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题力学部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5748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实验题力学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实验题力学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实验题力学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实验题力学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中物理实验题力学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实验题力学部分.docx

《初中物理实验题力学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实验题力学部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实验题力学部分.docx

初中物理实验题力学部分

Lastrevisionon21December2020

 

初中物理实验题力学部分

初中物理实验题力学部分

1.(4分)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上左图中的甲、乙、丙所示。

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

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______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图中甲、乙两组数据比较得出:

“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

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吗__。

你的理由是:

________。

(3)从图中甲、丙两组数据比较,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

2.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时,小明同学做了如上右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要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使长方体木块在弹簧测力计拉力的作用下做运动。

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根据_____知识可知,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__N.

(2)比较图乙和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知:

(3)比较图丙和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知:

(4)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关系。

可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步骤,写出你所设计的这一实验步骤。

答案:

(5)小明将甲图中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他由此得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你认为他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

3.(8分)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以下猜想:

A.与压力大小有关B.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C.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D.与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小明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及有关器材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

序号

实验条件

测力计示数/N

长方体木块的放置

表面情况

压力/N

1

平放

木板

8

2

平放

木板

12

3

平放

木板

16

4

侧放

木板

16

5

竖放

木板

16

6

平放

木板上铺棉布

8

7

平放

木板上铺毛巾

8

(1)由序号为1、2、3的三次实验,可验证猜想_______(填字母);

(2)要验证猜想B,应选取序号为________的三次实验;(3)根据表中信息,能否验证猜想D________(填“能”或“不能”);(4)以上实验主要采取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4.(8分)如图所示是“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必须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A做____________运动,这样做便于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分析图甲、乙可知,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____________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分析图甲和丙,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F3,说明:

压力一定时,____________,滑动摩擦力越大

上述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人们通过大量实验进一步证明:

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成正比。

(4)如图丁所示,在图丙中物块A上叠放一块与之相同的物块B,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块A,使物块B随A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

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4,则F4:

F3=___________;此运动过程中,物块B受到的摩擦力fB=____________N。

5.(6分)在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时,我们曾追随着物理学家的足迹,设计过这样的“斜面”实验:

(1)如图18所示,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水平面运动时,竖直方向上受到的________力和_________力相平衡,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

(2)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___________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3)减小图中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

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____,小车运动的越________。

(4)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__________运动。

6.(8分)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已经得知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的关系,有人还猜想滑动摩擦力:

A.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B.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C.与木块的形状有关

器材:

一个较长且各表面光滑程度一致的木板、一个带钩的长方体木块(各个面粗糙程度相同)、弹簧测力计.

一位同学只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进行三次实验,如图19所示.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木块放置方式

木块运动情况

弹簧测力计示数

1

平放

慢速

2

平放

中速

3

平放

快速

(1)实验中应将弹簧测力计沿___________方向拉动木块,使木块在水平面上做_____运动;

(2)由表中数据可以知:

他在验证猜想____(填序号),结论是__________.

(3)另一位同学想验证滑动摩擦力是否和接触面积有关时,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摩擦力变为原来的一半.他由此得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的减小而减小.你认为他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_______;你改进后的操作是________

7.(8分)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小明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系列实验。

以下是部分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保持木板水平且固定):

第1次:

把木块平放在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图甲)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记入下表中:

第2次:

把木块侧放在长木板上,用同样方法拉动木块(图乙),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记入下表中:

第3次:

把两块相同的木块叠在一起且平放在长木板上,再用同样方法拉动木块(图丙),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记入下表中:

实验序号

木块对木板的压力/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

滑动摩擦力/N

1

20

2

20

3

(1)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已知每个木块的质量是2kg,请你帮助小明填全表格内的数据(g取10N/kg)。

(3)比较_____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4)比较1、3次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6分)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选用的器材有:

长方体木块、读数准确的弹簧测力计、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木板、棉布、毛巾等。

(1)在采用如左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稳定,很难读数。

请分析其原因:

(2)为解决上述问题,某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右图所示。

请说明利用该装置是如何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的。

(3)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怎样验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简要写出步骤。

9.(5分)下图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过程。

表面状况

阻力的大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

毛巾

较小

棉布

较大

木板

较小

(1)根据图中情景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假设,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B.①②③④都是实验事实

C.①②是实验事实,③④是实验推论D.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2)每次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可知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速度减小得越。

(3)根据以上实验:

每次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完成以上表格(填“大”或“较大”或“较小”)

(4)通过以上实验可知:

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填“远”或“近”)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填“快”或“慢”)

10.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得出的,如下图所示,让同一辆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接着在材料不同的三个平面上继续运动,分别停在图中所示的位置,请回答:

(1)试验中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

(2)我们从这个实验可以直接得到的结论是:

(3)我们从这个实验推理得出的结论是:

.

17.(8分)如图所示为了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组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些猜想与假设,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

(1)请你在认真观察每个实验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是想验证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的关系;

实验二是想验证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的关系;

实验三是想验证相同时,液体的压强都相同。

(2)有一次,小棠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很小,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都没有明显变化,你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写出一条即可)

29.(6分)小华组的同学想“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他们设计了如下左图所示的实验探究方案,图(a)、(b)、(d)中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相同。

实验测得几种情况下压强计的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的大小关系是h4>h1=h2>h3。

(1)实验中液体压强的大小变化是通过比较来判断的,这种方法通常称为转换法。

(2)由图和图两次实验数据比较可以得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由图a和图d两次实验数据比较可以得出:

41.(12分)如上右图所示,是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情境

(1)把探头放入水中,通过观察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探头处水的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水的压强____(选填“越大”或“越小”);

(2)比较甲图、乙图和丙图,可以得到:

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_______;

(3)在乙图中把探头慢慢下移,可以观察到U型管两边液体的高度差增大,从而得到:

在同一种液体里,液体的压强随___________的增加而增大;

(4)在乙图中,若只将烧杯中的水换成盐水,其他条件不变,则可以观察到U型管两边液体的___________.

50.(9分)小强利用U形管压强计和装有水的大烧杯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前,他注意到U形管两边的液面已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如图17甲所示.

(1)当他将金属盒浸没于水中后.发现U形管两端液面如图17乙所示的情景,则实验装置可能出现了______________问题.

(2)排除故障后.他重新将金属盒浸没于水中,发现随着金属盒没入水中的深度增大,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逐渐变大,如图17丙所示,由此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与_______有关.

(3)接着小强要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则应保持______不变.

(4)小强保持丙图中金属盒的位置不变,并将一杯浓盐水倒入烧杯中搅匀后,实验情形如图丁所示.比较丙、丁两次实验,小强得出了:

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其内部的压强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可靠_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

3.小明同学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用弹簧秤、塑料块、烧杯、小桶等进行实验操作测量,如图a、b、c是其中的三个步骤示意图,还差一个步骤图d,才能完成探究任务,则d是测量的。

设a、b、c、d四个步骤中弹簧秤的读数分别是F1、F2、F3、F4。

由四个图中____两个图的弹簧秤的读数可以求出塑料块受到的浮力;被排开液体的重力为________;如果关系式________成立,就可以得到着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9.课堂上,老师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器材做演示实验,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他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吊着重为2N的物块,然后将其逐渐浸入水中直到完全浸没。

(1)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会直观地观察到两种变化,这两种变化是: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2)当物块完全浸没时,弹簧秤的读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物块受到的浮力为_____N。

(3)你认为利用图甲所示的这套器材还可以用于探究以下哪个问题((选填字母序号)A.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密度的关系B.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深度的关系C.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的关系D.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33.如右图所示,一个重为10N的木球漂浮在水面上,请画出木球所受力的示意图.

40.(10分)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A:

可能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B:

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C:

可能与物体的

体积有关;D:

可能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E:

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小明利用下列器材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器材:

体积相等的铁块、铜块,弹簧测力计,一杯水,一杯盐水,细绳。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来源:

21世纪教育网]

A:

可能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B:

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C:

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D:

可能与物体浸在中液体的体积有关;

E:

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小明利用下列器材做了如图17所示的实验。

器材:

体积相等的铁块、铜块,弹簧测力计,一杯水,一杯盐水,细绳。

(1)分析比较实验③④,可以验证猜想是正确的;分析比较实验④⑤,可以验证猜想是错误的(选填“A、B、C、D、E”)。

(2)分析比较实验①⑤与②⑥,可以验证猜想是错误的(选填“A、B、C、D、E”)。

(3)分析比较实验可得: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该实验探究主要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1)分析比较实验③④,可以验证猜想是正确的;分析比较实验④⑤,可以验证猜想是错误的(选填“A、B、C、D、E”)。

(2)分析比较实验①⑤与②⑥,可以验证猜想是错误的(选填“

A、B、C、D、E”)。

(3)分析比较实验可得: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该实验探究主要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52.小敏同学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请你根据小敏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图和图,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

(2)比较图b与图c可得到的结论是。

(3)为探究浮力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应选用图和图来研究。

(4)在图d与图e中,保持了不变,研究与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

这种研究问题方法叫做。

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中,还有很多实验用到这种方法,请你举一例:

42.(9分)小明

同学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用弹簧测力计、小石块、烧杯、小桶等进行实验操作,如图所示a、b、c、d是四个步骤示意图。

设四个图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分别是F1、F2、F3、F4,由四个图中__________两个图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以求出小石块受到的浮力;被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为__________

;如果关系式__________成立,就可以得到着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43.(7分)小华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每个钩码重2N,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物理量

实验次数

钩码总重G/N

钩码上升的高度h/m

测力计示数F/N

测力计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

1

4

2

6

83%

3

4

57%

4

4

57%

(1)在实验中,测绳端拉力F时,应尽量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且在拉动过程中读数;

(2)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第2次实验是用图做的;第4次实验是用图做的;(选填“a”、“b”或“c”)

(4)分析第1、2次实验数据可知:

使用同一滑轮组,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可知:

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个数越多(即动滑轮总重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5)分析第3、4次实验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5.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两端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状态。

(2)如上图所示,杠杆每格长度相同,杠杆的a处已挂着2个的钩码,要使杠杆平衡,则应在杠杆的处,挂上个的钩码。

13.(6分)如图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发现杠杆左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_____________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读出力臂。

(2)下表是某实验小组测得的两组数据,请你帮他们补充完整

(3)如上图,将右边的一个钩码向左移动2个格,要使杠杆平衡,则左边的两个钩码

向移动个格。

16.(8分)小康组在做验证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和弹簧测力计时,发现杠杆左端高右端低,要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这一调节过程的目的是为了使杠杆的对杠杆平衡不产生影响。

(2)在按照如图所示装置完成实验后,小康又将弹簧测力计由A处移到C处,施加一个竖直方向的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已知OC=10cm,OA=30cm,OB=20cm,若钩码重仍是N,则这个力的方向是,测力计示数为N。

24.(8分)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中,我们把支点放在质地均匀的杠杆中间,这样做的目的是.同学们通过多次实验,得出以下数据,分析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请你应用杠杆平衡条件,把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1

2

3

4

L1/m

F1/N

L2/m

F2/N

1

3

4

小明同学在做实验时,在杠杆上挂了如图所示的两组钩码.若在不加减钩码的前提条件下,把左端的两个钩码向右移动个格,可使杠杆平衡;若在不移动钩码位置的前提条件下,采用两端同时减掉个钩码的方法,也可使杠杆平衡(杠杆上相邻刻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个钩码的质量都相同)。

31.如下图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发现杠杆左端略高于右端,应将螺母向______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图甲中的A处挂2个相同的钩码,要使杠杆水平平衡,在B处应挂______个同样的钩码.(3)在图乙中的C处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F,使杠杆水平平衡.当拉力F沿C点向右下倾斜时,仍要保持杠杆水平平衡,拉力F的大小将_____,原因__.

27.(6分)下表是小明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

测量对象

质量m/kg

重力G/N

比值g/N·kg-1

物体1

物体2

物体3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和。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将g值取为kg。

但经过精确测量,发现在某些不同的地理位置,g值存在着微小差异。

下表列出了一些城市和地区的g值大小。

地点

赤道

广州

武汉

上海

北京

纽约

莫斯科

北极

g值大小

地理纬度

23°06′

30°33′

31°12′

39°56′

40°40′

55°45′

90°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g值相同的城市是:

②造成g值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③我国与许多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在这些往来的货物运输中,发货单上所标示的“货物重量”,实质上应该是货物的     。

45..(4分)如图所示是一绕O点转动的杠杆,已知阻力F2的方向,及动力F1的力臂,分别在图中标出阻力F2的力臂L2以及动力

19.(6分)小明组为了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了如图甲、乙所

示的实验:

第一次:

将质量相同的两个小球,沿同一光滑弧形轨道分别从A处和B处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相碰,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甲所示。

第二次:

将质量不同的两个小球,沿同一光滑弧形轨道分别从A处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相碰,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乙所示。

(1)在实验中,他们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物体动能大小的;

(2)要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应选用________图(填“甲”、“乙”)

2.(8分)如上右图所示,是“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通过观察的大小,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

(2)实验中为了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需要控制小球撞击时的速度不变,具体的控制方法是.

(3)质量和速度谁对动能的影响较大呢小文所在的小组借助速度传感器和其他仪器得出了两组数据如表一和表二所示:

表一(钢球撞击时的速度为v=8cm/s)

表二(钢球质量为m=100g)

序号

钢球质量m/g

木块滑行距离

s/cm

序号

钢球撞击速度

v/

木块滑行距离s/cm

1

100

10

1

8

10

2

200

20

2

16

40

3

300

30

3

24

90

分析这两组数据可以得出:

对物体的动能影响较大,依据是

44.(5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用质量不同的A、B两个小球(mA>mB)碰撞静止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纸盒。

实验中控制小球的高度相同,是为了控制两球到达底端时__________相同;实验中通过观察纸盒被推动的距离的大小,可以比较A、B两个小球的________的大小;

(2)将(甲)与(乙)两实验比较可知,小球动能的大小与小球的_______有关。

将(甲)与(丙)两实验比较可知,小球动能的大小与小球的_______有关;

(3)本次实验采用物理最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

48.(4分)小锐组的同学利用装有细沙的盒子、小桌、砝码、木块(砝码和木块的质量不同)等器材,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1)分析比较甲、乙两图中的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_____。

(2)图乙和图丙探究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

47.“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同一滑轮组进行实验探究,得到了下表中的数据:

次数

物理量

1

2

3

钩码重/N

4

6

8

钩码上升高度/m

绳端拉力/N

3

绳端上移的距离/m

机械效率

74%

83%

(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

(2)请在方框中画出进行第一次实验的装置图(每个钩码重2N).(3)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你认为同一滑轮组机械效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0.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