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专题15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学案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0578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专题15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学案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专题15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学案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专题15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学案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专题15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学案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专题15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学案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专题15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学案解析版.docx

《高中地理专题15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学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专题15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学案解析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专题15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学案解析版.docx

高中地理专题15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学案解析版

第5节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1.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3.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一、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

1.公转特征

(1)方向:

自西向东。

(2)周期(一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

公转位置

时间

公转速度

A点

近日点

1月初

最快

B点

远日点

7月初

最慢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2)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要点讲解】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及其影响

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

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

如图: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影响

(1)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在南北纬23°26′之间。

(2)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2.变化规律

时间

变化特点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图1代表日期是6月22日前后,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图2代表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

春、秋分日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如图3所示)

【要点讲解】

1.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

①对称规律:

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②递增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另一半球为冬半年,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的范围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③变幅规律: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④极昼、极夜规律: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四周出现极昼(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极四周出现极昼(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直射赤道时,全球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发生。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南、北极圈上,一年中只有一天极昼(极夜),南、北极点各约有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主要是因为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附近,角速度、线速度较大,公转需时间较少,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夜,南极地区极昼;而在北半球夏半年时,公转速度较慢,运行时间较长,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昼,南极地区极夜。

(2)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以上可概括为: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则该半球处于夏半年,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移,则北半球(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实际的昼长比理论昼长要长。

2.昼夜长短的计算与判断

(1)根据昼(夜)弧的长度计算

昼长=

,夜长=

(2)根据日出、日落地方时计算

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24-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2

(3)昼夜长短的判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相等。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例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

③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

三、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1.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2)冬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

(3)春秋分:

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2.季节变化

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春、秋分

赤道

特别提示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当地地方时12:

00的太阳高度,即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2)能够指示“正午”的信息很多,如一地的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当地地方时为12:

00、太阳位于一天中最南或最北(极夜地区除外)、物影最短时的太阳高度等。

【要点讲解】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①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地球上,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直射点所在纬度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

(2)季节变化规律:

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

其数值具有“来增去减”的特点,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如下图所示:

各纬度变化具体如下:

地区

最大值

最小值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一次最大值(6月22日前后)

一次最小值(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一次最大值(12月22日前后)

一次最小值(6月22日前后)

南北回归线之间(除赤道外)

两次最大(太阳直射时最大)

一次最小(南半球出现在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

赤道

两次最大(3月21日前后和9月23日前后)

两次最小(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特别提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ΔH=23°26′+Φ(Φ为当地纬度);在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恒为46°52′;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从46°52′逐渐降低至23°26′。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4)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

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5)确定楼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以我国为例,见下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

L=hcotH。

(6)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成直角。

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如下图)。

四、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的形成

(1)成因:

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天文意义上的四季

①夏季:

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

②冬季:

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③春季和秋季:

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2.五带的划分

五带

范围

特征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一年中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区域

南北温带

热带与寒带之间

四季更替明显

寒带

南北极圈之内

地球最寒冷的区域

【要点讲解】

1.地球运动中关于季节判断的依据

北半球冬季(1月)

北半球夏季(7月)

地球公转规律

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

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

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南半球,向赤道方向移动

太阳直射北半球,向赤道方向移动

昼夜长短变化

12月22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6月22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正午太阳高度

12月22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

6月22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

太阳升落方位

东南升西南落(极昼区域除外)

东北升西北落(极昼区域除外)

日出、日落时间

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晚于6点,日落时间早于18点

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早于6点,日落时间晚于18点

2.其他判断季节的依据

判断季节的依据,除地球运动相关规律外,还有气温和气压、季风、天气和气候、洋流和水文特征、山地植被和雪线变化、农事活动和极地考察等。

五、光照图中基础图的判读与变式图突破

(一)两类基础图

光照图中侧视图和俯视图是判断其他各类光照图的基础图示,熟练基础图的判断方法是判读其他变式图的前提。

下面以极地俯视图为例说明光照图的综合判读内容:

(二)突破变式图的关键在于“图图转化”

光照图的变式图类型多样,如斜侧(俯)视图、矩形图和局部图等。

任何变式图,都可以根据其特征转化为基本图示。

例如下面展示的局部图向矩形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的转化。

(三)光照图判读中的“五个关键”

抓住重要的点、线、面、角和方向是判读光照图的关键。

1.光照图判读中的点

(1)太阳直射点

①位于南北回归线上或南北回归线之间,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

②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点的纬度互余。

③所在经线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

从太阳直射点向四周依次递减;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3)晨昏线和纬线圈的切点

所在纬线纬度是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在经线圈中一条是太阳直射经线(昼半球中央经线)、另一条是0时或24时经线(夜半球中央经线)。

(4)极点

无东西方向,只有南北方向;无地方时,无明显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大致每年3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

只在每年春分日和秋分日,晨昏线经过极点,与某一经线圈重合。

2.光照图判读中的线

(1)晨昏线

①沿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到昼的界线为晨线,昏线则相反。

②晨昏圈是地球表面的大圆,晨昏面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始终平分赤道。

③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就是交点所在地的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就是交点所在地的日落时刻。

④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2)日期分界线

界线:

0时或24时所在经线和180°经线(理论上);沿地球自转方向,0时所在经线向东至180°为今天,向西至180°为昨天。

(3)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W以东为东半球,其西侧为西半球;160°E以东为西半球,其西侧为东半球。

3.光照图判读中的面——南北极圈内极昼和极夜的范围

越向北,昼越长,则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反之,北半球处于冬半年;北极圈出现极昼的时间为6月22日前后;出现极夜的时间为12月22日前后。

只在每年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南、北极点周围无极昼、极夜现象。

南、北极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是相反的。

4.光照图判读中的角——晨昏圈和地轴夹角

晨昏圈和地轴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变化范围为0°~23°26′。

5.光照图判读中的方向——地球自转方向

东经度增大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反之,顺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数变大为东经度,经度数变小为西经度。

高频考点一 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3题。

1.如图所示,甲、乙、丙、丁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的四等分点,地球从甲处开始绕日公转一周,途中用时最少的是(  )

A.甲—乙段   B.乙—丙段

C.丙—丁段D.丁—甲段

2.当地球位于图示位置时,太阳直射点所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

A.北半球,向北移动B.北半球,向南移动

C.南半球,向北移动D.南半球,向南移动

3.当地球公转经过乙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北方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B.正是到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

C.正是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季节

D.北极点附近极昼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

【答案】1.D 2.C 3.D 

【解析】第1题,地球公转在近日点附近速度最快,在远日点附近速度最慢,故丁—甲段用时最少,乙—丙段用时最多。

第2题,地球公转至图示位置时位于1月初以后、春分日之前,太阳直射南半球,向北移动。

第3题,地球公转经过乙处时,我国处于春分日之后的春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扩大;南极考察最佳季节为北半球冬季;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季节为北半球秋季。

【知识拓展】

(1)地轴总是与赤道平面垂直,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与黄赤交角二者互余。

(2)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度数。

(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但春分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秋分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

(4)南、北回归线太阳每年各直射一次,回归线之间的地点,太阳每年都直射两次。

【变式探究】下图甲、乙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一分点和一至点。

读图,回答2~3题。

2.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北移动

B.此时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

C.此时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90°

D.此时黄赤交角变为0°

3.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的纬度数(  )

A.等于23.5°B.小于23.5°

C.大于23.5°D.等于46.5°

【解析】第2题,由图示知,地球公转到乙位置时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夜,为北半球的冬至;根据地球绕日公转方向可知,甲位置时,北半球为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

第3题,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至南回归线,移动过的纬度数为23.5°。

【答案】2.B 3.A

高频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2019年江苏卷)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2118米,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

表1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

据此回答1~2题。

日期

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

7:

32

17:

08

6:

31

18:

15

4:

45

19:

39

7:

22

16:

49

1.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一游客于7月某日去雾灵山旅游,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答案】1.B2.B

【解析】考查地球运动相关知识。

昼夜长短变化以及日出日落方向的变化。

难度较小。

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昼夜等分,昼长为12个小时,当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时候,地球上的点昼长应当接近12个小时,因此可以计算四个日期的昼长时间,最接近12小时的即为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日期。

①昼长为9小时36分,②昼长为11小时44分,③昼长为14小时54分,④昼长为9小时27分,因此正确答案选B。

2.雾灵山位于北半球,七月份是北半球夏季,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排除C、D。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大于12个小时,因此正确答案选B,本题容易错选A,注意昼长大于12个小时,在该图当中,太阳在正午的时候一定要越过地球的中心点,即位于中心点偏南方向。

【方法技巧】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

(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弧度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日落的地方时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①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②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3)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根据昼夜长短纬度对称分布特点,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以求对称纬度的昼长(夜长)。

(2018·课标卷Ⅰ)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题。

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

A.6:

00出发,左侧靠窗  B.8:

00出发,右侧靠窗

C.10:

00出发,左侧靠窗D.12:

00出发,右侧靠窗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知识和读图能力。

从重庆到遵义是向南行驶,由遵义到毕节是向西偏南行驶;由图中各路段的里程和限速可以推知这一行程的总时间约为5小时,为免受阳光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应坐在背光一侧靠窗座位。

上午8:

00出发,在到遵义之前太阳位于偏东方向,背光一侧应是右侧座位;到遵义后太阳位于偏南方向,右侧座位同样是背光,B项正确;上午左侧靠窗是迎光一侧,A、C项错误;12:

00以后,太阳位于偏西方向,这时出发右侧座位迎光,D项错误。

高频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2018·江苏单科)下图为“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  )

A.春分B.夏至

C.秋分D.冬至

【答案】D

【解析】线①与其他两条太阳视运动轨迹相比,位置偏南,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从而推出线①出现的节气为冬至。

【变式探究】(2016·高考江苏卷)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

下图为华北某低碳社区(40°N)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仅考虑阳光与风两种因素,树种与房屋组合最好的设计是(  )

A.①B.②

C.③D.④

6.为保证冬季太阳能最佳利用效果,图中热水器安装角度合理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5题,根据华北地区太阳能热水器在屋顶朝南安装的位置特点可推断,四幅图的右侧均为南方。

房屋门前(南侧)为了保证夏季有树荫,冬季有较好的阳光,宜选择落叶阔叶树;房屋后面(北侧)需要防冬季风的侵袭,宜选择冬季枝叶茂密的常绿针叶树。

第6题,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华北地区处于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先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某地的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与该地在同一半球时取正值,不同半球时取负值),计算得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90°-|40°+23.5°|=26.5°,然后算出其余角为63.5°,就是热水器最佳安装角度。

【答案】5.C 6.D

【变式探究】(2016·高考北京卷)2016年8月21~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将在北京举办。

往届大会曾在华盛顿、首尔等地举办。

读图,回答第1题。

1.本届大会期间,北京(  )

A.适逢中国农历处暑节气

B.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

C.比首尔正午太阳高度大

D.比华盛顿日出时间晚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会议举行时北半球为夏季。

北京八达岭长城红叶出现在秋季;和北京相比,首尔的纬度较低,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可知,此时段首尔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北京大;此时段北京的昼长比华盛顿长,故日出的时刻早于华盛顿。

故排除B、C、D三个选项。

处暑在秋分之前,且与秋分中间隔一个白露,故处暑与秋分时间相差约1个月,A项正确。

高频考点四 四季更替和五带

(2017·课标卷Ⅲ)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

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

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

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

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1~2题。

1.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D.甲丙乙丁

2.当天可能是(  )

A.4月28日B.6月28日

C.9月2日D.11月2日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地球运动及四季。

据丁发的信息可知丁位于北极地区且北半球昼短夜长,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甲所在地即将迎来夏天,应位于南半球;乙所在地冬季临近,应该是北半球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丙所在地秋季临近,说明纬度比乙所在地低,B项正确。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A、B项错误;北温带地区冬季临近,C项错误,D项正确。

【变式探究】下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季节分配自上而下依次对应(  )

A.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

B.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

C.广州、武汉、哈尔滨、北京

D.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

2.下列关于季节更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纬度地区季节更替不明显

B.中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C.高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D.季节更替取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自上而下最上面的城市夏季最长,春秋季相连,为纬度最低、热量条件最好的广州;第二个城市春秋季较短,冬季较长,故其为纬度比哈尔滨稍低的北京;第三个城市冬季漫长,夏季短促,为纬度最高的哈尔滨;第四个城市夏季较长,冬季较短,因此其纬度也较低,是武汉。

第2题,高纬度地区全年正午太阳高度都较小,因此冬季漫长、夏季短促,季节更替不明显;低纬度地区全年正午太阳高度都较大,因此夏季漫长而冬季较短或无冬季,季节更替不明显;只有中纬度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大,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也大,故四季更替最为明显。

【变式探究】小明随爸爸一道去北京游玩,游玩期间他观看了天安门升旗仪式。

右图示意升旗时的时钟读数(北京时间)。

据此回答3~4题。

3.此时(  )

A.成都昼短夜长

B.开普敦附近海面风高浪急

C.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D.小明一家人还可以到附近湖面滑冰

4.若黄赤交角变小,则此季节,北京大气上界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理论上比往年同季节(  )

A.难以确定B.变多C.不变D.变少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从钟面上的指针可以看出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为6时,根据天安门升旗要求(与日同升),推知此时北京当地正值日出,因此北京当地(116°E)日出早于6时,此时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南半球处于冬半年。

第4题,若黄赤交角变小,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变慢,在此季节太阳直射点偏南,北京的太阳高度比往年同期偏小,大气上界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理论上比往年同季节变少。

(2019年江苏卷)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2118米,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

表1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

据此回答1~2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