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7529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勘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勘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勘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勘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勘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勘察报告.docx

《勘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勘察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勘察报告.docx

勘察报告

一、前言

1.1拟建工程概况

拟建的御银科技园区项目位于广州天河区软件园高唐新建区,高唐大道地段东侧,规划总用地面积15730.8㎡。

拟建工程包括本工程由二栋九层三栋五层一栋二层办公楼及二层地下室,地下室开挖深度暂定12m,拟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

基础类型拟采用桩基,并研究分析采用天然地基的可靠性。

场地整平后零地面标高为23.75m。

建筑单体技术指标详见表1-1。

建筑单体技术指标一览表表1-1

建筑物名称

建筑面积(㎡)

层数

高度(m)

A-1办公楼

6856

9

40

A-2办公楼

9112.60

9

40

A-3办公楼

2907.30

5

23.5

A-4办公楼

2907.30

5

23.5

A-5办公楼

2907.30

5

23.5

A-6展示中心

465.80

2

12

1.2勘察技术要求

设计下达的勘察技术要求如下:

本次勘察技术要求由设计单位提供,其具体勘察要求如下:

一、本工程场地勘察探点共有49个,其中技术孔18个,鉴别孔31个,具体位置见平面布置图。

二、钻孔的深度:

所有钻孔的深度应进入连续完整的稳定持力层,所有钻孔深度进入中风化岩面,设计变更后,孔深控制在50m以内,如遇有特殊情况,及时与设计人员联系。

三、勘探孔的取样与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技术孔均取土样作常规物理力学试验,并作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

2、取土岩试样和原位测试的钻探点,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不应少于6件;

同一土层的孔内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组.

四、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与深度应符合下述要求:

1、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

2、查明建筑物范围各层岩土的类别、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3、要求查明场地存在的不良地质现象并提出整治建议。

4、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判定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的地震液化,并应计算液化指数。

5、查明地下水的性质、补给条件、各土层的渗透性及水流量,提供降水设计所需的计算参数和方案建议。

判定环境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6、提供桩型及桩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并确定单桩承载力提出桩基持力层及桩的长度和施工方法等建议。

7、基坑工程勘察部分应对以下内容进行分析,并提供有关技术参数和建议:

(1)边坡的局部稳定性、整体稳定性和坑底抗隆起稳定性;

(2)坑底和侧壁的渗透稳定性;(3)挡土结构和边坡可能发生的变形;(4)降水效果和降水对环境的影响;(5)开挖和降水对邻近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

且在勘察报告中应包括下列内容:

(1)与基坑开挖有关的场地条件、土质条件和工程条件;

(2)提出处理方式、计算参数和支护结构选型的建议;(3)提出地下水控制方法、计算参数和施工控制的建议;(4)提出施工方法和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防治措施的建议;(5)对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和监测工作的建议。

本次勘察属于详细勘察阶段,除特别说明外,均参照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规定的详细勘察阶段的有关技术要求执行。

如本次勘察结果表明工程场地存在特殊问题,则在钻探过程中或基础施工前另行增补技术措施。

 

1.3勘察等级

1.3.1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征,以及由于岩土工程问题造成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综合考虑,本工程的工程重要性等级:

二级工程。

1.3.2根据场地的复杂程度,本工程的场地等级:

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

1.3.3根据地基的复杂程度,本工程的地基等级:

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

综合上述考虑,本工程的勘察等级为乙级。

1.4勘察执行的规范与标准

●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

●广东省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J/15-22-98);

●协会标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

98)。

二、勘察工作概述

2.1勘察方法

主要采用钻探方法,结合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抽水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等多种方式手段来完成本次勘察任务。

2.2钻孔定位

钻孔位置是根据委托方提供的钻孔平面布置图及控制点,利用全站仪施放钻孔,测量精度达到规范要求。

报告中采用的广州平面坐标系和高程系统。

钻孔位置详见钻孔位置平面图;钻孔坐标数据详见勘探点数据一览表(附表2)。

2.3钻探施工

我院接受任务后,于2012年5月23日组织钻机进场施工,至6月21日结束外业工作。

钻探操作(包括:

钻具规格、回次进尺、岩芯采取率、钻探记录等)、取样操作、地质编录各工序施工均严格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有关要求进行,施工质量可靠。

2.4完成工程量

本次勘察完成野外工程量如表2-1所示。

完成野外工作量一览表表2-1

序号

工作内容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1

测量放孔

49

其中技术孔938.70m,鉴别孔1419.40m。

2

钻探总进尺

2358.10

3

标贯

376

4

取土样

91

5

取水样

2

2.5勘察报告编制

勘察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是以勘察技术要求为依据,并按上述规范、规程、标准有关要求执行,提交的成果资料可作为拟建建筑物基础设计及施工的岩土工程依据。

三、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拟建的御银科技园区项目位于广州市高唐大道地段东侧,交通便利。

勘察区交通位置如图3-1所示。

场区地貌单元属洪冲积区,场区已进行人工回填,地形相对平坦。

地面高程22.21~23.87m,相对高差不大。

 

勘察区交通位置图图3-1

四、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4.1岩土地层构成及特征

根据钻孔揭露所取得的地质资料,经综合整理,可将场地内土岩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冲积土层(Q4al)、风化残积土层(Qel)及燕山期花岗岩(γ52(3))等四大类,现分述如下:

1、人工填土层(Q4ml,层序号①)

人工填土:

以素填土为主,褐黄间褐红色,土性主要为粉质粘土,松散状,局部含碎石等,为新近填积土,个别钻孔揭露为杂填土。

本层位于地表,分布广泛,全部钻孔均有揭露,厚度为1.20~3.50m,平均1.76m(层顶标高为22.21~23.87m)。

2、冲积土层(Q4al,层序号②)

按其土性及稠密度可划分为6个亚层。

(1)、第一亚层:

淤泥、淤泥质土(层序号②1)

淤泥、淤泥质土:

灰黑色,饱和,流塑,土质细腻,粘性好,稍具臭味,局部不均匀含薄层粉细砂。

本层取土样9件,土工定名为淤泥质土;主要物理指标平均值为:

=55.3%,

=2.63,

=1.44。

本层分布广泛,36个钻孔有揭露,层面埋深1.20~2.90m,厚度为0.60~3.30m,平均2.11m(层顶标高为20.25~22.27m)。

(2)、第二亚层:

粉质粘土(层序号②2)

粉质粘土:

灰褐、灰黄色,稍湿,可塑状为主,局部软塑,土质均匀,粘性好,局部含少量细砂。

本层取土样18件,土工定名为粉质粘土;主要物理指标平均值为:

=27.7%,

=0.806,

=0.43。

本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35次,实测击数N′=4~15击,平均7.8击;修正后N=3.5~13.4击,平均6.8击,标准值为6.0击。

本层分布较广泛,36个钻孔有揭露,层面埋深1.50~5.20m,厚度为0.40~6.70m,平均3.74m(层顶标高为17.50~21.66m)。

(3)、第三亚层:

细砂(层序号②3)

细砂:

灰褐色、灰黄色、灰白色等,饱和,松散~稍密,少部分为中密,颗粒分选性差,粘粒含量15%~20%左右,局部含粗砂等。

本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26次,实测击数N′=6~19击,平均11.4击;修正后N=5.6~16.0击,平均9.8击,标准值为8.9击。

本层分布广泛,32个钻孔有揭露,层面埋深1.20~9.50m,厚度为0.70~4.60m,平均2.46m(层顶标高为13.24~21.31m)。

(4)、第四亚层:

粉质粘土、粘土(层序号②4)

粉质粘土、粘土:

灰褐、棕黄、灰白等色,稍湿,硬塑状为主,局部可塑,土质均匀,粘性一般。

本层取土样16件,土工定名为粉质粘土;主要物理指标值为:

=27.4%,

=0.803,

=0.06。

本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38次,实测击数N′=6~23击,平均15.3击;修正后N=5.3~20.4击,平均12.9击,标准值为11.9击。

本层分布较广泛,36个钻孔有揭露,层面埋深3.60~11.60m,厚度为1.00~7.80m,平均4.18m(层顶标高为11.14~19.15m)。

(5)、第五亚层:

粗砂(层序号②5)

粗砂:

灰褐色、灰黄色、灰白色等,饱和,稍密~中密,颗粒分选性差,粘粒含量25%~30%左右,局部含砾砂等。

本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45次,实测击数N′=12~22击,平均16.5击;修正后N=9.6~17.4击,平均13.0击,标准值为12.5击。

本层分布不广泛,仅ZK11、ZK12等2个钻孔有揭露,层面埋深5.10~7.20m,厚度为0.90~1.30m,平均1.10m(层顶标高为8.99~11.14m)。

(6)、第六亚层:

粉质粘土、粘土(层序号②6)

粉质粘土、粘土:

灰褐、棕黄、灰白等色,稍湿,可塑状,土质均匀,粘性一般。

本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8次,实测击数N′=7~20击,平均12.8击;修正后N=5.4~15.4击,平均9.7击,标准值为7.8击。

本层分布不广泛,仅9个钻孔有揭露,层面埋深10.40~14.50m,厚度为1.20~3.80m,平均2.34m(层顶标高为8.38~12.48m)。

3、风化残积土层(Qel,层序号③)

砾(砂)质粘性土:

褐黄色,灰褐色等,稍湿,硬塑,为花岗岩风化残积土,遇水崩解。

本层取土样23件,土工定名3件为粘土,2件为粉质粘土,16件为砂质粘性土,2件为砾质粘性土;主要物理指标平均值为:

=32.5%,

=0.951,

=0.28。

本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67次,实测击数N′=16~29击,平均24.2击;修正后N=11.3~21.5击,平均17.6击,标准值为17.0击。

本层分布广泛,全部钻孔均有揭露,层面埋深11.20~17.00m,厚度为1.00~14.00m,平均5.82m(层顶标高为5.88~11.55m)。

4、基岩(γ52(3),层序号④)

场区内揭露的下伏基岩为燕山期花岗岩,在钻孔深度范围内,根据钻探揭露,按其不同风化程度可划分为全风化、强风化、中等风化三个风化岩带。

(1)、全风化岩带(层序号④1):

褐黄间褐红色,局部灰褐色,风化剧烈,岩芯呈坚硬土状为主,结构清晰可辨,遇水崩解。

本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02次,实测击数N′=31~49击,平均40.1击;修正后N=22.3~34.3击,平均28.2击,标准值为27.6击。

本层分布广泛,全部钻孔有揭露,层面埋深14.00~28.00m,厚度为4.00~24.00m,平均12.79m(层顶标高为-5.26~8.83m)。

(2)、强风化岩带(层序号④2):

褐黄间灰褐色,风化强烈,岩芯呈半岩半土状,以坚硬土状为主,遇水崩解。

本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32次,实测击数N′﹥50击。

本层分布广泛,全部钻孔有揭露,层面埋深21.00~45.00m,揭露厚度为8.00~26.00m,平均15.66m(层顶标高为-21.92~1.88m)。

(3)、中等风化岩带(层序号④3):

灰白、灰黄色,块状,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岩质稍硬,局部含微风化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

本层分布不广泛,在钻孔控制深度范围内仅2个钻孔有揭露,层面埋深52.60~62.60m,揭露厚度为2.40~2.50m,平均2.45m(层顶标高为-39.87~-29.81m)。

4.2参数统计

4.2.1统计方法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在进行统计时,数据的粗差剔除原则上采用三倍标准差法,但个别数据由于岩土层的不均匀性或为夹层而造成数据明显差异的,也予以剔除。

4.2.2统计公式

1、平均值公式:

2、标准差公式:

3、变异系数公式:

4、标准值公式:

,其中

式中fi--岩土参数测试值;

n--参加统计的子样数;

γs--统计修正系数,式中正负号按不利组合考虑。

4.2.3岩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

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详见附表1。

4.2.2各岩土层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

各岩土层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详见表4-2。

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表4-2

年代与

成因

层号

土名

标贯

次数

实测值

修正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标准值

Qal

②-2

粉质

粘土

35

4

15

7.8

3.5

13.4

6.8

2.95

0.43

6.0

②-3

细砂

26

6

19

11.4

5.6

16.0

9.8

2.73

0.28

8.9

②-4 

粉质

粘土

38

6

23

15.3

5.3

20.4

12.9

3.58

0.28

11.9

②-5

粗(中)砂

45

12

22

16.5

9.6

17.4

13.0

1.93

0.15

12.5

②-6

粉质

粘土

8

7

20

12.8

5.4

15.4

9.7

2.90

0.30

7.8

Qel

砂质粘性土

67

16

29

24.2

11.3

21.5

17.6

2.63

0.15

17.0

γ52(3)

④-1

全风化

102

31

49

40.1

22.3

34.3

28.2

3.56

0.13

27.6

④-2

强风化

32

51

59

53.2

35.7

41.3

37.2

1.31

0.04

36.8

4.3岩土地基承载力建议值

综合上述各岩土层工程特性,推荐各岩土层地基承载力值详见表4-3。

岩土地基承载力推荐值表表4-3

成因

类型

层序号

土岩

名称

土的状态

风化

程度

抗压强度

建议值

frk(MPa)

岩土地基承载力建议值(kPa)

土层地基承载力

特征值fak

岩石地基承载力

特征值fak

Q4ml

素填土

松散

-

-

80

-

Q4al

②1

淤泥质土

流塑

-

-

70

②2

粉质粘土

可塑

-

-

100

②3

细砂

松散~稍密

-

-

200

②4

粉质粘土

硬塑

-

-

200

②5

粗砂

稍密~中密

-

-

200

②6

粉质粘土

可塑

-

-

180

Q4el

砂质粘性土

硬塑

-

-

250

-

γ52(3)

④1

花岗岩

全风化

350

④2

强风化

1.5

-

600

④3

中风化

20.0

五、地下水

5.1地下水类型及其富水性

场区地下水由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组成。

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冲积层中,其它粘性土结构致密,渗透性、富水性差,基本不含水,地下水性质属潜水。

场区冲积层一般发育,砂层分布广、厚度大,富水性中等,水量较丰富。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风化岩中的风化裂隙之中,风化裂隙多呈闭合状的细小裂隙,地下水量很小,地下水性质属承压水。

5.2地下水位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

在钻探期间正值雨季,雨水较多,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1.00~4.70m。

地下水位随季节变化略有升降,一般雨季水位抬升,旱季水位降落。

5.3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

本次勘察中共取水样2组,水质分析结果详见水质分析报告。

5.3.1环境类型水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评价

场地环境类型为:

Ⅱ类型。

PH值:

6.8~7.0;

硫酸盐(SO42-)含量:

39.86~45.63mg/L;

镁盐(Mg2+)含量:

9.11~10.33mg/L;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表12.2.1评价环境类型水对混凝土结构微腐蚀性。

5.3.2受地层渗透性影响的水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评价

场地地层渗透性类型为:

A类;

PH值:

6.8~7.0;

侵蚀性(CO2):

7.60~9.40mg/L;

HCO3-含量:

2.40~2.50mmol/L;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表12.2.2场地渗透性水对混凝土结构在强透水层中腐蚀等级为微腐蚀性。

综合评价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腐蚀等级为微腐蚀性。

5.3.3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腐蚀环境:

按长期浸水考虑;

(Cl-)含量:

35.45mg/L;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表12.2.4评价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微腐蚀性。

5.3.4水对钢结构腐蚀性评价

PH值:

6.8~7.0;

(SO42-+Cl-)含量:

<500mg/L;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表12.2.5-1评价地下水对钢结构腐蚀等级为微级。

六、工程地震

6.1工程地震地基设计参数

按照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拟建勘察场地的建筑物抗震设计参数如下:

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

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10g;

设计地震分组:

第一组;

建筑物设计特征周期值:

0.35s。

建筑地段类别:

建筑场地属冲积平原,地形平坦,但存在软弱土,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1划分为抗震不利地段。

根据钻孔揭露并结合地区经验,评价时取覆盖土层厚度或20m范围内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分别为:

<①>层取100m/s、<②-1>层取120m/s、<②-2>层取80m/s、<②-3>层取220m/s、<②-4>层取180m/s、<③>层取250m/s、<④-1>层取350m/s、<④-2>层取450m/s,有1个孔的等效剪切波速(vse)小于150m/s,有15个孔的等效剪切波速(vse)在150m/s~250m/s之间,按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3条和第4.1.6条进行评价,综合评定本场地土的类型属中软场地土为主,综合评定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按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1.4条和附录A.0.17条,本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特征周期值为0.35s。

 

6.2饱和砂土液化判断

本场地分布细砂、粗砂,砂土液化判别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3.4条及4.3.5条之规定进行。

临界击数按下式计算:

(ds<15)

(15≤ds≤20)

式中ds—为标准贯入点深度(m);

dw—为地下水位深度(m),报告中取钻孔静止水位埋深;

ρc—为粘粒含量百分量,当小于3或为砂土时采用3;

N0—为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本区取值6。

液化指数按下式计算:

式中:

—液化指数;

n—判别深度范围内每孔标贯试验点的总数;

Ni、Ncri—分别为第i点标贯的击数实测值和临界值,当实测值大于临界值时取临界值的数值;

di—i点所代表的土层的厚度(m),采用与该标贯点相邻上、下两试验点深度差的一半,但上界不高于地下水位深度,下界不深于液化深度;

Wi—i土层单位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m-1),若判别深度为15m时,该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m时采用10,等于15m采用0,在5~15m应按线性内插法取值;若判别深度为20m时,该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m时采用10,等于20m采用0,在5~20m应按线性内插法取值。

按上式分别对②3细砂、②5粗砂进行判别计算,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3.4条和4.3.5条,通过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按7度地震设防烈度的条件下进行液化判别,综合评定本场地饱和砂层不存在液化问题。

有关液

七、场地岩土工程地质特性分析与评价

根据钻探资料分析,填土层①:

褐黄色、黄红色、灰黄色、灰褐色等,其成份以填粉质粘土或残积土层为主,以堆积成因为主,分布在场地较低洼的区域。

土层强度低,厚度不大,多呈松散(软)状态,若直接利用该层做天然地基,地基承载力偏小,变形较大且不均匀,所以一般不宜利用做基础持力层。

冲积成因的淤泥、淤泥质土层:

流塑状态,压缩性大,层厚变化较大,不宜做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

残积成因的硬塑状砂质粘性土层③:

具有较高的强度,但受地势控制,厚度不均匀,结合建筑物荷载条件及基础埋藏的深度条件,适宜做为天然地基及桩基的持力层。

建议硬塑~坚硬状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40~260kPa。

场地基岩埋藏深度虽受地势控制,但总体地基强度高,变形模量大,是天然地基及桩基的良好持力层;而花岗岩全风化层<④-1>及强风化层<④-2>是很好的桩端持力层。

7.1场区不良地质作用、特殊性岩土问题

1、关于人工填土层的问题

场区人工填土层呈松散状,欠压实,厚度不均一,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湿水易软化,具湿陷性,极易造成不均匀沉降。

勘察场区道路及一些低矮的配套建构筑物有可能利用填土作为路基或地基,建议对填土进行压实,采取预压、强夯等方法进行地基处理,在基础受力范围内作好封闭、排水措施,尽量减小不均匀沉降。

2、关于软土的问题

场区冲积层中的流塑淤泥质软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的特点。

软土在受荷载后易发生压缩变形导致出现不均匀沉降,由于场区多数拟建建筑物跨越软土区或全部落在软土区,低矮的、荷载要求不大或沉降要求不高的拟建建筑物如采用浅基础时,建议对持力层及应力影响范围内的下卧软土层进行加固处理;重要的建筑建议采用桩基础,桩端全部穿过软土层进入下卧稳定的土岩层作为持力层,可全部消除软土不均匀沉降。

3、关于风化岩和残积土的问题

场区的残积土和风化土遇水易崩解,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时,应注意做好排水措施,并及时封底,尽量避免在雨季施工。

 

八、地基基础选型分析与方案建议

在本区内拟建的建筑物主要是多层建筑。

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貌及钻孔揭露的工程地质条件,揭露的地层多为填土<①>、冲积土层<②>、残积土层<③>、全风化岩<④-1>和强风化岩<④-2>;地基基础选型建议采用旋挖灌注桩、预制桩方案等,若采用桩基础,可利用花岗岩全或强风化层做为桩基持力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