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地理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3186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教案.docx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地理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教案.docx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教案

【篇一: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

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

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教学后记: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口迁移地图或动画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

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教学后记: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到人口剧增给予自然环境极大的压力,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环境人口容量两重性——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能力目标

1、结合“木桶效应”原理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三种观点提出依据并进行小组辩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和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特别要理性地看待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形成科学的人口观。

(1)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2)教学难点

1、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教学准备】示意图、文字资料一、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

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

——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教学后记: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

3.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篇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

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

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

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

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

教师提问:

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

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

(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

(亚非拉)(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

(发展中国家)

(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增长较缓慢)

展示《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

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教师补充材料二、三

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

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内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施,就是给予生育一胎以上的家庭经济津贴。

从生育二胎开始可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的1000欧元的津贴。

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

在德国每年有14.5万多名婴儿的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

提问:

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

(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势。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年。

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知道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世界人口的数量,在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但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各地区会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板书: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教师指出: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板书:

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

(学生阅读课本p6图1.6。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

(2)横坐标仅仅表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吗?

(3)自然增长率如何读取呢?

板书:

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

教师讲解: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生产力发展水平)转变是从死亡率还是出生率先下降开始的?

(死亡率)设问:

目前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是否相同?

(不同)板书:

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

(让学生阅读课文p6有关段落,分析世界两类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哪一生回答)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会变化的,在空间上也有差异的。

最后分析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知道了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因。

通过学习,懂得了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有变化,空间上存在差异。

教学后记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板书:

一、人口迁移1.概念

问:

什么是人口迁移?

生: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教师引导区分概念:

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

师:

对。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

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板书:

2.国际人口迁移

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板书:

3.国内人口迁移生:

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由于自己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问:

那么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有什么特点?

(活动探究)

【篇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答案】a

【解析】a图显示出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最后出现卫星城甚至形成城市群,符合区域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在城市化过程中()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b.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c.城市数目增多,规模缩小

d.城市数目减少,规模扩大

【答案】a

【解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截至2011年末,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1.3%,拥有6.9亿城镇人口,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正持续快速扩张,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城市化标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c.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

4.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

a.调整行政区划,合并城市,扩大城市管辖面积

b.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逐步形成城市群

c.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

d.促进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答案】3.c4.d

【解析】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是城市化的结果,不是标志,但是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却能提高城市化水平。

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可使城市合理发展,但不能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5.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d.后期阶段

6.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答案】5.b6.c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看出,在阶段Ⅰ时该城市是一种郊区城市化,阶段Ⅱ为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也是城市化中期阶段的一个特征。

第6题,逆城市化是由于市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而乡村、小镇地区环境优美,地价偏低,并且有便利的城乡交通等原因导致的。

读下面某城市发展阶段图,完成7~8题。

7.能正确反映Ⅱ阶段城市人口密度与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两者之间关系的是()

【答案】a

【解析】城市发展到Ⅱ阶段,城市功能区分化,城市中心区形成中心商务区,常住人口减少。

8.Ⅱ阶段城市不会发生的现象有()

a.交通问题得以缓解

c.工业污染日益严重

【答案】c

【解析】在城市发展到Ⅱ阶段,工业向郊区分散,工业污染应有所减轻。

读某地区发展变化数据表,回答9~10题。

b.与周边地区温差增大d.农业用地不断减少

9.a.甲b.乙c.丙d.丁

10.下列因素与逆城市化现象无关的是()

a.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b.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

c.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

d.城区与郊区交通联系更加便捷

【答案】9.b10.c

【解析】第9题,城市化进程主要体现在城市数目、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人口总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的变化,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乙反映的工业总产值与城市化无关。

第10题,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是城市化过程,与逆城市化无关。

读下图,回答11~13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