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8055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docx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docx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教案教师:

授课班级:

课节

1课时

课题

5.1透镜

课型

新课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方法

观察、实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器材

透镜一组、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

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进行新课教学

(一)什么叫凸透镜?

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板书)

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

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图5.1—2主光轴和光心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

图5.1—1凸透镜和凹透镜

 

再看(课本板图5.1—2所示),这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

现在,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

这说明了什么?

演示:

92页实验,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结论: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板书)

(二)、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课本图3.1—4所示)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三、课堂练习

1.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

(1):

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

(2):

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出光屏上有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93页1、2、3、4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

备注:

板书设计:

5.1透镜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三、作图:

三条光线

1、凸透镜

(1)定义: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2)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

(1)定义: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2)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二、几个名词

1、主光轴

2、光心及特点

3、焦点

4、焦距

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教案教师:

授课班级:

课节

1课时

课题

5.2生活中的透镜

课型

新课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方法

观察、实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与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教学器材

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凸透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

我们通过观察走近它,认识它.

二、新课教学

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像?

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

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照全景和不是全景的像?

为什么像片中景物比实物小?

有时拍出的像很白,有时拍出的很暗,这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我们常用的照相机叫傻瓜相机?

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

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

光线强拍出的像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

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成.

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像,这个像冲洗出来就是照片.

怎么落在胶片上?

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大家做的很认真,观察的也仔细,现在看投影.

照机机原理图

(一)照相机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板书)

教学中常用到投影仪,现在观察它的结构,想想使用它有什么优点?

教师指导,看投影课本图5.2—3,介绍结构

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组成.

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正放),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再把反光镜安上,把图案打到屏幕上.

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并说出使用投影仪的优点.

天花板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用平面镜使像反射到屏幕上.

投影仪可以把文字直接书写在透明胶片上,使用方便.

实物投影仪能直接投影实物.

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回答得也很好.我们鼓掌进行勉励.

在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个仪器,它叫幻灯机,观察实物和挂图了解它的构造和能成的像.

幻灯机由镜头、画片框、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机箱等构成.

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反光镜是凹镜.

光源发出的光经反光镜和聚光镜作用后集中射向幻灯片.

幻灯片倒插,在屏幕上才有正立、放大的像.

幻灯机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幻灯机成的像与投影仪一致,都是倒立、放大的像.

幻灯机有专用幻灯片.

投影仪和幻灯机都能成倒立、放大的像,但投影仪能放映大画面的幻灯片,也可以投射直接书写在透明胶片上的文字,或实物,使用方便.

(二)投影仪(幻灯机)

投影仪(幻灯机)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板书)

我们桌子上放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现在用它看书上的字.

(三)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板书)

三、课堂练习

9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

1.手持一个凸透镜在窗户和室内的白墙之间移动,移到某个位置时,窗框外的景物能在墙上形成一个清晰、缩小、倒立的像.

2.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时,有两个位置可以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清晰的像.离灯泡较近的位置,像是放大的;离灯泡较远的位置,像是缩小的,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3.在透明的玻璃板或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这样就做成了水滴放大镜,用它观察课本,看课本上的字,字就被放大了.

四、小结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3.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

备注:

板书设计:

5.2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幻灯机)

投影仪(幻灯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教案教师:

授课班级:

课节

1课时

课题

5.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型

新课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方法

实验、探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器材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

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

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

二、新课教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上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照相时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照相机中镜头的凸透镜比投影仪镜头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

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的像与物体在同侧.这说明像成倒立和正立与像和物在同侧还是两侧有关系.

放大镜要看清物体,离物体的距离一般要比照相机、投影仪中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小,说明物体成正立、倒立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像,再有摄影师拿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

[学生们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cm之间),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们测出焦距,开始进行探究实验.

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测出,将数据记录成表.

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

[学生们在认真做实验,教师巡回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

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

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

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板书)

什么叫实像?

什么叫虚像?

同学们能不能从我们实验中得出呢?

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得不到的是虚像.

光屏上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

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二、虚像和实像(板书)

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

照相机中调焦环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

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

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时间的,曝光时间可以从快门上的数字知道.

现代的照相机可以根据光的强弱来自动调节光圈和快门,得到曝光适度的相片,还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的距离,进行自动调焦.这样高度自动化的相机用起来很方便,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所以人们戏称为“傻瓜相机”.

投影仪的构造主要有: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片(相当于物体)、屏幕(相当于光屏)、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

光源是用来照亮投影片的.

聚光镜是由两块螺纹透镜组成,这两块螺纹透镜是用来增大聚光面积,增加投影片的亮度.

反光镜是平面镜,作用是把射向投影片的光反射到屏幕上.

三、课堂练习

98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小结

1.照相机的原理

u>2f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

f<u<2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

1.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透镜,根据物体与凸透镜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离凸透镜越远,像越大.当铅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透过玻璃瓶会看到铅笔头逐渐变大,而形状不变.到某一位置时,根据物体与凸透镜距离大于一倍焦距,成倒立的像,铅笔尖也会突然改变方向.

相同:

都能反映出凸透镜成的像与物距有关.

不同:

玻璃瓶是一个柱面凸透镜,它的焦距比较短.

2.“傻瓜相机”也有快门和光圈,只不过它们都安装在机身里面.傻瓜相机内部增加了一些电子、机械设备,可以根据光线的明暗程度自动调整光圈、快门,不需要人工调节,傻瓜相机也能自动聚焦,不需要手动调焦.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

备注:

板书设计:

5.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教案教师:

授课班级:

课节

1课时

课题

5.4眼睛和眼镜

课型

新课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教学难点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

教学器材

挂图、眼睛模型、投影仪、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为什么不用眼睛,用手摸也能知道某一物体的形状、大小、凉热等特点?

因为我们有触觉、味觉、视觉、嗅觉、听觉,能摸出来是触觉的作用.

眼睛是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器官,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物体的大小、距离、质感、颜色及长、宽等.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

二、新课教学

1、眼睛

[放投影片,课本图5.4—1,眼球的结构,让同学们通过挂图和投影片讲叙]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

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远点和近点:

正常人:

近点在大约10cm处,远点在无限远。

明视距离大约是25cm。

2、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致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还未到达视网膜就已聚成一点,而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开,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发散后再射入眼睛.

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

怎么预防近视眼?

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因素.

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

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预防近视要做到:

①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cm.②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远眺几分钟.③要认真做眼睛保健操.④不要在直射强光下看书.⑤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⑥不躺卧着看书.⑦不在走路时看书.

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从无穷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3、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是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太扁,折光能力太弱,致使近处射来的平行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还没有聚成一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眼镜是凸透镜,是利用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凸透镜,就能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老花眼是怎么形成的?

老花眼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老年人的晶状体弹性变差,调节能力减弱的缘故.是生理性变化引起的,看远物不需要晶状体的调节,但在看近物时,需要配戴凸透镜.

远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平行光的会聚点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三、课堂练习

101页科学世界和10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四、小结

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角膜及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组成.

2.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3.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

备注:

板书设计:

5.4眼睛和眼镜

一、主要构造: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1、成因:

2、矫正:

凹透镜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1、成因:

2、矫正:

凸透镜

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教案教师:

授课班级:

课节

1课时

课题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课型

新课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

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器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