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
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五单元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思想
通过实施定量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教学中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资料为学习背景,以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为学习的动力,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发现过程,掌握科学探究学习方法,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达到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亲身实施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过程的喜悦,热爱科学。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复习旧知,实验激趣,设疑,以实验为导向,分析归纳,视频与讲练结合。
仪器、药品
仪器:
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玻璃管、小试管、酒精灯、气球、坩埚钳、石棉网、镊子、药匙等。
药品:
CuSO4溶液、铁钉、碳酸钠、稀盐酸、镁条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化学变化的定义,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提问】什么叫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演示】镁条燃烧的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写出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1、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能获得哪些信息?
2、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和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定量测定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资料
【提出问题】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因白磷与生成物五氧化二磷都对空气有污染,故我们观看实验视频。
注意观察:
1、锥形瓶内白磷燃烧的现象;2、玻璃管的作用,气球的变化情况;3、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
【视频演示白磷燃烧实验】将装有白磷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天平平衡后,点燃玻璃管,观察白磷燃烧时的现象,冷却后观看天平指针的变化。
【设问】如果同学们按课本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情况会怎样呢?
分组实验:
将学生分10组,讨论选择实验方案一和方案二,三个人一组完成同一实验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实验内容,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现象和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也参与小组实验和讨论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论,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提问】
1、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
那种结论是正确的?
2、为什么做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的同学的结论和做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的结论不一样?
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进一步解释波义耳实验失败的原因。
进一步解释敞口装置与密闭装置的区别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对几个关键词进行解释“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各物质”
【想一想】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板书】二、质量守恒的原因,观看水电解实验的微观示意图,并讨论以下问题
1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了吗?
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变了吗?
③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讲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设问】假如想用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直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对实验装置怎样改进?
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这个改进后的实验
叫两个同学来一起做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结果天平不平衡,质疑?
及时鼓励学生
【反思评价】通过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认识有什么提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设置课堂练习题如下:
1、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B、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质量不变C、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D、水结冰质量不变
2、在化学反应中,A+B=C+D中,5克A和4克B恰好反应生成3克C,则生成D的质量是()
A.6克B.5克C.3克D.8克
【小结】布置作业,课后习题三四两个练习题
学生回答: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白烟也是白色固体
点燃
镁+氧气→氧化镁
反应物是镁和氧气,生成物是氧化镁,反应条件是点燃。
学生倾听
学生阅读资料
并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提出猜想:
1、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字面理解)
2、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大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举例蜡烛燃烧
3、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小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举例钢铁生锈
学生阅读实验方案,带着三个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经过讨论后描述实验现象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玻璃管的作用是引燃白磷,小气球鼓起来了,一会又瘪了。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天平平衡
学生讨论问题
选出实验方案,并把方案设计出来进行简单描述。
方案一: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的测定
方案二:
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的测定
学生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实验后组内交流讨论,汇报实验结果。
总结实验结论:
第一组(方案一)得出:
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天平保持平衡,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第二组(方案二)得出:
白色粉末逐渐消失,产生大量气泡,天平不平衡,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分析归纳:
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反应的装置、环境,得出正确的结论,归纳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密闭装置与敞口装置的区别
学生思考得出:
如果用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直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密闭装置中进行实验。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只有化学变化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物理变化不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守恒的是“总质量”,即“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
如沉淀、气体等都应考虑进去。
3、“参加”,意味着没有参加反应(剩余)的物质的质量不能算在内。
4、质量守恒定律的“守恒”,是指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反应物的分子个数守恒。
观看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动画演示,总结化学反应的实质。
1.分子的种类变化了,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2.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
3.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分成了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一切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学生倾听
回答问题
思考问题
锥形瓶上套上气球了
气球鼓起来了
产生的气体有浮力
学生思考并回答
1.通过实验来验证科学真理,不能凭空臆想。
2.喜欢改进装置不断实验。
3.喜欢边操作边思索的进行实验,提高了动手能力
4.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分工明确
选择D,一切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选择A,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相等,五加四等于九,九减去三等于六
学生记录作业
复习旧知,启发思考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
引导学生学习定量研究问题,学习科学探究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从而迸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动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品德。
体验成功,学生产生成就感。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问引发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进行理解
质疑,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习兴趣。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反馈诊测
学生获得知识内化,能力提高,感情升华的过程
回顾本节课知识,强化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微观原因:
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③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它将贯穿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
因此它的学习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本节课的学习我把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并且亲身设计实验方案和亲体经历参加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和数据→分析交流→得出结论→解释反思。
突出了探究学习的过程体验和探究学习方法的运用;课堂学习中我自己认为教师的角色转换比较到位,教师充当了一名组织、引导者、交流的伙伴,使课堂学习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做到了师生、生生互动,达到了一种师生情感交融、思维共振的境界。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有时三人一组,有时六人一组,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实验探究、视频课件相结合、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本课教学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如:
教学细节关注仍然不够,改进实验是我自己给学生提出来的,要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而且实验要多次进行才能得出结论,教学机智和灵活应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
由于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和教师预期不一样的效果,也就是,教师应当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细节给予最大程度的关注,也就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机制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我在细节的处理上,如果能再大胆些、开放些,充分运用学生小组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进行探究,其效果将更好。
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其说是教案,不如说是学案。
而教学的全过程正是由许多细节过程组成的,关注细节正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学力的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
课标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的内容。
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从质到量的转变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它化学计算打下基础。
新课程标准表述: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第一步:
寻找关键词
行为动词是认识、能说明,
行为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是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第二步:
扩展和剖析核心概念
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实质
第三步:
扩展和剖析行为动词
认识——实验、观察、探究、分析、归纳、总结
能说明——分析、解释
第四步:
确定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
直观,通过实验,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规范准确
抽象,通过微观具体化学反应反应模型——严谨准确
第五步:
写出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分析、归纳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通过观察微观具体化学反应的模型,分析、归纳总结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相等的原因;
3.通过具体化学反应能分析、解释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
教材分析:
一、与教材前后课题的联系
《质量守恒定律》课题在整个初中教材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物质的化学变化、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离子和元素等核心知识点,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内容都为本节教学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从本课题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展开。
本课题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它为化学反应的表示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好理论准备,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二、本节课的教材主要呈现的材料
1、本节课的教材主要由学生熟知的化学变化及化学变化的实例引出新课:
在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遵循怎样的规律?
从而实现新知识的构建,建立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顺利地进行探究实验。
2、教材设计的探究活动为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两个实验现象明显,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正确进行操作、分析实验现象等能力。
3、交流讨论实验现象及结论,有利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要求。
总的来说,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三、可能存在的前概念
学生在正式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生活概念或前科学概念。
学生的生活概念有一些是正确的,与科学概念相一致;而有一些则是错误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
如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观察煤、木柴、蜡烛的燃烧,认为物质燃烧以后的质量减少了,甚至消失了,怎么是质量守恒呢?
这就是一个错误的生活概念。
教师在此基础上,应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的错误概念,建立科学的概念,实现学生头脑中的概念转变。
四、本课的难点和重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五、克服重难点的方法
重点的突出: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通过设置两组探究实验。
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
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使学生能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定恒定律。
难点的突破:
通过让学生观察水电解实验的微观模拟过程,帮助学生搭建起宏观物质和微观世界的桥梁。
通过此过程,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难度。
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重难点突破:
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为指导,在教师创设的一定问题情景中展开教学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师生间协作互动、平等对话,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方法:
在质量守恒定律发现过程中,可采用实验引探法,按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学生经历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优化设计,再次探究,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多媒本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白磷燃烧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
学法指导学生经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水平,对实验问题充满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只需启发点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
又由于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学习还必需采用合作交流的学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
学情分析
(1)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
这就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由于有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很多人信心不足,学习不自觉,针对学生这样的心理,我主要以实验、讨论法以及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基础入手,化抽象为直观,抓基础,采用鼓励式教学,多利用实验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从能力水平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认知状况: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定量化学实验。
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学生早已认识了能量守恒的知识,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一些化学变化,特别是前一单元中较系统的学习了水的知识,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水分解的图示或动画,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水的分解反应,认识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来的分子变成新的分子,从而了解了水的组成和结构,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微观想象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操作法、小组协作法、观察法和实验探究法几种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实验器材、多媒体等手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质量守恒定律发现过程中,采用实验引探法,按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即“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学生经历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优化设计,再次改进探究,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多媒本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白磷燃烧的视频过程,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
学法指导学生经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水平,对实验问题充满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只需启发点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
又由于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学习还必需采用合作交流的学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
测评练习
1、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B、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质量不变C、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D、水结冰质量不变
2、在化学反应中,A+B=C+D中,5克A和4克B恰好反应生成3克C,则生成D的质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