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7251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docx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docx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手稿主要是关于古典经济学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的摘录,接着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思考。

第二手稿是一个关于私有财产关系的描述。

第三手稿包括对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的讨论,以及一段对货币的简短分析,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手稿》问世之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热烈的讨论。

在讨论中主要有抬高和贬低《手稿》的两种倾向。

一方面,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各种文献和思想观点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做出了初步的综合性阐述。

但是另一方面,这篇文章属于过度时期的作品,一些观点和思想尚未成熟。

片面的抬高或者片面的贬低《手稿》都是错误的。

我们认为《手稿》所阐发的许多观点和重要思想,直到今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手稿》关于异化的思想,对于深刻认识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尽管资本主义经过长期发展,发生了许多的新变化,但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对于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以及各种异化思想,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思想不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批判武器。

第二,《手稿》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对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批判异化劳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扬弃异化而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这一价值指向对于我们推荐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处理好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准确的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

才能更好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

第三,《手稿》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相统一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得到和谐的发展。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论述

马克思首先说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能够把自己的类作为自己的对象和本质对待。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用生产劳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并把人的类本质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的生产是仅仅为了生存的生产,人的生产是自由的,人能自由地处理自己的产品,而且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

自由是人类生产区别与动物生产的根本所在。

因而劳动是人成为人的内在根据,是人类区别于一切动物的根本特征。

局限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规定,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的时候,却发现现实的人其实是处于各种异化关系中的人。

他把抽象的人的规定作为社会历史主体,所以没有从根本上超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藩篱。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手稿》中讲到关于生态伦理思想的是从批判国民经济学中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转向对现实生活中对异化的批判和揭露。

特别是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这两部分更是深刻地分析了生态伦理思想内涵,包括对自然主义、人道主义、人的有机身体与无机身体、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以及如何将人与自然更好地统一与结合作了初步的但是卓有远见的阐述。

另一方面,针对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人与自然的论述和描写来探讨早期的生态伦理思想。

马克思着重从另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来阐发作为人、人之为人、人与其生存和依赖的外在自然界的关系,来揭示出资本主义存在的基本矛盾。

工业大生产给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激发和唤醒人们去正确看待和理解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较为系统地提出和论证“实践观”的起始之作,并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实践及其性质和意义。

它是马克思研究重心发生转移的产物,是对共产主义进行理论论证的产物,是进一步抛弃黑格尔的哲学及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产物。

马克思以劳动实践历史观为基础,论述了私有财产的产生和扬弃以及人的本质和发展,对共产主义提出了实践的要求,并做了论证。

由此,我们知道,在《手稿》中,马克思早期实践观的思想是分为前期和后期的,前期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上,后期的思想则是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

整个《手稿》的逻辑线索就是:

异化劳动——人的本质——共产主义。

三大问题各有详细的分析论述,又逻辑性的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三大批判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实践观思想的内在理论构架:

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人的本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社会批判。

这些全部构成了马克思《手稿》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的本质出发,对实践这一中心概念进行了论证。

《手稿》中马克思从对象性活动出发得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观点,并在对象性活动中阐发了实践观,《手稿》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考察和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揭露,以异化劳动和对象性活动为主要内容,深刻地阐明了物质生产劳动这一最主要、最基本的实践形式,从劳动的本质及其异化、劳动的主体和对象过程和结果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四、《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文化观

文化观是马克思文化哲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首要的观点,文化观也是理解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

《手稿》中的文化观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包括其对人类文化起源问题上的研究,对文化人类学的进步意义以及《手稿》中阐述出的新的文化价值理念。

通过以下方面详细对《手稿》文化观进行解读,首先从文化的本质、文化的根源、文化的目的,这三个文化观问题进行论述;然后以文化哲学的视角来分析,分别从逻辑起点、实践理论和所遵循的历史主义原则三个方面展开。

马克思文化观的中心点一直围绕着人及人的发展,马克思以自然到个人,再到社会这个逻辑为基础,将人的研究系统地体现在他的唯物史观中,这种深深的人文主义情怀,在《手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使得青年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文化观和成熟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达到完美的有机统一"。

因此,《手稿》中的文化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对文化起源问题的探讨蕴含在马克思的《手稿》中。

马克思对世界进行过类的区分,分为人类和自然界类,还有一个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类——人的创造物,包括人类学的自然界、世界历史等等。

实际上马克思已经把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类加以了区分,用文化的广义定义衡量,这些概念实际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马克思的相关论述表明他认为文化是人的创造性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与自然相对立的,这种行为的结果与人的设想相符合。

文化来源于人对自然的改造,文化特属于人的世界,当然也就高于自然。

(2)《手稿》阐发了新的文化价值理念。

即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文化价值判断。

《手稿》对私有制条件下的人的异化和文化的异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批判,同时对黑格尔思想中积极因素的吸收,确定了劳动的创造性功能。

通过对异化的辩证分析和对私有制的批判,马克思提出只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才能从根本上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回归,使人的自由个性得到解放。

只有共产主义思想才能改变人的异化、改变人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才能对异化现象进行积极扬弃,继而以积极的姿态迎接人类的美好未来,最后才能成全人的本质的实现,使得每个人的对象化力量充分发展出来,以达到自觉自由的活动。

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主体性思想

综观《手稿》全文,马克思多次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提到“主体”一词,总结起来,马克思在《手稿》中的“主体”大致有如下意蕴。

首先,主体应具有的客观物质形态,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一节中,马克思提出主体应该是“肉体的主体”,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者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他不得不先成为一个劳动者。

马克思在这里不仅超越了近代哲学传统上纯粹的精祌主体概念,认为人作为主体首先不应该排斥肉体存在,肉体存在是主体的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和基础。

其次,主体的历史性。

在《私有财产和劳动》一节可以看出,马克思用人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劳动来指代主体,并重点提到了主体的历史性,即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生产劳动本身构成了历史的主体。

主体是历史的,并非是抽象的个人或者集体,而是处在现实的生活中,并进行一定的社会历史实践条件下的主体及其主体力量,且承载着一定的历史规定性。

再次,“人始终是主体”。

马克思提到在对象化活动的世界里,人始终具有主体的性质,而且对人这个主体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和说明,他认为在强调人的个性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的社会性,主体是具有一定个性和社会性特征的人。

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1)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者同自己的生产产品相异化,这是从生产的结果来研究的,在这里马克思首先从结果来分析异化劳动。

—般来说作为主体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本应当被劳动的主体所占有,但事实是,在工人生产的过程中其结果不仅仅是工人没有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反而还受自己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压迫,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证明了自己而是在这一过程中丧失了自己作为人性的本质。

马克思把劳动产品与劳动者之间相异化关系的原因直接归结为异化劳动,他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异化关系实质是劳动本质异化的一种具体的外在的表现形式,从根本上来讲这是由于劳动本身被异化后所造成的结果。

(2)劳动者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

劳动者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这是从生产过程来看的。

马克思把劳动者同其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这一前提看作是劳动者同劳动产品异化的根源,即他一方面表述的是劳动产品是作为劳动创造的这一事实;另一方面要表述的是产品的异化是由于生产活动本身所导致的事实。

如果劳动产品它是一种外化的话,则这个劳动本身那必定是一种能动性的外化活动或者一种活动性的外化,那么异化对劳动对象的异化它实质上只不过是对劳动活动本身的一种外化或者异化。

(3)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劳动者同他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是从人的类本质来看的。

马克思指出,从物的异化和自我异化可以推出异化劳动第三个方面的规定,这就是个人与类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和类存在,就表现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人的能动的类活动。

然而劳动在现实生活中不再是生活的目的、不再是一种人的需要,实际上它仅仅成为了我们维持命的一种唯一的方式。

这样异化劳动就把人的活动变成单纯地、像动物那样维持自己的生命,把人的类本质异化为动物的类本质,即把人降低为动物,使丧失了对自己本质的意识,从而使人的本质变成了人的异己的本质。

(4)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这是从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人际关系方面来论述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指出,人同人异化是以上三种异化的结果。

马克思道出了关于异化劳动的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指出了在工人与他的劳动产品之间有一个资本家的存在,即阐明这种人与人异化的关系背后就直接地表现为劳动和资本的阶级关系。

这样,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就成了异化劳动的社会基础。

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合理地吸收了古典经济伦理思想,并扬弃古典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把道德置于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进行考察,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利益与道德的关系,使伦理学初步具有了科学形态。

(1)人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内容可以概述为,人性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

这里的人性包括人同自然相同的性质,也包括人的类特性,但人的本质还在于他的社会性。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手稿》中,把伦理问题提升为人性、人的本质等人的本体问题。

首先,马克思将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构成人的本体的东西是人性,它和人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人对自然界有着生存和发展的外在条件的需要,这就是人对客观外在条件的依赖性,也是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的源头所在。

其次,满足人的需要活动的类特性。

人不仅在活动中证实着自己是类存在物,而且也在意识中把自己视为这种存在物。

人的社会活动,人的社会生活使人具有了社会的意识。

人的社会意识又使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了自觉的性质。

人的主体性概括起来讲就是人作为对象世界的主体所具有的相异于自然和动物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后的也是最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人性论的伦理学基础来源于对劳动的阐述。

通过对人的劳动与动物活动的比较来说明人作为类存在的根本特性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础。

(2)

(3)

(4)

(5)

八、《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

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宗教、有神论、无神论、共产主义与人的彻底解放的论述

(1)宗教、有神论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与自身相异化的产物,同时又是:

“这个世界的总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