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检测试题 附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6216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检测试题 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检测试题 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检测试题 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检测试题 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检测试题 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检测试题 附解析.docx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检测试题 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检测试题 附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检测试题 附解析.docx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检测试题附解析

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能力检测试题附解析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

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

_______

考号:

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迁移的图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里德

B.贾德

C.苛勒

D.罗斯

2、根据斯金纳的观点,人的膝跳反射属于()。

A.应答性行为

B.操作性行为

C.联结过程

D.观察学习

3、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D.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4、()是指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的效果支配。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泛化律

5、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准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叫做()。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6、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才能达到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7、学校德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但其中最基本的途径是()。

A、思想政治和其它学科教学

B、课外和校外活动

C、班主任工作

D、共青少先队活动

8、1966年提出动作技能的七层次结构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安德森

B.韦特海默

C.乌申斯基

D.辛普森

9、张宏一次在乘坐高铁时偷偷躲在卫生间里吸烟,被乘务员发现后对其处以2000元罚款,此后张宏不在高铁上吸烟了,上述情形属于哪种强化原理?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10、流程图和模式图属于()。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基本策略

11、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复式教学

D、小组教学

12、晓春上课时把老师的讲解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写在课本上,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他采取的学习策略是()。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计划策略

D.精加工策略

13、布鲁纳认为学生具有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及()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

A.互惠内驱力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14、()是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A.桑戴克

B.斯金纳

C.托尔曼

D.班杜拉

15、我国古代教育家苟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强调的是()因素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16、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和书面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及时测评与反馈。

这种教学评价被评为()。

A.诊断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7、德育过程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德育原则是()。

A.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18、学生集体是否有健康的()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A.活动

B.集体舆论

C.干部队伍

D.共同目标

19、小林诚实、内向、谦虚、勤劳,且具有亲和力。

这些描述的是()。

A.性格特征

B.能力特征

C.气质特征

D.认知特征

20、奥苏伯尔提出能够通过设计一种引导性的材料来提升有意义学习的效果,这个材料被称作()。

A.学习动机

B.先行组织者

C.认知结构

D.学习迁移

21、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

A.探究学习

B.情境教学

C.情境感染

D.合作学习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2、有什么样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3、品德形成受情感的影响。

 

4、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3、教师如何写好教案?

 

4、教师应如何备课?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材料:

开学不久,班主任贾老师发现明朗同学不喜欢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做小动作,不按时完成作业。

贾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发现明朗虽然有不少缺点,但也有优点,需要肯定和鼓励。

于是,贾老师找他谈话说:

“你有缺点,但也有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

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找自己的优点,如实向我汇报,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

”第三天,明朗找到贾老师,很不好意思地说:

老师,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

”贾老师说:

“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

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

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卫家园,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

不过当兵同样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

”听了老师的话,明朗脸上露出了微笑。

从此,明朗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1)结合材料,谈谈贾老师主要遵循了哪一德育原则?

(2)贯彻这一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2、班主任王老师就一位学生的化妆问题,找她谈了一次话。

老师:

“为您服务”节目看了吗?

有趣吗?

学生:

有趣。

老师:

那个要大家评论四张妇女化妆像好坏的节目,你觉得怎么样?

你能讲出她们的优缺点吗?

学生:

这还不晓得!

第一个脸长却梳高发型;第二个年纪好大还化浓妆;第三个脸大细眉,脸就更大了,丑死啦……

老师:

为什么丑死啦?

学生:

那些妆不合她们的身份和特征。

老师:

哦……要是她们都是中学生,应该怎么化妆?

学生:

我不晓得,老师讲讲。

老师:

我看,中学生应该朴素自然、整洁大方、健康活泼。

化妆切记莫乱学别人的浓妆艳抹。

学生:

为什么呢?

老师:

因为中学生接触的主要是同学和老师,浓妆艳抹会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造成隔膜;青少年应有自然朴素的美,过分的化妆会掩盖住青春活力和红润的肤色,让人觉得矫揉造作,不伦不类。

学生:

嗯,有道理。

老师:

还有,中学生应该有蓬勃向上的气质,浓妆艳抹会让人以为你是几十岁的妇女,把少女天真活泼的自然美都糟蹋了。

学生:

想不到化妆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老师:

是啊!

穿着也是一样,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体型、肤色等特征。

学生:

哎!

老师,我那天化妆就化得……嘻嘻。

问题:

试运用德育原则和方法的相关理论对这次谈话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A

2、A

3、【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4、C

5、C

6、C

7、A

8、D

9、D

10、B

11、A

12、D

13、A

14、A

15、B

16、D

17、【答案】A。

解析:

“一分为二”即要求辩证看待问题,辩证看待学生的过与失,凭借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故本题选A。

18、B

19、答案:

A

20、B

21、B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参考答案】错误。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

说明智力水平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儿童的智力水平越高,-般学习成绩越好。

但是智力水平并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知识结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习动机和集体、教师等因素,都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有重大的影响。

因此,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故本题说法错误。

2、【参考答案】错误。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制。

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它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不一定能形成和道德认识相应的道德行为,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3、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品德形成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同伴群体等;内部因素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智力因素、情绪因素、情感因素等。

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教育对象对社会规范的态度和体验即为情感。

情感是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

4、错误。

理由:

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参考答案】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具有场独立方式的学生,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具有场依存方式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沉思型与冲动型。

在解决问题中,沉思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冲动型的学生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3)辐合型与发散型。

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的学生表现出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特征。

2、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3、【参考答案】教案即课时计划,是教师备课中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

写课时计划,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即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

4、

(1)钻研教材。

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了解学生。

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包括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

(1)材料中体现的德育原则是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材料中贾老师能够了解到并认可学生心肠好、乐于助人、力气大等优点,同时也教导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了这一原则。

(2)贯彻这个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2、

(1)材料中体现的德育原则有:

①循循善诱原则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教师、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材料中的王老师正是通过让学生评价电视节目中四张妇女化妆像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了朴素自然的美比化妆更漂亮。

②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材料中的王老师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大方向出发,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领悟到应该朴素自然、整洁大方、健康活泼。

③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此原则是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信任和爱护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材料中的王老师针对化妆的问题与学生谈话,体现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另外,王老师没有对学生讽刺和挖苦,而是耐心地讲道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2)材料中体现的德育方法有:

①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真情实感来启发、引导学生,以影响其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

材料中的王老师通过电视节目和学生讲明化妆的利害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

②情感陶冶法

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

材料中的王老师是通过“为您服务”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引入了学生的这一次谈话,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即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学生思想上受到深刻的教育与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