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五心义略记 2卷 日本 清范抄.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3024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五心义略记 2卷 日本 清范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精选五心义略记 2卷 日本 清范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精选五心义略记 2卷 日本 清范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精选五心义略记 2卷 日本 清范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精选五心义略记 2卷 日本 清范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五心义略记 2卷 日本 清范抄.docx

《精选五心义略记 2卷 日本 清范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五心义略记 2卷 日本 清范抄.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五心义略记 2卷 日本 清范抄.docx

精选五心义略记2卷日本清范抄

No.2318[cf.No.1861]

五心義略記卷上

興福寺釋清範抄

章。

率爾等五心。

解曰。

問。

名五心意何。

答。

五是其數。

心即是名。

梵云質多。

此翻名心。

心是種種義。

或是集起義。

性類多種集起諸法。

故說名心。

隨勝顯說。

偏目第八。

今就通義。

諸識皆是心。

此起位唯有五種。

非九非四故云五心。

問。

若爾大小二乘又如此乎。

答。

小乘之中諸部不同。

若依成實(經部)明識·想·受·行四心(前三無記。

第四通三性。

又初通六識。

後三在意)若正量部明了論亦立四心。

一初至識。

二隨行識。

三決行識。

四大六識。

若上座部立九心論。

一有分識。

二引發。

三觀見。

四尋求。

五貫徹。

六五立。

七勢用。

八變緣。

九還是有分識也。

問。

初有分與第九有何差別乎。

答。

寂章第十門云。

體用何別而重立乎。

若無用重言。

應亦言三。

便至無窮(云云)此破彼文也。

但彼部意趣勘而可知之。

問。

五心者。

六釋中何。

答。

五心者帶數釋也。

若但云心非六釋也。

章。

略以十二門分別等。

此別門也。

寂章中合為十門矣。

一列。

二出體相。

三識位有無。

四剎那多少。

五生次亂不。

五諸心對辨。

七初後廣略。

八性量所攝。

九引生總別。

十問答料簡也。

章。

第一列名一率爾二尋求三決定心四染淨心五等流心。

解云。

問。

何故名率爾餘亦爾。

答。

率爾者。

猶猛然也。

謂此初心忽然墮在所緣境中。

尋求心者。

尋謂思尋。

求謂推求。

決定心者。

決謂決斷。

定謂印定。

染淨心者。

染謂不善有覆。

淨謂善性無覆。

等流心者。

等謂均等。

流謂流類。

問。

此言心者。

又攝心所乎。

答。

寂法師云。

當知心言亦攝心所。

定相離故。

或心是至勝故偏名。

若心王名心是當體名。

若數法名心從勝為名。

問。

六釋中何。

答。

□持業釋。

以率爾等即是心故。

章。

瑜伽第一(乃至)身識亦爾。

解云。

此引論文也。

問。

彼論正文何。

答。

如此文但所引文中。

善不善轉文。

次下有而彼不由自分別力。

乃至此意不趣餘境。

經爾所時眼意二識。

或善或染相續而轉之文。

問。

何故章家脫落引之。

答。

後門辨故。

問。

論文意何。

答。

此文意約六識辨五心也。

但五識率爾雖引生意而五等流。

但依意力方成善惡也。

浮丘師云。

以五識不能尋求決定故。

唯是無記尋求等是意識故略不說五也。

意至下可准知之。

章。

由初三心(乃至)實兼後二。

解云。

問。

此文意何。

答。

初三心同無記性性類同故。

論但言三心。

後二心不定故。

理實兼後二也。

問。

此約何位乎。

答。

是依夫轉依位轉依之後偏善性故。

此依中容境說。

若遇強勝境並通三性也。

問。

如何中容境強勝境乎。

答。

先德云。

若已串習境為弱劣。

不起率爾尋求故。

未串習中最難知境為強勝境。

若稍易識為中容也。

問。

章家但有此義乎。

答。

瑜伽抄云。

初說三心者。

諸心生時多起三故。

後二心不定故。

加前為二釋耳。

問。

廓法師云。

前三無記故說三。

而染淨心亦有無記。

與前性同故略不說。

此說可正乎。

答。

善珠僧正難云。

若染淨心亦有無記。

而前三攝不別說者。

決定心亦與前同性。

不應別說今案廓法師意理亦可爾。

何者至于決定心偏是無記性類同故。

三中攝之。

但染淨心通三性。

其中無記又屬前。

無記故略不說其義。

故知破意難知。

章。

第二辨相者(乃至)亦名率爾。

解云。

此明眼識及意。

但率爾初總標。

後引證文。

此初也。

問。

率爾五俱第六意識必是率爾。

答。

私云。

不定在定聞聲。

彼唯善性非率爾故。

問。

此說可正乎。

答。

秋篠僧正破云。

論約多分。

但云無記。

若在定位亦可通善心故許。

率爾亦通善性。

故五俱意識如率爾也。

此定中聞聲之義。

至下門可知之。

章。

故瑜伽論第三卷云(乃至)尋求等攝故。

解云。

此引論證也。

見論文有唯緣過去境之文不成證故章家略之。

有故等生等九字章家文也。

問。

論文意何。

答。

慈恩抄云。

此有二說。

一云意識非強分別而任運生。

不在定中而散亂生。

若緣不串習境不與別境故等俱生。

爾時意識創緣於境名率爾。

墮心無希望故不名緣中有。

緣未來雖或緣現在。

但是曾得境種類故名唯緣過去境。

此說獨生意識。

初率爾心所起行相緣於過去境種類故名緣過去。

若強分別及在定心緣串習境。

與現等俱此意識率爾心緣世不定。

今案此文意。

唯緣過去境之文。

屬上釋之故偏說獨生意識也。

章文證不成之。

二解名率爾墮心已前釋意識率爾。

墮心從未來前來未釋意識率爾故。

若強分別及定心辨慣習境。

有欲等生。

爾時意識不名率爾。

若任運等乃至無欲等生方名率爾故。

前來未說意率爾心故今說也。

其意識率爾心緣現在境。

其理何疑。

說過去便招妨難。

故應長讀。

唯緣過去下攝屬尋求決定二心(云云)。

今案此後說。

唯緣過去之文屬下義也。

故且就後說章文引證能以成之。

遁倫集(云云)三藏解云。

西方有三說。

初師云。

意識率爾唯緣過去會所緣境。

今案。

此說獨生意識。

章之證不成之。

次最勝子難前師云。

如師菩薩神通等心。

任運而起率爾之心。

或緣現在或緣未來。

而言率爾任運心唯緣過去者不然。

故意識任運率爾之心通緣三非世法。

唯緣過去下文乃屬下義(今案。

此通說也。

成章證文)第三師云。

意識率爾唯緣過去境。

以緣不明了故。

次起五識。

與五識同時分別意識。

或尋五境。

或定五境。

既與五識同時意識故。

唯應說緣現在境(就此師義位說獨生意識之文也。

不成章證)補闕加第四解。

遁倫新義也。

而言意識率爾。

若緣賴耶本境名緣過境。

若緣自境相分義邊。

唯緣現境故(此師意。

分所緣境故通二之義顯然。

章證不成)問。

今見西方三解及鈔初解。

皆就獨起意識釋。

而今章主引之證五俱意率爾乎。

答。

意識任運等者。

證同時意識也。

唯緣過去等下。

乃證五後意尋求等心也。

今案。

章家前後引文至理必爾。

僧珠之救又以如此。

問。

率爾有幾。

答。

寂法師云。

有三種。

一五識率爾。

二獨意率爾。

三五俱意率爾。

其義可知。

章。

又解深密經(乃至)初墮境故。

解云。

引證成也。

但故眼與意下。

章家成意也。

問。

經文意何。

答。

眼等五識雖無分別。

而依分別意識而起。

即以第六為分別根。

方乃得轉故。

彼經云。

若於爾時一二三四五諸識轉。

即於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

與五識身同所行轉問故俱與意等文心何。

答。

章家結也。

僧正云。

率爾三中暫略獨意率爾。

舉初二以示心相也。

今案。

寂法師以瑜伽證獨意率爾。

以深密證五俱意率爾。

但至于章主者。

以瑜伽正證五俱意率爾。

傍證獨意率爾又以無妨。

准抄二釋故作此解。

章。

此雖初緣(乃至)希望境故。

解曰。

此明尋求心也。

問。

欲心所行相何。

答。

唯識論云。

云何為欲。

於所樂境希望為性。

懃依為業。

此所樂者。

謂可欣境非可厭事及中容境。

又此欲所樂者。

謂所求境非中容境。

又欲所樂者。

謂於所觀境於一切事。

欲觀察者。

有希望故(云云)第三所觀境為正義之。

章。

雖尋求已(乃至)印解境故。

解云。

此明決定心也。

決定心時與勝解俱轉。

決定印解。

先所尋境故云印解。

問。

勝解心所行相如何。

答。

唯識論云。

云何勝解。

於決定境印持為性。

不可引轉為業。

謂耶正等教理證力於所取境審決印持。

由此異緣不能引轉。

故猶豫境勝解令無(云云)問。

就決定心若知定善定惡。

應名染淨心。

何名決定心乎。

答。

周云。

此但知善惡心。

未起染淨。

故亦無失。

章。

決定已識(乃至)染淨心生。

解云。

此明染淨心也。

問。

取正因等相意何。

答。

瑜伽第三云。

即此邪正俱相違行由思了別。

問。

此文心何。

答。

邪正等行者。

即身語業。

此行之因。

即善惡境由了此境相故。

思作諸業起善惡等。

故言取正因等相。

問。

於怨往惡等心何。

答。

於所憎境起嗔等染。

於可愛境起貪等染。

或翻此起無嗔等淨。

於可憎愛能忍能離。

故於中於捨住乎等心也。

問。

中容境上三性心中住何心乎。

答。

取彼相故住無記心。

問。

若爾何章中云起捨心乎。

答。

無記名捨也。

凡捨有四。

一受捨。

二善中捨。

唯識云。

精進三根令心乎等無功用住為性。

三心舉捨中捨。

以惠為體(如疏第七)四無記性所名捨。

如大論說根律儀之能住善捨及無記捨。

問。

染淨境上取邪正相者。

且如菩薩於怨境能生大悲善心。

若取邪因者。

何不起惡乎。

若取正因相者。

何名怨境乎。

又不孝之子於恩愛思作怨惡相。

若取正因者。

何作怨心耶。

若取邪因相者。

何稱觀境乎。

故知善惡二境元無守相。

只隨能緣之心境隨可改變。

若許爾者。

何論中依亂相故(所緣境)有亂體果。

若無餘亦無乎。

答。

正因等相元來所定不妨。

隨善惡心之強分別。

於怨取正。

於親住邪矣。

問。

何故不名三性心名染淨心乎。

答。

染者不善有覆。

淨謂善性無覆。

自名染淨。

三性義盡。

問。

無覆名淨者。

法執豈是淨乎。

答。

望菩薩不名淨無妨。

問。

染淨心者。

染淨並生耶。

答。

二合說之。

非染淨並。

如云世間云奴婢也。

章。

由此染淨(乃至)名等流心解云。

此明等流心也。

問。

文意何答。

由此染淨意識為先引眼等識。

或染或淨等前流為等流心。

問。

約等流心若有幾乎。

答。

有三類。

一謂五識等流。

二同緣意識等流。

三獨生意識等流。

此且舉五識等流也。

章。

云如眼識生(乃至)耳等識亦爾解云。

此結等流心也。

今案。

寂章辨行相門。

初辨體相故。

彼章之體相門云。

若自性體識蘊七心八識為體。

若相應體四蘊意處七心八識法處法界小分五十一心所為體。

但今章云辨相門何闕體相乎。

章。

第三八識有無者(乃至)非恒續識。

解曰。

此門之中總論八識之有無。

合有粗細之說。

此初粗相各文說也。

問。

何故大論但於六識說五心乎。

答。

六識三性改轉故。

又間斷故。

依前後法說五心故。

且論隨粗相也。

問。

何故六識三性改轉乎。

答。

此六轉識若無信等十一相應是善性與無漸等十法相應不善性攝。

俱不相應無記性。

三性改轉准之可知。

問。

若爾何故必依三性改轉之識建立五心乎。

答五心之中前三無記。

第四第五並通三性。

故建立改轉之心。

有改轉之識也。

問。

何故六識云間斷乎。

答。

由五轉識行相粗動所藉眾緣時多不具。

故起時少。

不起時多。

第六意識雖亦粗動。

而所藉緣無時不具。

由違緣故有時不起。

但除五位故說間斷。

問。

何故依間斷之識建立五心乎。

答。

凡五心者。

前後心故。

又非相續故。

問。

七作八有何失不說五心乎。

答。

第八識恒相續。

行相微細。

所藉眾緣一切時有。

自曾間斷之識。

因位一類是無記性。

自非轉易之心。

第七末那雖有染淨轉易之義。

而恒相續前後相似。

不說五心。

故大論中且依粗細不說七八。

章。

然第七識(乃至)可說具故。

解曰。

自下細相齊文之中。

說第七具心也。

問。

第七具幾心。

答。

且約末轉依之因位具三心。

所謂決定染淨等流心也。

問。

何故無率爾。

答。

此識但緣藏識見分非餘。

彼無始來一類相續似常一。

故任運一類境無改變。

凡遇不串習之境起率爾。

故未轉依位無率爾也。

問。

若爾生欲界現行末那即欲界繫。

乃至有頂應知亦名。

初生之位有界地易。

何無率爾乎。

答。

雖界地易而所緣識類相似故。

緣境任運恒無改變。

故無率爾。

問。

第八見分隨境寬狹而有率爾心。

隨緣彼第七寧無率爾乎。

答。

所緣見分設有轉易之義。

而能緣心恒一類也。

又第八有率爾。

所緣境有寬狹也。

第八見分恒無寬狹。

隨第七何有率爾乎。

恒緣見分執我我故。

問。

何故無尋求心乎。

答。

第七識約正義者。

十八心所相應。

謂欲希望未遂合事。

此識任運緣遂合境。

無所希望故無有欲。

故無尋求心也。

問。

具後三心之意何。

答。

此識無始恒緣定事。

故有決定心。

一類有覆無記故有染淨心。

恒續而轉有等流心。

問。

染淨心者。

即三昧心也。

第七元來但一類無記。

何有染淨心乎。

豈第七因位有淨心乎。

答。

凡染淨心非必染淨並生但合名也。

故又無妨。

問。

一剎那中可說具故意何。

答。

緣第八見執我我。

一剎那心以義說三心。

任運緣我故。

決定即是有覆性名染淨心。

即是前決定染淨之類故即名等流心乎。

備云。

謂於我境而決定言故。

由思量為真實淨法故。

順前心而經多剎那等流故。

此師之說其意沈隱。

問何不多剎那。

答。

不同六識或遇舊或遇新。

境前後起三性矣。

此識剎地境有改故。

章。

第八不爾(乃至)無欲俱故。

解云。

此明第八具心也。

謂第八因位除尋求也。

問。

第八具率爾心之意何。

答。

有色無色境寬狹故。

欲色界寬三境具有故。

無色界狹唯種子故。

有界地易故。

問。

爾界地易故有率爾心何。

答。

明詮云。

生三界時皆起率爾心也。

謂自欲界生色界時。

第八識於三境上起率爾心。

自欲界生無色時。

唯種子上起率爾也。

自無色界生欲色時。

且三境上起率爾也。

今案章文。

不捨欲界。

但云有色界。

有色界時同緣寬三境。

無色時但緣種子一種狹境。

故有率爾心云也。

問。

自欲界生色界時。

同是三境。

何起率爾乎。

答。

在欲界緣小根塵及粗種子。

至色界緣大根塵及細種子。

雖遇新境故起率爾也。

無色種子細。

於色界例亦爾也。

生無色時但逢一境。

故有率爾也。

問。

種子是沈隱之法。

何分粗細乎。

答。

能持第八有粗細。

故隨彼所持種子又有粗細。

問。

第八微細一類。

何分粗細乎。

答。

第作有粗細。

非如餘識之粗細。

望餘識細此第八識極細。

餘識猶粗。

是故名粗細。

但此識為界趣生之體。

能感業有粗細。

故所感之果亦有粗細。

但識品常無記。

微細一類相續而轉。

不違善惡粗細業故(又謂第八識三界種子。

何又種子無粗細乎。

以下註必有可之)問。

就同欲界六趣不同皆可起率爾乎。

答。

同欲界恒緣變故不起之。

問。

器界爾也。

捨人身生鬼畜界等之時。

皆可起率爾歟。

答。

同界地故境不改轉。

又無率爾。

又可云趣初生位亦起率爾。

六趣內外新舊境別。

章說多分偏云界初生也。

問。

欲界根塵極小。

色界根塵極大。

是故色界根塵上起率爾心者。

身在欲界第八識。

亦或時對小山等。

或時對大山等。

故欲中可起率爾心。

答。

不爾也。

欲界三種境一剎那無不變時。

同欲界自他三千界。

若色界上。

若欲界一剎那。

皆初生欲界時變也。

是故不可言或時遇大山等也。

皆是已串習境故。

一期生內等皆緣故。

問。

從有色界生無色時有率爾心乎。

答。

古來先德有二傳。

一云。

有率爾心。

章文之中。

已云有色無色境寬狹故。

下界之中三境雙緣無以之中唯緣。

種子闕餘二故起率爾也。

又種子相不同生。

二界下種子變異而生現行。

無色種子不生現行。

若生無色之時。

彼界之時彼界種子變異而生現行。

下界不現行。

改轉既亦爾。

故起率爾也。

問。

第七亦界初生之位。

所緣第八粗細故異亦起率爾心乎。

答。

第八見分無變改。

但望粗細作此解耳。

已緣三境不定。

陰第七緣彼。

所緣不定故能緣第七可有率爾心乎。

答。

第八見分設起率爾心。

即隨所緣但至于第七。

緣第八見分改轉疏故不起率爾心也。

二云。

自有色界生無色之時不起率爾。

所緣種境是舊不改故。

章文總含也。

捨有色界第八無色界第八生。

而緣種子境。

是緣同境故不起率爾。

今案。

二傳之中初傳善順章文。

今第二之義尤以不正。

又第八見分之似常一。

從無始無間斷故云假常。

粗細一類故云似。

欲界第八最為粗。

乃至非想地第八為至細。

且欲界中任先業所引起時前後一類而不改轉。

不如六識改轉不定。

所以云鹿細一類也。

第七緣彼常一之見分恒常執我。

故無率爾之心也。

問。

有決定等三心之意何。

答。

任運緣境無疑慮。

故有決定心。

一類無覆性有染淨心。

恒轉如暴流。

故有等流心也。

問。

若前若後具乎。

若一剎那具乎。

答。

章有二說。

初說意。

有率爾心等初說也。

或前後相望等者後說也。

一剎那中以義分四。

初生界時一剎那心遇於新境名為率爾。

於境無疑名為決定。

無記性故名為染淨。

是前類故名為等流。

後說意云。

二念之中具四心也。

初念有三。

第二念後即等流心。

問。

境有新舊之意何。

答。

至于率爾心者。

必逢新境起決定等三心。

境有新舊。

意云。

若率爾遇新境於其上所起決定等三心是新境也。

所謂無色界唯於一境起決定等心。

從欲界等生欲界時。

無率爾所起決定等三心皆舊境上。

問。

何故無尋求哉。

答。

謂欲希望所樂事。

轉此識任業無所希望。

故無尋求心。

問。

此識五別境中不與勝解相應。

故唯識論云。

勝解印持決定事。

轉此識膏昧無所引持。

故可無決定心乎。

答。

雖無勝解之印持任運而轉無疑慮故。

章。

因第七識(乃至)尋求二心。

解云。

此重明第七無率爾尋求也。

問。

何故□因字乎。

答。

簡轉依之位故。

問。

何故無率爾。

答。

七隨第八。

雖初生位有界地易。

而所緣識類相似無率爾(云云)問。

豈無重言之失乎。

答。

為顯轉依相對立也。

章。

初轉依位(乃至)有率爾故。

解云。

此明轉依第七有率爾也。

問。

初轉依位者何位乎。

答。

唯識云。

謂染污意無始時來微細一類任運而轉。

諸有漏道不能伏滅。

真無戒解違我執。

故第十云。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

菩薩見道初現前位違二執。

故方得初起(云云)故知菩薩初見道云初轉依位也。

問。

何故此位有率爾心乎。

答。

無始以來唯緣八。

見今無漏智起。

初時新真如境。

故起率爾心。

問。

即是決定染淨之心者意何。

答。

若初轉位初念有三。

平備云。

真見道位之初一念時有率爾心。

即決定染淨心上以義立率爾也。

問。

何故無尋求乎。

答。

凡無漏心於境印證不起尋求。

問。

第二念後即是等流者意何。

答。

是初念類有等流。

故第七未轉以前未得真如境。

故初念不具等流。

問。

二念義合說有四心者意何。

答。

初轉依位二念合論可有四心也。

古德云具應云初剎那義說有義爾決定染淨。

第二念後亦義說率爾決定染淨等流念為四心。

今謂此說已違現文。

加之第二念後已串習境。

何以義徒可說率爾乎。

問。

初念第二念何。

答。

無間道名初念。

解脫道名後念。

問。

第二時等意何。

答。

釋此文寂·善珠等古德智周記二說。

平備等古德其義各別。

且僧正引寂章云。

若中間息後更起時初念即具四。

是前等流故。

此說一念即具四心。

問。

此文意何。

答。

先德成意云。

若無漏心間斷中間起有漏心。

後更起無漏時。

初一剎那義說四心。

謂率爾·決定·染淨·等流。

是前間斷無漏心之等流故。

乃有等流故成四心也。

問。

此說無失乎。

答。

先德疑云。

若無漏間斷後更起無漏時亦起率爾心者。

若於何境起。

若真如境是舊非新。

何得有率爾若於俗境起者。

亦是不新。

亦真智後所起智。

何得說。

說創墮境故有率爾乎。

今案。

珠記之說不如先德之所成。

設許爾者又無其妨。

所以者何。

立等流心者。

初念無漏與後起無漏俱是善心等流類故。

但後地位中有漏等位執未斷。

故或有間斷。

間斷之後更起之位。

無漏俗識隨他勝解示現無邊佛影像。

故俗境常新新起率爾心亦以無妨。

智周清素記云。

此約初念即具四心。

是前有漏之等流故。

問。

漏無漏別何名等流。

答。

同緣於事所觀境同名等流也。

不待第二念。

初念具等流也。

今謂。

此說未以佳。

之不論有漏之境。

故初轉依位無漏心之時。

論始起故。

難意可知。

明詮僧都作助釋云。

無漏第七至第二念。

第二念中自具四心。

不須兩念合方成四。

云初念即是。

此之四心者。

初起之者名為初念。

第二念心創起緣境亦名初念也。

今謂。

此說未必盡理。

豈第二念創起緣境名初念起率爾乎。

平備等古德云。

或第二時等者。

相見道名第二時。

望真說故。

相見道時初念即具四心。

不如真見道二念具四心也。

後得智緣俗境時創有率爾。

是前起之時。

無漏等流心初念具等流心也。

今案。

唯識云。

後得無漏現在前時。

是彼等流亦違此意。

述記云。

無漏後得智隨人法觀。

無分別智等流引生。

一分或全亦不現行。

若二乘菩薩等八有漏後得智即不然。

非彼等流故。

以有漏法不能善達無我理故。

故知此說頗□諸文。

明詮等先德又以讚之。

但述記文明知。

有漏非無漏等流。

無漏非有漏等流。

智周之說自可乖違者也。

問。

就此義疑云。

真見道第二剎那。

相見道即三心也。

法真見道二空見分境既不新。

何初念即起率爾乎。

答。

今論俗境故不相違。

問。

今就此義佛位有率爾心乎。

答。

唯識疏云。

諸佛率爾心時且名決定心。

亦名染淨心。

亦名等流心。

於一時中具四義故。

然但有三餘人之境有所未知。

故心前後。

佛即不爾。

非此未定後分定故。

問。

此文意何答。

邑云。

境初有故名率爾心。

無疑慮故名決定心。

是無漏故名染淨心。

相續不斷故名等流。

故一念心具四義也。

初一是假。

故但有三。

問。

若許佛有決定心者。

決定心是無記性。

何佛果可具乎。

答。

邑云。

約餘有漏心說故不違彼。

彼。

問。

此記文意何。

答。

決定心說無記者。

約佛果以前有漏心也。

若佛果決定心一切皆善。

問。

疏文中就但有三四心之中除何心乎。

答。

有人云。

除決定心。

所以然者。

先來有疑念時創決名決定心。

佛行無疑。

故無決定心。

境新主故有假率爾者。

現定不然。

諸佛應無勝解。

非新決故。

問。

此說可信乎。

答。

今謂不爾。

違疏主之本意。

況尋至理一一不可信之。

問。

於一時中具四義故意何。

答。

此云總語有四。

然解脫道初念有三無等流心。

第二念後無率爾心。

但餘三也。

問。

疏既云於一時中何分二念。

答。

若依此義。

疏云一念可墮其難。

雖云一時所難唐設。

問。

諸佛智等具等流心之意何。

答。

古德云。

除成事·大圓二智。

但餘二智具等流心。

問。

何故成事·圓鏡初起之時。

無等流心。

答。

妙觀·平等之佛有。

初起時起率爾心。

此率爾心以義亦名決定染淨等流心也。

因位無漏之等流故。

餘之二智是因位都不起。

故初起時率爾心不名等流。

此誰等流也。

此亦第二念後應名等流。

初念之等流故。

問。

此說可信乎。

答。

今案。

若無誠文頗以難信。

何者於妙觀·平等不可起率爾心。

是因位時舊境故。

又於大圓·成事又可有等流。

何者智品雖殊佛果以前所起無漏之等流故。

例如相見道俗諦無漏。

真見道之真諦無漏等流故有等流心。

真俗雖異無漏同故。

此亦爾也。

有等流心又以無妨。

(愚案若非者。

後可刊定)

章。

此中且依(乃至)所具諸心。

解云。

此結也。

六識依大論七八以理說之。

章。

理而言之第六具五。

解云。

此明第六具五心也。

其意至于下可知之。

章。

前之五識(乃至)因位有四。

解云。

自下明六識具心多少有三師義。

此第一師義。

問。

此師意何。

答。

若隨細相盡理而說。

因位五識有四。

唯除染淨。

章。

尋求見聞(乃至)便為大夫。

解云。

此明五識有尋求心也。

問。

五識元無推求之相。

何有尋求心乎。

答。

既許率爾。

五俱意。

隨五名率爾。

何不許尋求意。

俱五隨意名尋求。

彼時意俱五。

有欲等生故。

五識亦與欲等相應故。

章。

決定意識(乃至)後是何心。

解曰。

此明五識隨意有決定心也。

問。

五識如何有決定心乎。

答。

尋求已謝。

染淨未生。

五隨意轉。

若非決定心又何心生也。

又與勝解相應故。

章。

因中五(乃至)勢力勝故。

解云。

此明因位五識無染淨果位具有也。

問。

此師因位五識無染淨之意何。

答。

因位五識勢力劣。

無強分別故。

不能自力引成染淨故也。

興記云。

基法師說者。

若染淨時雖有境界。

五識不起分別意識。

強尋善惡境界故。

興難也。

此說不盡。

善惡染淨勢力強故不起。

亦無記染淨何不起乎。

問。

此師能破慈恩乎。

答。

今謂不爾此有義之意。

不正義故。

專為章主其破不成。

加之此言染淨心者。

約三性論之。

僧正破云今謂不然唯緣過去方名染淨。

若緣類境即屬等流。

然則五識無記染淨豈緣過去乎。

問。

既依意引五識成染淨。

何故不名染淨哉。

答。

依意之引成染淨者。

唯名等流。

五識不名染淨。

即是前意之等流故。

又此師意唯約一邊。

清素云。

此師意說第六染淨唯一剎那。

由此不能引五識染淨。

尋求相續引生得有。

問。

若尋決意俱起五識名尋決心者。

染淨意識俱起五識說應名為染淨心也。

答。

寂法師云。

應云染淨位無俱起五識。

何以故。

中間三心若五後起必先緣於過去率爾所緣境界。

然後方緣現在類境尋決二心。

若緣過去若緣類境。

皆得名為尋求決定。

染淨不然。

唯緣過去名為染淨。

若緣類境時即屬等流流。

染淨位無俱起五。

彼時意不緣現故。

問。

果即具有勢力勝故(云云)意何。

答。

因位勢力勝故有五心者也。

章。

有義八地以上至七八各四。

解云。

此第二師明因位六識皆具五心也。

問。

五識因位具染淨心何。

答。

八地已上五識不依意力。

前後相引亦成染淨。

此約自在位。

雖有漏亦自成染淨。

故有染淨心合說五心也。

諸根互用又成善故。

則以七人為例得自在。

有漏五識二令具染淨也。

章之餘文自以易知。

周云。

八地已上者。

舉極成處證已前位皆有五心也(云云)今謂。

難信。

浦書云。

問。

許第七八前能引後者心何。

答。

第七者第六所引亦作觀行。

第八謂與雜淨七識互為緣故。

又第八八地已上捨賴耶之名。

我愛執藏自斷故。

前能引後者心何。

答。

前者第六識也。

後者七八也。

因第六識力兼第七成平等。

第八自捨藏識之名。

重案云。

前者決定心也。

後者染淨心也。

前心引後心自成染淨言也。

章。

此中有義五識唯二至許亂生故。

解云。

此第三師義也。

泰法師·曉法師偏任瑜伽文不知細相作此說也。

又可謂章假設歟。

問。

此師心何。

答。

瑜伽既云。

前三心中初定五識二在意識。

又云。

等流時方有眼等。

故知如文唯有二心。

問。

行亂生故者意何。

答。

若率爾心緣串習境。

此心無間生決定。

如論說言五識無間所生意識或尋求或決定。

故知未必生尋求心。

乃至等流應知亦爾。

是名亂生。

心皆前等流故。

五唯有率爾等流。

章。

今且依至易識境說。

解云。

此第二正義師會第三師證文也。

問。

如何會釋乎。

答。

瑜伽論文依粗相站中容無雜易識境。

然非盡理。

問。

且依於一中容無雜等者意何。

答。

周記云。

中容易脫之境可唯二也。

問。

就中容等境。

瑜伽作此說乎。

答。

若於強勝境五識各其中間三心。

意識又具五心。

且此約無雜起位識為論。

且於一中容境眼識率爾意識二心。

次意識。

次五識起也。

易識之意如此。

(云云)

章何因不許尋求不了數數尋求。

解云。

此嫌第三師。

初立理。

後引文也。

問。

此理意何。

答。

且如眼識率爾心後。

意識無間尋求未了之間眼識重見。

爾時決定未生。

眼意二識並轉。

如何不許。

隨尋求意轉。

五識亦為尋求心。

依此理知。

五識亦有尋求心。

章。

成唯識云至於理且勝。

解云。

此後引文也。

問。

引證之意何。

答。

彼論第四卷文也。

得自在位者。

八地以去并佛果位。

於境自在不假分別。

故云任運。

更無疑慮故言決定。

雖欲無滅無所未知。

故云不假尋求。

彼五識身何不相續。

所以引此證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