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册教案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2921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册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册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册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册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册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册教案第一单元.docx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册教案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册教案第一单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册教案第一单元.docx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册教案第一单元

冀教版语文第八册教案(第一单元)

1、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学会“篱、疏、蝶、吴、莲、徐、剥、锄、蓬、赖、媚、檐”十二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来说说,你最快乐事情?

今天,我们来看看,古时候小朋友在作什么?

他们快乐吗?

二、新课

第一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

新市,古县名,在今湖南省攸县北。

徐公店,即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一幕。

“篱落疏疏一径深”。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幽深。

这句的意思是:

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头花落未成阴”。

未,没有。

阴,树阴。

这句的意思是:

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密。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急走,奔跑。

这两句的意思是:

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1.简介作者,请学生根据已知进行介绍。

反复读题,理解题意。

2.铺垫性练习,为学习诗句打下基础。

(1)照样子填近义词。

例:

了(停)宿()篱()未()追()寻()

(2)交流所填的结果。

3.出示游戏题,自学理解诗的内容。

(1)围绕“诗人杨万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2)宣布游戏规则:

讨论分两组进行,自愿组合。

一组经过讨论后使诗的内容“胖”(扩句)起来;一组讨论后使诗的内容“瘦”(缩句)下去。

(3)开始计时,10分钟后,小组分别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可以补充。

(“瘦”的结果:

篱疏径深,花落未阴。

儿童追蝶,入花无寻。

“胖”的结果:

农家菜园边有一道稀稀疏疏的竹篱笆,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

路边树上的花朵已经凋谢,但是树叶长得还不茂密。

只见小路上奔跑着一个小男孩,咦!

他在干什么呢?

原来他在追逐黄色的蝴蝶。

呀!

蝴蝶不见了,原来它飞入了黄色的菜花丛中。

(4)交换各自的学习体会,并将不同的理解摘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4.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

5.拓展性练习,运用上述的方法学习新诗。

出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二课时

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宋 辛弃疾 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茅屋。

溪,小溪。

这句的意思是:

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着绿油油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醉,酒醉。

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

媚,柔媚。

好,问好,闲谈。

这句的意思是:

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

“白发谁家翁媪?

”翁,老翁。

媪,老婆婆。

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

“大儿锄豆溪东”。

这句的意思是:

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子。

“中儿正织鸡笼”。

这句的意思是: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无聊,无所事事。

这句的意思是:

最可喜的是小儿子感到无聊,趴在小溪岸边剥着莲蓬。

1、我们继续来读《清平乐村居》。

2这是怎样的村居呢?

你能看到怎样的图画呢?

自读两遍。

3你看到什么样的图画?

一条小溪两岸上长满了青草。

一对老夫妇坐在屋檐上,十分亲热,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解释相媚好。

4板书“茅”。

5如果你是一个被贬的官员,你看到一个茅屋,你能觉得()。

6这温馨怎么来的?

7和睦的家庭怎么读出来的。

8他看到老夫妇俩在聊天的那一幕,齐读。

板书:

相媚好。

9这里的媚是媚好的意思,谁来组词〉

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

翁媪。

10读,就是老头子老太婆?

11老婆子老头子喝酒聊天,絮絮叨叨,为什么在辛弃疾眼里就那么美好呢?

12他肯定很羡慕这对老人,他们是那样的无忧无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齐读,想象辛弃疾略带一点醉意,沿着小溪前行,看到一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看到这样的情景,他怎能不感到媚好呢?

再读。

13这里的醉仅仅是喝醉了吗?

14是谁在陶醉?

15我们在读的时候,谁在陶醉。

自由练读。

指读。

齐读。

16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村居?

17刚才我们从文中看到了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通过我们读书,体味,却发现村居是和谐的。

下阕你能不能发现看似有矛盾的地方吗?

自读。

指读。

18古诗中,一般都不能重复,但是课文里却有三次用了溪。

板书:

溪上、溪东、溪头。

19为什么小儿子无赖,却是最喜欢呢?

作者用了三个溪字是不是重复呢?

20我还有一个不明白,如果你到农村去旅游,你看到有人在锄豆子,有人在织鸡笼,你会感到有诗意吗?

21你觉得他的心情如何?

22我们从平淡琐碎的细节可以看出,是怀着平民的心态的去看,是因为心中有诗意,才能看到诗意,是对农民生活有美好的情感。

指名朗读。

感觉的缺了点什么呢?

配什么样的音乐?

开心的,优雅的,有乡村气息的,悠闲自在的。

最美的音乐还是在我们的心中。

这节课我们听懂了清平乐,听懂了辛弃疾的声音,这声音从以前多年前传来:

茅檐低小——

齐读。

23这个声音是清平的,作为爱国词人,他发出的更多的是慷慨激昂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我们以后再去听。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茅——醉?

相媚——翁媪?

溪上、溪东、溪头。

最喜——无赖?

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 辛弃疾《满江红》

完成练习:

多音字:

宿:

sù(宿舍)xiù(星宿)xiǔ(住了半宿,是夜的意思)

剥:

bō(剥削,剥夺) baō(剥皮,剥花生)

选择正确的读音

嫩茎(jīng jìng) 小径 (jīng jìng) 已经(jīng jìng)

形近字

1、赖( ) 懒( ) 2、蓬( ) 篷( )

3、锄( ) 助( ) 4、蔬( ) 疏( )

理解:

解释划线的字

篱落疏疏一径( ) 深,树头花落未( ) 成阴。

儿童急走( ) 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白发谁家翁( )媪 ( )

 

2、《天窗》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本体与喻体。

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天窗的神奇,它是孩子们的慰藉。

说说自己透过天窗能看到什么,想象到什么。

3、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透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天窗的神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天窗的神奇。

说说自己透过天窗能看到什么,想象到什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轻声读课文1—3节,理解什么是天窗。

3、学生交流。

4、提问:

乡下人为什么要装天窗。

5、学生交流。

6、出示课件,教师小结,简单介绍“窗户时代”。

二、学习课文重点段。

(4—7节)

1、默读课文4—7节。

思考为什么“天窗是神奇的?

”看看自己对哪些内容印象最深。

2、交流印象最深刻的内容。

(1)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出示课文内容。

(2)通过录像内容体会天窗的神奇。

(3)朗读指导

A、进一步体会孩子想象力的丰富;

B、体会天窗的神奇;

C、体会下阵雨时、晚上被逼着“休息”时,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D、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

穿插板书:

神奇的   

唯一的慰藉

(4)学习第5、第7节,穿插说话练习:

我透过天窗看见(             ),想象到(               )。

三、学习课文第8、第9节。

1、齐读第8、9节。

2、思考:

为什么说“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又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3、学生交流。

4、教师归纳。

四、全班读课文4—9节,再次体会天窗的神奇。

五、课外思考:

你能找到一处引起你思考和想象的地方吗?

板书:

                唯一的慰藉

 

3、快乐的足球赛

1、感受诗歌所描述的足球赛的情趣。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安排”等9个词语的意思。

3、能背诵、默写自己认为最生动的几节诗句。

4、基础好的同学能按照小胖把球射进自家球门的情节,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所描述的足球赛的情趣。

能按照小胖把球射进自家球门的情节,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教学设计二度备课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足球赛”,让学生说说看见过的足球赛的情景。

如果有条件可以放一段足球赛的录象。

2、板书“快乐的”,指出本课写的足球赛的特点,与一般足球赛——紧张,是不同的。

3、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让学生说说足球赛快乐的初步感受。

二、自学质疑

1、读读诗歌,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难问题。

2、认读生字新词。

3、理解“海报、门票、约定、球门、裁判、暂停、叼起、球艺”等词语。

三、讲读课文

1、读第1节,说说这场比赛哪些地方特殊》(要与普通比赛相比较,从“不贴”“不卖”“球场在河边草地”看出。

2、读第2节,说说“比赛时间不用约定,”“向这里飞跑”“人数不管多少”反映了什么。

3、读第3街,回答“小豆豆”指谁?

读句理解“小豆豆当球门,以前用书包当球门”,悟出“可笑”。

4、读第4节,这一节有趣可笑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引导学生分析:

“没有界线,不用看表”,是说没有地、时限制。

“每人都当裁判”指大家都能说理由作决定。

5、读第5、6节:

(1)用引读法读出小胖最精彩的球艺表现。

“射进自家门还叫好”说明什么?

(滑稽可笑)说说他是怎样拍手叫好的?

(2)认识破折号。

了解破折号后面的话是说明小胖最精彩的球艺。

破折号起提示说明作用。

(3)说说比赛为什么要暂停?

理解“捧腹大笑”词义,说说大家还会这样大笑。

(4)用引读法读“比分如何?

问谁也不知道。

”理解他们不是为比赛,而是为了玩。

6、读第7、8节

(1)用引读法读“球门”却不见了——(生接后句)。

理解“闲得难忍”的词义。

(2)说说大家起哄的原因,“球被小狗叼跑”的结果。

(结合看图)

(3)“现在休息——正好,正好!

”再次认识破折号,讲讲作用。

7、读第9节

(1)他们怎样休息?

(2)这样的球赛为什么说难找的?

(3)说说这样快乐的球赛反映了什么?

六、用欢乐的语气读全文。

七、完成《作业本》1、2、3题。

一、  导入课文。

1、  让学生熟读本诗。

2、  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3、  告诉学生:

今天我们开一个“自读自悟交流会”,相信不用教也一定能学得很好。

(学生有了动力,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纷纷忙得不亦乐乎!

二、在充分感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交流、质疑、解疑等形式努力构建开放性课堂。

    1、谈话引入课题。

你在电视或课外书中看到的足球赛是怎样的?

(为本文体会“快乐”作好铺垫)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找出中心词“快乐”)

    2、初步感情朗读。

读出“快乐”的语气。

教师相机进行诗歌朗读技巧的点拨、示范。

    3、围绕“快乐”这个主题进行自由欣赏与品析。

学生各抒己见,滔滔不绝。

通过与正规的球赛对比体会到这里的球赛没有大多的限制、约束,不计较时间、人数、输赢等,玩得自由开心。

课堂上出现了难得的活跃。

据听课教师的统计,班中有半数学生发言交流,最多的达8次。

    4、引导归纳,回到整体。

总述:

这场球赛“快乐”在哪里?

    5、通过交流、理解,再进行感情朗读。

读好你认为最生动的小节。

    6、背诵训练。

(课堂上只要求背好自己喜欢的小节)

    7、质疑、解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一、解释“海报、约定、凌空”词义

二、指名朗读全文

三、回答《作业本》第5题的第

(1)题,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回答《作业本》第5题的第

(2)题。

举课文中一二个例子说说足球赛的快乐。

五、书面完成《作业本》第5题。

六、指导背诵和默写:

说说哪几节诗句写得最精彩,再定指导背诵内容。

也可以由教师指出第5、6、7、8节作为背诵内容。

然后进行背诵指导,先用多种方法朗读:

自由读、引读、读后再背:

抓各节主要内容“小胖踢球——全场大笑——球门不见——球被狗叼”来背。

默写诗句前,让学生先抄一抄难写的字,看清标点符号,再默写。

七、发挥想象,说说“小胖把球射进自家球门”的情节,评议点拨后,再写一段话。

一、  指名朗读全诗,集体评议感情表达的如何。

二、  听录音,注意感情色彩

说说我们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去朗读?

三、  自由练读,读出感情。

四、  讲读重点段。

1、  你觉得最生动的是哪几节?

2、  讲读5、6两节。

指名朗读:

这一段写了什么?

第一行和下面的诗句有什么影响?

3、  第二行“这一脚”后面的破折号有什么用?

4、  把球射进自家大门,为什么小胖孩拍手叫好?

(好笑在什么地方?

)小胖不遵守规则。

5、  导读课文第5节。

6、  教学第六节:

小胖的精彩的球艺引起了全场的什么?

边读边向下面这一节写了什么?

7、  教学第一层:

比赛为什么自然暂停?

(全场捧腹大笑)全场指什么?

什么事情引起了全场的捧腹大笑?

8、  在读课文第12两句句子,想象这两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把这两句句子调换一下,慧有什么变化?

9、  教学第二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第一句写了什么?

第二句子写了什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比分如何”是什么意思?

“问谁谁也不知道”这句话怎么理解?

比赛主要看胜负比分,他们连比分都不知道,问什么?

(学生讨论)

10、这两句诗句射关系是问答关系。

11、导读课文第六节。

为什么比赛自然只好暂停?

现在比分如何?

1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78两节诗歌。

13、指导学生朗读全诗。

 

五、找一找全诗的中心句。

六、完成全部作业。

板书:

      15快乐的足球赛

非常热闹

放学飞跑

乱跑乱叫           大汗直冒 拍手叫好 捧腹大笑       摔跤起哄

球被叼走

养神洗澡

 

4、 芦叶船

教学

重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   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设疑激趣。

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

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呢?

我们来读课文《芦叶船》。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学生互动学习,互相检验自学效果。

提示会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如:

喇港竖等)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1、个人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

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到准确、流利。

2、想一想:

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悟。

1、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2、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3、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

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

三、理解句子。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1、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

读后进行议论。

第一组句子的第二句比第一句多加了“像蜘蛛网一样”就把那里的河道不仅多而且纵横交错的情景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了。

第二组中第二句不仅把芦叶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走的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学生的活动及学法设计意图

交代清楚了,还说明了“我”那“又惊又喜”的心情。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补充资料:

手艺:

手工业工人的技术。

在本课指“我们”做芦叶船的技术。

桅杆:

船上挂帆的杆子。

浩浩荡荡:

本课指水势大。

《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芦苇》、《风筝》。

《芦苇》描写了作者与芦苇紧密联系的童年生活,记叙了做芦叶船和芦哨的童年趣事,赞美了芦苇默默奉献的品格。

自学时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抓住主要内容,从文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受到童年乐趣。

板书设计

   我们在放学路上采芦叶做小船玩。

芦叶船          把芦叶船放到家乡的小河、长江里。

                   我和表哥到长江边去放芦叶船。

                   我的遐想和对未来的向往

 

 5、乌塔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

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

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请同学们回忆。

(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创设条件

  1.质疑:

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

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

  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

板书:

长出独立的翅膀。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

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六、巩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

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板书设计:

  

                     乌塔

           我眼看乌塔:

热情、执着、有爱心、独立、有理想……

                  长出独立的翅膀 

                  正确地认识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