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团总支分类引导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2308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8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团总支分类引导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团总支分类引导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团总支分类引导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团总支分类引导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团总支分类引导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团总支分类引导工作总结.docx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团总支分类引导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团总支分类引导工作总结.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团总支分类引导工作总结.docx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团总支分类引导工作总结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同总支分类引导工作总结

第一部分:

理论引导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作为共青团的主力军,广大团员青年能否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我,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团员意识,健康成才对共青团能否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深刻地掌握我院广大团员青年队伍的思想现状及对共青团组织的需求我系对团员青年进行了理论教育与引导并且过访谈的方式对我院的团员青年进行了一次思想状况的了解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思想和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利于促进团员青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更加明确了开拓开展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从哪些方面入手:

一、引导团员青年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一)有血性,还要有理性

●针对的观点:

“游行示威等行为是有血性、有爱国气节的表现”。

爱国无非就是希望国家好。

为表达爱国热情而采取集体行动时,要充分考量是否有利于国家的根本利益。

在一些特殊时刻,比如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利益受到损害、不适当采取集体行动不足以向国际社会表达国民的意志时,游行等行动确实是一种爱国热情的表达方式。

但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按照法律规定向政府申请并获批。

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例;二是不能只为情感宣泄上的“一时之快”,不考虑行动可能对社会秩序、国家形象、国际舆论产生的负面影响。

尤其要防止爱国情感和行动被人利用,给国家、政府和社会“添乱”。

(二)有行动,还要有秩序

●针对的观点:

“表达爱国热情就可以自由行动”。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于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

哪怕是出发点再好的行动,当它自发聚集为大规模的群体行动时,就有可能带来偏离每个个体本意的、不可控的后果,导致“好心办坏事”。

在爱国、希望国家好这个问题上,党和政府与广大群众在情感和目标上是一致的。

在通常情况下,相比个人而言,党和政府对各方面信息掌握得更为全面,对总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把握得更为准确,也更能够从大局出发,维护好国家的根本利益。

如果部分公民依据个人判断采取行动,有时候可能会给国家利益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有观察,还要有思考

●针对的观点:

“大家都去参加游行示威的‘爱国行动’了,我也应该去”。

作为一个有头脑、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青年,在参与社会行动时,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进,而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断。

要防止陷入“集体无意识”的思维方式之中。

(四)有爱国心,更要有报国行

●针对的观点:

“爱国热情高于一切”。

如何让爱国更有力?

心动不如行动。

爱国归根结底要体现为对国家发展和进步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当代大学生爱国,最关键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将来报效祖国储备好能量。

二、引导青年团员理性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道路”的问题很重要

●针对的观点:

“没有必要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道路”决定成败。

一个人是“走正道”,还是“入歧途”,从根本上决定着他人生的成败。

同样道理,对于国家而言,“道路”是否选得对、走得对,从根本上关系着民族的兴亡和国民的生计与幸福。

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和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发展成就充分表明,只有选择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民族才能获得独立,国家现代化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中国人民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

根本对立的“主义”不可能趋同。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最大占有者才拥有最大的社会权力。

而社会主义是为最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的社会制度。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存,二者既互相借鉴、互相合作,又互相较量、互相竞争。

无论在经济社会的一些管理办法、甚至在具体体制的一些运行方式方面走得多“近”,核心价值观的迥异,决定了二者在本质上不可能趋同。

(二)实用主义与实事求是的貌合神离

●针对的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淡化意识形态的实用主义道路”。

“实事求是”与“实用主义”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哲学观。

实事求是强调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而实用主义否认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把客观存在和经验等同起来,认为“有用即真理”,凡事以即时的实用为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选择,不但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追求,而且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理性选择,决不是以即时的实用为原则的。

(三)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

●针对的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是资本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6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77倍,人均超过3000美元;财政收入增长约1000倍;外汇储备增长1万多倍,位居世界第一。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8%提高到6.4%,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能够连续25年保持7%以上经济增长率的经济体只有13个。

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看,如此奇迹般的成就是少有的。

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

60年来,我国人均存款增长约1万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约150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约100倍。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2009年,中国经济仍然保持GDP9.1%的增长率,为世界经济走出危机阴影作出了突出贡献。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但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这样的阶段,只能让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但是要看到,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架构下,公有制居于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着国民经济命脉,这就确保了社会主义经济根基始终不动摇,确保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始终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

比如,土地是财富之母,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我国,土地使用权分层出让,但没有一寸土地归私人所有,充分表明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在中国的牢固地位。

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制度安排提供了坚实的土地要素保障,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才能以世界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速度推进。

是否实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国家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有市场。

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实质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三、引导青年团员积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一)人大代表来自人民,能够代表人民

●针对的观点:

“人大代表不能真正代表人民”。

人大代表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

我国《选举法》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设区市、省和全国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实质上也是由人民选出来的。

人大代表来自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各级人大代表的构成也在不断完善,其代表性不断增强,特别是来自普通群众的代表比例不断提高。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有序政治参与的平台,正越来越广泛地吸纳不同阶层与群体进行议政。

比如,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省级政府组成部门领导干部代表大幅缩减,相比之下,一线工人代表增加了一倍,基层农民代表增加了70%;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明确提出了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这些都是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例证。

(二)不是没有“争议”,而是“争议”在表决前

●针对的观点:

“人大不过是‘橡皮图章’、‘表决机器’”。

西方议会制是一种对抗式民主,不同党派、不同政治力量在议会中相互争吵、相互攻击是常态。

这种民主形式是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一种协商式民主,这种民主形式是与我国社会本位、“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它强调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充分尊重各方的不同意见,又努力追求和实现全局性的共同意志。

“表决机器”、“橡皮图章”看到的只是表象。

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在提交表决前,就广泛征求了包括人大代表、民主党派、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普通群众的意见,并根据这些意见对草案反复进行修改。

最终提交表决的议案已经比较成熟、代表了最广泛的民意,因而,往往“高票”通过就很正常。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中

●针对的观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运行中有很多问题”。

任何一项制度,它的发展和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

现实中,确实存在部分人大代表与民众联系不紧密、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

但也要看到,随着各方面制度的逐步改进和完善,这些问题正在不断加以探索解决。

比如,近年来,许多地方探索实行人大代表述职制度、人大代表接访制度、人大代表进社区制度等,这些改革举措,密切了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联系,增强了人大代表的代表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出台,也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更为有力的法律保障。

四、引导青年团员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正确理解宗教信仰自由

●针对的观点:

“信仰宗教是公民的自由,大学生也一样”。

按照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

不能因为自己信仰某种宗教,就强迫别人也信仰该宗教,或歧视不信仰该宗教的其他人。

无论哪种宗教,都有它们心目中的“神”,都把人自己的命运交给外在的“神”来支配。

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固然也有信教的自由,但宗教毕竟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他主”的人生观。

就培养国家未来的栋梁而言,应倡导大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精神上更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少信一点“命定论”、“神主论”,多加一份自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勇往直前地开创美好未来。

(二)宗教具有两面性

●针对的观点:

“宗教教人向善,值得提倡”。

宗教既有抚慰心灵的功能,但也可能控制人的精神,使人变得消极;既有可能促进人群和社会的和谐,也可能成为人群分裂的诱因,成为政治渗透和斗争的工具。

一个人要向善、行善,不一定非要经过宗教这个渠道不可。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就是表达爱心、“积德行善”的很好途径。

现代社会压力很大,但心理调节有多种手段,大学生可以通过健康的文化体育生活、交友娱乐等多种形式来缓解心理压力。

(三)信马列,就不能信上帝、真主或佛祖

●针对的观点:

“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可以并存”。

宗教是有神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在这一点上,它与倡导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就政治属性而言,党员、团员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能成为宗教信徒。

党、团员加入党团组织时已经面向党旗、团旗进行过庄严宣誓,不能违反党、团组织的纪律和自己的承诺,加入信教行列。

(四)警惕宗教渗透

●针对的观点:

“信教是个人的事,与政治没什么关系”。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明确说过:

“从宗教信仰到政治行动只有一小步距离”。

近代史上,西方国家早就利用传教士的宗教渗透,对我国实施“枪炮和文化并举”的侵略策略。

冷战结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进行遏制外,不断加大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力度。

尤其是我国地域广袤、民族成分复杂的西部地区,更是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以及暴力恐怖主义主要渗透的地区。

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把大学生作为宗教渗透的重点群体,通过资助贫困生、赞助学生活动、培植学生社团、提供免费出国机会、给予心理安慰等各种隐蔽形式,拉拢大学生接受宗教文化、成为宗教信徒,进而为他们的政治目的服务。

大学生对此要保持高度清醒和警惕。

五、引导青年团员理性看待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问题

(一)只有先富带后富,才能走向共同富裕

●针对的观点:

“‘先富’带‘后富’的政策有问题,并未真正实现”。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齐步走”,只能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如果在发展的初期就过分强调公平,只能导致共同贫穷。

改革开放以前,实行平均主义“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全体人民的普遍贫穷,就是一个例证。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

由于不同地域的发展条件各有差异,每个人的条件禀赋各不相同,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符合客观规律。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国家可以通过强大的税收等杠杆,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让先富起来的地区、阶层和人群为落后与贫困地区的发展作出贡献。

从现实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全体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近些年,国家免除了农业税,大规模大幅度进行农业补贴,积极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深入推进东西对口扶贫协作工作、对口援藏援疆工作、对口支援汶川地震灾区和玉树地震灾区工作,这些都是带动相对落后和困难地区的生动体现。

(二)既是长远的奋斗目标,也是现实的重要任务

●针对的观点:

“党和政府在处理社会公平和贫富差距问题上无大的作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最终就是为了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蛋糕”做大,因此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党和政府适时调整发展思路,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执政理念,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下更大力气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帮助低收入人群改善生活的惠民政策。

世界各国的经验告诉我们,真正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需要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执政党和政府的政策很重要,先富地区、人群的带动和帮助很重要,后富群体的自强奋斗也很重要。

中华民族有着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具有调整社会分配的制度优势,我们相信,通过党的执政智慧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共享公平正义光辉”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三)中国社会的主流是公平的

●针对的观点:

“中国社会很不公平”。

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时期,是地主阶级作威作福的年代;军阀混战时期,是弱肉强食的年代;直到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社会才拥有了最基本的社会公平。

但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体制上的制约,仍然存在强大的行政管制以及城乡壁垒、身份传袭等不少社会公平方面的问题。

改革开放打破了旧的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也极大地解放了中国人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社会机会均等、平等竞争的制度和文化得以确立,中国公民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大大增强。

今天,每个人都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选择自己的职业,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国家还通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养老金等一系列制度,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

当然,不可否认,在发展初期的市场竞争中,一部分有知识、有资本、有经验、有技能的人,获得了比没有这些方面资源的人们更多的财富,这也是自然的、合理的,这种不平均与不公平不完全是一回事。

对于社会上一些通过非法手段获利所造成的不公平,党和政府正在通过法制的轨道予以解决。

六、引导青年团员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一)没有健康的主体力量,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针对的观点:

“腐败现象在党员干部中是主流”。

当前,腐败已经成为党员干部队伍中的一颗毒瘤。

但是要认识到,腐败在党员干部中是支流,否则很难想象依靠一帮只图私利的贪污腐败分子的领导,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二)反腐败斗争是长期的、常态的

●针对的观点:

“腐败越抓越多,党治理腐败成效不大”。

腐败现象的长期存在具有一定必然性。

只要人类社会有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存在,腐败现象就不可能消失。

环顾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政府敢于宣称自身不存在任何腐败现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腐败与政党制度、社会制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美国的安然公司倒闭事件、台湾陈水扁家族舞弊案等,都说明了两党制、议会制同样无法消除腐败。

发展社会学告诉我们,社会转型期往往也是腐败高发期。

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破旧”的力度很大;另一方面,新制度的建立健全跟不上变革的步伐,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在欧、美、日等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历史上,也都经历过腐败高发期,我国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这绝不意味着对腐败现象可以漠视或容忍。

陈希同、陈良宇两位前中央政治局委员,都因为腐败问题锒铛入狱。

这说明,党对腐败分子出手不可谓不重。

我们党对腐败现象和反腐败斗争历来认识很清醒、态度很坚决,并且采取了许多果断措施,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重大阶段性成果。

(三)腐败的空间必定越来越小

●针对的观点:

“腐败在中国无法根治”。

有的同学说,“在中国等东方国家的传统中,人情观念浓重,关系文化盛行,对腐败具有一定的助长作用。

”这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注重“官德”建设,这种文化传统也是抑制腐败可以借用的资源。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2009年,中纪委、监察部开通了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为人民群众举报腐败分子提供了一条方便、快捷的渠道。

今后,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随着包括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在内的监督体系的进一步建立健全,腐败的空间必定越来越小,腐败分子藏身之处也必将越来越少。

七、引导青年团员认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的统一

(一)爱国不是抽象的

●针对的观点:

“党、国家、社会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没有内在联系”。

现实中的国家,总是在一定的政治力量领导下,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基础上发展的。

因此,爱国就不仅仅涉及个人对国土、文化、民族等国家自然属性和人文、历史属性的态度,同时也必然涉及个人对国家的领导力量、政治制度等政治属性的态度。

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爱国有不同的内容。

在当代中国,爱国,就是要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

(二)民族的先锋队、人民的主心骨、国家的掌舵人

●针对的观点:

“爱国不一定要拥护党的领导”。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面对列强欺凌、亡国亡种的危难局面,谁能挽狂澜于既倒,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杀出重围”,实现民族独立,进而迈向国家富强?

历史在呼唤,国民在期待。

“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开展各种轰轰烈烈的运动。

但是,由于这些政治力量及其所代表阶级的局限性,这些主张和运动都以失败告终。

在苦苦求索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曙光。

一批早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者率先接受并在中国大地上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由于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把握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方向;由于有先进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凝聚了全国最广大民众的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让中国人民“站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领导下,我国经济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让中国人民“富起来”。

历史和事实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独立自主、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安定幸福生活。

因此,爱国,就必然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正确的道路,有前途的道路

●针对的观点:

“爱国不一定要拥护社会主义”。

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共产党的政治追求。

中国选择共产党的领导,也就意味着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通过这条道路,我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走过的历程。

近年来,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举办北京奥运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显现。

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孜孜追求并不断实现公平与正义的道路。

从空想社会主义开始,社会主义就把反对剥削与压迫、追求公平与正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把代表、维护、不断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尽管实现公平正义的范围和程度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社会主义始终在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

这一目标,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之所系,也是社会主义旗帜对世人的吸引力所在。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经济总量跃居全球前列,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梦寐以求的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正在中华大地上一步步变为现实。

当前,国际舆论纷纷盛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和发展模式。

我们坚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到本世纪中叶,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将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每一个有爱国心、报国志的中华儿女,都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为之共同奋斗。

八、引导青年团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一)人生除了物质追求,更要有精神追求

●针对的观点:

“票子、房子、车子是人生的主要奋斗目标”。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有意识、有精神世界。

物质需要的满足使人得以“生存”,仅就这一点而言,人与其他物种并没有根本区别。

而只有精神需要的满足,才使人得以“生活”,得以实现生命的价值。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也揭示了精神需求是对物质需求的超越,是人的高层次需求的道理。

作为生命体,人们追求物质需要的不断满足和改善,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和质量是无可厚非的,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来源。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充分尊重和鼓励人们追求合理物质利益的权利。

当代青年成长在社会活力迸发的年代,有着更多的机遇去开拓、去创造,使自己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如果只有物质上的享受,没有思想上的追求、精神上的充实、品格上的修养,这样的人是庸俗的人。

一个品性格调庸俗的人,无论在物质财富上能取得多么大的“成功”,他的人生也是不成功的。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要有以天下为己任、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理想,要有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精神文明、引领清风正气的思想追求,努力将追求个人生活境遇的改善与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理想统一起来,将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与精神境界的充实统一起来。

尤其要警醒和抵御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防止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

(二)劳动、奋斗、创造是成才成功的根本

●针对的观点:

“劳动不值钱,普通劳动者没地位”。

被誉为政治经济学之父的威廉·配第有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劳动是人们运用体力和脑力,有意识、有目的地作用于客观对象,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通过劳动,人们不仅改造了客观世界、源源不断地创造出财富,还改造了主观世界,使人自身不断发展,使人与人构成的社会关系不断丰富。

可以说,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动创造和改变了我们的这个世界。

自古以来,正是因为有一代接一代的劳动者绵延不断的奋斗,才有了今天我们人类所拥有的一切。

因此我们说,“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

劳动、奋斗、创造是通往成功的根本路径。

每一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