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二模历史试题.docx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二模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二模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二模历史试题
上海市松江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二模)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商朝历史成为“信史”得益于
A.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
B.甲骨卜辞与姜寨遗址的印证
C.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
D.《史记》记载与神话传说的印证
2.秦王扫六合,建立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时间在下列年代尺的哪一位置?
A.A
B.B
C.C
D.D
3.汉代大儒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系统提出
A.敬天保民
B.推恩令
C.民贵君轻
D.天人感应
4.中华民族的不断壮大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
北朝时期为此做出杰出贡献的是
A.孔子
B.诸葛亮
C.孝文帝
D.唐太宗
5.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的朝代是
A.秦
B.汉
C.唐
D.宋
6.下列元朝政治结构图中,“?
”处的中央机构应为
A.政事堂
B.内阁
C.军机处
D.宣政院
7.主张“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提出“史德”的是
A.司马迁
B.刘知几
C.章学诚
D.梁启超
8.“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西方向全球扩张的起点是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宗教改革
D.英国革命
9.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是
A.狄德罗
B.卢梭
C.伏尔泰
D.康德
10.确立美国中央与地方分权的联邦体制的法律依据是
A.《独立宣言》
B.《合众国宪法》
C.《邦联条例》
D.《宅地法》
11.170年前诞生的一部阐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并探索其斗争结局的伟大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人权宣言》
C.《论法的精神》
D.《百科全书》
12.“不如脱离其行伍(东亚),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
”该言论是哪国的近代化指导思想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俄国
1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下列那一重要现象?
A.手工工场建立
B.城市化进程开始
C.垄断组织产生
D.国家调控经济
14.胡适称赞“严复是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严复所介绍的近世思想中影响最大的是
A.中体西用
B.进化论
C.三民主义
D.马克思主义
15.与下图中的学堂创办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16.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中国革命的航船从这里扬帆起航,这一历史事件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遵义会议
17.以下某知识结构图中的“?
”应填入
A.萨拉热窝事件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慕尼黑协定
D.冷战
18.1955年4月,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的是
A.孙中山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
19.下列宣传画中,反映“大跃进”的是
A.
B.
C.
D.
20.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实事求是
B.改革开放
C.民主集中制
D.解放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
21.秦汉以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不仅吸收外域文化、而且还反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形成“输入——吸收——输出”的文化流动模式。
某学校就此专题制作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展板》。
(1)根据提示,完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展板》
(2)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所根据的材料。
展板所选用的材料中,对研究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来说,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填写字母,
22.要探究“联合国”,首先需要收集、辨析史料。
(1)就研究联合国的成立而言,以上三则材料哪些是直接证据,哪些是间接证据?
(填写字母)。
(2)有人认为“联合国制度是如何在吸取国联教训基础上建立的”。
你是否同意此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3)联合国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一环,从“合作与对抗”角度谈谈你对二战后国际秩序变动的看法
23.地方自治为民国之础石
1916年7月17日,孙中山在上海张园发表政见演说,载于翌日上海《民国日报》第三版。
以下是该演说的部分摘录:
(1)材料中提到的“法兰西人民之血战“和”美利坚血战七年“分别指的是什么重大事件?
(2)结合材料,归纳孙中山的主要政治思想。
(3)你如何理解当时孙中山的这一演说?
参考答案
1.A
【解析】
所谓的“信史”就是较为翔实可信的史书,商朝的历史之所以详尽可靠是因为当时已经有文字记载,留下来的文献、甲骨文等都可以进行印证,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过于局限,只涉及到一部分;C选项错误,二里头遗址是夏朝的遗址;D选项错误,《史记》并不是当代人记载的历史。
2.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是在公元前221年,因此符合要求的是C选项。
A选项是商朝建立的时间;B选项是春秋时期出现的时间;D选项是西汉建立的时间。
点睛:
本题考查的就是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所建立的时间。
所以要求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符合要求的一项,把各个时间点的历史大事分析出来即可。
3.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大儒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学说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这是西周时期所采取的基本治国方针;B选项是主父偃的建议;C选项是孟子的观点。
4.C
【解析】
材料中提到的是民族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有关民族融合问题的历史事件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是先秦时期的历史人物;B选项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D选项是唐朝的皇帝。
点睛:
解答本题主要抓住的就是材料给出的时间:
北魏。
从时间角度入手分析这几位历史人物的生活年代,只要不是北魏时期就可以排除,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5.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重文轻武”的时代主要是宋朝,这主要是吸收五代十国的教训,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秦朝重视军事;B选项汉朝并没有重文轻武,而是文武并重;C选项唐朝也没有“重文轻武”的内容。
6.D
【解析】
从材料来看,这一机构是元朝的机构,此外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能是统领宗教事务,管辖西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的机构是宣政院,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政事堂是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B选项内阁是明朝才开始建立的;C选项军机处是清朝的机构。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就是时间。
从材料来看,这一机构的建立是在元朝,由此就可以根据时间先进行判断,只要不是元朝的机构就可以排除,由此就可以选出正确的选项。
7.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张“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的是清代杰出史学家和思想家章学诚,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司马迁没有提出这一观点;B、D选项同样没有此类的观点,故排除。
8.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方向全球扩张的起点就是新航路的开辟,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文艺复兴主要是文化层面的复兴,没有涉及到世界化;C选项宗教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宗教问题;D选项主要是政治层面的,并不是对外方面的。
9.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中被称为“百科全书派”的是狄德罗,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卢梭主张天赋人权;C选项伏尔泰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D选项康德是哲学方面有所建树。
10.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确立美国联邦制的法律是《合众国宪法》,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独立宣言》所处时期美国还没有摆脱英国殖民者的束缚;C选项是邦联制下的法令;D选项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法令。
11.A
【解析】
从“170年前”这一信息可以大致推算出这部著作是在18世纪30年代左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部著作是《共产党宣言》,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法令,没有涉及无产阶级;C选项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作品;D选项是狄德罗的著作。
12.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不如脱离其行伍(东亚)”。
A选项美国位于的是美洲大陆;B选项德国位于的是欧洲大陆;C选项符合条件,属于东亚的国家;D选项俄国处于的是亚欧大陆,也不是东亚的国家。
13.C
【解析】
A选项错误,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B选项说法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后城市化进程已经开始;C选项说法正确,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D选项错误,国家调控经济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才出现。
14.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的思想中对近世影响最大的是他所翻译的进化论,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是洋务派的主要思想;C选项错误,这是孙中山所提出来的;D选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在此之后传入中国。
15.B
【详解】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依据材料中“1862”、“1863”、“1866”、“1880”、“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19世纪60至90年代的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的洋务运动。
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维新变法发生在1898年,学习的是西方的制度,与材料时间及内容不符;C选项错误,清末新政发生于1901-1911年,与材料时间及内容不符;D选项错误,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与材料时间及内容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6.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的浙江嘉兴游船上召开的是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中共二大在上海英租界召开;C选项中共三大是在广州恤孤院后街召开;D选项遵义会议召开的地点是遵义。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地点问题。
材料中给出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在浙江嘉兴的游船上,我们根据所学知识把每一个选项中的召开地点列出,一一比对,就可以得出正确的选项。
17.D
【解析】
从材料给出的“北约”、“华约”以及马歇尔计划等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历史事件是冷战,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是与一战有关;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关键词是与二战之后有关的;C选项慕尼黑协定是二战过程中的一项措施。
18.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中代表中国代表团的人物是周恩来总理,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错误,孙中山在此时已经去世;B选项错误,毛泽东并没有管理外交事务;D选项错误,邓小平当时没有参加万隆会议。
19.B
【解析】
A选项错误,从A选项上的小字可以看出主要是与土地改革有关的内容;B选项中玉米离奇的大,这与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有关,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错误,这是文革时期的宣传画;D选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
20.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之前召开了真理问题的大讨论,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是确立的基本国策;C选项针对的是民主问题,并不是思想路线的核心;D选项并不是核心的内容。
21.
(1)
(1)张骞
(2)佛教
(3)长安
(4)泉州
(5)徐光启
(6)传教士
(2)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BCDF
【解析】
(1)第一小题考查的都是有关丝绸之路的问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概括;第二部分主要涉及到的是两宋时期的文化部分,需要结合文化史部分来分析;第三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内容,涉及到科技部分。
(2)所谓的“实物史料”主要指的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虽然多为片断性的,因此符合条件的是BCDF。
22.
(1)直接证据:
B、C选项;间接证据:
A选项。
(2)同意,国联是一战后“凡尔赛体系”下强权政治的产物,自身力量不足,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无法有效解决国际争端,最终未能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联合国是同盟国在二战后期经协商筹备,战后作为“雅尔塔体系”的重要内容而形成的,以“和平、友好、合作、协调”为宗旨,具有有效的调解国际争端的权力。
(3)二战打破了原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了以“合作-对抗”为特征的新型世界格局。
政治上,战胜国围绕战后世界安排问题“合作”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强调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处合作,例如成立联合国,共同协调解决国际争端等。
但是它沿用的强权政治惯例,又造成了美苏两极争霸的冷战格局,大大加深了国际冲突;
经济上,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各国并最终合作形成战后世界经济三大支柱。
但是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崛起,以及莫洛托夫计划与马歇尔计划的抗衡,加剧了经济领域的对抗。
随着雅尔塔体制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战后世界格局在“合作-对抗”中,由两极走向多极。
【解析】
(1)所谓的直接证据主要针对的是当时留下来的实时记录,间接证据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宣传部分、非实时部分的内容和报道,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证据:
B、C选项;间接证据:
A选项。
(2)从材料叙述来看,联合国在很大部分都吸收了国际联盟的内容,从这一角度来看,联合国制度是在吸取国联教训基础上建立的,因此我们可以围绕着这一点来进行展开,具体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来谈,并结合所学具体史实来分析,这样更加完整。
(3)注意材料强调的角度是“合作与对抗”,因此我们既要讨论“合作”的部分,也要涉及到“对抗”的部分。
我们可以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具体史实,总结这种“合作与对抗”的最终走向,由此进行系统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23.
(1)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2)以中西筑屋之差异表明自己的政治建设既要注重最后目标但更要立足于基础,关注民众。
民国建立的两种类型,即直接民主制的自然进化和人民之斗争的人为建设,美国是二者兼有,建国是人为,但国民自治为自然进化。
中国应在地方自治的基础上选出代表,建立直接民权。
(3)孙中山演说所呈现出来的政治理想是屡受挫折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分析20世纪初特定的中外形势、谋求救国救民新方案的产物,但很显然不是解救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理想方案。
孙中山的演说表明了他以世界为视野,对中国建立“地方自治基础之上的直接民权”这一政治理想的期待。
【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谓的“法兰西人民之血战”指的就是法国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所谓的“美利坚血战七年”指的就是美国的独立战争。
注意答案中要求要对分析过程有一定的解释,不能直接给出答案。
(2)从材料来看,孙中山的政治观点涉及到了很多,我们可以围绕着内容一点一点的分析。
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来结合“三民主义”来进行分析,对应着材料的叙述进行整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3)本题是一道比较开放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整理工作进行分析,主要评分点在于“观点、史实、论述、组织”,我们要根据材料内容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其次就是分析出相关的史实,做到史论结合。
最后还是要进行系统的树立,得出相关的结论。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