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题库课外古诗词曲赏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4497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题库课外古诗词曲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题库课外古诗词曲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题库课外古诗词曲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题库课外古诗词曲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题库课外古诗词曲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题库课外古诗词曲赏析.docx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题库课外古诗词曲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题库课外古诗词曲赏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题库课外古诗词曲赏析.docx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题库课外古诗词曲赏析

题库——课外古诗词曲赏析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姑苏怀古

唐·许浑

宫馆余基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1.请简析这首诗颔联中的“争”和“占”二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争”和“占”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旺盛的生命活力,使历史陈迹的死寂与自然生命的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透露出一种对历史变迁、国家兴衰的感慨。

2.诗歌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色?

试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答案】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

由直接抒情过渡到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世无常、自然永恒的人生感慨,给人无限想象和联想。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注】。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

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

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颔联的“空”字是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空”字写出了诗人登舟望月所见到的空阔渺远的景色,且由“望月”转而“怀古”;“空”字还引发诗人的感慨,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无谢将军那样的伯乐来赏识,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叹。

2.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妙处?

【答案】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答虚实结合亦可)。

妙处:

诗人想象在明朝无边落叶中挂帆离去的情景,以景结情,渲染了一种寂寞萧瑟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不遇知音、英雄落寞的寂寞、哀伤之情。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金陵三首(其一)

唐·李白

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

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泊秦淮》同属于诗。

【答案】咏史怀古

【解析】题干已经给出“与杜牧的《泊秦淮》同属于”,只需要知道杜牧的《泊秦淮》属于咏史怀古诗,即可得出答案。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简约、浓缩的笔墨,抒发了吊古伤今、借古鉴今的情思。

B.颈联诗人借“金陵空壮观”暗讽长安空壮观。

C.尾联诗人以“醉客”作喻,讽刺了沉迷于享乐的帝王。

D.这首诗融合着诗人对于故国萧条、人世变幻的深沉感伤。

【答案】C

【解析】“醉客”是诗人的自喻,其实他是最清醒的,只是实在不愿听这种靡靡之音。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2题。

登洛阳故城

唐·许浑①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②,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③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注】①许浑:

晚唐诗人。

②古堞:

城上的矮墙。

③缑(gōu)岭:

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距洛阳约百里。

传说东周灵王的太子晋修仙得道,在缑氏山头骑鹤升天而去。

1.首句“禾黍离离”,是从《诗经·黍离》开首的“彼黍离离”化用而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现了作者对王朝兴灭更替的追思。

2.请描述五、六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凄清、空寂的画面。

向晚时分,天空乌云密布,低矮破败的城墙上,几只寒鸦在那里哀鸣,寒雨轻洒,数点雁影飞过空壕,增添了几分萧瑟的情味。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二砺

宋·郑思肖

愁里高歌梁父吟①,犹如金玉戛商音②。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注】①《梁父吟》——梁父亦作梁甫,在泰山附近;《梁父吟》,乐曲名。

《蜀志》:

“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作者因钦慕诸葛亮恢复中原的壮志,所以也爱唱这个曲调。

②戛商音

——戛,敲击。

商音,五音之一,其声悲凉。

1.请简要说明诗中颔联用到的典故。

【答案】颔联中用到的第一个典故是越王勾践立志复国卧薪尝胆;第二个是申包胥为国痛哭请求救兵。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侵略者的痛恨和矢志报仇的爱国精神。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雨中再赋海山楼

宋·陈与义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注】。

【注】这两句是从杜甫的《昔游》诗句中演化而来。

诗中回忆他在安史之乱前曾与李白、高适偕游,也想起当年安禄山由于讨伐契丹有功而向朝廷索要高官厚禄之事。

1.结合作品内容简析颈联中“还”“却”二字的妙处。

【答案】诗人本来是为了排愁消遣,而“还”“却”二字表达了哀恨难除,反而更增悲恨的愤懑之情。

“还”“却”二字,将诗人徒怀忧国之心却报国无门的自恨自哀表现得颇为准确、传神。

2.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运用杜诗典故,哀叹金人长驱直进,而灭胡猛士不在,表达了诗人的抗金爱国情怀。

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①

南宋·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

②离宫:

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

朝。

1.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现实?

【答案】表现了南宋王朝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人民无所依托的残酷现实。

2.请简要分析本诗的写作手法。

【答案】这首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以及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外柔内刚,深挚悲壮。

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第二句中“急”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急”字暗示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忧伤、心烦不宁的意味。

2.这首诗抒情别具一格。

试以结尾一句为例进行赏析。

【答案】结尾一句并不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

九、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唐·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有人说这首诗看似简单易懂,实则遣词用语十分讲究。

请以首联为例,任选一处,分析一下作者炼字的妙处。

【答案】示例一:

“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贬谪分别时的痛苦已不言而喻。

示例二:

“此别”“谪居”四字,将题中的“送”和“贬”点出,轻灵自然,不着痕迹。

2.“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两句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做了乐观的展望。

十、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塞下曲

唐·许浑①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

【注】①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唐代诗人,润洲(今江苏镇江)人。

1.“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达诗人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以及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的无声谴责。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语言质朴平实,言简意真,将作者对牺牲者和家属的同情自然流露出来,同时又表达诗人向往和平的深刻思想。

十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军城早秋

唐·严武①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①严武(公元726~765年):

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古人写诗注重炼字,请对第二句中的“满”字做简要赏析。

【答案】“满”字有“笼罩”之意,突出阴云冷月笼罩边关,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十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①白雪归青冢②,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①三春:

暮春。

②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1.请分析“岁岁金河复玉关”中“岁岁”妙在何处。

【答案】“岁岁”是一年又一年的意思,写出了征人东西奔波,征战时间之久,表达了他们的怨情。

2.诗人运用昭君青冢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答案】诗人运用昭君青冢的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征人长眠塞外的苦寒、悲凉,表达他们不得归乡的痛苦。

十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咏山泉

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①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注】①澹(dàn):

同“淡”。

1.在诗人储光羲的笔下,“山泉”有怎样的特点?

请根据颔联概括作答。

【答案】清澈、湍急(澄澈、灵动;清冷、丰溢)。

【解析】颔联写山泉“映地为天色”,写其在平地时恰似一面明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突出山泉的清澈;而“飞空作雨声”一句则写山泉在山涧中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突出山泉的丰溢、湍急、灵动等特点。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怎样“咏物寄怀”的。

【答案】山泉“不知名”“无人见”,依然恬淡“长自清”,以山泉写自己,诗人虽遭遇冷落,仍然自洁自清,保持一尘不染的秉性,表达诗人对恬淡自然、飘逸脱俗的高洁境界的追求。

十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

鲜花盛开的日子里,无论是广阔的平川还是险峻的山峰上,到处都飞舞着嘤嘤嗡嗡辛勤劳动的小蜜蜂。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对辛勤耕作的劳动者的赞美和对不劳而获者的痛恨和不满。

(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十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寒塘

唐·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1.简要赏析“一雁度南楼”中“一”的妙处。

【答案】“一”字巧妙地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通过大雁的孤影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达了诗人孤身在外的思乡之情。

十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端居①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1.简要赏析“只有空床敌素秋”中“敌”的表达效果。

【答案】“敌”原有“敌对,对抗”之意,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2.这首诗中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案】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十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①,夜深篱落②一灯明。

【注】①促织:

蟋蟀;挑促织:

捉蟋蟀。

②篱落:

篱笆。

1.由“萧萧梧叶送寒声”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

A.初秋B.深秋C.初冬D.初春

【答案】B

【解析】“萧萧梧叶送寒声”的意思是: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由此可见此时是深秋季节。

2.“江上秋风动客情”中“客情”表达了的感情。

【答案】思念家乡

3.最后两句为什么要写“儿童挑促织”的画面?

【答案】“儿童挑促织”的画面反衬出诗人客居异乡的孤苦处境和凄凉心境,更具有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十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说说首句中“缓”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

缓,慢慢的意思,对山中春日美景流连欣赏,连脚步都慢下来了,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因对山中美景的欣赏而生留恋之情。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答案】示例一:

运用侧面描写,借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写出了山间暮春的静谧美好,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示例二:

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流水残留的花香烘托出桃花之香,写出了山间暮春的静谧美好,表现了诗人闲适愉

悦的心情。

十九、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题画

明·沈周

碧水丹山映杖藜①,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注】①杖藜:

老翁的拐杖。

1.从全诗来看,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溪边晚景图。

碧绿的水,殷红的山,夕阳落下,在小桥的西边,老翁拄杖低吟,不经意地惊起了溪鸟,它们飞入乱云的深处啼鸣着。

2.请简要分析诗歌的主要写作手法。

【答案】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通过对静态的溪水、小桥、山峰、夕阳以及拄着拐杖的老翁,还有对动态的溪鸟惊飞的动作和老翁低吟、溪鸟啼鸣的声音的描写,把静止无声的画面写活了。

二十、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

【答案】示例:

风过罢,雨卷珠帘,水漫碧池,潮涨横塘。

远山含翠,错落起伏,小径明灭,任尔东西。

2.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示例:

喧嚣浮华者往往昙花一现,平凡朴实者定会恒久长远。

二十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夏的成都,当时在朋友的资助下,作者所居住的草堂刚刚建成,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与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

1.首句中“抱”字极为精妙,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做简要

分析。

【答案】“抱”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溪水紧紧围绕江村安适祥和的情态,表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2.颈联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

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答案】老妻画纸,稚子敲针。

表现了诗人长久漂泊,终于安定之后的宁静、闲适的心境。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田园乐(其六)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加以描述。

【答案】深红浅红的桃花瓣上略带着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新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罩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

2.作者描写静景的同时又写了“花落”“莺啼”,有何作用?

【答案】作者以动衬静,侧面表现了自己闲适而恬静的心境。

二十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

赖此北窗琴。

1.诗中一、二两联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答案】景物凄清、萧瑟,透着寥落、惨淡之意。

2.颈联中的“滴”字意蕴丰富,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滴”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中默默滴泪的情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苦凄凉。

二十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阁夜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①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②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③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天涯:

指夔州。

②鼓角:

古代军中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

③夷歌:

四川境内少数民族歌谣。

1.“岁暮阴阳催短景”一句中的“催”有何妙处?

【答案】一个“催”字,生动地述说了昼短夜长,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光阴似水。

2.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荒野之中,有多少人家的恸哭声里,都传达着战争的讯息;惟有几个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中,还隐隐透出一点生命的气息。

二十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题所居村舍

唐·杜荀鹤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①容减一分。

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②长急不堪闻。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注】①宁:

怎能。

②赋输:

赋税。

1.是什么造成了村舍的“屋空存”?

【答案】战乱和苛捐杂税。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对战乱的厌恶,对繁重的赋税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谴责,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十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悯农

宋·杨万里

稻云①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②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注】①稻云:

指大面积的稻子如云一般。

黄:

成熟。

②已分(fèn):

已经料定。

1.请分析诗人以怎样的视角来表达悯农之情。

【答案】这首诗直接再现了灾年情景,稻遇旱情,麦遭霜冻,粮食歉收。

荒年农民已做好忍饥挨饿“度残岁”的准备,可又偏偏遇上闰月之年,还得挨过更长的灾年。

这样层层蓄势,将农民的痛苦、无奈、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

2.试简要分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答案】这首诗语言朴实平白,不着修饰。

通过平实朴素的语言再现了自然灾害年份里农民们的悲惨遭遇,折射了宋王朝时期的社会实质,寄寓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