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联片教研活动专业引领发言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5143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联片教研活动专业引领发言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联片教研活动专业引领发言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联片教研活动专业引领发言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联片教研活动专业引领发言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语文联片教研活动专业引领发言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联片教研活动专业引领发言稿.docx

《小学语文联片教研活动专业引领发言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联片教研活动专业引领发言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联片教研活动专业引领发言稿.docx

小学语文联片教研活动专业引领发言稿

寻找语言训练点,学习特色表达

——小学语文联片教研活动专业引领发言稿

 

活动介绍:

本次活动是由县教研室发起,由镇中心校组织安排的一次镇级联片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寻找语言训练点,学习特色表达”,所选文本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第15课——《猫》。

教研背景:

1、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联片教研活动的发展,使其成为全面落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小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2、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提高教师集体备课意识,发挥团队合作效用,提升教师文本细读等备课能力,提升团队协作研究的能力。

3、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小学中年级语文课标精神,让课标指导课堂,发现中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教学、语用教学等方面的教学秘妙,从而促进中年级小语课堂教学的发展。

文本简介:

《猫》这一课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第15课,作者是老舍先生。

本单元的主题是: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单元要求:

引导学生在读中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还可以试着比较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文本细读: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

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老舍先生写的《猫》有很多独到之处。

1.细读“古怪”

何谓“古怪”,词典中解释:

奇异,异常,奇怪,表示出乎意料,难以理解。

“古怪”一词,明显的带有“贬义”的味道。

但我们越读越发现,其实古怪的背后常常透露出与众不同、非同凡响、卓尔不群、独树一帜,就通篇来看,老舍先生眼中的古怪,其实更多的有“古灵精怪”的意味,这是一种“明贬实褒”的写法,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深藏期中。

2.细读“喜爱”

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自始至终融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于每一个字眼。

但全文没有一处是直接抒发对猫的喜爱,却没有一处不体现老舍的喜爱,这才是老舍这位语言大师的高明之处。

3.细读“写法”

《猫》在写法上与其他作家有所不同,全文没有一处是描写猫的外貌,没有一处是描写猫的生活习性,通篇所写的是“猫的性格”。

“性格”这个字眼一般是用来形容人的,所以开篇第一句,已经渗透和蕴含了老舍先生的文本秘妙,这是一种隐性的“拟人”手法,将猫看作人,将猫写成人。

最为不同的是,老舍先生把猫性格的不同要素对立起来写,“老实、贪玩、尽职”为一组,“温柔可亲、一声不出”为一组,“胆小、勇猛”为一组。

在看似矛盾的性格中统一于一体,让读者感受猫的独特性格。

4.细读“结构”

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巧妙,其实,一篇文章当中有整体和部分,一段文章中有,甚至一句话当中也有。

全文的第一句话“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是前三个段落的中心句,第一段中“老实、贪玩、尽职”又分别是每一句话的中心句,第二段中的“温柔可亲”是前三句的中心句,“一声不出”又是后两句的中心句。

同理,第三段的“怕、勇猛”又分别是两句话的中心句。

在细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内容的整体与部分的处理,注重文本的整体性。

无论怎样分析,最后都要统一起来,上升到最高层面,就是猫的古怪,然后去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那份喜爱之情。

我想,只有通过文本细读,才能实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的内涵和语文的魅力。

教学设计准备:

一、依据:

对于《小语课标修订版》,崔峦理事长在“小学语文十年改革反思讲座”中就有明确阐述。

简言之,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应当以“字词句的训练”为主;中年级教学应当以“词句段的训练”为主;高年级教学应当以“句段篇的训练”为主。

而后再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的详细阐述,我们在教学中便能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较为完善的小语教学体系。

二、设计与思考:

结合文本细读、教研主题及课标精神,我在进行《猫》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主要关注了以下三个方面:

1、识字写字教学(关注词):

崔峦理事长在第九届全国小语大赛开幕式上曾表示:

“夯实识字写字教学,就是在低年级教学中落实课标提出的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中、高年级也要把识字、写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一)、字理识字的认识与运用。

所谓“字理识字”,即依据汉字本身的规律(字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进行识字教学。

学习的最高境界当是“文化”,而非简单“应用”。

从“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学习,当有“传承”、“应用”、“创造”三层含义。

而汉字,以其独特、鲜明的“表意性”,可以引领学习者能透过汉字的音、形、义,出现“如诗如画”般丰富的内心视像,从而“知其音”、“感其行”、“悟其义”。

为此,字理识字应当成为识字教学“传承历史、传承文化”的一个有效载体。

那么,如何将字理识字更好地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呢?

方法一:

通过图字对照,重现象形字的形象。

比如《猫》一课中提到的“蛇”的认识,我们均已“文字图——小篆——楷书”的发展变化,来引领学生在认识汉字时经历“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

这种方法,被较多地运用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

所有生字的字理,我们都可以在“字理网”进行查阅。

例如:

本课生字中的“蛇”

 

 

 

 

 

 

 

 

 

 

 

 

 

 

 

 

 

 

 

 

 

 

【效果】:

运用“图字对照”的方法来进行识字教学,诱发学生直观形象感知与抽象汉字的结合,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传承汉字构字原理,引领学生在“重现形象”的过程中,感受字义。

方法二:

通过字形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对于那些由独体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可采用分解组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其“会意”的方法。

如“采”由部件“爪”和“木”组成,可具体地想象人们用“爪”在“木”上采摘茶叶或果实的情景。

【效果】:

通过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可以很好的将“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感知汉字的意境。

方法三:

通过动作演示再现情景。

对于“踩”、“跌”、“撞”等字的认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动作演示,来再现汉字的意境,引导学生形象的理解这些汉字。

【效果】:

动作展示——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师生交流质量;引导学生结合教师的演示更加深入的捕捉汉字信息。

久而久之,一个个汉字在学生面前将不再是独立、枯燥的符号,而开始变得有声有色起来!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美德教育也必将融入其中。

(二)、识字教学如何实现与阅读教学的有效结合?

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点大家应该都知道。

但是在真正的课堂上(尤其是低年级小语课堂上),教师往往能找出如“识字量大”等诸多原因,将识字教学完全独立开来,致使教学中关注汉字的音和形过多,忽略汉字义的理解及其运用。

如此,我们便能看到太多的低年级教学中,集中识字、各种形式的读,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并与文本完全脱节。

但当学生读课文时,依旧出现多次读错的现象。

如此高耗低效的识字教学,不仅耽误了学生太多学习语文的时间,也让更多的孩子感觉到识字的“枯燥乏味”。

“识字”如“识人”——识字教学,不是简单的能读,能认识。

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汉字的姓名、外貌,更要了解它们的性情、品格。

每个生字,本就活生生地存在于词语中,句子中,是理解文本,感悟情感的基础。

为此,我们需要将那些文本中的重点字词,或学生难于理解的字词,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将识字教学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即“在阅读中识记汉字,通过识字帮助阅读”。

(1)引导学生在读文中,借助拼音等进行自主识字——将“文本阅读”与“识字”结合起来,并在这一过程中,区分自主识字的“已会”、“不熟悉”、“有难度”几个层次。

如此,技能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认识一部分生字,亦能发现识字中的难点,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重点关注。

(2)结合学生自主识字,教师集中引导学生认识、记忆“学生识记有难度”的生字,关注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结合朗读关注这些生字的具体语境,在语境中理解字义,达到汉字识记的“音形义结合”。

(3)一些难以理解的生字或相关词语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对于这些重难点字词,我们需要将其纳入阅读教学中:

方法一:

结合实际生活,理解字词意思,以至于运用。

如本课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来引领学生理解“抓痒”、“屏息凝视”这些生词的具体意境。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理解重新进入文本朗读与理解、或者语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感的认同就能达到一个深度。

这是学生生活经验、通过想象的意境再现、文本朗读、师生交流等完美结合的结果。

方法二: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生字词真正含义。

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指导,引领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句含义,表现文本情感,以此来促进学生理解生字词的真正含义,借此来引领学生去感知字词在文本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此外,通过换词比较等方法,也可以引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关注识字,以完善识字教学的“音形义结合”,为积累和语用铺垫基础。

比如:

尽职、淘气等。

(三)、识字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

从教学形式上来说,识字主要包括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

随文识字:

简单来说,随文识字就是边学文,边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将识字教学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

采用随文识字的形式,引领学生的识字“从文入手”,学生面对的生字将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它们处在具体的语境之中,生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读、说、写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言语能力的发展。

比如“蹭”字,一个“蹭”字,把老舍对猫的喜爱,猫跟主人撒娇,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蹭”字,蹭出了人与猫之间的真情。

人爱猫,猫亲人。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蹭”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换字填空。

随文识字主要包括“随文正音”、“随文记字形”、“随文释义”等方面,学生亦能在教师引领下,结合随文识字进行说话写话练习,完成“语言”到“言语”的过渡。

当然,随文识字需要教师更高的课堂环节衔接能力,否则,很容易造成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割离,使课堂“支离破碎”。

集中识字:

由于低年级识字量很大,集中识字往往成为了低年级小语教师的最爱。

具体表现为集中大量识字,提高了识字的效率,但更多的关注了生字的字音和字形,对于字义的理解也很难与具体语言环境结合起来,从而造成“只认其形,不明其义”的结果。

为此,集中识字绝非简单的将大量、不相干的汉字集中起来,进行反复认读,我们也可以采用“归类识字”等有效方法,将汉字置于语言环境之中,引领学生能举一反三地集中识字。

如本课生字中的“踩”、“跌”都是足字旁,我们可以将它们分在一组进行集中识字。

如果遇到偏旁部首较多,不好归类,我们还可以用“形声字方法归类”、“近义词、反义词归类”等方法。

当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识字积累,结合课外阅读等活动扩大识字空间,结合猜谜语等形式提高识字兴趣,结合识字进行应用等方法,也在一线课堂上有不同程度的运用。

方法很多,我们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与教师自身实际,来选择辅助识字写字教学的合适方法——让方法辅助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关于写字教学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

写字教学,一般是为了强化记忆,以及书写端正、美观。

目前,写字教学的开展一般会集中呈现,时间一般安排在5~10分钟左右。

我们在进行写字教学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归类指导书写:

如《红领巾真好》一课。

教学结束前,林佩菱老师重点指导了三个“足字旁”的生字。

以此来指导学生书写时需要注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布局,以及笔画的变换。

如此,学生在学习书写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结合字理指导书写:

在指导书写中,我们需尽力引领学生完成“字形”与“字义”的对接,在书写中完成强化记忆的目标。

(3)书写指导,不只是教师的事。

对于学生书写的指导,如果完全由教师自己负责,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也很难调动学生书写的兴趣去发现汉字的美感。

为此,我们应积极调动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书写展示、学生谈论交流、互相指导之中,发现汉字书写的规律,感受书写的乐趣。

(4)书写应适当结合相应活动展开。

书写虽然是为了强化学生对汉字的记忆,但一味地反复书写练习,必定使学生感到枯燥。

为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书写的过程中,不妨设计一些“连词书写”、“书写展示、评比”等小游戏,赋予书写以乐趣,让学生写得少,记得牢。

(5)认写结合与认写分开。

识字与写字并不是完全孤立的两个教学内容——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识字过程中记住字形,达到“认写结合”;也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安安静静、扎扎实实练写的时间。

当然,一节课上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方法都用上,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具体的生字来选择适合的识字写字方法。

而识字写字教学也将成为小语课堂上的语言训练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达也能得以练习。

2、语用教学(关注句、段):

一直以来,众多的一线小语课堂,乃至名师的课堂,都将“语用”想象成了数学课堂呈现出的“讲练结合”——似乎,在语文课上没能见到学生写上几句,就不符合课标要求了,就不是语文课堂了!

很显然,我们又在“想当然”,又开始从“讲的课堂”向“练得课堂”转移,又开始从“过度关注人文性”转向“过度关注工具性”。

事实上,“语言文字运用”在教学中的实施,不仅有“字——词——句——段——篇”的发展规律和外显形式,同时也有其重要的内在元素——那就是学生这一生命主体、精神主体、思想灵魂对语用的逐步情感认同与发展。

语用,在教学中的呈现可以有三个层次:

1、“语用”的外显层次。

这一层次的语用,基本与我们常见的“口语或书面表达”相对应。

也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解了一些语言或言语形式后,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这一层次的语用,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语言内容,及言语表达的方法、形式,进行一种叫作“工具运用式”的练说、练写。

比如,《猫》这一课中的“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结合“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要把老鼠等出来。

”两个句子的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发现“非……不可”这一构句形式的表达效果,同时引导学生练习表达,从而达到学习和语用的效果。

当然,我们还可以关注段的构成方式,如:

全文的第一句话“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是前三个段落的中心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又是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

这样总分式的构段方式,需要教师讲吗?

也许不需要,我们只需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语句与其它部分的关系即可。

这,也许是我们喜欢的、想要的语用形式。

但是,我们却发现:

单单有这样的语用练习,似乎缺少了什么——首先,在我们的课本中,适合进行这种语用练习的文本比较少,这就限制了学生在语用中更好学习语文、运用语言的发展;其次,这样的语用练习,更多地是关注言语的形式,是一个个符号的排列、组合顺序,而对语言情感的把握却很少关注,缺失了对语言温度的感受;还有,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

即使在阅读教学中时刻关注这样的语用练习,却很少发现学生能将这样的学习运用到习作和口语表达之中。

同时,学生在经过多次练习之后,很难将语用中所学到的进行拓展、升华,变成自己的语文发展能力。

那么,我们的语用缺少了什么?

结合众多的名师课例研究发现,情感因素和语言素材的积累成为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语用”的储备层次。

在很多名师的公开课上,我们没有见到“外显层次”的语用练习,却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好。

如本课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师生对读情景:

师:

说它老实吧,

生:

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师:

可是,

生:

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师:

说它贪玩吧,

生:

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师:

可是,

生:

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在这样的文本梳理和师生对读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进行描写的语用材料(教师却没有让学生运用),学生也发现了文本的言语形式(教师也没有让学生仿写),学生只是在一遍又一遍的思考和有感情朗读中,去理解,去感受,去积累这些“语用碎片”。

这样的课堂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语言文字运用”,我们却又无法否认这是一节语文味十足的课。

这就是“语用储备”——这是语用的柔性层次,和“语用构思”相对应。

也就是结合文本的语用特性,让学生理解一些基础的语用知识,积累语用材料,以达到“储备”和“丰富”之效。

3、“语用”的隐性层次。

不可否认的是:

任何语言类学科,我们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情感”这一话题(我这里所说的“情感”,并不是简单的“人文性”,更不是文本的“中心思想”,更多的则是语言文字所传递出来的“情感”)。

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学生情感的细腻,离不开学生对语言文字“温度”的感受和把握,并由此完成对学生精神生命、思想灵魂的塑造。

这就是我想说的语用第三个层次——隐性层次。

它和“语用立意”相对应,也就是看起来教学以阅读和感受为主,阅读感受也完全不在“写作本位”上,它只对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及思想灵魂起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内容和言语形式之外,深刻体会到语用不是简单的工具,更是为了“表情达意”,真正做到“用一个个带有情感温度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这将给语用以生命力,以更大的潜力。

这一文本中,运用了诸如“古怪”、“淘气”、“贪玩”等表面看上去含有贬义的词语,实则是一种“明贬实褒”的写法,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深藏期中。

比如我们这样设计:

师:

看这一句。

生读: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师:

关于小猫的这一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生:

我读懂了小猫的调皮、可爱。

师:

哪些句子能表现出它的调皮、可爱呢?

生:

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

生:

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

……

师:

那老舍先生对它是什么态度呢?

生:

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

师:

因为……

生:

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师:

于是,我们能够发现:

在老舍先生的眼里,淘气的小猫是那样的惹人喜爱!

没有“语用”的情感成分,中国汉字的语用便将流于形式!

这样,外显层次、储备层次和隐性层次的语用相结合,也才构成了语用的完整言语生命,语用也才有可能在学生的学习中不断发散、升华,让学生带着理性地思考深度和感性地审美诗意,去完成语言学习的使命,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3、文体意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小语一线教学基本都在沿用着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整体感知——字词教学——语言感悟——回归整体——小结作业”。

一种模式,我们教了几年,甚至十几年。

偶尔,当我们真正回顾过去,却发现自己的教学生涯其实只教过一节课——一节相同的课。

叙事类文章我们是这样教过来的,说明文我们是这样教过来的,散文也是这样教过来的……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使我们的学生对语文敬而远之呢?

罗才军老师说,文体意识关照下的散文教学,应将教学重点放在“执其神、感其形、悟其言”上。

对于这篇状物散文,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有别于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的教学。

(1)执其神:

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贯穿文本,读中学生便能体会。

而这种喜爱,是散文的“神”,是任何散文教学必须考虑的关键。

(2)感其形:

我们可以利用“整体阅读,理清文路”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散文言语形式,在阅读中发现总分的构段方式及其他言语特征,从而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本大意,学会找中心句概括文章层意的方法。

(3)悟其言:

“抓住重点,品析词句”是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环境,感受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

比如“尽职、蹭”等词语的理解,比如文本通篇拟人化的写法,比如第一段中语句的特色表达等。

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与学生交流之中,促使学生逐步深入地感悟作者情感,发现言语表达特点,从而加深体会,习得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