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1734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docx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号háo号令号称号丧号啕大哭

B.校jiào校对校勘校场犯而不校

C.数shǔ数说数伏数落数见不鲜

D.落luò落色落价落榜落落大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惊魂甫定流言斐语溘然长逝宛然

B.斩钉截铁芸芸众生震聋发聩荟萃

C.烟消云散循序渐进言简意赅疮疤

D.老态龙钟妍媸毕露根深蒂固撕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家伙办事毫发不爽,小气极了,你指望他帮助你,门儿也没有。

B.学校里教学秩序整顿以后,以前那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也应该改弦更张了。

C.美国政府在伊拉克的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D.昆剧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首批“代表作”,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有关部门对侵权问题严重的几十家企业的调查显示,这些企业每年的获利应达十几亿元。

B.因策划实施美国驻东非大使馆而被通缉的阿布纳斯近日在苏丹首都喀土穆落网,现被关押在当地一所监狱里。

C.在这一次抢险救灾中,战士们个个奋不顾身,冲锋在前。

大家虽然有点累,但保护

了集体财产免遭损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D.财富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指的是你生活品质的优劣程度,而非你赚钱的多寡。

要体会富有的滋味,不需靠亿万钱财,而是你要去过你想过的生活。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公众理解科学,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活动的理解,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其核心是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把科学精神注入民族文化是当代科普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表面上看,科学精神难以像科学知识那样容易普及。

的确,能够把归纳出来的科学精神分成条目背下来,并不等于已经具备了科学精神,而恰恰是违背科学精神的。

科学精神只能通过科学活动来体现。

弘扬科学精神与全面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统一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这使得人们更多地从实用的角度理解科学,认为科学的意义只在于孕育新的技术,从而忽略了科学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

这是对科学的误解。

同样,我们也把科普理解为具体的科学知识的普及,而较少谈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有些人认为,掌握了科学知识就会获得科学的方法,也就具备了科学的精神。

然而,掌握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并不意味着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更不等同于具有了科学精神。

甚至有些科学家也没有科学精神。

科学家可能是本专业的专家,但是对于科学活动的整体,对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未必了解。

因此,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也包括科学家的科学素质。

这个命题并不矛盾。

许多高级科学技术专家不能识别伪科学,就是科学素质不高的表现。

也有些科学家,比如纳粹的毒气专家,他们的专业能力也许是一流的,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科学精神所不容的。

科学知识的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相反,不恰当的科学普及反而会损害科学精神,使公众加深对科学的误解。

比如传统科普常常把科学神化,盲目认为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社会后果必然是好的,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避而不谈,或者把它当作偶然的技术上的失误。

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怀疑精神,科学本身也可以是怀疑的对象。

科学知识之所以值得信赖,并不是因为它是绝对真理,而是因为它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自验证的。

对科学本身提出质疑正是科学自身的要求。

只有正视科学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才能更好地用科学建设人类的未来。

5.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存在着难与易的关系,树立科学精神是科学学习的最高要求。

B.科学精神不能用归纳的方法分成若干条目,它体现在科学知识、方法和活动之中。

C.科学精神不迷信科学本身,因为科学本身也会有失误,并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D.科学精神中包含着社会正义和良知,纳粹毒气专家的例子证明:

欠缺科学精神就会丧

失正义感和良知。

6.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把科学和技术联系起来,就是人们所说的科技,它缩小了科学的内涵和意义。

B.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相互沟通,相互依存。

C.科学愈发达,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就愈多。

D.科学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而且还会损害科学精神。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人,包括高级科学技术专家都必须不断提高科学素质,树立科学精神。

B.一度时期伪科学流行,要识别伪科学,就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真正的科学知识。

C.科学家的专业能力与科学精神可能存在矛盾,今后必须打破学科界限,淡化专业分工。

D.现代科学普及应在传统科学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科普工作的核心任务。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第8—10题。

蔡邕列传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

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

召拜郎中,校书东观。

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熹平四年,乃奏求正定《六经》文字。

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

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

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初,邕在陈留也。

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

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

“嘻!

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

”遂反。

将命者告主人曰:

“蔡君向来,至门而去。

”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

弹琴者曰:

“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

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

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邕莞然而笑曰:

“此足以当之矣。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

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

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

允即收付廷尉治罪。

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

邕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

搢绅诸儒莫不流涕。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

[注释]

①邕(yōng):

即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是蔡文姬之父。

②将命者:

侍从。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辟:

被征召

B.吴人有烧桐以爨者爨:

灶头

C.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却:

后退

D.搢绅诸儒莫不流涕搢绅:

官员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学问广博。

他上奏朝廷,要校正《六经》上讹误的文字。

朝廷批准后,他亲自书写《六经》并让工匠在太学门外镌刻成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B.蔡邕音乐才华过人。

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之声,就知道是良木,制作成琴,果然音质美好;偷听弹琴,竟然听出琴音暗藏杀机。

C.董卓担任司空时,征调蔡邕入朝为官,蔡邕称病推辞。

但在董卓严令下,蔡邕只好到朝廷担任祭酒。

而董卓却很看重蔡邕的才学,对他很是看重。

D.在一次无意之中,蔡邕把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董卓被杀的不满之情流露出来,因而被王允所杀。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翻译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

(9分)

①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

①惊残:

惊醒。

②故山:

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

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

(《劝学》)

(2),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

(柳永《雨霖铃》)

(4)历览前贤国与家,。

(李商隐《咏史》)

五、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第14—17题。

(共22分)

江南蓑衣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

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

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

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

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

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

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

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

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

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

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

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

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

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

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才苑蓄满微凉的忧郁。

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

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

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

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

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

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

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

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

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

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

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

那里不适合它们!

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

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

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

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

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

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

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

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14.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一诗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句中“逃离”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

”它们在寻找什么?

远望什么?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

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全文看,“江南蓑衣”是一个寄寓了许多复杂情感的意象,请思考体会:

(6分)

(1)“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

”简析修辞方法在此句中的表达效果。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南蓑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请体会并分条列举。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5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我们的母语汉语,如春之牡丹,夏之芙蓉,秋之海棠,冬之腊梅,令人喜爱、陶醉。

尽管今天信息高速公路已将全球连接成一个村庄,尽管你的作品可能进入不同语言,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

但即使如此,有些深层次的东西仍然无法转译转达,无法获得对等理解。

它们涉及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一种文化的深层编码,它们都被封存在母语里,对一些人会敞开,对其余人却长久缄默。

我们如何使美国人懂得为什么“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为一种衡量尺度,语言的可靠性甚至远在肤色之上。

余光中问得尖锐:

“当你的情人已经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我们只能在母语中生存。

一个汉语写作者,与其孜孜于让外国人说好喝彩,梦寐以求登上斯德歌尔摩的颁奖台,不如潜心倾听他生息其上的那片土地的歌哭,用母语的音符谱写一部部交响乐或者一支支小夜曲。

只有对汉语具有像对母亲般的深情,才能够把握那一支族系的血脉,贴近那片土地的秘密,从而成功地记录、描绘和抒写,使自己的生命借助作品得到延长和扩大,使生存变得坚实。

(1)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30字)(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余秋雨在散文《废墟》中写道,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

唯有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等不想大团圆。

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

请根据上面这些人物及其作品,仿照例句,再写出两个“不肯大团圆”的句子。

(4分)

例:

曹雪芹不想大团圆,描写宝、黛爱情悲剧,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的一则《征稿启事》,画线处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几处不当,请找出你认为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6分)

征稿启事

《文学之友》是文学爱好者自己的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①热诚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为本刊撰稿。

(一)②稿件须是未经发表的文学作品,文学评论作品也可忝列其中。

(二)③撰写格式必须符合本刊的编排规范,④即一律用Word格式或者纯文本格式,电子稿44字×50行/页,邮箱wxzy@xinhuanet.tom,文字稿20字×15行/页。

(三)⑤来稿三个月未被录用,有权对稿件另行处理。

⑥鉴于人力所限,不管能否发表,都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四)⑦请勿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⑧承蒙作者、读者热心支持,本刊得以不断发展,于此谨致谢忱。

《文学之友》编辑部

错误(只写序号)改正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森林边住着一个猎人,他平日里总习惯带上自己那条忠实的猎狗到山上和林中打猎。

猎狗品种优良,追捕猎物时速度飞快,反应敏捷。

对于锁定的目标,几乎从未失手过。

猎人对此很满意,经常嘉奖它,更是对它特别信任。

有一次,主人用枪射击一只狐狸,但是不够准,让狐狸逃跑了。

于是猎狗朝着狐狸逃跑的方向猛追过去。

狐狸蹿进了森林,森林里树木丛生,道路弯曲,狐狸对路径非常熟悉。

但猎狗也不含糊,追捕的过程紧张迭起。

狐狸跑不过猎狗,眼看就要被追上了。

突然,狐狸一个大转身,蹿到了另一条小路,猎狗一不留神,身子撞到了路边的大树上,擦伤了皮,顿时感到有点疼痛。

“唉!

我为什么要追得这么累?

即使追不到狐狸,我也不会饿肚子呀!

”刚刚有念头闪过,它的速度就已经慢下来了。

狐狸就在这个空隙又跑远了。

“算了,反正现在早已经脱离了主人的视线,主人又看不到。

”猎狗跑着跑着又起了放弃的念头,速度更加迟缓起来。

狐狸终于摆脱了猎狗的追捕,猎狗也又回到了主人的身边。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正确。

A项中号令、号称hàoC项中数见不鲜shuòD项中落色、落价lào

2.C正确。

A项中“流言斐语”为“流言蜚语”B项中“震聋发聩”为“振聋发聩”

D项中“撕杀”为“厮杀”

3.D正确。

A毫发不爽:

一点也没有差错。

B改弦更张:

弦的松紧与调的高低不合,

应收紧或放松,使声音和谐。

引申为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C危言危行:

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4.D正确。

A.表意不明。

“侵权问题严重的几十家企业”,这“几十家企业”是“被

侵权者”还是“侵犯他人权利者”存在歧意。

B.成分残缺。

“大使馆”后缺少和“实施”相搭配的宾语中心语“(爆炸)案”。

C.句式杂糅,可在“财产”后加逗号,并在“免遭”前加“使其”。

5.C。

A项与原文有关的信息是“科学精神难以像科学知识那样容易普及”,而这里却把语意混淆为“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存在着难与易的关系”,且原文中也没有“树立科学精神是科学学习的最高要求”的信息;B项与原文相关的信息是“科学精神只能通过科学活动来体现”,这里却把语意混淆为“它体现在科学知识、方法和活动之中”,衍生出了“科学知识、方法”的概念,因为活动已包括了科学知识学习和科学方法掌握;D项所说的“科学精神中包含着社会正义和良知”中“社会正义和良知”衍生出来的,原文并无此信息,且“纳粹毒气专家不具备科学精神”推断也不对。

只有C项,与原文中“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怀疑精神,科学本身也可以是怀疑的对象”、“只有正视科学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才能更好地用科学建设人类的未来”等句含意切合。

6.A。

B项与原文有关的信息是“有些人认为,掌握了科学知识就会获得科学的方法,也就具备了科学的精神。

然而,掌握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并不意味着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更不等同于具有了科学精神”,而这里却把它整合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相互沟通,相互依存”,三者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不能用“沟通”和“依存”来表述;C项与原文相关的信息是传统科普“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避而不谈,或者把它当作偶然的技术上的失误”,这里的表述为“科学愈发达,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就愈多”,完全是“无中生有”;D项所说的“科学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而且还会损害科学精神”中“而且还会损害科学精神”是有意缺失了“不恰当的科学普及”这一主语的定语“不恰当的”,与上句共戴一个主语“科普”,造成理解错误。

只有A项,与原文中“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这使得人们更多地从实用的角度理解科学,认为科学的意义只在

于孕育新的技术,从而忽略了科学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

这是对科学的误解”等信息切合。

7.A。

B项说“一度时期伪科学流行,要识别伪科学,就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真正的科学知识”,从原文意思看,解决“伪科学”问题关键不在于“学习和掌握真正的科学知识”,而仍然是“提高科学素养,树立科学精神”;C项中“科学家的专业能力与科学精神可能存在矛盾”,只能推断出“科学家也要提高科学素养”的结论,而决不能推出“今后必须打破学科界限,淡化专业分工”的结论;D项所说的“现代科学普及应在传统科学普及的基础上”中的“传统科普”在原文中多处进行否定,“比如传统科普常常把科学神化,盲目认为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社会后果必然是好的”,因此,就不应在其基础上进行现代科普。

只有A项,与原文中“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也包括科学家的科学素质”等信息切合。

8.B(爨,做饭)

9.A(A在;B却/而且;C同“已”已经/因为;D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10.D(对董卓被杀没有不满之情)

11.

(1)蔡邕天性极为孝顺,他的母亲生病三年期间,蔡邕除非寒暑换季,不曾脱过衣服,没有睡过好觉的时间有七旬之久。

(文句大意1分,“自非”1分,“解襟带”1分)

(2)蔡邕认为儒家经典距离圣人初创之时已经久远了,文字有很多错误,庸俗的儒家学者穿凿附会,会耽误后学者。

(“穿凿”1分,“以”1分,“谬”1分。

(3)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所效法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知了他,大家没有不吃惊的。

(“为……所”1分,“遽”1分,“具”1分。

12.

(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2分)。

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1分)。

(2)衬托(或:

烘云托月)(1分),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