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9633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含答案.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含答案.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含答案

教师资格2016年4月中学教育学真题试卷及答案

2010年1月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学试卷《含答案》

1、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较为激进的教育理论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

A.帕森斯

B.伊里奇

C.杜威

D.布鲁纳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于中国古代的()

A.《论语》

B.《礼记》

C.《学记》

D.《孟子》

3.在现代社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领导权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科学技术的控制人

D.文化权威者

4.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共同制约着教育的()

A.性质

B.结构的变化

C.内容和手段

D.教育者的观念

5.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动力存在不同观点。

在以下罗列的研究者中属于外铄论者的是()

A.弗洛伊德

B.格塞尔

C.华生

D.威尔逊

6.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是按照从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发展的,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哪一规律()

A.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B.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C.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D.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7.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D.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8.卢梭认为理想中的人是一个自然天性获得了自由发展的人,在教育目的观上属于()

A.社会本位论

B.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统一论

C.伦理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9.使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A.自然成长

B.训练

C.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D.教师的严格要求

10.“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是教育发展史上影响较大的关于师生关系的两种主张,“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布鲁纳

C.杜威

D.凯洛夫

11.在教育发展史上,最早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泰勒

12.学校组织的艺术团队活动是属于()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工具型课程

13.以下对教学过程基本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C.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4.以下与孔子主张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相一致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

B.可接受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5.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在实际教学中,有单一课和综合课之分.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一门学科应完成的任务类型数

B.一单元课程所完成的任务类型数

C.一周课程所完成的任务类型数

D.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类型数

16.如果一个测验能够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我们就可以说这一测验具有一定的()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7.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其关键因素是()

A.知

B.情

C.意

D.行

18.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社会交往模式

19.提出“平行影响”教育思想的著名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马卡连柯

D.巴班斯基

20.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核心内容是()

A.了解、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D.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21.义务教育是国家用____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22.《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____的原则。

23.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要反映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主要通过制定____、规定政治思想教育内容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等来实现。

24.20世纪20年代有研究者试图以实证的研究证明教育的经济贡献,但教育对生产力贡献的认识,只有到了60年代,尤其是在____理论形成以后,才真正引起注意。

25.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___,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6.人在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心理学上称为____。

27.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____作用。

28.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___。

29.要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和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就观念层面而言,要正确认识学生的____,树立现代的学生观。

30.在我国的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规定未成年学生享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其中,____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31.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____。

32.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

其编订目的在于____国家级课程的内容。

33.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多样性与____的统一。

3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5.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____、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6.选答型试题要求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若干答案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____三种。

37.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____作用。

38.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主要包括:

环境陶冶、艺术陶冶和____。

39.____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40.舆论是指班级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正确的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____、同化、激励的作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42.简述学生文化的基本特征。

43.简述美育在普通中学的实施要求。

44.贯彻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45.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0分)

46.“学生扬扬(化名),现为六年级学生,原来上课不专心,常捣乱,不完成作业,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同学对他敬而远之。

五年级时新来了一位邱老师担任班主任.认为应该多鼓励扬扬,让他建立自信。

所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常常对他表扬有加,尤其是在他有进步时,哪怕是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进步。

一段时间后,效果果然明显,扬扬对自己的行为已能有所控制,自信心也大大增强。

但不久,扬扬又犯错误了,一是和许多劝他的同学吵上了,还说:

“邱老师经常表扬我的。

所以这次他也不会说我,我才不怕你们呢。

二是在一堂课上他屡次不遵守纪律,经多次‘激励式’的引导无效后.邱老师进行了批评,扬扬竟离开教室扬长而去。

”请运用教育理论评析邱老师的教育行为。

2010年1月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学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

非制度化教育思想主张: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

如果他离开这个教育体系,他也不至于被迫终身放弃利用各种教育设施的权利。

库姆斯等人的陈述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2.C

解析:

《礼记·学记》:

“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其意思就是,君子教学,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是创设情境,言此而意彼,让学生感悟、发现,从而得到教师“举一”而学生“反三”的教学效果。

3.A

解析: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反作用包括:

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结构、教育的管理体制以及部分教育内容。

4.C

解析: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包括:

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着教育体制。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

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5.C

解析: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或要求,以及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其代表人物包括中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等。

6.B

解析: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或要求,以及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其代表人物包括中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等。

7.C

解析: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8.D

解析: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9.C

解析:

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发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反映,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

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0.C

解析:

19世纪流行的是殖民时期沿袭下来的旧教育,再加上19世纪后期从德国传入的赫尔巴特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使得当时的学校缺乏生气。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11.C

解析:

英国近代实证论哲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在近代教育史上建立了他的业绩。

他倡导科学教育,把自然科学引进学校课程,建立了以实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12.B

解析:

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13.C

解析: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包括: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能动性相统一。

14.C

解析:

巩固性原则要求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牢固和熟练的程度,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地、准确地再现出来。

在中国古代,孔子就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主张。

15.D

解析:

在实际教学中,有单一课和综合课之分.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类型数。

16.B

解析:

效度表示一项研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程度。

又称真确性。

它与研究的目标密切相关,一项研究所得结果必须符合其目标才是有效的,因而效度也就是达到目标的程度。

效度是相对的,仅针对特定目标而言,因此只有程度上的差别。

17.D

解析: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道德辨识能力。

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智力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表现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18.A

解析: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道德教育进行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柯尔伯格。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在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的文章被译成多种文字,引起了世界范围的相关研究和实验,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形成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为当代学校德育提供了最丰沃的营养,为各学派所引介和吸收,启迪和发展。

19.C

解析:

平行教育影响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马卡连柯是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他主张建立教师集体,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应当有一致的方向。

因此,他把为了影响个别学生而影响集体的方法称为“平行影响教育法”。

20.B

解析:

班级管理师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的过程,其核心内容就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二、填空题

21.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22.《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3.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要反映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主要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内容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等来实现。

24.20世纪20年代有研究者试图以实证的研究证明教育的经济贡献,但教育对生产力贡献的认识,只有到了60年代,尤其是在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以后,才真正引起注意。

25.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6.人在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心理学上称为年龄特征。

27.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28.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29.要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和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就观念层面而言,要正确认识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树立现代的学生观。

30.在我国的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规定未成年学生享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其中,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31.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2.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

其编订目的在于补充丰富国家级课程的内容。

33.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多样性与共性的统一。

3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5.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6.选答型试题要求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若干答案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组配式试题三种。

37.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8.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主要包括:

环境陶冶、艺术陶冶和人格感化。

39.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40.舆论是指班级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正确的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

三、简答题

41.答:

古代学校的基本特征有:

①阶级性;②道统性;③专制性;④刻板性;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42.答:

学生文化的基本特征有:

①过渡性;②非正式性;③多样性;④互补性。

43.答:

美育在普通中学实施的要求包括:

①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②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③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44.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45.教学的一般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四、论述题

46.答:

表扬与批评是学生评价中常用的两种方法,表扬是对学生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积极发展的方法。

批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思想作出否定评价。

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运用表扬与批评时要注意几点要求:

一是公平、正确、合情合理;二是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三是注重宣传与教育。

围绕表扬与批评的认识与运用要求,对案例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加强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相互衔接,使德育教育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分层次推进

  首先,应根据《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要围绕看一项德育内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螺旋上升.分阶段、分年级地确定教育重点,阶梯式地、连续地实施教育,形成德育的纵向系列,从而使各项教育内容互相渗透有机结合.使各个阶段的教育相互衔接、协调统一.

  其次,针对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发展规律,落实相应的教育内容.传统的德育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实践性.通过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规划,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小学德育教育体系,要加强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相互衔接工作,努力开创新世纪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新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