游渡假区,或者安徘危险品仓储区等:

二是由于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了城镇建成区一定距离外某一地方的生态区位,致使这一地方得到加速开发建设,从而在“飞地”与“本地”之间“拉起”一条城市扩展轴。

这种扩展方式以栖霞市最为典型,老城区在80年代末城市用地已发展到坡度15%以上的山地,在96版总体规划提出组团式的城市结构。

2000年同三高速通车后,由于烟台位于市域东北侧,城市北部距市区8公里的松山镇正处于在主导经济流向上,且在用地条件上,松山镇地处栖霞市最大的河谷冲积淤积平原区上。

2002年设立的工业园区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2.5Km2,因此,2003年新一轮栖霞市总体规划中,确定城市建设策略为“优化、提升老城片区、保护长春湖片区、发展松山片区”,形成典型的飞地式扩展方式【图】。

此外,半岛地区的乳山、莱州、蓬莱等城市空间扩展都呈现出飞地式扩展方式的特征。

4、融合式扩展

融合式扩展方式的演化阶段

这是扩展方式是指随着中小城市(或县城)城区的扩展,由于经济发展或职能的互补需要,临近城镇因地理位置邻近或特殊的城镇职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城区联系日益密切,最终导致城镇空间环境的融合为一体或因距离较远而形成“双城”模式,其演化过程可用【图】来表示。

山东半岛最为典型融合式扩展方式的城市是龙口市,早在1947年9月,国民政府成立龙口市,建国初龙口市是半岛地区五个设市城市之一,“一五”期间,根据国家战略计划,龙口市被撤销,成为黄县的一个镇,但由于工业基础较好、又具有全国最大的地方港,煤炭、石油资源丰富,80年代后龙口电厂的兴建,使其成为山东东部重要的能源基地,在1986年撤销黄县设龙口市时,龙口成为市政府驻地,于是龙口城区由龙口和黄城组成,成为融合式扩展下典型的“港-城式双城”模式。

在现实中,由于影响城市空间的扩展因素总多,因此城市往往表现出多种扩展方式共同呈现或交替进行。

六、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原因

1、区域环境牵制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依存的区域,区域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牵制

山东半岛地势图

包括地形、位置、气候、水文和资源分布情况等自然地理特征,任何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而城市形态的差异性正是在于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

山东半岛属典型低山丘陵地貌,平原只占28.1%,且主要分布于河谷两岸及滨海地带,半岛中小城市除栖霞此处山区、长岛地处海岛外,其他全部位于河谷及滨海的近山平原地带,随着城市的发展,由于山区地形的限制,形成了众多的跨河、濒海的城市,不仅丰富了城市的空间形态,而且导致了半岛中小城市空间形态的多元化。

此外,半岛港湾岬角交错,是华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区,而港口不仅成为绝大多数濒海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城市空间扩展“由内陆到海滨”的重要诱导因素,加速了半岛中小城市空间形态的多元化的进程。

例如荣成、海阳、莱州、乳山等城市。

(2)区域中心城市的牵制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依存的区域,对于处于城市体系基部的中小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是其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区域作用力。

由于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从而造成对中小城市的强大吸引力,而使得周边中小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发展靠拢。

山东半岛的内陆县(市)通过“借港出海”,采用“飞地式”设置开发区,成为利用区位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例如平度、栖霞等城市。

2、经济增长推动

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研究中,普遍认为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结构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不仅与城市空间扩展的周期性密切相关,而且经济发展速度的周期性决定了城市空间扩展速度的周期性。

经济增长表现为数量扩张和结构升级等方面。

下面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例分析经济增长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首先,产业业结构升级成为城市城市空间急剧扩展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导致大规模开发区的建设。

例如威海市,在老城区两侧,沿海岸带设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经济开发区,使城市用地规模从1985年的12.4km2迅速扩大到2003年的50.8km2,形成濒海带状群组型空间形态,而城市人口也由1985年的8.3万人迅速增长到2003年的41.9万人。

其次,产业业结构升级直接导致城市内部,特别是中心区用地结构的优化。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使中心区的服务功能高度集中,地价升高,使城区工业在地价杠杆作用下逐步外迁,导致中心区大规模商业地产开发,特别是沿街商业的开发,从而促进了城市居住空间的重构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引导城市内部空间的更替,导致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异。

3、交通运输导向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城市和经济发展的发展,是城市空间扩展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之一。

它对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主要通过如下两种途径实现:

一方面,大型交通设施是区域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也是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的凭借,因此大型交通设施的建设可以带来区域范围内空间形态的结构性变化,激发或加速某个城市的发育,最终导致区域形态的变异。

另一方面,交通设施导致可达性的变化,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密切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引发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激发或加速各城市外围市区的质变,并改变城市的扩展方向和方式。

造成城市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异。

例如同三高速对栖霞市区扩展方向和方式转变的影响,烟青一级路对即墨市、莱阳市扩展方向的影响,潍莱高速对莱西市区发展的影响等等。

4、城市文化变迁

芬兰著名建筑师伊·沙里宁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这昭示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之间有一种相对应的关系,任何一种城市形态都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概念,它是文化长期积淀和作用而形成的,而城市形态的形成过程中往往并存着不同时代的轨迹。

从这种意义上讲,城市形态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我们正经历着一场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刻的社会变革。

在这场激烈的变革浪潮中,城市文化正在发生着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型与变迁,城市文化被注入新的内容,一个全新的多元的城市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开始主导城市生活,被现代化否定的城市传统文本正在被重新解读;全球化浪潮和信息高速公路使世界范围内文化的瞬间交流成为可能,在共享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造就了城市文化群落的多元,多元成为城市文化景观的特色。

5、政策制度创新

政策是各级政府的思想反映和行动指南,对城市空间结构完善至关重要;而制度规定着人们相互交往的规则,塑造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而行为改变着空间,因此制度也必然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完善。

(1)土地使用制度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城市的土地基本上是以行政划拨的方式、以项目为核心的开发,是高度计划经济的产物。

1990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和相应的有关文件,这标志着中国的土地市场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轨道,从而使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全国推开。

随着土地开始有偿使用,城市空间演变逐步受到市场机制的正常影响,这是城市空间形态发生激烈变异的前提和基础,此后随着外部资金的涌入,城市新区特别是开发区建设,以及内部的土地置换和功能更新大量展开。

土地使用制度的变革对城市空间形态变异的作用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加速了城市空间的扩展。

由于解决资金进入后的土地问题,增强了投资的积极性,加速了新区特别是工业区的建设。

此外,恢复了土地的商品属性,土地不再无偿使用,刺激了资金向土地市场流动。

——促进了城市内部形态的变异。

土地使用制度变革,改变了城市空间增长方式,由原来单纯从空间扩展为主变为空间扩展与空间重组相结合。

使城市内部的土地在级差地租作用下造成“土地势能”,将“优地劣用”的单位被逐步退出,形成“优地优用”的合理局面,引导和加速了城市内部形态的变异。

——筹措城市建设发展资金。

土地有偿使用以后,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出让、转让土地中获得丰厚收益,成为城市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为城市建设筹措了大量资金。

(2)、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

我国传统城镇住房制度是一种以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统包、低租金为特点的实物福利分房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起来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住房制度。

针对于这种住房制度存在的一系列严重弊端和难以克服的矛盾。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房改的问题,并明确提出了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总体构想,指出住房要走商品化的道路。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属于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转换住房建设投资机制,实现住房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建房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对城市空间形态变异的作用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土地利用专门化。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改变了以家属院为单位的城市居住空间的扩展方式,带动了大规模居住区的建设,同时,使企业成为真正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把为职工建房、分房、修房的职能转交给社会,集中精力抓生产经营,促进了城市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功能的专门化。

——加速了城市居住空间的重构。

一方面,伴随着土地使用制度的变革,促进了以旧城改造为主的城市再开发,加速了城市居住空间的重构,提升了老城区用地功能结构;另一方面,促进了旧城周边大规模居住区的开发。

——增加了住宅开发的规模和速度。

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的推进,极大地调动了居民购房的积极性,出现房地产市场供求两旺的新局面,住宅建筑的开发规模和速度不断迅速提高。

山东半岛17个中小城市1998年和2003年核发的《建筑工程许可证》中住宅建筑类的对比中,住宅建筑面积开发以年均增长22.5%的速度增加;同时,住宅单件开发规模迅速提高,由1998年单件规模为0.33万m2/件,增加到2003年扩大为1.01万m2/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