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1504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docx

《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docx

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

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

——南京市鼓楼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与教育均衡发展策略

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储红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人口69万,其中33.3%以上的人员有大专以上学历,属南京市中心城区,是省委、省政府所在地。

全区教育底蕴深厚,区域内有南京大学等22所高等院校,有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10所中学,有琅琊路小学、拉萨路小学等32所小学,有幼儿教育家陈鹤琴现收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幼儿园——鼓楼幼儿园等44所幼儿园,教育资源优势十分突出,初步形成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位于全省前列。

1995年鼓楼成为江苏省首批“两基”达标区,1997年获“江苏省教育先进区”称号,1998年获“南京市义务教育先进区”称号,2005年获“江苏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区”、“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区”,2006年获“南京市‘十五’教育发展先进单位”、“南京市依法治校示范区”称号,2007年又获“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县)”称号。

一、政府高度重视,把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优先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

鼓楼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建设,把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

长期以来,鼓楼坚持教育为民、亲民、乐民、惠民,早在1999年区第八次党代会就制定了“鼓楼教育大区向强区转变”的战略目标,要求2005年率先实现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201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综合水平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2003年提出“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的教育理念。

2006年7月,区委九届五次(扩大)会议提出: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狠抓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加大教育投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争做全市、全省教育排头兵”。

把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优先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

2007年鼓楼区十五届五次人代会政府报告提出“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把鼓楼区打造成为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幼儿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兼备的教育品牌区”的奋斗目标,实现全区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鼓楼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把教育普及与公平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点。

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开展扶贫帮困、解决弱势群体就学困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发展社区教育“百千万”惠民工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教育发展水平状况:

学前教育入园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100%。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以上。

19周岁年龄段高等教育入学率达82.5%以上。

每个街道具有适应需要的社区教育资源并得到充分利用,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近三年从业人员年培训率一直稳定在76%以上。

困难群体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资助体系健全;盲聋哑及智障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外来务工农民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

幼儿园均建成省标准幼儿园,其中75%建成“江苏省优质幼儿园”。

小学初中(含民办)的办学条件均达到省标准化建设要求,初步建立教育思想先进、管理水平较高、办学质量优良的义务教育体系。

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均达省优标准。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政府及有关部门按教育规律和实施素质教育相关规定管理学校;各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本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在岗教师全部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教师综合素质普遍较高。

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87%;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86%;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10.9%。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6%。

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达标。

教育城域网与辖区大部分学校实现光纤连通,网上资源丰富、利用率高;中小学、初级和高级中学校校建有校园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

教育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学生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达到省定标准;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城乡学校的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基本均衡。

办学行为规范。

教育法律法规普遍得到贯彻落实,办学许可、教育教学管理、招生收费等行为符合规定。

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完备。

政府建立定期对校舍进行安全检查、维修制度。

校园周边环境无污染,无不健康、不安全因素。

有健全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

二、“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推进鼓楼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四步曲

(一)有其学,教育为民让人人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有其学”是指人人都享有公平、优质、满意的教育权利,有进行学习所必需的机会、条件、场所、师资和硬件的支持等等,这是发展教育终身化的基础。

人人“有其学”体现的是教育最基本的平等、公平,创造这种平等、公平是地方党委、政府不容推卸的重责。

1、教育均衡——鼓楼孩子人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鼓楼曾风靡过“择校热”,老百姓追捧区内名校,人为地造成了学校之间的差距,严重阻碍着了鼓楼教育人人“有其学”目标的实现。

从1999年开始,鼓楼区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为指针,采取了主动撤并薄弱学校、政策倾斜改善薄弱学校硬件设施、名师队伍区域内互动交流、琅琊路小学等名校西进以及区域性实施免试就近入学等一系列措施,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在了实处,确保了鼓楼百姓的子女人人都享有公平、优质、满意的教育权利。

截止当前,全区33所小学中,省、市实验小学有30所,占总数的90%;完中及独立设置的高中100%达到三星级以上,初中100%为省示范初中;完全建制的幼儿园44所,全部为省标准幼儿园,其中省优质园、示范园18所,市优质园15所,优质园以上的比例达到75%。

2、教育公平——贫困学子感受鼓楼特别关爱

鼓楼基础教育在以优质、均衡、现代化为发展方向的同时,积极响应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为弱势群体子女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上。

2004年鼓楼区颁布了《关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公开向社会承诺“三个100%”:

即九年义务教育100%免杂费,低保贫困家庭子女100%获得资助,区内符合条件的外来民工子女100%享受公办学校就读待遇。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鼓楼区教育局通过为贫困学生设立爱心班、让外来务工子女享受三同待遇以及建立阳光家园关爱弱势群体心灵成长等举措,教育好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命运,稳定一个社会细胞,为鼓楼的社会和谐与稳定奠定了基础。

(1)爱心班——贫困学生读书不交费

为了确保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读的学生不因贫失学,鼓楼区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通知》(2007年5号),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全部免收杂费、教辅材料费、补课费、社会实践活动费、教育信息技术费、体检费全免,有条件的学校对特困生补贴生活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学费、教育信息技术费、住宿费、代办费、高中综合考试费全部免收;在田家炳高级中学、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八中校区)设立爱心班,在宁海中学设立宏志班。

对进入爱心班、宏志班的贫困学生,集体享受“上学不交费”的待遇。

自2003年,鼓楼区共发放1005565.25元助学券减免符合条件的4603人次的低保家庭子女费用,发放49943.25元减免义务教育阶段663人次的贫困家庭子女其他费用;安排1052590.4元减免非义务教育阶段(幼儿园、高中、职业高中)1237人次的困难家庭子女费用;发放142800元减免340人次接受特殊教育困难家庭子女费用;爱心班和宏志班设立至今,共累计为748名家庭贫困的高中学子解决了上学问题,共减免各项费用1024834元,广受社会的好评。

2005年9月,在区委、区政府的关怀下,为了进一步探索如何帮助高中阶段困难学生就学的新途径,苏宁电器集团、新城市商业置业有限公司等单位捐资45900元,在田家炳高级中学设立了第一届爱心班,由原南京军区总司令向守志同志担任该班的政治辅导员。

2006年12月,鼓楼区机关干部、各民主党派总支以及共青团鼓楼区委捐款244400元,在田家炳高级中学成立了第二届爱心班——多党合作爱心班。

2007年,鼓楼区驻军部队关心地方教育事业,捐出善款,在田家炳高级中学设立了第三届爱心班——“八一”爱心班。

此外,共青团鼓楼区委还为爱心班同学办理了保险和金陵图书馆的借书证;社区党员、民营企业家黄正湘经理捐资2.3万元为“爱心班”孩子每人每天提供一瓶新鲜牛奶;鼓楼区政府机关干部和山西路百货公司员为“爱心班”同学捐助了御寒服装。

爱心班如同星星之火,在众多鼓楼人的关心和呵护下,已形成燎原之势,为困难家庭子女高中入学困难探索出了新路径。

(2)三同待遇——外来务工子女和城里孩子同欢乐、共成长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发布后,2004年,鼓楼区率先颁布了《关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凡是具有独生子女证、务工证、暂住证、身份证、学籍证明等五证的在宁外来务工子女均可以享受“三同待遇”,即和南京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同城待遇,同班教学和同等教学质量。

2000年至今,区属5所初中和23小学共接纳3795名外来务工子女,其中四中分校、宁工小学和北京路小学接收的外来务工子女人数占本校学生总数50%以上。

仅2006年一年,区财政就安排专项补贴21万元用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班就读的费用。

为了让符合政策的外来务工子女都能平等地享受到鼓楼优质教育资源,与城里的孩子快乐地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

2006年底,撤销不符合办学条件的育人民工小学,将其在校490多名学生一次性全部分流到清凉山小学、虹桥小学、教院附小、紫竹苑小学、北京路小学、回龙桥小学、渊声巷小学等7所学校,使他们切实享受到了“三同待遇”。

2005年10月23日,国家总理温家宝到鼓楼区宁工小学视察,了解城市外来务工子女的生活、学习情况。

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向总理汇报说:

“在这所学校,对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实施‘三同待遇’,就是‘同城义务教育待遇、同班上课、达到基本同等的教育质量’。

”温家宝总理点头称赞,欣然为该校题下“摇篮”二字,叮嘱校领导要让孩子们在平等关爱的良好氛围中成长。

(3)阳光家园——爱心温暖困难孩子的心灵

外来务工和城市困难家庭的子女往往因为家庭原因,个性缺乏充分发展,在大都市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刺激下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在学校与城市孩子相比,普遍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差、知识贫乏、学习成绩不尽从意、厌学、压抑等明显的症状。

2006年2月,区委组织部牵头,发动组织鼓楼的党员志愿者,通过社会中介组织成立了阳光家园(sunnyhome)。

阳光家园将助学的重点进一步聚焦到贫困家庭孩子的全面成长上,包括从功课内容的辅导转到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的指导,从学业成绩的关注到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克服困难信心的培养。

协会从2006年2月至2006年12月共计帮扶困难学生349人,其中,240名孩子接受了阳光家园的文化教育帮助,109名孩子参加了阳光家园的户外群体活动。

在未来的日子里,阳光家园将紧紧围绕“在运作经营上力求更好,在志愿者发展上力求更多,在助学品牌上力求更响,在社会效应上力求更高,在筹集资金、开展活动上力求更活,在使用资金上力求更严”的“六力求”指示,在总结“万荣园林爱心班”经验的基础上,树立起系列企业冠名爱心班的助学品牌;重点打造阳光家园“名师学堂”的品牌;采取社会化宣传的方式,集聚社会力量,确保考上大学、高中、职高的孩子不因家庭贫困而中途放弃学业;设立《阳光家园奖学金》;加强与各类社会组织的交流沟通,联手合作为贫困孩子开办素质教育户外课堂;拓宽个人及企业一对一助学、多对一助学渠道,健全志愿者跟踪、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机制;积极为会员创造增值服务,利用协会资源加强对团体会员单位的形象宣传,策划高端志愿者访谈活动,探索区属党员公益行为激励、宣传及管理机制,从而更好地为鼓楼外来务工和城市困难家庭子女服务。

(二)优其学,教育亲民为老百姓提供优质均衡的教育服务

实现了“有其学”,就要不断向“优其学”推进,这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的必然。

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人民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是现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

鼓楼居民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教育的追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教育,他们渴望优质教育能在生涯教育中处处体现,因此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成为鼓楼教育“十五”规划的重点。

1、布局调整,名校西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鼓楼区历史文化悠久,教育资源丰富,中小学都有一批全国闻名的学校,如琅琊路小学、力学小学、拉萨路小学、教院附中、宁海中学等,它们因为办学时间长、教学质量高,深受老百姓的肯定。

加之1999年之前,鼓楼采取的是“小升初”全区统考、择优录取的方法,这样就形成了优质生源集中在名校,名气一般的学校招生困难的局面,强校愈强,弱校愈弱。

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无法满足广大鼓楼老百姓希望子女能够接受优质教育的良好愿望。

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引导鼓楼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鼓楼人民满意,鼓楼区教育局经过反复论证,从“九五”开始,有计划地实施了“布局调整”、“就近入学”和“名校西进”的策略。

1999年,鼓楼区教育局坚持统筹区域发展的原则,在全市率先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

对中小学采取关、停、并、转、扩的手段进行大胆的资源重组,历时六年撤销了18所薄弱中小学,重组了5所中学、6所小学。

同时以布局调整为契机,改善薄弱学校,对原八中、原二中、南昌路小学、财大附小、虹桥小学、丁家桥小学、工人新村小学、北京路小学等8所学校给与政策倾斜,重新翻建或扩建校舍,使弱校面貌焕然一新。

这一浩大工程涉及到上万名师生的迁移、干部的调动、学区的调整,学校师生积极配合,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访事件,顺利完成了既定目标,赢得了民心,被推举为“区十大民心满意工程”。

在同一年,布局调整、改善薄弱学校为鼓楼区在全市率先废除“小升初”全区统考、择优录取的旧办法,实施免试就近入学创造了条件。

孩子的就近入学一方面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同时生源的合理流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让学校、老师、孩子都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为鼓楼教育均衡发展创设了基础。

2000年,南京主城区向河西地区扩张,鼓楼区教育局抓住机遇,制定了“名校西进”战略,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放大,在河西新城区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现有6所中小学采取“五个一”的模式在新区办分校,即本校、分校一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个帐号、一支队伍、一校多址。

“名校西进”一方面缓解了名校的招生压力,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规模,学校自身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地发展;另一方面新学校直接引入名校优质教育资源,成长迅速,办学质量显著提高,在老百姓中赢得了口碑,满足了鼓楼地区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鼓楼教育改革,消灭了薄弱中小学,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直接维护了师生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为老百姓作了实事。

调整后29教育集团由一个校园扩展为4个校园,教育规模由36个班扩大为131个班;育英外校、宁海中学、五十中初中部的规模都扩大了一倍。

琅琊路小学、拉萨路小学、力学小学的规模都扩大1—1.2倍,极大地缓解了区域优质教育的供需矛盾。

鼓楼基础教育经过“九五”、“十五”布局调整,改善薄弱学校;“名校西进”,扩大优质资源,区域中小学布点趋于合理,整体档次迅速提升,距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2、示范辐射,名师引领,建构教育人才高原

(1)龙头工程——精心培育学校领跑人

鼓楼区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校长队伍建设,将校长比作学校团队建设的“领跑人”,将培养造就一支年富力强、精明能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校长队伍,作为倾力打造的“龙头工程”。

在学校干部选拔任用中,率先引入竞争择优机制,通过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拓宽了选人用人渠道,促使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从2000年首次在区教育系统内拿出16所小学的43个职位,在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下,实行竞争上岗后,又逐步将择优选拔的范围由区内本系统扩大到全市、全省,目前全区通过竞争择优,走上校级领导岗位的已达118人。

在强调选拔干部高起点的同时,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在打造学习型干部、学习型班子上下功夫。

一方面,加强教育培训的组织力度,着力为干部学习提供高层次的平台,每年以校长论坛、专题研究、会议交流等形式,邀请教育部基教司司长朱慕菊、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等一大批专家学者走进鼓楼,为校领导干部讲学、授课、研讨、指导。

另一方面,从1994年起,每年开办暑期校级领导干部学习班,集中开展教育理论、管理能力、教育改革、均衡发展等方面的学习和研讨,强化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学风建设,现已连续开办了13期。

通过几年的不懈推进,打造出了一支风格各异、开拓进取、合作创新、竞争力强的鼓楼教育领跑人队伍。

(2)三名工程——着力打造鼓楼教育品牌

2001年,为了着力打造鼓楼教育品牌,构筑鼓楼基础教育的人才高地,在全区范围内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广纳贤才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园长)、名校(简称‘三名’)的示范辐射作用,鼓楼区出台了《关于奖励名师、名校长、名校的实施办法》。

“十一五”期间,修订和完善了“三名工程”奖励办法,2006年出台了《区政府关于印发鼓楼区“十一五”时期“三名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成立了鼓楼区名师工作站,充分发挥名、特等骨干教师在全区的辐射作用,制定了《鼓楼区名师管理暂行办法》、《鼓楼区“11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实施计划》。

2004年,鼓楼区教育开展了“名校北上”,辐射名校资源。

加大南、北片9所学校(力学与紫小、宁工,琅小与北小、工小,拉小与镇小、凤小)之间的交流,组织协调骨干力量对相关学校提供有效的专业支持。

至今,鼓楼区域内有在职享受国务院津贴教师2名,特级教师35名、江苏省教授级高级中学教师12名、省市名师15名、名校长9名、市学科带头人80名、市优秀青年教师254名、区学科带头人294名。

全区现有历年评审出的市、区各类骨干教师共885人,占区教育系统教师总人数的21.7%,名师在教育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2006年,鼓楼区充分利用名师资源,辐射区域教师队伍。

创“跨校支教,菜单服务”的新思路,建立健全教师交流制度,以弹性交流方式,促进区域教育师资均衡发展,打造鼓楼名师品牌。

拉萨路小学、力学小学等7所名校在本校的优势学科中精心挑选了江和平、张鹏等30名市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到本区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跨校”式教学服务,服务内容根据对方学校开设的课程菜单,有针对性地给予授课示范、备课指点、共同科研,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区域教师业务水平,构建鼓楼名师方阵。

同时,为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加强班主任队伍在专业道德、沟通艺术、心育艺术、管理艺术、评价艺术等方面的建设,培育班主任优秀典型,2006年,鼓楼区教育局开展了鼓楼区“十佳百优”班主任评选活动,在社会中广泛征集优秀班主任事迹,从学生和学生家长反馈的34162封推荐信和647600张网上选票中选出全区十位“十佳”班主任和百位优秀班主任,广泛宣传他们的工作特色和教育理念,增强班主任的荣誉感,大力弘扬班主任敬业爱生、创新奉献的精神。

鼓楼区“十佳百优”班主任评选活动在社会、家长、学生和学校中引起了良好的互动,增进了教育与社会、与家长的沟通,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3)对口帮扶——携手结对共享优质资源

鼓楼高度重视与偏远地区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注意发挥鼓楼教育的示范辐射作用,尽可能地帮助兄弟区县的教育能够得到和谐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自2002年以来,鼓楼区教育局先后与广西柳州市鱼峰区教育局、陕西杨陵开发区杨陵区教育局、盱眙县教育局以及浦口区教育局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共捐赠上述贫困地区300万元资金(含教学设备)。

2004年9月——2006年11月间,鼓楼区委、区政府领导以及教育局相关同志先后四次率小分队亲赴杨陵区考察,开展支教交流活动,派出区内知名中小学校长、教研员、外语、计算机骨干教师至当地帮助培训200名教师,出资20万元帮助邰城中学新建了教学楼,捐赠2万元资助当地贫困学生,赠送给当地学校价值42万元的计算机、图书、音像资料、理化生实验器材等。

同时,接受杨陵地区30名校长到区内知名中小学挂职锻炼。

2007年,鼓楼区与南京市的浦口区开展了“携手结对、对口帮扶”的活动。

这项从2007年延续至2010年活动的核心是实施“十百千万计划”。

在两区的“携手结对”中,通过学校之间“手拉手”结对帮扶,利用假期组织浦口区教师到鼓楼区集中培训、开展网络培训以及选派教师到鼓楼区顶岗培训等方式,以点带面,力争在四年内有效提升浦口区“10所学校的办学水平、10名校长的管理能力、100名青年骨干教师的综合素质、义务教育阶段的1000名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接受义务教育的10000名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合作过程中,两区教育工作者将坚持开展城乡教育领域内的课题研究,通过学校之间的友好互动,鼓楼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浦口教育的发展,促成两区基础教育的双赢局面。

(4)班主任工作室——优秀班主任成长的摇篮

为了发挥鼓楼区优秀班主任的引领作用,实现区域内优秀人才的高水平发展,鼓楼区教育局在荣获南京市优秀班主任称号和鼓楼区“十佳”班主任称号的班主任中,挑选了五位优秀班主任授牌成立了“班主任工作室”,承担了全区五十余名优秀班主任的培训工作。

班主任工作室遵循着“合作、创新、发展”的理念,从专业道德、沟通艺术、心育艺术、管理艺术、评价艺术等五个方面具体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拉萨路小学韩芳班主任工作室,充分利用学校若水智慧教育研究中心的优质资源,为参加培训的班主任制订了以科研引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理念,指导自己日常工作,提高自身的班主任素养,努力提高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艺术的专业发展目标。

工作室还为班主任安排了亲切见面、走进名师、大家论语、轻松沙龙、精彩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

通过班主任工作室的培训,培养了每一位班主任教育的奉献精神、教会了每一位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和技巧,使他们真正成为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通过发挥优秀班主任的辐射、影响作用,班主任工作室已成为全区优秀班主任成长的摇篮,培养了一支掌握了教育艺术的班主任队伍。

(5)德育送一束花——德育评价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鼓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师的成功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体现鼓楼区委、区政府对全区师生的一种精神关怀,引领全区和谐氛围,累积社会公德,形成良好的民风。

2005年,区委、区政府亲自规划,并拨专项资金,面向全区中小学师生、家长、社区群众开展了“为你的进步骄傲、为你的成功喝彩”德育送一束花活动。

通过正面典型引导,鼓励那些关爱学生、探索教艺、推进有效教学的教师,激励那些自强不息、关心他人、乐于公益的学生,区教育局每月从各校申报的师生事迹中挑选出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的、感人的案例十余例,请区领导和社会贤达名流为他们送花、颁发证书,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广泛的宣传。

德育送一束花活动倡导的是师生共同的和谐发展,关注每一位平凡、普通的教师和学生,为他们可贵的闪光点搭建展示的平台,让每一个人得到重视、得到发展。

目前,在德育送一束花活动中涌现出的学生先进事迹有90例,教师先进事迹有122例。

(三)乐其学,教育乐民为社区居民营造快乐学习的文化氛围

从“优其学”到“乐其学”,是以教育服务者为主体向学习者为主体的转变。

人不乐学,不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那么就是有再好的条件、再优的硬件也是枉然。

学习最终是个人自觉、内化;个体化、个性化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