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专家与一线教师就沪科版物理教材的相关讨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0146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专家与一线教师就沪科版物理教材的相关讨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新课标专家与一线教师就沪科版物理教材的相关讨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新课标专家与一线教师就沪科版物理教材的相关讨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新课标专家与一线教师就沪科版物理教材的相关讨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新课标专家与一线教师就沪科版物理教材的相关讨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专家与一线教师就沪科版物理教材的相关讨论.docx

《新课标专家与一线教师就沪科版物理教材的相关讨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专家与一线教师就沪科版物理教材的相关讨论.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专家与一线教师就沪科版物理教材的相关讨论.docx

新课标专家与一线教师就沪科版物理教材的相关讨论

新课标专家与一线教师就沪科版物理教材的相关讨论

2010-10-20

☆备注:

为深入了解中学物理课标及教材使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2007年10月下旬『中国物理课程网』与安徽芜湖市教科所物理室联合策划组织了一次专题网络教学研讨。

为使研讨更有针对性,『中国物理课程网』特别邀请了安徽芜湖中学物理教师参与。

坐客专家为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课标组组长廖伯琴教授和课标组核心成员赵保钢教授以及山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严文法博士。

研讨主题:

中学物理课标及教材使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讨论

研讨时间:

2007年10月27号晚7∶30~9∶30

在线专家:

廖伯琴教授、赵保钢教授、严文法博士

特邀嘉宾:

安徽芜湖市教科所物理教研员李文波

问题一:

钱志军:

我想提出一个关于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的问题:

在教学中有时我们提出问题后,下面什么反映都没有,一想干脆还是自己来吧。

这样我们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怎能提高?

问题的意识都没有,哪有问题可以提出!

我想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及讨论:

廖伯琴:

首先您能在教学中尝试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这就是敢于创新的表现,值得学习,因为这是一个理念问题。

更进一层便是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这只能循循善诱,逐步发展。

学生们提不出问题,这说明进行探究式教学更有必要,不过,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非一早一夕之事,开始需要引导,逐步才能给予较大的自由空间。

其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提问的,不是没有提问能力,他们可能在课堂上还不太习惯提问,这需要我们引导,需要教学前进行深入的教学设计。

沪科物理:

1、根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1.1、借助生活、自然现象提出问题。

例如为什么在家用电路中,傍晚时分在用电高峰,灯光较暗,深夜偶一开灯,灯光却很刺眼?

太阳的质量是如何测量的?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如何测量的?

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最早是如何测量的?

飞机为何怕小鸟?

为了扑灭发生在六层楼的火灾,高压水枪的功率应该多大?

帆船如何逆风行驶?

1.2、借助物理实验提出问题。

例如在托里拆利实验教学前,学生自己可在教师的诱导下,对实验的原理、实验器材进行研究,有很多学生就可主动提出以下问题:

①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②这个实验所用的水银可不可以用水来代替?

③如果不用液体,用固体器材来测定大气压,是不是也可行?

(比如用注射器、重物等器材)。

再如学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前,教师安排学生用凸透镜作放大镜看指纹,发现是放大的;而看外面的物体却是缩小的,通过实验学生看到了科学的事实,不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同样是用放大镜观察,为什么看到现象不同呢”?

1.3、借助资料介绍的现象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生阅读的科普资料中,介绍飞碟能够在极快的状态下瞬间静止,从而提示学生结合力与运动的知识提出这样的问题:

飞碟难道就没有惯性吗?

严文法:

钱老师的问题提的很好。

我想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这或许与长期以来我们忽略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古人也讲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很重要,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学生问题提出的能力。

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学生问题提出的能力呢,大家可以讨论.就我个人的观点看来,我觉得教师应该有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空间和条件,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教师也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会问。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可提,那就貌似造成了冷场,即使是这时候老师也不要轻易的放弃而去选择自己讲,我觉得实在不行可以先通过点将的方式提问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往往缺乏的不是问题,而是提出问题的勇气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只要有一个人能积极提出问题,那么就可能起到榜样的作用,学生可能就会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假设。

只要去思考,应该有解决的方法,也欢迎钱老师和其他老师就这个问题继续讨论。

 

问题二:

梅小兵:

在农村初中,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怎样操作才具有实效性?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及讨论:

赵保钢:

很高兴梅老师在关注农村中学如何开展探究教学问题。

农村开展探究教学遇到的问题肯定比城市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

1、老师教育观念的改变,2、探究教学方法的学习,3、实验器材相对更加缺乏,4、学校评价机制的制约.....我想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观念的改变。

探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更好地理解科学,方法可多样,手段也可多样,核心主要就这这两点。

 

问题三:

bigben:

今年是我(芜湖)市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的第六个年头。

在这六年里,围绕新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我市物理教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研讨活动,在实践中教师们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三维教学目标、对课程发展中的创新和继承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改革、在开发教学资源等许多方面,教师们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努力把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

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换来了累累硕果,也赢得了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对新课程的支持和认可。

——No pains,no gains!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及讨论:

廖伯琴:

教师是课程的实践者,但同时也是课程的建设者。

作为国家课程,一线老师可参与研制,可提出自己意见,给予修改反馈等;对于地方或校本课程,老师们可根据当地、本校的情况,创设或完善有关课程等。

另外,老师还可根据教学实践对课程发展与改进提出建议,对教材进行补充、调整等。

这些都是课程建设者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主要根据课程标准取舍相关的课程资源。

对市场上的教参教辅等,老师最好先筛选,然后再给学生补充;对于教材中的内容,教师最好首先完成课标要求内容,再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拓展。

 

问题四:

钱志军:

几年来,通过参加物理课程改革实践活动以来,我深深地体会到《标准》对于指导我们教学具有纲领性的指导作用。

由于它是纲领性文件,在一些表述上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如:

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那么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哪些?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怎样转变角色?

该扮演什么角色?

因课制宜,怎样设计科学探究的内容及如何评价科学探究实施所达到的目标……等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花和新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共同思考、探索,相信《标准》会越来越完善!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及讨论:

廖伯琴:

《课标》确实比较原则,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同时也有具体的要求。

至于,您问及在“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中,有哪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其实相关内容在网上都可以查询,有丰富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不过到底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具体情况应具体处理。

例如,《课标》中要求通过探究性实验完成的学习内容,可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而《课标》中要求的具体知识点,可通过实验教学方式,也可通过传授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方式多种多样,至于采用哪种,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学校条件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等综合考虑。

bigben:

我想: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可以理解为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也可以理解为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包括生活中学习、交往中学习、娱乐中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还可以理解为文本学习、网络学习、调查(研究)学习等。

 

问题五:

古树:

我总感觉现在(司南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后面的习题,与教材有点脱节或者跨度过大,对此大家怎么看?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及讨论:

花无缺:

中国水墨画,讲究留白,在没有笔墨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天的空灵水的悠远……教材面对的是千千万万的学生,我以为作为教材,课后习题宜少不宜多。

多了,就可能拘住了老师的手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

whylh:

我认为教材后的习题一方面是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是课堂教学延续。

有些习题,可以指道学生在可后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八年级P67第二题:

透过一滴水珠看物体。

对有些习题,我在教学中是有选择的使用。

廖伯琴:

关于习题,我们也将继续修改。

您如果能具体指出哪些习题脱节或者跨度大,这样便更有利于我们修改了,也便于大家更好地使用。

谢谢!

古树:

比如,在《让电灯发光》中,直接就画并联电路的电路图,在学生还没学习并联电路的情况下,有点困难,我个人认为,这节的习题,主要还是画最基本的电路图,让学生先熟悉符号;而在随后的《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习题似乎有太简单重复,所要做的习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际已经与学生探讨过了;《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作业的第1题,其实是实验探究活动中的一个简单重复;还有《测量电压》中第2题电压表量程的选择似乎不对。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肤浅看法,可能并不一定对的,呵呵~我暂时只能举第13章的一些例子,刚上完这一部分。

李文波:

我想对习题的取舍也应该属于教材处理范畴,新课程提倡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处理,以适切教情学情。

“司南版”初中物理教材后的习题选择其实凝聚了教材编委的许多心血,老师们应该用心体悟其中所蕴涵的课程理念,大胆地选择、取舍、甚至原创更适切自己教情学情的习题。

whjjjy:

九年级物理目前教学进度到第十三章了解电路的第五节测量电压。

我感到学生这一部分的学习,有一个难点在于学生在按要求画电路图与连接实物图时,学生在空间想象力上表现的差异很大,为此用了2节课练习,讲授基本的方法与技巧。

我想教材中提供的是一些基本练习,是从更多的学生学习情况考虑的,而针对具体学生的教学,教师可以增加练习,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我认为学生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下子就解决得了的,是一个反复提高的过程。

古树:

谢谢李老师的答复。

实际教学中我也确实按您所说的做了点取舍。

问题六:

梅小兵:

在物理新课程的实施中,我发现:

我们这里的学生对教材的利用方面有些不太适应(包括教师)。

主要就是新教材的图片很多,感觉有些花,好像缺乏可阅读性。

比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说“请同学们阅读课本**页”,可是很多学生不知要看什么,因为书本上文字太少,加上“见少识窄”,对有些图片感性认识缺乏,再说我们教师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图片资料都用动画或视频展示出来,所以感觉有些困惑。

这里请教专家帮忙解决我的困惑,谢了!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及讨论:

xiijiii:

我觉得图片如果是照片,那就是一种真实的物理资源,比语言的描述更好,就看你怎么用了。

廖伯琴:

当课标修订毕后,我们将加强教材的修改,其中适当增加文字,帮助学生阅读是我们修改的一个方面。

严文法:

上面两位老师提到的问题很关键,我们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目前我们网站教材教法栏目中的课程资源小栏目已经上传了部分课件资源,老师们可以选用.另外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物理课程网计划举办“物理课件大赛”,欢迎各位老师参赛,比赛结束后我们将将这些课件上传到网上提供给老师们免费下载,详情请关注本站公告.大家可先与我个人取得联系,QQ:

306971448。

古树:

个人觉得,统一课件是有点现实困难的,毕竟各个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不完全一样,而且面临的学生也不一样,同时,高质量课件的制作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

李文波:

对!

个性化的教学就应该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统一课件”我们并不提倡,针对这一问题,我想比较好的处理策略是教学“积件”的开发、运用和交流共享。

积件(Integrableware)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

积件思想作为一种关于CAI发展的系统思路,是对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准备、检索、设计、组合、使用、管理、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它不仅仅是在技术上把教学资源素材库和多媒体著作平台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从课件的经验中发展出来的现代教材建设的重要观念转变,是继第一代教学软件课件之后的新一代教学软件系统和教学媒体。

 

问题七:

小泽:

“纸上谈兵”是指只流于形式吗?

我认为不应该这样认识。

过程性评价关注的学生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绝不应该流于形式。

我坚持采用了成长纪录袋的形式,采用等级评价与描述性评价相结合的手段,自评互评的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方法,当然了,如何结合终结性评价,比如在笔试过程中如何进行过程性评价,还需要大家一起探讨。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及讨论:

严文法:

这位老师能坚持使用成长记录袋的方法来对学生评价已经做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而且相信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希望这位老师能继续坚持继续实践并把您的经验与其他同行分享。

赵保钢:

小泽老师说得好,“过程性评价关注的学生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绝不应该流于形式”。

现在还有部分老师不太关注过程性评价,这主要还是对评价的意义和功能的认识还存在误区。

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老师时常都在运用诸如讨论,交谈,练习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过程性评价。

需要注意的是,过程性评价更强调了解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存在困难,激励学生学习等,而不强调区分学生。

因此,如果我们选择“笔试”的形式,那所出的题目一定要为上述目标服务。

具体来说,不能向中考,高考那样,为了区分学生,把题目出得过难。

小泽:

谢谢您的肯定,关于笔试中的过程性评价,是不是可以渗透而不是贴标签,举2道题对比一下:

例1:

(2005福州)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松涛、鸟语、流水、琴声……这些都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例2:

(2005广东)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产生的,声音产生后在传播过程中需要___________。

评析:

两题都有考查“声音的产生”这一知识,福州题来源于生活实际,恰当地创设了物理情境,渗透了美的情感。

而广东题完全照搬课本的陈述句作为填空题的基础,容易导致学生不求理解而死记硬背。

用成长记录袋的形式是让学生自己关注到自己学习的过程,我最初的想法是促进学生在不断的自省中成长,或许这也是评价角度的转变吧,谢谢您的鼓励。

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学生把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评价的最终标准,以此来衡量学生学业的成功与否。

“考试即评价”这个观念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心里当中,阻碍着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

 

问题八:

sunshihao:

我是一个农村中学的物理教师,新课标教材的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材中很多例子都来源于生活,也很贴近生活,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改革,但大部分都贴近城市一些,农村的学生对这些也许并不太熟悉.能不能考虑将来编写教材时城市和农村兼顾一下.课后习题中的有些调查或报告的对象也是针对城市的学生所设计.比如说社区的调查,噪声的调查等都是农村学生无法完成的,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去做。

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及讨论:

whxpjsh168:

我觉得孙老师讲的很对,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因地制宜开展实践活动,请两位教授提几条建设性的建议。

廖伯琴:

在新课程、新教材中,我们一直都很重视将农村课程资源放进教材,不过在您看来似乎还不够,我们还有更加努力,请您也帮助提供一些农村的课程资源。

谢谢!

从另一角度看,有时让农村孩子了解一些城市的课程资源,也让城市孩子了解一些农村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而言这无疑对他们开启了一个了解外部世界的窗户。

 

问题九:

尔东呈:

实际高中教学中,限于实验条件,我们常常只能将“科学探究”放在方案的设计与比较上,也就是主要进行理论上的探究。

我觉得结合当前的条件和可能,就某一个知识点发散开去,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或想到)某一个规律或结论,这大致是我们目前的‘科学探究’一种实际。

请您批评点拔。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及讨论:

赵保钢:

中学物理新课程中,科学探究的含义主要有二,其一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二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

在您们的教学实践中“限于实验条件,将“科学探究”放在方案的设计与比较上”,我想这也是您们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所做的努力,很可贵。

显然,设计实验的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只动脑不动手还不好。

有时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以一两个实验为重点,让学生能动起手来,那怕是用一些“瓶瓶罐罐”做实验,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问题十:

三山物理:

新课程中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的要求,如何逐步提高学生的物理语言表达能力?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及讨论:

ahwhcn:

我想对于中学生的物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对于我们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学过程语言应该规范,准确,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更正.特别是中学生改掉一些日常生活中不规范的用语困难更大。

问题十一:

元亨利贞:

实施新课程以来,从自身和本市同行来看,最大的收获可能不是学生考试成绩整体提高,而是大家做教育的观念上的改变。

从前,作为教师很有点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懵懂之态。

新旧课程观念的冲突,引起了所有教师的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有实践和探索。

不同的只是教师们的步子有的大一点有的小一点而已。

走入任何一间教室,你总会发现与以往教学的不同。

即使是最原始的“讲授”,你也会留意到教师关注的已不再仅仅是“知识”和“结果”。

课堂上研讨交流多了、合作解决问题多了、动手多了、课堂上学生自主的空间大了,……

因此,评价新课程、评价教师的工作不能仅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能仅仅看升学率。

arbor所言我非常赞同。

从新课程理念来看,一个很好的学生,高考落榜给了她学习生涯无情的终结,这不是新课程的失败。

其中原因令人深思,有初高中衔接的问题,有学生心理的问题,更有当前评价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及讨论:

whxpjsh168:

新课程和新教材带来的变化是明显的,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变了。

但新课程目前实施正如这位老师所说的。

评价,其中更重要的是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的不一致。

我认为新课程有点超前于社会实际物质发展水平。

 

问题十二:

钱志军:

谢谢教授,我还是想提提“农村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存在的实际问题”:

1、班级的人数多,班额大,实施科学探究时,教师对实验的指导有困难。

2、学校的实验条件有限,实验器材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科学探究的开展。

3、课程资源的严重不足,课堂学习效果不好。

4、学生的厌学现象严重,对物理学习有畏惧感。

怎样根据现有的教学仪器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呢?

我想这关系到农村初中融入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为存在着实际困难,教师有畏难情绪也在所难免,毕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请各位专家指教!

谢谢!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及讨论:

沪科物理:

教师的设计探究与引导探究和创新探究非常有效。

nlylh:

课程标准中能否降低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要求,如减少一些探究的实验?

钱志军:

我们也在试着解决这些问题,教师的负担太重了!

谁来给教师减负!

严文法:

可参看廖老师在远程研修简报中写的《话说“粮草”》,或许对您有启示,,在站内搜索“研修简报”。

小泽:

农村中学的物理教学,建议多利用身边的盆盆罐罐等小物品做实验,实验器材尽量考虑经济性,就地取材是一个好方法,教材只是一个知识载体,重要的是我们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自己尝试编写符合乡土实际的本土教材。

 

问题十三:

gaolei_1138:

新课程的理念很好,但总觉得评价的过程不好控制,在我们“教”与“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评价,如何合理地利用新课标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是每个物理老师非常关切的一个问题,而目前的主要方式是学业考试,即使如专家所说这只是一个过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会实现多维度的评价方式,但考试依然是最主要的评价手段,于是有很多老师就实行两手抓(包括我),一手抓基础知识,一手抓实验探究。

很累很辛苦,也给学生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对于一线教师的我们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新课标的理念在我们芜湖物理教改中已深入人心,本着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为目标导向,在教学中如何能够合理地在基于课标的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拓展教材,将探究伸入生活,实现“一标多探”(同一目标,多种类型的探究方式)不拘泥于课本探究要求使探究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及讨论:

古树:

“一标多探”,很有创新的提法。

现在的教材是“一标多本”,所以,我个人觉得,正如专家们所说的,要“教课标”而不是“按课本教”。

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本地区特色,适当地创造性地体现课标。

  

问题十四:

arbor:

课程实施的一个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物理新课程实施六年来,在这方面的变化是十分明显的,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却似乎有极大的困难。

请问课标组对如何推进初中物理新课程的纵深发展,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问题的回答及讨论:

廖伯琴:

坦率讲,课程改革目标的落实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很多地方的改革力度仍需要加强。

目前,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发展,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初中课程标准的修改在即,在修改中我们将综合考虑实验区及其他方面的反馈意见。

接着,我们还将根据实验区意见及修改课标中的要求对教材进行修改。

因此,请各位老师多提修改建议。

谢谢!

赵保钢:

前期对新课程的实施再全国范围做了一些调查,目前正在研究反馈意见,为修改课标做准备。

完善,促进初中物理新课程的纵深发展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

  

问题十五:

hjc780:

我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努力改变教学方式,运用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效果并不理想,教材中很多需要探究的问题、结论同学们已经知道,使学生对探究的过程失去兴趣和耐心,探究式教学很多时候是老师的一厢情愿。

比如,探究弹簧的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探究之前同学们就知道结论,而且认为这样的问题没有探究的意义,如果仍按常规的探究思路上课,这样的课堂显得有些做作。

请问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及讨论:

廖伯琴:

您们谈到了课标要求、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的协调问题。

正如您们所讲,有的结论学生都知道了,没有必要再做过场。

我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探究性实验调整为验证性实验。

在编写教材时,如何在教材中体现出探究性(因为后面有答案,学生常常提前阅读了),这的确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

能否请老师提提建议,如何在教材中呈现探究性实验的内容。

问题十六:

fuzeyongzh:

对于刚刚毕业的教师对这本教材根本无法把握,不知道讲多少才算好,学生对于教材的内容不能进行课前预习?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及讨论:

廖伯琴:

建议您向已上过新教材的有经验的老师讨教。

当然,我们也需要加强教师用书的调整。

不知您对教师用书修改有何建议?

arbor:

刚刚毕业的老师的确有比较多的困难。

建议学学黛玉的方法——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了一个故事:

香菱向黛玉请教如何做诗,黛玉说:

“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黛玉的这种方法,实在是相当高明,既简单,容易操作,有利于激发兴趣;又符合学习规律,科学而高效。

对刚刚毕业的教师,学习如何教学,也非常有借鉴意义。

建议增加教学案例、探究案例等。

赵保钢:

谢谢您给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