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整体阅读史传试题详解.docx
《文言文整体阅读史传试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整体阅读史传试题详解.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整体阅读史传试题详解
文言文整体阅读(史传)试题详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穰侯传
穰侯,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姓魏氏,名冉。
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
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
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
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於齐。
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仇液将行,其客宋公谓液曰:
“秦不听公,楼缓必怨公。
公不若谓楼缓曰‘请为公毋急秦’。
秦王见赵请相魏冉之不急,且不听公。
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楼子;事成,魏冉故德公矣。
”于是仇液从之。
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冉相秦。
欲诛吕礼,礼出奔齐。
昭王十四年,魏举冉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
明年,又取楚之宛、叶。
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
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
魏献河东方四百里。
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
昭王十九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
月余,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
魏冉复相秦,六岁而免。
免二岁,复相秦。
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
乃封白起为武安君。
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
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
於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
昭王於是用范睢。
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於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於王室。
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
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馀。
穰侯卒於陶,而因葬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季君之乱诛:
责罚
B.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冉相秦果:
果然
C.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益:
增加
D.以此时奸说秦昭王奸:
通“干”,请求
【答案】A
【解析】
A.诛季君之乱诛:
责罚
——他曾经铲除(或平定)了季君公子的叛乱
B.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冉相秦果:
果然
——然而秦国果然免掉了楼缓,魏冉做了丞相
C.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益:
增加
——于是赐封魏冉于穰地,后来又加封陶邑
D.以此时奸说秦昭王奸:
通“干”,请求
——他趁着这个机会请求劝说秦昭王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冉在昭王在位期间的功绩的一组是
①而逐武王后出之魏;②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③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④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⑤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⑥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④D.②④⑥
【答案】A
【解析】③⑤说的是白起;⑥是说魏冉获得的财富。
①而逐武王后出之魏;
——并且驱逐武王后到魏国
②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
——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图谋不轨的全部诛灭
③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说的是白起。
排除)
——斩敌二十四万人,俘虏了魏将公孙喜
④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
——占领了魏国的河内地区,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余座
⑤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说的是白起。
排除)
——派白起攻取了楚国的郢都,秦国设置了南郡
⑥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是说魏冉获得的财富。
排除)
——在当时穰侯私家的豪富,超过了国君之家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
C
解析:
C魏冉曾被赐封于穰地,后来又加封陶邑,称为穰侯。
穰侯受封的第四年,担任秦国将领进攻魏国。
在昭王在位期间,巍冉前后四次为相。
(前后三次为相。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秦王见赵请相魏冉之不急,且不听公。
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楼子。
译文:
秦王见赵国使者请求任用魏冉并不急切,将会不听从您的劝说。
您这么说了,如果事情不成功,您会得到楼缓的好感.(①相:
任用;②且:
将;③德:
施恩德,使之感激)
(2)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
译文:
秦昭王三十六年,当时相国穰侯与客卿灶商议,要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借以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
[①言客卿灶:
言(与)客卿灶——(与)客卿灶言(须把“省略”与“倒装”翻译出来);②以:
来;③广:
扩大,形容词作动词]
【译文】
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姓魏,名冉。
武王死后,他的弟弟们争相继承王位,只有魏冉有能力物色并拥立了昭王。
昭王即位后,便任命魏冉为将军,卫戍咸阳。
他曾经平定了季君公子的叛乱,并且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图谋不轨的全部诛灭,魏冉的声威一时震动秦国。
当时昭王年纪还轻,宣太后亲自主持朝政,让魏冉执掌大权。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去,秦国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
赵国人楼缓来秦国任相,这对赵国显然不利,于是赵国派仇液到秦国游说,请求让魏冉担任秦相。
仇液即将上路,他的门客宋公对仇液说:
“假如秦王不听从您的劝说,楼缓必定怨恨您。
您不如对楼缓说‘请为您打算,我劝说秦王任用魏冉为相将会有所保留。
’秦王见赵国使者请求任用魏冉并不急切,必感奇怪,将会不听从您的劝说。
您这么说了,如果事情不成功,秦王乃用楼缓为相,您会得到楼缓的好感;如果事情成功了,秦王任用魏冉为相,那么魏冉当然会感激您了。
于是,仇液听从了宋公的意见。
秦国果然免掉了楼缓,魏冉做了丞相。
秦昭王要诛杀吕礼,吕礼逃到齐国。
秦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用白起为将军,派他代替向寿领兵攻打韩国和魏国,在伊阙战败了它们,斩敌二十四万人,俘虏了魏将公孙喜。
公元前292年,又夺取了楚国的宛、叶两座城邑。
此后,魏冉托病免职,秦王任用客卿寿烛为丞相。
公元前291年,寿烛免职,又起用魏冉任丞相,于是赐封魏冉于穰地,后来又加封陶邑,称为穰侯。
穰侯受封的第四年,担任秦国将领进攻魏国。
魏国被迫献出河东方圆四百里的土地。
其后,又占领了魏国的河内地区,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余座。
秦昭王十九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
过了一个多月,吕礼又来到秦国,齐、秦两国国君取消了帝号仍旧称王。
魏冉再度任秦国丞相后,第六年上便免职了。
免职后二年,第三次出任秦国丞相。
在第四年时,派白起攻取了楚国的郢都,秦国设置了南郡。
于是赐封白起为武安君。
白起,是穰侯所举荐的将军,两人关系很好。
当时,穰侯私家的豪富,超过了国君之家。
秦昭王三十六年,当时相国穰侯与客卿灶商议,要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借以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
这时有个魏国人叫范睢自称张禄先生,讥笑穰侯竟然越过韩、魏等国去攻打齐国,他趁着这个机会请求劝说秦昭王。
昭王于是任用了范睢。
范睢向昭王阐明宣太后在朝廷内专制,穰侯在外事上专权,泾阳君、高陵君等人则过于奢侈,以致比国君之家富有。
这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就免掉穰侯的相国职务,责令泾阳君等人都一律迁出国都,到自己的封地去。
穰侯走出国都关卡时,载物坐人的车子有一千多辆。
穰侯死于陶邑,就葬在那里。
太史公说:
穰侯是秦昭王的亲舅舅。
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扩张领土,削弱诸侯,曾经称帝于天下,各国诸侯无不俯首称臣,这当是穰侯的功劳。
等到显贵至极豪富无比之时,一人说破,便屈居下位,权势被夺,忧愁而死,何况那些寄居异国的臣子呢!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张敷传
张敷字景胤,吴郡人,吴兴太守邵子也。
生而母没。
年数岁,问母所在,家人告以死生之分,敷虽童蒙,便有思慕之色。
年十许岁,求母遗物,而散施已尽,唯得一画扇,乃缄录之,每至感思,辄开笥流涕。
见从母,常悲感哽咽。
性整贵,风韵甚高,好读玄书,兼属文论,少有盛名。
高祖见而爱之,以为世子中军参军,数见接引。
永初初,迁秘书郎。
尝在省直,中书令傅亮贵宿权要,闻其好学,过候之,敷卧不即起,亮怪而去。
父邵为湘州,去官侍从。
太祖版为西中郎参军。
元嘉初,为员外散骑侍郎,秘书丞。
江夏王义恭镇江陵,以为抚军功曹,转记室参军。
时义恭就太租求一学义沙门,比沙门求见发遣,会敷赴假还江陵,太祖谓沙门曰:
“张敷应西当令相载。
”及敷辞,上谓曰:
“抚军须一意怀道人,卿可以后载之道中可得言晤。
”敷不奉旨,曰:
“臣性不耐杂。
”上甚不说。
迁正员郎。
中书舍人狄当、周赳并管要务,以敷同省名家,欲诣之。
赳曰:
“彼若不相容便不如不往。
讵可轻往邪”当曰:
“吾等并已员外郎矣,何忧不得共坐。
”敷先设二床,去壁三四尺,二客就席,既而呼左右曰:
“移我远客。
”赳等失色而去。
其自摽遇如此。
善持音仪,尽详缓之致,与人别,执手曰:
“念相闻。
”余响久之不绝。
张氏后进至今慕之,其源流起自敷也。
迁黄门侍郎,始兴王浚后军长史、司徒左长史。
未拜,父在吴兴亡,报以疾笃,敷奔省,自发都至吴兴成服,凡十余曰,始进水浆。
葬毕不进盐菜,遂毁瘠成疾。
世父茂度每止譬之,辄更感恸,绝而复续。
茂度曰:
“我冀譬汝有益,但更甚耳。
”自是不复往。
未期而卒,时年四十一。
琅邪颜延之书吊茂度曰:
“贤弟子少履贞规,长怀理要,清风素气,得之天然。
言面以来,便申忘年之好,比虽艰隔成阻而情问无睽。
薄莫之人,冀其方见慰说,岂谓中年,奄为长往,闻问悼心,有兼恒痛。
足下门教敦至,兼实家宝,一旦丧失,何可为怀?
”其见重如此。
世祖即位,诏曰:
“司徒故左长史张敷,贞心简立,幼树风规。
居哀毁灭,孝道淳至,宜在追甄,于以报美。
可追赠侍中。
”于是改其所居称为孝张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缄录之缄:
封存
B.会敷赴假还江陵会:
恰逢
C.以敷同省名家欲诣之诣:
旨意
D.我冀譬汝有益冀:
希望
【答案】C
【解析】
A.乃缄录之(于是将扇子封存起来)缄:
封存
B.会敷赴假还江陵(恰逢张敷放假完毕回江陵)会:
恰逢
C.以敷同省名家,欲诣之(因为张敷是同省署的名门子弟,打算去量去拜访他)诣:
旨意(诣:
拜访)
D.我冀譬汝有益(我希望开解你,对你有好处)冀:
希望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敷“孝道淳至”的一组是
①敷不奉旨,曰:
“臣性不耐杂。
”②报以疾笃,敷奔省③凡十余曰,始进水浆④葬毕不进盐菜,遂毁瘠成疾⑤辄更感恸,绝而复续⑥长怀理要,清风素气,得之天然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
【答案】C
【解析】①是写张敷不奉皇上的旨意;⑥是别人对张敷品行的评价。
孝道淳至:
孝道淳厚已极
①敷不奉旨,曰:
“臣性不耐杂”(写张敷不奉皇上的旨意。
排除)
——张敷拒不受旨,说:
“臣天性不能忍受杂人”
②报以疾笃,敷奔省
——来报说是病危,张敷急忙前往探望
③凡十余曰,始进水浆
——共有十多天,才开始饮食汤水
④葬毕不进盐菜,遂毁瘠成疾
——父亲尙、葬毕,不吃加盐的菜肴,于是哀伤过度,消瘦成疾。
⑤辄更感恸,绝而复续
——就更加引起他悲哀恸哭,哭得声断气绝后,接着有哭
⑥长怀理要,清风素气,得之天然(别人对张敷品行的评价。
排除)
——成人后懂得事理的精要。
他那清雅气质,是天然形成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敷从小就懂得孝道,虽然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母亲,但却非常想念她。
每当思念时就拿出来收藏的母亲的遗物来看看。
B.张敷任性情做事,当皇上让他带一位僧人去见江夏王时,他以难以忍受闲杂人为由,拒绝了皇上的要求,使得皇上很不高兴。
C.张敷虽不慕权贵,但当同官阶的狄当、周赳拜访自己时,却能以礼相待;只是在接待的最后自己有事先离开了。
D.父亲死后,张敷悲伤万分,当伯父劝他时,他悲伤得就更加厉害了。
由于他优良的品行。
使得琅邪的颜延之和他结成了忘年交。
【答案】C
【解析】C“在接待的最后自己有事先离开了”表述错误,是他让下人把自己的椅子搬离客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中书令傅亮贵宿权要,闻其好学,过候之,敷卧不即起,亮怪而去。
翻译:
中书令傅亮长期显贵位居权要,听说他很好学,特地去拜望他,张敷却卧在床上不起来,傅亮生气地离去了。
(2)彼若不相容便不如不往。
讵可轻往邪
翻译:
他如果不接待我们,还不如不去。
怎么可以轻率前往呢?
(3)言面以来,便申忘年之好,比虽艰隔成阻而情问无睽
翻译:
自从我与他会面言谈以来,便结下忘年之交,近年虽然因路途遥隔,但是彼此问候没有什么不顺。
【译文】张敷,字景胤。
是吴郡人氏。
他是吴兴太守张邵的儿子。
生下来母亲就死了。
当他长到几岁时,有一天问他的母亲在哪里,家里人跟他说他母亲死了,并跟他解释说什么是生和死,张敷虽然是小孩子,但是他就表现出思念他的母亲的模样。
到了十几岁时,寻求母亲的遗物,都已施送散失,只得到一把扇子,于是将扇子封藏。
每到感伤思念时,就打开盒子对着扇子流泪。
看到姨母,就悲伤抽泣。
他的性情很像一个正宗的贵族,很有风韵,他很喜好读庄老类的著作,又很擅长写议论文,年少的时候就很有名气。
宋高祖看到他,一见投缘,任命他为世子中军参军,次受到接见提拔。
永初初年,被提拔为秘书郎。
他曾在省中值宿,中书令傅亮长期显贵,位居权要,听说他很好学,特地去拜望他,张敷却卧在床上不起来,傅亮生气地离去了。
他的父亲张邵去湘州,他弃官跟随父亲一起去。
宋太祖因而任命他为西中郎参军。
元嘉(年号)初年,他当上员外散骑侍郎,兼任秘书丞。
江夏王(爵号)义恭镇守江陵时,任命他为抚军功曹,后来转任记室参军。
当时义恭跟随太祖选拔一个优秀的和尚,等到找到那个和尚准备派遣时,恰逢张敷放假完毕回江陵,太祖跟那个和尚说:
“张敷正要去西边,我命令他载你去。
”等到张敷辞行时,皇上跟他说:
“抚军将军需要一位有道行的僧人,你可以让他住在后舱,一路上也有人说话。
”张敷却不领旨,拒绝说:
“我不喜欢跟烦杂的人一起走。
”皇上很不高兴。
后来张敷升迁为正员郎。
中书舍人狄当、周赳一同掌管机要事务因为张敷是同在中书省任职的名门世族,两人商量去拜访他。
周赳说:
“如果我们去拜访,他却叫我们吃闭门羹,还不如不去呢。
怎么可以轻易就去拜访他呢?
”狄当说:
“我们已经都是员外郎了,何必担心不能同坐。
”张敷先设两张坐榻,离开墙壁三四尺,当狄当、周赳两位客人就座时,张敷唤仆人说;“移开我的坐席,远离来客。
”周赳等人变了脸色离去。
他就是这样地自我标榜。
他还很擅长音乐礼仪,能够懂得音节的轻重快慢变化。
与人道别时,握手说;“盼你常来信。
”余响久久不断。
张家的后人都羡慕仿效,其源就是出自张敷。
张敷升任黄门侍郎、始兴王刘濬后将军司徒左长史。
未及拜授父亲在吴兴亡故,服丧后共有十多天,他才喝一些水,丧葬事办完,他仍然不吃有盐的菜,于是伤损瘦瘠而得病。
伯父张茂度每次晓论劝止,张敷就更为悲痛,哭得死去活来。
张茂度说:
“我本想劝你节哀,可是你更加悲痛。
”从此不再去劝他。
不到一年,张敷就死了。
时年四十一岁。
琅琊颜延之写信给张茂度,哀悼张敷说:
“贤侄少年时遵循正道,成人后懂得事理的精要。
他那清雅气质,是天然形成的。
自从我与他会面言谈以来,便结下忘年之交,近年虽然因路途遥隔。
但是彼此经常通讯问候。
我这个垂暮之人,希望再见他,从而得到宽慰愉快,岂料他尚在中年就溘年长逝。
得到噩耗,我内心的悲悼之情,比对一般人加倍伤痛。
您家教敦厚周全,张敷更是一家之宝,一旦丧失,又能以什么排遣心怀。
”他被敬重到如此程度。
世祖即位,下诏说:
“已故司徒左长史张敷,存心贞正,立身简朴,自幼便对树立良好风范。
因误伤过度而去世,孝道淳厚已极,应该追加表彰,用以回报美德。
可以被追赠侍中。
”于是将他的居地改名为孝张里。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
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
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
襄子谓张孟谈曰:
“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
”张孟谈曰:
“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
“臣闻之,唇亡而齿寒。
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
赵亡则君为之次矣。
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二君曰:
“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张孟谈曰:
“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
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张孟谈乃报襄子。
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
智伯军救水而乱。
朝、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
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
群臣请曰:
“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而赫为赏首,何也?
”襄子曰:
“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
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故君子曰: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淮南子·人间训》)
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盂谈阴谋,与之期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入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⑤D.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是群臣为张孟谈请功时说的话,侧面间接反映了他的胆识谋略。
排除)
——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张孟谈请求前往作说客,是他胆识谋略的直接表现)
——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见魏、韩二家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是他游说韩魏二君的说词,晓之以利害,是能说服韩魏二君的关键,胆识谋略的表现)
——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家头上了。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是赵襄子的行为。
排除)
——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
⑤二君乃与张盂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的胆识谋略保证了谈判成功)
——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入(是作者引《老子》的话,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
排除)
——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反映了为人应该“行义之隆”的一项是( )
①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②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
③唯赫不失君臣之礼
④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
⑤义者,人之大本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②④⑥B.①③⑤C.①④⑤D.②③⑥
【答案】B。
【解析】
“行义之隆”:
尊崇大义高尚
①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国家面临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
②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写智伯骄横薄情,与“行义之隆”无关)
——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
③唯赫不失君臣之礼
——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
④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写赵襄子的狠毒手段,与“行义之隆”无关)
——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
⑤义者,人之大本也
——“义”才是做人的根本。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写好的语言和行为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超越他人
与“行义之隆”无关)
——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下缘木而处缘:
沿着
B.无为贵智士贵:
尊重
C.不如行义之隆隆:
高尚
D.美行可以加人加:
超过
【答案】A。
缘:
攀援,在这里可译为“爬上”
【解析】
A.城下缘木而处(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缘:
爬上)
B.无为贵智士(不用尊重有智谋的人了贵:
尊重)
C.不如行义之隆(不如尊崇大义高尚隆:
高尚)
D.美行可以加人(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过众人加:
超过)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B.①君其图之。
②吾其还也。
C.①吾是以先之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D.①赵亡则君为之次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答案】B
【解析】
A.①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而”字,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到现在如果不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位头上了
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百姓不能自足却可以治理的事,从古代到现在,不曾听说过
B.①君其图之。
(“其”为语气副词,译为“还是”)
——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
②吾其还也。
(“其”为语气副词,译为“还是”)
——我们还是回去吧!
C.①吾是以先之(“以”字,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我(因为这)首先奖赏他
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以”字,表示目的,相当于“来”)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美景
D.①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则”字,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那么……”)
——如果赵国灭亡那么大王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字,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5.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
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首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
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
赵襄子解释说,作战的功劳比不上“行义之隆”。
【答案】B。
【解析】先晓以利害,再打消顾虑。
“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也与文意不符。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
君其图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与解析】
(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2)译文:
国家面临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
【①存:
使……保存。
②安:
使……安定。
③贵:
尊重】
(2).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译文:
即使有战胜敌人保存自己的功劳,也不如尊崇大义高尚。
【①虽:
即使。
②行:
尊崇。
③隆:
高尚】
(3).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
君其图之。
译文:
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
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
【①相成:
互相成全。
②相死:
生死与共。
③其:
还是】
【译文】
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家,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
(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
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
“(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
”张孟谈说:
“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促使,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
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二家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
”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君王,劝说道:
“我听说:
唇亡齿寒。
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家来攻伐我们赵家,赵家就要灭亡了。
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