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4068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7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上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初二上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初二上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初二上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初二上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上全册教案.docx

《初二上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上全册教案.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上全册教案.docx

初二上全册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能够区别误差和错误。

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2、体验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认识常用的长度测量和计时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测量工具:

方法:

(1)、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知道的测量长度的一些工具。

教师根据展示出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如教材中的:

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皮尺......并让学生观察。

(2)、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找出人体那些部位可以作为“尺”。

手测法:

拃,一“拃”:

成年人张开手时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长度;

庹,一“庹”成年人伸开双臂时,两手中指尖的距离;

步幅:

一“步幅”成年人正常不行时两足尖间的距离;

2、长度单位:

(1)、让学生复习以前接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及其它们之间的进率;了解光年、微米、纳米一些新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的位米,以及关于米的准确定义。

(3)认识长度单位及其单位之间的换算: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光年。

一光年=9.46×1013m=9.46×1015km1km=1000m,1m=10dm,1m=100cm,1m=1000mm1m=106µm,1m=109nm

3、阅读教材,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

4、刻度尺的使用:

使用刻度尺应做到5“对”:

(1)选对:

选对刻度尺的精确度,不同的刻度尺精确程度不同,要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而有区别的去选择。

(2)放对:

刻度尺的位置要方正,不能斜,刻度尺较厚时,刻度线应该紧靠物体,零刻线磨损时,应以某一刻度线为“零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零点”前的数字;

(3)看对:

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

(4)读对:

读数时,除了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字,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计值);

(5)记对:

指除了正确无误地记录下所读出的数字外,还要注上单位。

5、学生探究实验:

(1)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

(2)测量一圆硬币的直径。

探究:

不能直接用刻度尺在硬币下测量它的直径,因为不能准确地确定那条是硬币的直径。

测出来的就不准确,只能用间接地测量方法来测量。

方法一(卡尺法):

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测量。

方法二(滚动法):

使硬币在一张白纸上滚动n圈,记下起始位置,在根据直径与周长的关系求出硬币的直径。

方法三(替换法):

把硬币平放在一张白纸上,用笔把硬币贴着硬币边缘画一圈,取下硬币,把画好的圈剪下来,对折,用刻度尺测出这个圈的直径,则该直径就是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探究:

纸的厚度一般为10m,用毫米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一张纸的厚度,我们怎样才能测出一张纸的厚度?

方法:

虽然用毫米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一张纸的厚度,但可以测出100张纸的厚度,可以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几十到一百张纸)的厚度用总的长度除以n就可以得到一张纸的厚度。

二、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观察沙漏的演示实验后提出问题:

根据所举的例子,让学生归纳古代人和现代人所使用的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变化及方法上的差异。

教师归纳时间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以及它们之学生分组实验。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秒表”的由来。

提问:

在测量长度的工具中,哪些精确度高?

引出误差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怎样减少误差。

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巩固知识。

三、课堂练习:

1、在实验室里,常用测量长度,

2、给下列物体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为1700;

(2)一个矿泉水瓶的高为0.25

(3)一课桌的高为0.52;(4)物理课本的宽度为1.85.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看:

使用刻度尺时要仔细观察它的、和。

(2)放:

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应与所测量的长度或重合,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

(3)读: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

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4、使用刻度尺除了对零刻度进行观察,还应观察它的和用一把刻度尺测得某同学的身高为1.625m,则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估计值是。

四、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观看桃林口水库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教师由人在竹排上的感觉,导入《运动的描述》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运动的普遍性

  

(1)教师播放视频动画。

  

(2)师生思考生活中看似不动的物体是否也在运动,从而得出“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机械运动的概念

  

(1)让学生试着说一说什么叫做运动?

  

(2)教师进行总结,指明这里的运动,物理学上叫做“机械运动”,物理学上还有别的形式的运动。

  3.参照物的概念

  

(1)教师播放“乘客动与不动”视频,提出问题。

  

(2)学生讨论。

  (3)师生交流,得出参照物的定义。

  参照物:

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

  (4)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活动:

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

  如果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如果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5)师生交流,总结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

  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

  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如果发生了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静止的。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教师由学生实验,分析出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学生自学教材,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自学课本第29页想想议议下面到30页的问题,包括四幅图片,思考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相对性,然后小组互相交流,可以选取书上的一幅图片,也可以选取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3)小组代表发言

  (4)学生设计场景、表演,解释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设计一个场景,几名同学到前面表演,一名同学进行解说,说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三、生活链接

  1.出示“古诗词、歌曲”中的诗句,利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体会意境。

  

(1)两岸猿生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天体间的“运动与静止”

  

(1)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2)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3)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

  3.趣闻轶事中的“运动与静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

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

  四、当堂检测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教师出示课件总结。

  六、课后作业

  1.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

  2.中国飞人刘翔,跑110米栏的运动到底有多快,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找到答案,下节课交流。

课后反思: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

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学生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

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

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

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

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

,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

1m/s=1×

=3.6km/h

练习:

1km/h=______m/s。

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A.蜗牛:

1.5毫米/秒

B.炮弹:

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

7.9千米/秒

D.火车:

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

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

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如……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如……

【计算】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

,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

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练习:

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练习:

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

【播放视频6】频闪灯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课后反思: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距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1:

步行的人、骑自行

车的人、汽车都在笔直的马路上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

同?

问2:

火车30分钟行驶了20千米,汽车5分钟行驶了3千米。

火车和汽车哪个运动得快?

二、速度

1.速度的意义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上面计算表明,判断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不仅要看它运动的距离,还要看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速度是由距离和时间两个量决定的。

板书:

一、速度:

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的计算

问:

在前面的问题中是怎样算出火车和汽车的速度的?

(用距离除以时间)。

物体运动的距离叫做它通过的路程。

用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计算速度的公式可写作:

3.速度的单位

让学

生计算下列问题,回答玩具汽车和拖拉机的速度是多大。

(1)玩具汽车在12秒内运动了6米,它的速度是多大?

(2)拖拉机2小时行

驶了50千米,

它的速度是多大?

强调:

1带着单位计算。

②速度的单位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

③米/秒和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引导学生根据米和千米、秒和小时的关系进行“米/秒”和“千米/时”的换算。

 板书:

二、速度的单位:

米/秒,千米/时。

 

 

三、平均速度

实际的运动大都是变速的。

例如:

骑自行车上学,路上有时快,有时慢。

走路也有时快有时慢。

  可以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变速运动的快慢,把复杂问题简化处  

  例题:

(见课本)

  请3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回检查。

针对3位同学计算中的问题纠正错误。

  强调:

  

(1)解题

格式,写出已

知、求、解、答。

  

(2)写已知条件时

,同时统一单位。

  (3)带单位计算。

正确写出速度的单位。

  四、讨论“想想议议”的问题。

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五、布置作业。

本节后的练习1、2、3和章末习题第5、6题。

课后反思: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

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让学生在不影响其它班级上课的基础上做出各种让物体发声的活动。

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

[想想议议]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非常多,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同学们刚才列举了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

[了解]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振动可以发声。

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

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2、[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并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如:

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

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等等,教师可作适当引导。

刚才设计的些实验,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真空不能传声。

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

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铃声逐渐加强。

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

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

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

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问题:

月球没有空气,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

以击鼓为例:

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

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

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

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想想议议

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

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发言)

3、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

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表: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

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多大?

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

声音在25℃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

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

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想想做做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每组由一个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如:

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等等)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四、课堂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5。

五、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

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2、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一、引课

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

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

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二、新课教学

乐音:

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

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

[师演示]:

请听:

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

提问:

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1、音调──声音的高低。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生分组试验]

物品:

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

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

(1)将锯条1/5伸出桌外;

(2)将锯条1/3伸出桌外;(3)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

(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

(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观察:

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

振动快慢情况?

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

请填表。

锯条伸出长度

振动快慢

声音高低

伸出1/5

最快

最高

伸出1/3

较快

较高

伸出1/2

最低

结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

同学们,刚刚的探究活动很成功,让我们一起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究鼓掌加油!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板书)

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物理量来表示振动的快慢程度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5)什么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