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12春13诗歌鉴赏文学常识武文英.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8516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12春13诗歌鉴赏文学常识武文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12春13诗歌鉴赏文学常识武文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12春13诗歌鉴赏文学常识武文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12春13诗歌鉴赏文学常识武文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12春13诗歌鉴赏文学常识武文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12春13诗歌鉴赏文学常识武文英.docx

《语12春13诗歌鉴赏文学常识武文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12春13诗歌鉴赏文学常识武文英.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12春13诗歌鉴赏文学常识武文英.docx

语12春13诗歌鉴赏文学常识武文英

教师

日期

学生

课程编号

课型

专题

课题

诗词鉴赏·文学常识

教学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

2.熟记常见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体裁、题材、作家、文学流派与相应题型的答题方法。

教学安排

版块

建议时长

1

知识梳理

10分钟

2

例题精讲

30分钟

3

巩固练习

30分钟

4

拓展练习

20分钟

5

自我测试

20分钟

6

师生总结

10分钟

7

课后作业

高三语文春季班教案

 

1.体裁: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按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

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

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题材:

按内容来分类: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3.作家与作品:

熟悉常见作家作品,尤其是教材中涉及到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

 

古代文体分类:

风——诗经:

四言为主

古体诗骚——楚辞:

六言为主

乐府——汉乐府:

五、七言,杂言;歌、行、引、吟、曲

诗五言律诗

律诗七言律诗

近体诗(格律诗)排律对仗、平仄、押韵

绝句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韵文小令(58字以内)

词中调(59-90字)词调、词牌(格式固定)、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长调(91字以上)

小令(一支曲子)

散曲曲调(宫调)、曲牌(格式固定)

曲套数(多支曲子)

一般结构:

一本四折一楔子

杂剧科介:

人物动作、舞台说明

宾白:

人物对话、独白

剧本构成角色:

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外末,老

年男子)、丑(丑角)

唱词:

套曲(十一宫调——五宫六调、曲牌若干)

赋——介于诗和散文之间,句子大致整齐、押韵,“骈文”(四六文)。

史传文:

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二十四史)、纪事本末体

论说文:

论(《过秦论》)、说(《师说》)

台阁名胜记(《岳阳楼记》)

杂记文山水游记(《石钟山记》)

散文书画杂物记(《核舟记》)

人、事杂记(《梅花岭记》)

表:

又称表文,向皇上表志陈情、诉说心曲(《出师表》)

奏疏类策:

对策、策论,回答皇帝或出谋划策的文章(《教战守策》)

疏:

分条向皇帝陈说事情的文章(《论积贮疏》)

应用文碑志类:

记功碑、宫室庙宇碑、墓碑(《墓志铭》)

祭文:

哀悼死者或祝祷天地山川神灵的文章(《祭妹文》)

赠序:

写文章表示惜别、祝贺、劝慰或勉励(《送东阳马生序》)

(一)

(一)

菩萨蛮

(南唐)耿玉真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

欹枕悄无言,月和残梦圆。

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

眉黛远山攒,芭蕉生暮寒。

(2015年松江高三一模)

1.从体式上看,本作品属于()(1分)(★)

A.小令B.单调C.中调D.长调

2.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梧桐叶落中可以感受到凄清氛围。

B.月之圆满与人事的不圆满形成对照。

C.词人思念心切所以捣砧时声音急切。

D.眉黛紧蹙似远山,透露出内心愁绪。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结尾画线句。

(4分)(★★)

 

(二)

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余杭

吴均

王孙重别离,置酒峰之畿。

逶迤川上草,参差涧里薇。

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

檐端水禽息,窗上野萤飞。

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

(2014年闸北高三一模)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

(1分)(★)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涧里薇”表现送别之人地位卑微,使诗充满愁绪。

B.水禽栖檐,萤飞绕窗,环境清幽美好,似有依恋之态。

C.“绿波远”写出刘余杭乘舟远行,诗人目送征帆的情景。

D.全诗在叙事、写景中寄托情意,意境淡远,耐人寻味。

3.赏析“轻云纫远岫”中“纫”字的表达效果。

(4分)(★★)

 

 

(一)

赤壁

清·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2014年闵行高三二模)

1.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_________诗。

(1分)(★)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的第一句说一阵东风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

B.第二句是说赤壁一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

C.颈联写秋日高照,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

D.这首诗歌让我们自然联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

3.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行赏析。

(4分)(★★★)

 

(二)

秦楼月

向子諲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

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

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释】①向子諲:

南宋初年词人。

②乾龙节:

北宋钦宗赵恒的生日。

古人以“乾龙”喻帝王。

1.从艺术风格看,这是一首□□词。

(1分)。

(★)

2.对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芳菲歇”既交代了时令,又为全词定下了感伤的基调。

B.“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句融人了词人悠远的惆怅之情。

C.上阙在表情达意上虚实相生,富于变化,增强了可读性。

D.全词造句平实,用语浅近,篇幅虽短,但内蕴深厚丰富。

3.本词与柳永《雨铃霖》都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二者表达的情感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4分)(★★)

 

 

(一)

高阳台·西湖春感①

宋·张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

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

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①此词是作者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

(2017金山高三语文一模)

1.(1分)从字数上看,这首词是□□。

(★)

2.(3分)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开头一句先以景起,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时的良辰美景。

B.“抹”字,写足了一望无际的荒凉之景,今昔对比的亡国之情于此淋漓出焉。

C.下片起笔以“燕子”为转接之物,化用刘禹锡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表达的情感大相径庭。

D.整首词写春天的景色和西湖的荒凉是实写,而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

3.(4分)赏析作品中两处问句在推动词人情感发展中的各自作用。

(★★★)

 

(二)

__________·春雪咏兰

(明)陈子龙①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

解佩凌波②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

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

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③。

当日九畹④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

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

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⑤。

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注】①陈子龙:

明末官员、诗人、词人、散文家,明崇祯年间任兵科给事中。

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5月13日投水殉国。

②解佩:

用刘向《列仙传》典故,指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凌波:

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指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

③鴂:

杜鹃。

④“九畹”:

用《离骚》典故: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⑤金跳脱:

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2017嘉定高三语文一模)

1.填入横线上的本词词牌名应该是()。

(1分)(★)

A.念奴娇B.临江仙C.破阵子D.声声慢

2.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以问句领起,描述了本来春意正盛的时节却遭遇北方飞雪的场景。

B.用“楚殿”、“湘潭”之兰的凋零殆尽反衬幽谷之兰的生命力。

C.“多情怀袖”“同心千结”隐喻明朝恩典表达自己对明朝的忠贞。

D.以“再望佳节”结尾,扫尽之前的低冷凄恻,给人以鼓舞和希望。

3.清代学者沈祥龙认为上乘的咏物词,“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论词

随笔》)。

请简要赏析本词咏物“寄托遥深”的特点。

(4分)(★★)

(一)

(一)

(一)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1.辛弃疾的号是__________,作品集为《______________》(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是借助自然物象和农事,表现初春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并用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逐渐萌发、膨胀的过程。

B.“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了基调。

C.“山远近,路横斜”为承上启下之句,由上片之陌上平冈,逐渐转入下片之农家生活,视角由物象转向了人事。

D.“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反映了农家生活的知足,“有”字则体现了作者的情趣。

3.结合最后两句,分析本词所表现的情感。

(4分)(★★)

 

(二)

双调·驻马听吹

白朴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

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

黄昏雪。

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1.白朴与__________、___________、郑光祖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2分)(★★)

2.对这首小令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起句先以比喻绘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起笔不凡,意境独特。

B.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描摹笛声,表现笛声的意境及魅力。

C.“梅花惊作黄昏雪”一句,歌颂梅花傲霜斗雪的风骨,育非同一般的意蕴。

D.短短八句,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从多个层次写笛声的变化特点。

3.末二句描写笛声很有特色,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4分)(★★)

 

1.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重点。

2.方法提炼。

3.请把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来。

请在此处写下你的学习心得:

 

(一)

(一)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①通②理,渔歌入浦深。

【注

】①穷:

失意,归隐。

②通:

得意,出仕。

1.关于这首诗,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古体诗B.近体诗C.乐府D.新乐府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诗回赠。

B.第一联感慨自己一入晚年,就只喜欢清静;借此表明生活态度。

C.第二联对“喜欢清静”作解释:

“无长策”是其原因。

D.诗中松林、清风、明月、素琴,都是代表隐逸生活的意象,也是消极、厌世的象征。

3.请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赏析结尾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4分)(★★)

(二)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①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

却是妲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

【注】①词人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即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思归之情。

1.“词”又称____________。

(★)(1分)

2.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诉说了对远行在外的亲人当年不当别而别,如今当归而末归的思念盼归之情。

B.前三句把分别的时间、地点与气候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家中的妻儿。

C.下片抒发了本想对酒邀月以慰寂寥,不意反惹惆怅的情绪。

D.最后一句,用双栖燕反衬单栖人,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构思新巧别致。

3.有人说,词的上片借用了《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但推陈出新,更见精巧。

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