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节能减排总体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8151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阳市节能减排总体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贵阳市节能减排总体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贵阳市节能减排总体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贵阳市节能减排总体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贵阳市节能减排总体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阳市节能减排总体实施方案.docx

《贵阳市节能减排总体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阳市节能减排总体实施方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阳市节能减排总体实施方案.docx

贵阳市节能减排总体实施方案

 

贵阳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总体实施方案

(2012年—2014年)

前言

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客观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贵阳市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黔中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承担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艰巨任务。

同时,产业转型、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

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的出台,为贵阳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带来了战略机遇。

按照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的要求,贵阳市在认真分析自身情况、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开展了《贵阳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总体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经反复多次认真修改、甄选项目,现形成了《实施方案》送审稿。

本方案共分十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贵阳市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第二部分介绍贵阳市能源消费、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与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

第三部分介绍贵阳市“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面临的挑战。

第四部分分析了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的意义。

第五部分提出了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及实施目标。

第六部分明确了主要任务。

第七部分对项目情况进行了汇总说明。

第八部分对示范工作的成效进行了分析。

第九部分是保障措施。

第十部分对示范工作的组织实施手段和进度计划作了明确。

贵阳市将以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为抓手,继续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借助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完成示范工作任务,提前实现贵阳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附件:

一、贵阳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项目表

二、贵阳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专项工作方案

三、贵阳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保障政策措施资料汇编

 

贵阳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

总体实施方案

(2012年—2014年)

为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2011年6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建〔2011〕383号),将贵阳市确定为国家首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之一。

贵阳市将以此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通过三年的努力,提前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促进贵阳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通知》要求,结合贵阳市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贵阳市地域面积8034平方公里,总人口439万,下辖六区一市三县(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清镇市、息烽县、修文县、开阳县)、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贵州省省会城市和全省唯一的特大城市。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83.0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712元,财政收入达到401.3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00.59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4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81元。

“十一五”期间,贵阳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17.51亿元,年均增长24.3%。

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建制区(市、县)全部进入贵州省经济强县行列。

从产业结构上看,贵阳市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

2011年,工业经济增速明显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比重有所增加,提升至42.4%。

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会展经济成效明显,物流业发展加快,金融业取得新进展。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新增36家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第一产业。

2011年,贵阳市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粮经比从上年的4.6:

5.4调整为4:

6。

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蔬菜总产量180.96万吨、肉类总产量13.94万吨、禽蛋产量2.24万吨、牛奶生产总量3.78万吨。

第二产业。

2011年,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比重有所增加。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36.6亿元,同比增长2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5.3亿元,同比增长23.4%。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4.8%。

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装备制造、磷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现代药业、烟草和特色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

第三产业。

旅游会展和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迅速。

2011年,全市旅游总收入612.37亿元,同比增长43.8%;建成贵阳铁路枢纽改貌货运中心、花溪地利农产品物流园、孟关国际汽贸城等项目,荣获“物流中心城市最佳投资环境奖”,被列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

交通及建筑情况。

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形成较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

2011年,贵阳市民用车辆拥有量突破65万辆,公交分担率30%左右,公交线路总长2156.8千米,建成一批公交枢纽站、停车场、公共加油站等配套设施。

轨道交通建设也已起步,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已经启动。

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新建建筑面积大幅增加。

2011年,贵阳市建筑总面积超过1.49亿平方米,新开工建筑面积1192万平方米,竣工建筑面积628万平方米。

二、能源消费、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与节能减排工作基础

(一)能源消费状况

2010年(为与“十一五”各项目标相衔接,以下基数采用2010年数据),贵阳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1.603吨标准煤/万元,能源消费总量为1639.42万吨标准煤。

能源消费总量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14%、55.58%、25.61%,居民生活用能占16.67%。

第二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814.92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9.71%。

其中,铝及铝加工、磷煤化工、建材三大产业能源消费量为769.89万吨标准煤,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5%。

能源开发、装备制造、现代药业、特色食品、烟草制品产业等五个行业能源消费量为87.05万吨标准煤,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9.61%。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

1.大气污染物。

2010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含工业源、城镇生活源)13.3万吨,其中火电行业占42.41%。

2.废水。

2010年,全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95.83%。

城市主要河流污染特征主要为生化需氧量为主的有机污染。

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含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和废物处置场)4.59万吨。

3.工业固体废物。

201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167.72万吨,综合利用量为658.52万吨,处置量为488.98万吨,贮存量为25.14万吨,排放量为0.07万吨,处置利用率为97.88%。

4.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为89万吨,无害化处理总量为72.43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为81.36%。

5.城市环境质量。

2010年,贵阳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3.97%,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5.6分贝、67.8分贝,达到国家考核标准。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节能减排工作基础

“十一五”期间,贵阳市实施一系列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形成了强化责任、严格考核的长效机制和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驱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截至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了36.13%,超额完成目标12.13个百分点;贵阳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01%(“十一五”目标值为20%);2010年全年贵阳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4.59万吨和13.3万吨,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既定目标任务。

为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

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国家、省节能减排相关规定,将节能减排工作列入年度重要工作和目标任务;出台了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办法;制定印发《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预警制度。

2.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淘汰落后产能。

加大对旅游、文化、会展、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等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

严格执行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完成58户企业的落后产能淘汰工作,总计节能38.8万吨标准煤,关停和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90.4万吨、钢铁41万吨、电解铝3万吨、黄磷1万吨。

3.执行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两高”项目。

对未通过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

对违规在建项目,有关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并进行处罚。

对“两高”项目不再核准、备案。

4.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

“十一五”期间,市政府设立了节能技改、循环经济等专项资金,共投入资金12亿元支持节能工程项目,开展了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余压余热利用、热电联产、电机系统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石油替代等项目并取得成效。

5.强化能源消费控制,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管理。

下达了年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产品单耗及节能量指标,2010年,对65家重点用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核查。

积极清理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优惠电价政策,甄别并落实对限制类、淘汰类高耗能企业的差别电价政策以及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省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实行惩罚性价格政策。

加大对节能减排相关价格、收费标准的检查力度,查处和纠正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违规价格优惠政策。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制定了《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条例》、《贵阳市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自2008年起,累计安排逾3000万元市级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实施了95个市级循环经济项目,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97.88%。

回收利用黄磷尾气、合成氨尾气1亿标准立方米以上,磷、铝资源产出率大幅度提高。

加强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建设节水型城市通过了国家级评审;开发了一大批资源综合利用和提高资源产出率的共用和瓶颈技术,利用共、伴生资源和工业固体、气体废物,形成了新型建材、一碳化工、氟化工等新兴产业。

7.实施水污染物减排和大气污染物减排工程。

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立健全污水处理厂监测系统,推进城区雨污分流工作。

截至2010年底,建成13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2.85万吨/日。

完成电厂脱硫改造工程;实施城市清洁能源工程;淘汰、关停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企业;推进重点工业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和城市餐饮业油烟、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8.推进建筑、交通和公共领域节能减排。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制度要求,新建建筑达到节能50%以上的设计标准;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2010年,贵阳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加快建设交通重点工程,提升和改善道路基础设施条件,淘汰老旧车辆,整合客运线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公交清洁能源工程,采取了公交优先、错时上下班、尾号限行等综合措施,倡导和鼓励绿色出行。

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开展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实施市级行政中心节能改造工程,推广应用高效照明产品和空调节能技术。

9.推广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利用模式,推动农村户用沼气和养殖业大中型沼气建设,截至2010年,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22万余口,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万余个,沼气热水器、沼气饭煲等7000余个。

在规模畜禽养殖小区实施生物质能源工程,开工建设大型沼气工程25处,建成并投入使用12处。

创建了一批生态示范区、生态乡(镇)、生态村。

10.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2007年,贵阳市在清镇市人民法院成立了环境保护法庭,负责审理贵阳市辖区内包含刑事、民事、行政所有涉及环境保护的一审案件,同时还负责环保案件生效后的执行工作,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环境保护类案件三类审判合一、集中专属管辖的崭新模式,从法治层面保障了环境保护建设向纵深推进。

为了保护好红枫湖、百花湖和阿哈水库(简称“两湖一库”)饮用水源,贵阳市成立了“两湖一库”管理局,设立了“两湖一库”环保基金,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近年来,共投入资金逾2亿元,实施了工业污染治理、生活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物净化和生态修复五大治理工程,“两湖一库”水质与2007年相比有所好转,饮用水源水质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2009年,贵阳市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以项目扶持补助和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偿相结合的方式,以项目建设为载体,通过加大环保投入,用一定时间建立比较完备的环境整治和环境监测体系。

项目扶持补助方面:

一是整合现有的财政补助资金。

将农业、林业、水利、环保、扶贫、城建、技改、科技、乡企等各方面用于生态保护和治理的专项资金纳入生态补偿资金中形成聚合效应。

二是从市级公共财政预算中安排生态补偿资金。

三是从市级和各区(市、县)每年土地出让金收入中集中3%纳入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专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财力性转移支付方面:

从市本级和各区(市、县)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增收部分按一定比例集中,通过涵盖生态功能资源存量、增量和质量等方面的指标体系,按照生态功能区划不同及因保护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分档次设置系数,对市辖各区(市、县)进行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用于补偿生态功能区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影响的经济社会发展因素,保证生态功能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解决生态补偿方面增加的支出。

2009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亿多元,有效激励了各区(市、县)推进节能减排,推进生态文明向纵深发展。

三、“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面临的挑战

贵阳是西部地区欠发达城市,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任务十分繁重,转型发展的能力仍然不强,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节能减排主要面临以下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污染物排放随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而显著增加。

城镇污水收集、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欠账较多,已建污水处理系统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仍需加大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备,需要增容和提高处理的技术水平,城镇垃圾处理系统建设仍然任重道远;餐厨废弃物等特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体系急需加快建设;环保部门对污染物排放的监测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由于基础较差,国家新增的控制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的两个约束性指标对贵阳市污染物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是资源型产业比重大,工业结构调整有较大难度。

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短,初级产品加工占比30%以上;企业节能技术创新能力弱,高端技术人才匮乏,资金和技术积累不足,自主减排动力不强;产业聚集程度不高,亟待加快相关产业聚集园区建设和既有园区的循环化改造,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综合利用条件。

三是服务业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

贵阳市还未形成具有示范性的、达到一定规模的服务业集聚区,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约发展还不能适应当前工业化、城镇化的需要,现有服务业集聚区结构层次偏低,信息化水平滞后。

服务业基础设施与快速兴起的避暑休闲、会展等行业的需求严重不相适应;金融业、物流业、咨询等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能效评价、清洁生产审核、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和能源管理等与节能减排直接相关的服务业企业不多。

四是机动车增长速度快,能耗与排放刚性增长压力大;城市清洁能源车辆占比小,新能源汽车推广进度慢;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发展相对滞后,快捷化公共交通体系尚未形成;城市路网和站点服务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出行需求;智能化交通管理体系有待加强,区域性非机动车出行条件仍不完备。

五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建材和建筑运行能耗刚性增长压力加大。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举步维艰,公共建筑耗能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激励措施;绿色建筑比例较低;部分企业对建筑节能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采用节能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比例不高。

六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大,太阳能、地源热泵等技术应用规模较小;大中型沼气、秸秆利用等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不足;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有限,水能开发的剩余空间不大;新能源产业品种少、规模小,发展缓慢。

根据贵阳市节能减排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结合“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从贵阳实际出发,拟突出重点抓好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和产业低碳化,稳步推进服务业集约化、交通清洁化和建筑绿色化,适量开展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整合资源和条件,统筹安排、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在国家支持下推进全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

四、贵阳市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的意义

(一)在国家财政政策促进节能减排上成为西部城市示范

贵阳市属于西部城市,基于自然地理和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资源型城市特征,既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也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

同时,贵阳市位于长江和珠江上游,是“两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对贵阳有着现实意义,对整个“两江”流域环境质量也有着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贵阳市一直致力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型社会”的构建,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统筹城乡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力度,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在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节能环保能力建设也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

但由于资金缺乏、欠账较多等原因,大批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投入。

通过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支持,可以促进“三创”工作,使贵阳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西部城市示范。

(二)在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成为示范

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产地,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经济结构失衡、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等问题。

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当前保障能源资源供给、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贵阳市是全国重要的优质铝、磷原材料基地,为我国铝、磷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支持,为国家工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了较大贡献。

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加强资源保护性开发,发展循环经济,合理使用资源,不仅对贵阳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国家战略资源可持续利用也有着重要意义。

贵阳市是国家循环经济首批试点城市,已经在铝、磷、煤等产业和城市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突破性成效。

通过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可以进一步整合力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新技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成为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示范。

(三)在传统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上成为示范

贵阳市已经形成了三、二、一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有较高比重,但贵阳市经济总量偏小,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贵阳市第二产业的增速将会超过一、三产业。

从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来看,贵阳市铝、磷、煤深加工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和水平并未与其资源禀赋相适应,铝及铝加工、磷煤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亟需升级转型并有较大发展空间。

通过大力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以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服务业集约化发展,使贵阳市成为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的示范。

(四)在财政节能减排政策运用机制创新上成为示范

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就是要探索优化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突破单个项目运行、局部运作的局限,采取以城市为单位整体推进的方式,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及各部门广泛动员人力和资源的能力及综合协调作用,集中解决节能减排中的突出问题。

作为综合示范城市,贵阳市将积极创新地方配套政策,完善财政资金管理模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的作用,培育市场和增强市场自我运行能力,放大政策效应,为国家利用财政政策推动节能减排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

五、总体思路、实施原则及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加快建设国家规划的黔中主体功能区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条件,借助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的契机,紧密结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型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环节,按照“主要污染物减量化、产业低碳化、服务业集约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的排序,经过三年的努力,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突出贵阳特色的原则。

主要污染物减量化、产业低碳化是贵阳节能减排的重点环节,要充分发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通过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和节能技改、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途径,解决贵阳节能减排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

二是坚持协同增效的原则。

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减少污染物、工业固体废物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

以构建绿色的经济生态、宜居的城镇生态、友好的自然生态为目标,制定一批符合贵阳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科技三大作用,提高节能减排工作水平。

四是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务求实效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

1.示范工作总体目标

通过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到2014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以上,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期末下降18%以上,超额完成省下达节能目标任务。

到2014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控制在3.86万吨、0.48万吨、10.9万吨和4.51万吨以下,分别比“十一五”期末下降16%、10%、18%和15%,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省下达减排工作目标。

通过努力,使贵阳市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产业转型发展实现新突破,建成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循环经济城市试点、低碳发展城市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达到示范城市先行先试的目的,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2.具体目标

(1)主要污染物减量化。

新增城市(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50万吨以上,管网配套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中心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达100%。

建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放总量控制体系,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30天/年以上,电厂脱硝设备安装运行率达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城市矿产”中废钢铁利用率由目前的90%提高到95%,废有色金属利用率由目前的80%提高到95%。

(2)产业低碳化。

到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5%,力争到2015年比2010年下降30%。

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控制在国家和省要求的范围以内。

淘汰38家企业落后产能,约可实现节能量70万吨标准煤,等效减排二氧化碳约170万吨。

资源型产业园区实现循环经济全覆盖(即产业园区内所有资源深加工企业均有循环经济项目,产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建设),建成开阳、息烽、清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3)服务业集约化。

服务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到15%以上。

到201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