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3041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教案.docx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教案.docx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草原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结合生活体验,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感爱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陈巴尔虎旗、迂回、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的意思。

2.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景的美,情的深,并背诵一、二自然段。

4. 体会蒙汉情深的真挚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体会句子中包含的深刻含义,感受作都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深情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单元导读

1.同学们,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

雪山,高原,草原,戈壁

2.看到同学们为这些美丽的风光而赞叹,是啊,这就是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土地!

西部,世界历史上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西部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课本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就是走进西部,让我们打开书,快速浏览第一单元课文,书上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西部的景和物呢。

(一望无垠的草原,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高大挺拔的白杨,跨跃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

3.学习要求:

同学们,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

4.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二.揭题

1.今天,我们首先要去领略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

(板书:

草原)

2.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对于草原有哪些印象呢?

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在他的眼中,草原又是一番怎样的画面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老舍笔下的草原。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读通课文,检查字词

一碧千里 无边的绿毯 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翠色欲流 忽飞忽落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 拨转马头 鄂温克姑娘 陈巴尔虎旗

蒙汉深情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1)分组读,正音理解

渲染勾勒:

正音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意思

忽飞忽落:

由一对反义词组成,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襟飘带舞:

看图,理解“襟”就是衣襟

鄂温克姑娘 陈巴尔虎旗:

读准音  了解“鄂温克”是草原中的一个少数民族;“陈巴尔虎旗”:

“旗”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的一个行政单位,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旗相当于县级。

陈巴尔虎旗位于呼伦贝尔盟西北部,是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四旗之一。

(2)观察,每组词分别在写什么?

(草原景,草原的人,作者的感受)

2.理清文脉

(1)课文从草原的景和人这两方面来赞美草原,抒发“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这种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情感。

(板书:

景   人)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部分在写草原的景,哪些部分又在写草原的人?

(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3)分小节朗读。

(4)读了课文后,同学们,草原的景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草原的人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回答之后师小结)

小结:

草原的景和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

(板书:

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美景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理解字词:

请同学们自已读读这一段,不懂的词,可以做上记号。

3.理清结构:

同学们,我们看看这段话哪几句话是在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找出来,分别读一读。

(个别读)

4.读抒情的句子: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5.“这种境界”,是哪种境界呢?

读读课文的1——5句。

(1)师引读:

我们看到那里的天……,在天底下……,那些小丘的线条……

(2)文中写这种境界就是按“天空——小丘——草地”这样的顺序来描

写的。

(分句读)

6.重点品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1)读句子

(2)翠色“欲”流,流了没有?

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

(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真可谓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啊)

(3)再读读整个句子,这样一个画面,给你什么感受?

(柔美、自然)

(4)轻柔地来读一读这个句字,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自然和谐的美。

7.情感提升

(1)师生合作读:

同学们,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师读写景的部分)这样的境界,……(生读抒情部分)

(2)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

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

这种境界,……(生接读)

8.写作方法指导:

同学们,像这样,作者先写景,再抒情的写作方法就是“情景交融”。

9.背诵课文。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1、2、3、4小题。

2.课后作业:

背诵第一段。

试着用“情景交融”的方法,模仿第一段写一个片段,可以写写“校园”,“公园”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1.听写词语:

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 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翠色欲流

2.背诵:

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去领略了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美景。

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背诵。

二、 理清文脉

1.导入: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那是谁?

(蒙古人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2.默读2—5小节,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看,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1)远迎——相见——款待——联欢

(2)再看看,这些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事情发展顺序)

(3)着重写了哪两个场面呢?

(骑马远迎、把酒联欢)

三.质疑问难

自由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预设:

1.了解“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 

蒙族人民习惯了招待客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及奶酒。

奶茶,把牛奶熬在锅里,撒一把盐,然后放茶。

既有奶香,又有茶香,还淡淡的有点咸味,既不腻口,喝了还很香,非常好喝的。

就像咖啡的颜色稍微浅一点。

奶豆腐是把奶晾干,蒸发掉水分以后就变成块状的了,吃的时候掰一块,有软的有硬的,软的可以用刀切,硬的可以敲开吃,别有风味。

手抓羊肉就是把羊肉连骨头切成比拳头还大的块,炖在锅里面,炖好了以后,把它捞上来,放在一个大盆子里,端在客人面前,用手抓起来吃.

2.“迂回”是什么意思?

结合句子理解:

(弯弯曲曲,环绕)平时,还可以说“迂回的——”

四.骑马远迎

1.自由朗读第2小节,划出描写远迎的句子。

2.读远迎的句子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个别读

(2)自由读,说说,读了这个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人很多,速度很快,很热情

重点品味

(1)“男女老少”:

来的人很多,很热情(说说可不可以换成人很多?

(2)“飞”:

不但让我们感受到速度很快,更让我们体会到迎客的心情是非常急切,热情洋溢.

(3)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穿着各色的衣裳,五光十色,像一条彩虹。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彩虹飞过来。

(群马疾驰,能不能说马儿奔驰?

(4)既然有这么多的人来迎客,那为什么作者说像一条彩虹而不是许多条呢?

(这些人是有序地来的,而且彩虹是由许多种颜色组成的,正是因为这么多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的盛装,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所以才汇成了一条美丽的彩虹飞过来。

(5)那这“一条彩虹”到底还包含着什么呢?

平时,我们总说彩虹是一座桥,桥就是把这头和那头连在一起。

如果,这里的彩虹也是一座桥,你们觉得连起的是什么?

(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友谊,是一座连接蒙汉两族人民的友谊之桥。

小结:

是啊,这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更包含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那就是蒙汉情深。

3.感情朗读:

现在,就把你感受的这一份美好的情感读出来吧。

(个别读——齐读)。

4.品读: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刚才一个“飞”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人民的那份急切和热情,那么现在作者又用了一个“飞”,是车跟着马飞过小丘,还能换成什么字?

(驰,跑,开)比较:

哪一个更好?

(飞更能体现出我们急切地想看到蒙古包的心情。

(2)是呀,我们也是相见心切呀!

读好句子,读出这一份急切。

四.把洒联欢

我们带着这一份急切的心情来到了蒙古包。

引读第三自然段。

1.了解民族风情。

过渡: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读4、5小节,说说,你感受到了哪些蒙古族的民族风情?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何忍别”是什么意思?

(怎么舍得分别)

(2)能不能换成“蒙汉情深不忍别”?

(“何”有一种反问的语气,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让我们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3)读出这一份难舍难分,深情厚谊。

(个别——齐读)

(4)因为这一份深厚的情谊,我们不忍分别,我们“舞的舞……(师引读)”

(5)在夕阳下,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我们“舞的舞……(引读)”,(6)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现在,你能用自已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分别!

大家站在夕阳下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依依惜别。

三、 总结全文

同学们,现在再让我们来看看整篇文章,课文的第一段在写草原的风光美,第二段则在写草原的人情美,那么,这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不管写景也好,写人也好,都抒发了对草原的赞美之情,热爱之情。

2.作者就是从从两个侧面,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

3.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赞美和热爱,读一读整篇课文。

四、 课堂作业:

作业本5、6小题

五、 课外作业:

1、背诵第2自然段。

2、阅读《林海》

板书设计:

                     草原     老舍

                                  远迎(骑马远迎)

                    相见

风光美 一碧千里并不茫茫   人情美 款待(把酒联欢)  

                    联欢 

2﹡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

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9个生字,理解“矗立、戎装、匕首”等词语,记记“不计其数、绫罗绸缎、美轮美奂”等四字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初步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积累语言,培养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