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知识复习笔试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1153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6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笔试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笔试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笔试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笔试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笔试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笔试篇.docx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笔试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知识复习笔试篇.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笔试篇.docx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笔试篇

笔试篇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归类

考点划定

考点解析

教育

教育的概念

词源、定义(广义、狭义)

教育的本质

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结构与功能(中学)

教育结构的分类、教育功能的分类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发展(中学)

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特点

教育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B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B初生婴儿吸奶

C.成人学开汽车D木匠教徒弟手艺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B

A.到电影院看电影

B.幼蜂学筑巢

C.师傅带徒弟

D.课外活动学做航空模型

3.最早将“教育”两个字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B

A.孔子B.孟子C.庄子D.老子

4.在教育系统的诸种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B

A.学生与课程

B.学生与教师

C.学生与教材

D.学生与教学

5.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的学说是()B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D.需要起源说

6.“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B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7.我国的学校最早产生于:

()。

B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8.“政教合一,以吏为师”描述了_____时期的教师活动。

()C

A.封建社会B.原始社会C.奴隶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9.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B

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C.资本主义D.社会主义

10.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B

A.斯巴达教育B.雅典教育C.教会教育D.骑士教育

11.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A

A.军事体操教育B.政治哲学教育

C.天文数学教育D.全面发展教育

12.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论述教育原理的著作是两千多年前的()C

A.《大学》B.《论语》C.《学记》D.《孟子》

13._____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C

A.《理想国》B.《雄辩术原理》

C.《学记》D.《大教学论》

14.《学记》指出: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这句话指的是()C

A.既有正规学习,又有非正规学习B.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自学

C.既有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D.既有在教室学习,又有在居所学习

15.《学记》出自()A

A.《礼记》B.《论语》C.《孟子》D.《大学》

16.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A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17.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

“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主要记载于()B

A.《学记》B.《论语》C.《孟子》D.《大学》

18.“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D

A.《大学》B.《中庸》C.《论语》D.《诗经》

19.主张在教学中应用“产婆术”,即用讨论问题的问答方式与人谈话,但不直接把结论教给人,而是指出问题并引导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提出这一主张的教育家是()A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

20.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洛克

21.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D

A.教育即生活B.学校即社会C.做中学D.生活即教育

22.20世纪早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改造中国旧教育做出伟大贡献的教育家为()B

A.蔡元培B.陶行知C.杨贤江D.徐特立

23.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来的学者()和第一次把教育学搬上大学讲坛的学者分别是()C

A.培根,夸美纽斯B.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C.培根,康德D.杜威,卢梭

24.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D

A.永恒性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D.继承性

25.普及义务教育始于()C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26.终身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A.保罗•朗格朗B.罗杰斯C.索尔蒂斯D.布宅.纳

二、多选题

1.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有()CD

A、教育人文化B、教育化

C、教育民主化D、教育多元化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BD

A.狄尔泰B.梅伊曼C.利特D.拉伊

3.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 )ABCD

A.学前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

三、填空题

1.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2.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孔子;在国外,启发式教学始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四、判断题

1.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A

五、简答题

1.自觉掌握教育理论有什么价值?

(1)指导教育实践,遵循教育规律;

(2)积累教学知识,拓展教育视野;

(3)明确教育态度,坚定教育信念;

(4)提高专业发展和教育研究能力。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考点归类

考点划定

考点解析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社会制约教育的具体表现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科技对教育的制约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社会功能的具体表现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科技功能

教育的人口功能

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教育如何应对挑战

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一、单选题

1.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C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育人选才功能D.文化功能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

()。

D

A.规模B.速度C.内容D.性质

3.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的()C

A.制度文化B.精神文化C.学校文化D.物质文化

4.影响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的()A

A.生产力发展水平B.政治制度C.社会意识形态D.经济制度

5.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C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6.涂尔干说:

“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

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A

A.教育具有社会性B.教育是社会复制的工具

C.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化D.儿童对成人施加的影响不是教育

7.下列现象中,可以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B【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A.班级授课制为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便利

B.普及义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机器大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

C.僵化的制度化教育导致社会拒绝学校毕业生

D.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促进了学生学业、生涯、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

二、多选题

1、学校文化的形式可以划分为()BCD

A.学校教师文化B.学校精神文化C.学校物质文化D.学校制度文化

三、填空题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仅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而且决定着教育目的。

3.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者舒尔茨

4.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考点归类

考点划定

考点解析

人的身心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外铄:

代表人物、观点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具体特点、教育如何适应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学校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具有这些作用?

一、单选题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因此教育要()C

A.因材施教B.循序渐进C.抓关键期D.扬长避短

2.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哪一条规律的存在,使得有缺陷的儿童接受教育具有可能()C

A.个别差异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3.“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A.顺序性B.不均衡性C.阶段性D.个体差异性

5.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把儿童和青年的教育“成人化”,这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B

A.顺序性B.阶段性C.稳定性D.个体差异性

6.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D

A.阶段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

7.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

8.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

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D

A.顺序性B.可逆性C.模仿期D.关键期

9.在个体发展的动因上,持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A

A.孟子B.荀子C.洛克D.华生

10.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强调的是哪一因素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

B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主观能动性

1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______是主导。

()B

A.环境B.教育C.遗传素质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2.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是()。

A

A.人的主观能动性B.家庭环境C.教育的自身状况D.社会发展状况

13.人的发展是指人的______的发展。

()A

A.身心B.个性C.智能D.社会性

14.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A

A.3岁B.4岁C.5岁D.6岁

15.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C

A.多因素论的观点B.综合论的观点C.外铄论的观点D.内发论的观点

二、多选题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ABCD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2.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

下列学说中,不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ABC

A.成熟论B.性善论

C.人本主义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

三、辨析题

1.人是教育的产物。

错误。

教育对于人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外因。

教育虽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要的作用,但是教育的这种主导作用是通过个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个内在动力来实现的。

并且,人的发展并不是仅受教育的影响,同时还受到遗传、环境、实践活动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备注:

判断失误则为零分。

四、简答:

1.简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1)学校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学校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能动性

(3)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协调、配合

2.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对教学的启示有哪些?

概念:

(1)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上,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

(2)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

启示:

(1)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一方面要适应学生现有的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2)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要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第四章教育目的

考点归类

考点划定

考点解析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

概念辨析、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激励、调控、评价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各种取向的代表人物、观点

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各组成部分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我国的教育目的

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理论基础

一、单选

1.教育目的是指()。

D

A.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具体要求

B.国家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C.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

D.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2.以下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错误的选项是()C

A.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综合

B.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

C.教育目的就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指的是()D

A.教育目的

B.课程目标

C.教学目标

D.培养目标

4.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等人主张教育目的的()。

B

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C.无目的论D.泛目的论

5.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了()。

D

A.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B.教育无目的论

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6.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

A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

C.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8.体育的根本任务是()B

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增强学生体质

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

9.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______,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及出发点、归宿。

()B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育法规D.教育政策

10.教育与______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现代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C

A.社会生活B.科学技术C.生产劳动D.经济建设

11.在教育活动中涉及到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的是()。

D

A.课程B.教育评价C.教学D.教育目的

12.下列不属于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的是()D

A孔子B斯宾塞C赫尔巴特D裴斯泰洛奇

13.建国以来,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不一样,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以下不属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的是()。

D

A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B使受教育者在德智、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C强调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D突出教育要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14.素质教育的核心是()A

A.创新教育  B.思想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科学文化教育

15.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是()C

A.面向全体学生B.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6.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C

A.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B.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C.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D.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填空题

1.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三、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A

四、辨析题

1.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第五章课程

考点归类

考点划定

考点解析

课程概述

课程的概念

词源、广义、狭义

课程的类型及其特征

不同角度的分类、不同类型课程的特征(优缺点)

课程理论流派(中学)

各流派的代表人物、观点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加涅的目标分类体系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模式*

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

课程开发的概念、影响因素

一、单选

1.______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B

A.教育管理体制改革B.课程改革C.教材改革D.教学方法改革

2.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的教育家是()A

A.斯宾塞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3.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是()B

A.教学大纲

B.教科书

C.学科课程标准

D.教学计划

4.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以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设计的课程结构是()D

A.潜在课程

B.分科课程

C.活动课程

D.综合课程

5.课程设计的第一个层次是()B

A.课程文件 B.课程计划C.课程标准D.教科书

6.教材包括()D

A.教科书B.CAI软件C.教学参考书D.以上三者皆是

7.课程目标研究最为著名的是________,他提出教育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部分的组成,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借鉴依据。

()C

A.杜威B.布鲁纳C.布卢姆D.乔伊斯

8.目前我国课程的基本结构从宏观到微观的正确顺序是()A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教科书

C.课程计划—教科书—课程标准

D.教科书—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9.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D

A.读、写、唱B.唱、跑、跳C.读、跑、算D.读、写、算

10.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

那么,一级课程和二级课程指的是()C

A.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B.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

C.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D.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

11.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A

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

12.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的预期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A

A.目的游离评价模式B.目标评价模式

C.过程评价模式D.CIPP评价模式

13.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它方面的学习。

这样的课程称为()B

A.结构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本位型课程D.专业型课程

14.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B

A经验主义课程论B学科中心课程论C存在主义课程论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15.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学的基本要求,下列选项中.不宜作为教学目标的表述是()A

A.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B.培养学生区别事实与假设的能力

C.培养学生运用特定信息检验假设一致性的能力

D.培养学生领会一个段落中各种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二、多选题

1.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可以将课程分为()。

AB

A.必修课程B.选修课程

C.学科课程D.经验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ABCE

A.社区服务B.社会实践

C.劳动技术教育D.德育E.信息技术

3.不同层次的课程文件有()ABC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科书

D.教育规划E.课改方案

4、课程的基本结构包括()ABD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课程模式D.课本

三、论述题

1、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

(1)调研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

(2)确定学生现有发展基础、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技能清单;

(6)总结反思教学活动。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2)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

(3)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改变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建立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加速教师专业成长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的评价体系;

(6)建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六章教学

考点归类

考点划定

考点解析

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教学的理论流派(中学)

发展线索、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实施要求(小学)

如何备课、好课的标准、如何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作为认识过程的特殊性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规律的定义、内容、如何把握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概念*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起源、定义、优缺点

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提出者、具体形式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的概念、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几种重要方法的具体要求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作用

教学评价的类型

不同角度的分类;重点:

形成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

教学评价的方法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的定义、作用、特点

当代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

代表人物、理论依据、教学程序

当代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

含义、优缺点

一、单选题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以传授()B

A.直接经验为主B.间接经验为主

C.生活知识为主D.生产知识为主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观点,强调的是()B

A.学习的兴趣

B.学习的过程

C.学习的要求

D.学习努力的程度

3.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B.上课C.课外辅导D.成绩评定

4.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C

A.学科课程论B.活动课程论

C.实质教育论D.现代课程论

5.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

A.自觉性B.独立性C.创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