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之十三.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3542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陶瓷之十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陶瓷之十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陶瓷之十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陶瓷之十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陶瓷之十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陶瓷之十三.docx

《中国陶瓷之十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陶瓷之十三.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陶瓷之十三.docx

中国陶瓷之十三

中国陶瓷之十三

中国陶瓷之十三

龙泉窑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自己浙江龙泉市而得名。

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

,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龙泉青瓷产品有两种:

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著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

“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

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釉、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

“哥窑”青瓷以瑰丽、古仆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素有“紫口铁足”之称,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仆、典雅,湛称瓷中珍品。

龙泉窑青瓷在国外也有重大影响,宋元时期就大量出口,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

在欧洲,龙泉青瓷有“塞拉同”(Seladon)之美名。

+(或称雪拉同)!

在阿拉伯国家称为“海洋绿”,波斯哲学家爱尔托西神秘地宣扬青瓷:

如果在青瓷餐具里盛放有毒食物,青釉就能起作用,变为无毒;青瓷碎片碾成碎末,还可以医治牙病,能抑止鼻血。

浙江省龙泉市。

龙泉市地理位置图。

1.【明龙泉窑青釉刻花石榴式尊】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属】明代龙泉窑烧制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36.4cm,口径18.4cm,足径15.5cm。

尊口沿刻菱形纹,沿面刻卷枝纹,外环凸起乳钉纹。

颈中部凸起,上半部刻缠枝花卉纹,下半部刻缠枝如意云头纹。

肩上刻钱纹。

腹部刻缠枝菊纹,辅以叶纹,空间饰篦划纹。

近足处刻菊瓣纹。

里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

圈足宽厚。

此器纹饰精细生动,釉色莹澈明洁,清新雅致,是传世明代龙泉窑瓷器的珍品。

其造型摹仿石榴的形状,但不拘泥,而是结合瓷尊造型的特点,力求使造型附合瓷器的特有本色。

2.【元龙泉窑青釉执壶】

【文物原属】:

元代龙泉窑烧制

【文物现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25cm,口径4.5cm,足径8.3cm。

壶直口,口下渐丰,圆腹下敛,圈足微外撇。

壶一侧有曲状长流,相对一侧有曲状起棱带形把柄,平顶圜钮盖。

口、足边露胎。

通体施青釉。

釉质光泽素雅、匀净、温润。

此执壶上瘦下丰,线条流畅,收放适度,造型优美。

其釉面匀净,釉色粉青,美若天然古玉。

3.【龙泉窑青釉三足炉】丰厚釉层使之莹润葱翠,属典型的梅子青色调。

口沿以及边角转折处微露白色胎体,足露胎,具有不同层次变化。

为南宋龙泉窑的重要作品。

4.【龙泉窑观音瓷塑】观音的脸、胸、手,足,露胎。

台座三层,上、下堆塑化纹、净瓶。

第三层台塑两童子拱手。

下塑莲花,海浪纹。

5.【南宋龙泉窑狮钮盖熏炉】盖钮为一狮子张嘴吼叫,平口,口内露胎,三兽足。

6.【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

【规格】通高25厘米,口径7.4厘米,底径7.5厘米。

【简介】直口,粗颈,肩部呈阶梯状,饰向上五管,收腹,圈足,宝刹式盖。

通体施青釉,釉面青翠,有大开片,釉层清澈,胎体厚重。

【文物现状】首都博物馆藏。

五管瓶,又称多管瓶,是流行于宋的一种瓶式,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得名。

有五管,六管,十管,十五管等多种制式。

龙泉地区自北宋起便常在墓中出现多管造型的器皿,肩上竖立数个圆管的唇口瓶,有以为是烛台,有称为花插的,其用途尚难断定;但似为墓葬中做为「谷仓」意涵的用器,是冥器。

7.【元龙泉窑青釉露胎盘】高3.5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5厘米。

该件龙泉窑梅花盘是元代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它在整体造型上布局合理匀称,装饰纹样线条优雅,其精湛的工艺和超凡的艺术效果密切结合,相得益彰,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龙泉窑青瓷中的精品,也是国内难得一见的珍品。

该盘浅腹,圈足矮小,形制为元代流行样式,但作五个花口甚少见,一般都是六出花口。

内足在釉上堆贴梅树及月亮,呈红褐色,树下方刻水纹及梅月倒影。

釉呈梅子青色,青翠欲滴,温润如玉。

该盘采用的堆塑修饰技巧也达到了很高水平。

“堆塑”是一种陶瓷修饰技法,即将模印或雕塑成的立体状纹饰贴附在坯上,然后烧制而成。

由于料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烧成后冷却阶段经过两次氧化,纹饰表面呈紫红色,在青釉的衬托下,色彩鲜艳夺目,取得很好的修饰效果。

该装饰手法在元代比较流行,到了明代则比较少见。

从盘底堆饰的梅枝形状、月亮及淡淡的梅月倒影等整个构思来看,则取意于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诗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8.【龙泉窑龙纹荷叶盖罐】罐盖顶有钮,荷叶边,颈短,鼓腹,圈足,足底露胎。

9.【龙泉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瓶】小口,丰肩,鼓腹,腹下渐敛有棱纹,圈足,露胎。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刻花:

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

指在瓷坯上用刀刻出花纹。

宋代最盛行,青瓷采用较多;南方龙泉窑及北方耀州窑最具代表性。

宋代瓷窑普遍采用的一种装饰技法。

系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胚体刻出花纹。

其特点是着力较大,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

刻花常与划花技法结合运用,被称为“刻划花”。

暗刻花:

用刀在没有上釉的素胎瓷器上画出凹下去的花纹,称为暗刻花,之后浇上釉入窑烧,烧出来有花纹的地方会凹下去一点,颜色也深一点,朦朦胧胧很含蓄的感觉。

9.【南宋龙泉窑方形瓜棱瓶】高26.5腹宽11.5cm。

器形规正,胎坚实呈铁黑色,胎釉厚,器形呈正方形兼瓜棱状,口部向外散开,圈足露胎,圈足呈波浪状方形足沿,圈足内施釉,釉呈粉青色,内外壁施釉,开大纹片。

釉光温润,玉质感强,保存完整,无伤残。

10.【南宋龙泉窑雕镶蟠龙盖罐】通高22.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瓶呈盘口,盖钮为一卧鹅,形象生动。

瓶颈凸雕蟠龙一条,腹部一周饰浅浮雕莲瓣,通体施粉青釉。

瓶口有损,用金粉补之。

蟠龙瓶是宋代江南地区流行的一种陪葬器皿,大多数有盖,盖顶常饰虎、狗、鸡、鹅、鸟等禽兽形钮,以虎钮居多,故又常被称为“龙虎瓶”。

瓶体有筒式、多级塔式等不同样式。

11.【元龙泉窑龙纹洗】口径37厘米。

洗是文房用品。

龙泉窑在宋代便开始大量生产,与当时郁郁乎文哉的时代氛围相契合。

宋代之器小巧典雅,入元则粗犷放达。

该龙纹洗规格大,口沿外折,腹弧收,浅圈足近似卧足,小平底。

内底采用模印贴花技法饰戏珠龙纹,器壁刻与之呼应的海水波涛。

外壁饰莲瓣纹,有凸雕之质感。

整器内外罩一层青翠的厚釉。

品相完好。

底足露胎,局部泛火石红。

上海博物馆藏。

12.【南宋龙泉窑双鱼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3.【南宋龙泉窑葵花式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敞口,开片,口边和足露胎。

14.【南宋龙泉窑褐斑匜式盂】

匜:

(拼音:

yí,注音:

ㄧˊ,音同“仪”)是中国先秦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

15.【元龙泉窑青瓷褐斑三足花囊】

【规格】总高:

16.2cm口径:

17.1cm。

【简介】弦纹盆形器,敛口,深壁、器里中空无底;下接托圈,托缘上宽下窄;三足为模印兽面的蹄足,向外曲伸。

旧名花囊,即指盛放花盆或长形瓶壶的托座。

胎体厚重,全器施青碧的青釉,釉里还点加铁斑装饰,斑色褐中带红。

灰胎,盆底、足底露胎处呈火红色,是龙泉窑的作品。

此种青釉点加含铁量高的褐斑的装饰作风,在东晋到南朝的青瓷上曾经风行,其后沉寂;虽然唐、五代的长沙窑青瓷有大块铁褐斑或褐色铁绘装饰,宋代广东西村窑也长于青釉铁绘纹,但均非飞青细点的趣味。

直到北宋青白瓷再起铁斑装饰的个例,元代则广泛出现,成为景德镇青白瓷及龙泉青瓷醒目的特色。

有些褐斑边缘蕴散成红色,曾被疑为是铜红釉。

元代瓷器常有连座器出现,有的与座子紧黏烧制,有的器身与器座分开,故传世或出土器中也常见单独的瓷器座,如任氏墓葬有两件卵白釉的器座。

元人文集中且有咏器物的盖或座的独立篇章,显然对器皿的盖与座的配置十分重视。

本件器座形体大且釉色明丽,是罕有的精美作品。

【文物现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6.【明龙泉窑翠青刻花花卉墩】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7.【明龙泉窑翠青镂空花卉大香薰】平口露胎,口外边绘回纹,下绘叶纹,腹镂空,三足,足底露胎。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8.【明龙泉窑拱花壮罐】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拱花:

以凸出的线条来表现花纹,瓷器装饰手法之一。

壮罐:

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罐式,造型为直口,折肩,筒腹,腹下内折,带盖,口、足直径相当。

明宣德时制品釉面肥润,清乾隆年间的仿制品釉层匀薄。

景德镇窑、龙泉窑均有烧制。

19.【明龙泉窑青瓷觚式瓶】平口,内敛,圈足,外撇,露胎,开片,器身有两个对称中空长筋。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0.【明龙泉窑青瓷刻花花卉八方盘】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1.【明龙泉窑青瓷划花投壶】

划花:

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

在尚未干透的陶瓷器表面用木刀,竹条,铜铁制器等尖状工具浅划出的线条状花纹。

始于唐代越州(今浙江余姚)越窑,其盘碗的里部有此装饰,纹饰线条较粗;五代到宋初划花装饰比较流行,纹饰线条纤细,题材较唐代丰富,花卉、人物、鸟兽、龙凤、禽鸟等几乎无所不备;定窑白瓷也大量使用,纹饰较越窑简练。

投壶:

战国汉族娱乐用器,手拿一签投掷,用此赌酒娱乐。

22.【明龙泉窑青瓷瑞兽插屏】

插屏:

几案上的一种摆设。

于镜框中插入图画或大理石、彩绘瓷版等,下有座架。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3.【明龙泉窑青瓷碗托】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4.【明龙泉窑青瓷划花鼓丁洗】口内折边,上下各有一排鼓丁。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5.【元龙泉窑八角堆龙盘】盘作八角形,平唇,浅斜腹,圈足。

内底贴四足舞龙,龙下有两朵云纹。

施深粉青色釉,釉开片细密。

龙和云纹、圈足底部露胎,呈紫色。

藏于龙泉青瓷博物馆。

26.【龙泉窑斗笠盏】口八角,圈足。

盏:

器皿,浅而小的杯子。

藏于浙江博物馆。

27.【龙泉窑船式砚滴】砚滴纵向图。

船前部有口,可注水。

船舱两边有栏杆,船上为前、后舱。

28.【龙泉窑船式砚滴】砚滴侧图。

29.【龙泉窑船式砚滴】砚滴舱内图,坐两个人。

藏于浙江博物馆。

砚滴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砚滴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关。

最迟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水盂,人们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砚里倒水时,往往水流过量,于是出现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这就是砚滴。

砚滴也称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

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

30.【龙泉窑贴花罐】

藏于土耳其托普卡匹宫。

31.【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龙泉窑青瓷】

(一)

位于巴黎第16区。

32.【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龙泉窑青瓷】

(二)

33.【龙泉窑开光六方瓶】六方口,六方足,六面开光。

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34.【龙泉窑瓷器】

藏于浙江余姚慈溪锦仑艺术宫。

(私立)35.【明龙泉窑真武大帝像】高24厘米。

脸、手、足露胎。

真武大帝:

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全称真武荡魔大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

现在武当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

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

明朝以后,在全国影响极大,近代民间信仰尤为普遍。

真武大帝也称玄武、玄龙,盘古之子,于玉帝退位后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黄二帝。

曾降世为伏羲,为龙身,中华之祖龙。

36.【明龙泉窑三童扛鼎熏炉】高15.2厘米。

37.【明龙泉窑菱花形尊】高21.3厘米。

尊体呈菱花形,撇口,圆腹,胫部外撇,近足处有花形起边,也称花觚。

通体饰青釉,花棱处有白色出筋。

釉面光洁,釉色清丽,造型饱满而不失秀巧。

38.【龙泉窑盘口瓶】

39.【元-明龙泉窑饕餮纹六方瓶】

【规格】高13厘米。

【简介】瓶体呈六方形,颈部饰双耳,并贴塑圆环。

通体满施青釉,上以模印手法装饰。

颈部和肩部有两道弦纹,将瓶体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均饰饕餮纹,尤其腹部最为鲜明,饕餮立眉瞪眼,颇为凶猛,近足处环绕一周莲瓣纹。

瓶造型挺拔,装饰粗犷,浓重的摹古气息使得整器古韵十足。

40.【明龙泉窑青瓷狮钮香薰】

【规格】高12cm。

【简介】该香薰造型别致,方形体,带盖,熏盖上饰一狮钮,狮子呈坐姿,正仰天长啸。

香薰通体施青釉,釉呈色葱绿,有开片,四壁外模印八卦纹。

从其造型、风格看,此器当为明代龙泉窑之代表作品。

41.【南宋龙泉窑鬲式炉】

此炉的造型是仿照周代青铜器鬲的形制,敞口,折沿,短颈,圆腹,下承以三足,其绝妙之处在于炉之颈、腹通过曲直的线形对比,突出了器物饱满圆润的特点。

炉的腹部由堆贴凸起三棱纹线延至足部,逼真的模仿了铜器出筋的装饰效果,宋代官窑器在生产宫廷所需日常生活用品的同时,受当时盛行仿古复古风气的影响,亦流行仿青铜器和玉器式样的器皿。

传世器中尤以仿玉器的琮式瓶和仿青器的贯耳瓶。

觚、鬲、炉等器型为多见,此类仿玉器、青铜器的器物较一般日用官窑更为珍贵,在宫廷多作陈设之用。

鬲:

(音“立”,粤音作“力”)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炊器,用于烧煮加热。

早在新石器时代陶鬲就已经广泛使用,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

鬲在形制上类似于鼎,有三足,但三足中空,可以获得更好的加热效果,主要用于烹调稀食。

42.【南宋龙泉窑梅子青瓜形执壶】该器造型独特,构思巧妙,壶流、壶把与壶体造型协调统一,壶盖缺失。

足部露白胎。

釉面滋润青翠,如冰似玉,为淡雅幽静的梅子青色,增加了器物的沉稳、清雅。

这件南宋瓜形壶器型比以往所见要大,其如一泓清水明澈的梅子青釉,更是龙泉窑以釉色取胜的绝色佳品。

43.【龙泉窑花卉纹碗】本器花瓣形口,弧腹,裹足支烧,外底有垫圈痕。

碗胎体厚重,造型挺拔,通体施青釉,釉汁肥厚润泽。

碗外壁以云气纹为边饰,四面分别刻划四朵折枝牡丹,花朵饱满,枝叶繁茂,内壁纹饰与外壁相同,且一一对应,碗心则点缀折枝灵芝纹。

整器纹样刻划精细,装饰华丽,并带有日本包装,上书“天龙寺青磁”字样。

“天龙寺青磁”是日本收藏界对于龙泉窑瓷器的称呼,根据其时代分为三类:

“砧青磁”、“天龙寺青磁”和“七官青磁”,其中“天龙寺青磁”即是指元代至明早期的龙泉窑作品。

龙泉窑“供瓷”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大明会典》中有:

“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

”的记载,龙泉窑大窑窑址也发现很多与景德镇官窑器造型、纹饰相同的标本,因此近年来龙泉青瓷逐渐受到藏家的关注。

目前所见龙泉窑大碗以墩式碗为多,花口碗较为少见,本碗胎釉质量俱佳,器形硕大周正,毫不变形,刻花精美,刀法流畅,是一件明代初期龙泉窑青瓷的代表之作。

44.【龙泉窑牡丹纹绳耳炉】直径29厘米。

45.【南宋龙泉窑盘龙纹罐】高22厘米。

釉色苍翠,罐盖顶边有绳环,颈堆塑盘龙,筒腹,圈足,足露胎。

46.【龙泉窑蜜蜡黄釉贯耳瓶】平口,微内敛,颈部对称贯耳,圆腹,圈足。

47.【龙泉窑青釉葫芦瓶】高23.5厘米。

小口,葫芦形,圈足,开片。

48.【龙泉窑弦纹盖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