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2736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案.docx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案.docx

学案

路井中学2013级学案历史编写李积龙组长审核李积龙

年级审核班组时间2012-03-19期数1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

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学习目标

识记: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条件和经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措施和影响

理解:

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

运用:

综合掌握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对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学法指津资料研读情景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重难点

重点:

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推动作用

难点:

专制集权的措施及作用

走进文本------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秦统一六国AB

1.历史条件

(1)客观条件:

从客观上讲统一是1)、物质基础2)、民心所向3)、民族融合4)、量变过程

(2)主观条件:

从主观上讲

2、统一六国的过程及策略

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短短的十年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后灭掉六国。

具体来讲他首先灭亡弱小的国;采用计,使赵王自毁长城,灭亡赵国;引黄河水,魏国灭亡;倾全国之兵强攻灭;灭燕、灭齐势如破竹。

3、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一方面它结束了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它也为

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1、确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建立制度:

规定最高统治者称,自称始皇帝,将大权集于一身。

(2)中央设三公:

、、

(3)地方实行:

2.巩固统一

(1)拓展疆土:

在边境地区,征服百越,增设四郡;北击匈奴收回河套。

(2)统一文字:

以为准,推行全国。

(3)统一度量衡:

(4)统一货币:

将全国流行的形状、重量、大小、单位不一的货币统一起来。

(5)发展交通:

以为中心,陆上交通由、等各种规格不同的道路组成,水上修筑以沟通自然江河。

三、秦始皇的暴政

1.

2.把三国长城连接扩建,形成西起,东到的万里长城。

3.表现:

大兴土木,修建,还有伐南越、戍边疆等其他徭役。

四、对秦始皇的评价

(一)杰出的家,他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他又是的封建皇帝。

走进课堂-----问题解决评价单

1、历史纵横。

秦王嬴政对军功爵制度的完善在统一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A

 

2、“大地在我脚下……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

”请问这首主题歌所描写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位帝王()AB

A.秦始皇B.唐太宗C.汉武帝D.康熙

3、图文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AB

材料一P5图片秦始皇。

材料二P5图片秦朝疆域图。

材料三P6图片秦统一文字表。

材料四P6图片小篆字体“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勿饥人”。

请回答:

上述图片展示了哪一历史人物的活动?

依据材料二、三、四的图片概括其历史贡献。

 

4、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郡县制与分封制主要有哪些差别?

A

 

5、李贽是明朝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

他认为: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请回答:

A

(1)秦始皇是怎样“掀翻一个世界”的?

(2)李贽认为秦始皇“未可轻议”,反映了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的什么特点?

6、你认为过于严酷的法律对百姓和社会能产生什么影响?

A

课后巩固-------问题训练评价单

一、选择题AB

1.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指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B.楚汉战争C.长平之战D.秦王嬴政完成统一

2.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客观原因是()

A.商鞅变法使秦国势力日益强大B.秦国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正确的策略

C.统一的条件成熟且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秦王赢政具有雄才大略和过人的胆识

3.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200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10本《庄子》以及109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

A.属实B.不可能是事实C.不能判断D.有可能是事实

4.古人对秦朝统治短暂原因的分析,最符合实际的是()

A.“四维(礼仪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B.“(亡于)六王(六国)之后(代)也”

C.“失之在政,不在于制(制度)”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材料解析题

5、材料一秦朝有人称赞说: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不及”。

汉代有人说:

秦王贪婪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

材料二毛泽东说“我是赞成秦始皇的”,“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秦代、汉代人各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

秦代人的评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AB

 

(2)从材料二看,毛泽东“赞成秦始皇”的两个主要理由是什么?

结合史实说说你的理解。

AB

 

(3)你怎样看上述汉代人和毛泽东对秦始皇评价的两种观点?

A

 

(4)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

AB

参考答案:

※秦军保持了旺盛的战斗力,被称为“虎狼之师”,成为秦实现统一的力量保证。

※解析:

从材料中的“夷平六国”“统一称霸”等信息可以看出歌词描写的是秦始皇。

※提示:

秦始皇。

灭六国完成统一,开创统一多民族国家新局面;以小篆为统一文字,便于全国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奠定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分封制下的诸侯在封地内享有行政、司法和军事上的相对独立权,世代相袭,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必须完全服从皇帝和中央的要求,有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对立,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1)秦始皇结束长期以来的诸侯割据,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旧制度,建立起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秦始皇有功有过,既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帝王;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统治残暴的皇帝。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虽大大增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但严刑酷法,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秦朝因此灭亡。

※1、D解析:

从材料信息“秦王”“六合”“西来”等可以看出李白赞扬的是秦始皇完成全国统一。

2、※C解析:

A、B、D三项都是秦国能够完成统一的主观原因。

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诸侯争霸的进行,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B解析:

公元前213年秦还没有统一全国,更没有征服百越地区,所以秦半两钱不能在这个地区流通。

4、B解析:

公元前213年秦还没有统一全国,更没有征服百越地区,所以秦半两钱不能在这个地区流通。

5、答案:

(1)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行了郡县制,颁布了统一的秦律,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秦始皇苦役百姓,横征暴敛,严刑酷法,是一个暴君,他的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具有绝对的最高权威,人们只能对其歌功颂德,而不能对他的过失进行丝毫的评价。

(2)理由:

体制创新和统一全国。

理解:

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建立了以三公九卿制为主的中央官制,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并采取了其他一系列加强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等),对当时和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结束群雄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两种观点都有道理。

秦始皇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也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者,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做出贡献。

秦始皇“功在统一”,“罪在专制”,但两者相比,历史功绩是主流。

(4)评价秦始皇,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一方面,他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创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他推行暴政,导致了阶级矛盾的迅速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总之,秦始皇有功有过,但功大于过。

(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路井中学2013级学案历史编写李积龙组长审核李积龙

年级审核班组时间2012-03-20期数2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

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学习目标

识记:

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

理解:

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

运用:

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下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学法指津

(1)对唐太宗各项活动和措施的准确记忆。

(2)综合把握、理解唐太宗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成中开创、完善的政治理念。

重难点

重点:

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难点: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走进文本------问题导读评价单AB

一、登上政治舞台----玄武门之变

1、背景:

(1)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后,李世民劝说李渊在起兵,并为其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战争胜利以后,李世民设立“”,收罗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顾问。

(3)太子李建成深感威胁,设法除患:

太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多次不成;未遂,调离李世民的智囊。

2、经过:

通过之变,李世民除掉政敌太子和齐王,成为太子,626年,登上皇位。

3、评价:

实质:

二、贞观之治

1、概念:

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

2、具体措施:

(1)政治方面:

(2)经济方面:

(3)法律方面:

(4)文化方面:

(5)民族关系:

※因民族政策成功,他被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为民族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6)对外政策:

三、晚年的唐太宗

1、贞观后期,唐太宗明显增多

2、贞观后期,唐太宗“勉强”,还大修宫殿,求仙炼丹(例证即可)

3、晚年仍求进谏,撰写,反省过失

4、自我评价:

走进课堂-----问题解决评价单

1、图文探究:

见P8图片《随唐太宗征战的坐骑——飒露紫的浮雕》。

鲁迅曾把“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鸵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当作唐代豪迈宏放的象征。

你认为有道理吗?

A

2、见P9《学思之窗》。

你怎样看嫡长子继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AB

 

3、图文探究:

见P10图片。

阎立本《步辇图》描绘松赞干布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

这幅图片透露了哪些历史信息?

AB

 

4、图文探究:

见P11图片《玄奘从天竺取经返唐,官员、僧侣和佛教信徒在路边迎接取经队伍和经书》。

有学者认为,中印两国自古有着许多共同的文化及思想基础。

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的历史依据。

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AB

 

5、见P12《资料回放》。

从这段话中你怎样看晚年的唐太宗?

A

 

课后巩固-------问题训练评价单

一、选择题A

1.“魏征”这两个字总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的

A.勇猛强悍、机敏智慧B.轻徭薄赋、去奢省费

C.知人善任、兼听纳谏D.兼容并蓄、博大开放

2.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3.“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D.心存百姓的思想

4.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二、非选择题AB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

“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

”……

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

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材料三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李世民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

为此,李世民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世民的主要变化是什么?

有何影响?

 

(3)材料三对李世民的评价是否全面?

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提示:

有道理。

飒露紫等昭陵六骏表现了唐太宗对异域文化的尊重和爱护。

※提示:

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

但由于李世民最具有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提示:

真实地记录了1300多年前唐王朝文成公主和西藏松赞干布的联姻佳话,是汉、藏两族的团结和睦、世代友好的历史见证。

※提示:

依据:

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广泛流传;唐朝时期玄奘到印度取经,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

影响:

唐宋时期形成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分发展成为理学;以佛教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大量涌现,广为流传。

※提示:

表现了唐太宗晚年具有非常深刻的反省意识和能力,对国家、百姓的责任意识。

由此可以说明唐太宗的确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

※1、C解析:

魏征是唐太宗时期有名的谏臣,敢于直言。

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魏征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

※2、A解析: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庶族地主经济发展,庶族地主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参与政权。

隋唐统治者适应这种阶级关系的变化,通过科举制度使大批有才能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与到政权中来,从而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

※3、D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唐太宗认为只有百姓安乐,才有国家的强盛,这是一种心存百姓的思想。

※4、B解析:

唐太宗放弃了传统的“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采取民族平等的政策,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

※5、解析:

解题关键是要紧扣材料,全面理解材料含义,正确认识和评价唐太宗。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注意运用阶级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

答案:

(1)实施暴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用人;纳谏;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完善科举制、注重民族团结等。

(2)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奢侈浪费。

加重百姓负担,破坏社会经济,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3)不全面。

李世民前期统治贤明,推行德政。

但未能贯彻始终。

 

路井中学2013级学案历史编写李积龙组长审核李积龙

年级审核班组时间2012-03-21期数3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

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学习目标

识记:

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抗击沙俄侵略等。

理解:

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运用:

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重难点

重点:

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难点:

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走进文本------问题导读评价单AB

一、少年康熙

1.面临的形势

(1)有利形势:

(2)不利形势

①国家统一上:

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仍然坚持斗争;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各部需要加强管理;明朝降将占有西南广大地区,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

②外部威胁上:

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势力有待驱逐。

③社会矛盾上:

满洲贵族入关后强制实行、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④朝廷政权上:

康熙帝亲政后,辅政大臣仍然专权,有时侵犯皇权。

2.政治风格

(1)除掉,但免其一死,禁止,稳定了朝廷秩序,显示出康熙帝果敢与成熟的。

(2)总揽朝政后兢兢业业,立志做贤明有为、励精图治的君主。

二、巩固统一国家

1.平定

2.统一

3.平定叛乱

4.缓和矛盾

三、维护国家主权----签订

四.评价:

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雍正、乾隆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长达150年的“”。

走进课堂-----问题解决评价单

1、图文探究:

见P13图片《戎装的康熙帝》。

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康熙帝面临怎样的国内外形势?

他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AB

 

2、图文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P15图片《康熙帝平定准噶尔时清军向克鲁伦河运送军粮的情景》。

材料二见P14【历史纵横】。

材料三见P15【历史纵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平定噶尔丹叛乱有何意义?

AB

 

(2)据材料三,热河行宫的兴建和扩大有何作用?

A

3、问题探究:

见P16《历史纵横》。

达斡尔人面对沙俄的侵略做何反应?

体现了什么精神?

A

4、学思同步探究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最突出的贡献是AB

A.通过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B.将清政府的统治扩展到全国

C.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尊重和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课后巩固-------问题训练评价单

一、选择题AB

1.对康熙帝与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我们持肯定态度,主要是因为

A.是中央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B.维护了内地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C.是反对少数民族进攻的自卫战争D.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

辛苦事亲征。

”这首诗写在

A.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B.平定“三藩叛乱”后

C.收复雅克萨之后D.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后

3.郑经死后,康熙帝抓住时机,命清军进入台湾,对此事最正确的评价是

A.坚持了国家统一的立场B.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

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区域D.驱除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4.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其意义主要是

A.捍卫了边疆,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B.抗击沙俄,显示国威

C.以战胜为条件求得和平D.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A.实现国共合作B.颁布《临时约法》C.发动国民革命运动D.提出“新三民主义”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300年前,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学几何题;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乾盛世,取得不少成绩。

材料二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

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坚船利炮打跨了中国小农经济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居世界工业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对康熙的作为作简要评价。

(不能照抄原文)AB

 

(2)试分析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社会原因。

A

 

(3)为什么说康乾盛世为日后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A

 

参考答案:

※提示:

(1)国内,政局不稳,地方割据势力强大,满汉民族矛盾突出;国际,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殖民扩张在全球展开,东方国家面临严重威胁。

(2)任务:

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和抵御外侮。

※提示:

(1)粉碎了沙俄分裂中国的阴谋,加强了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完整。

(2)加强了对蒙古各部和北部边疆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提示:

坚决抵抗,誓死不从。

体现了维护民族主权的爱国主义和不屈的战斗精神。

※解析:

康熙帝平定叛乱、抵御外敌、稳定边疆,客观上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答案:

C

※1、D解析:

康熙帝对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值得肯定。

※2、A解析:

从材料信息“天山”“瀚海”“亲征”等可以看出诗歌写在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

※3、A解析:

郑氏集团割据一方,在西方殖民者东来的情况下,成为国家统一的严重障碍。

清军进入台湾,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4、A解析:

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其意义主要是捍卫了边疆,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

其他三项评价都不全面。

※5、解析:

(1)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做简要评价,但要注意题目的要求。

(2)要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分析,人毕竟是受时代局限的;

(3)从清朝专制统治违背世界潮流的角度分析。

答案:

(1)善于吸收新知识,重视农业,对工业化不感兴趣。

(2)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对外来商品需求很少,对世界缺乏认识;

(3)君主专制;闭关锁国;文字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