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理论.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1732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五章 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五章 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五章 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五章 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 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理论.docx

《第五章 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理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 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理论.docx

第五章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理论

第五章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理论

实践理论(为何介入)/实务理论(如何介入)的区分

基变社会工作理论;

性别与发展理论;

妇女赋权理论;

妇女参与式发展理论

第一节基变社会工作理论

(radicalsocialwork)

一、基变社会工作理论的起源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睦邻运动”

(1)人的问题是社会功能不健全的产物

(2)了解居民的需要,透过社会行动达到社会与政治的改变

2、20世纪30年代,基变社工的理论进一步发展

(1)经济危机,导致社工参与左派聚会

(2)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中的批判观点,促使社会运动兴起,推动社会改革

3、60年代,基变社工理论得到持续发展

(1)在福利扩张中,讨论少年犯罪的结构性问题,向贫穷宣战

(2)“福利权利运动”兴起,基变社工攻击有限的福利国家方案,福利圈扩大

4、80-90年代,基变社工的成熟发展期

(1)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本质上是对利的,但又离开福利国家

(2)社工对自己是“社会控制者”的角色产生警觉与反思

二、基变社会工作的核心主张

1、社会工作与政治不可分离

(1)人的问题源于社会政治结构

(2)要改变不合理压迫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

●(3)意识到社工者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以及照顾与使能者的角色控制力量,对现存社会秩序的觉醒,组织反压迫团体

2、女性主义在社工领域的影响

(1)女性主义社工认识论的出发点

-以女性经验与价值观来理解女性的生活与经历,避免男子中心主义

-重新定义社会工作:

融入女性的参与和想法

(2)女性主义社工实践

-聚焦于性别/性别为本的权力动态、洞察影响女性的经济与社会议题、促进女性赋权等

-经由赋权,将个人体验与社会政治结构相联系,实施行动促进改变

三、基变社会工作的原则与干预方法

1、基变社会工作的原则

(1)集体行动(参与式民主式的团队工作,可影响社会改革成功)

(2)提升自尊与自信(了解造成案主与社会疏离的原因)

2、干预方法(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1)对不合理的制度与结构进行改变

-教育(个人意识醒觉),培养大众的批判意识

-人与系统(团体意识醒觉)的联结

-建立对立系统(付诸行动),目的是促进制度或结构的根本改变

(2)对已存在的制度与结构进行批判—个人对结构的反应:

-对话:

个人意识醒觉提升

-对已存在的制度与结构进行批判

第二节性别与发展理论(GAD)

(社会性别关系在发展中/在制度中的含义)

一、性别与发展理论的起源与内涵

1、起源

(1)产生于对70年代初妇女参与发展(WID)理论批判:

WID着重使妇女更好融入当下经济发展中,没关注妇女地位低下及受压迫根源

(2)产生于对70年代妇女与发展(WAD)理论批判:

妇女是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分(不是单纯把妇女引入发展战略,妇女在社会中扮演重要的经济角色,且经济收入增强妇女讨价还价的能力),但未对男权意识形态作细微分析

●(3)80年代产生了性别与发展理论(GAD):

深受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影响,把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建构作为妇女受压迫的基础,关注社会性别的社会关系,并对两性角色进行批判

2、内涵:

性别与发展的核心思想

(1)关注性别关系:

即在不同条件之下男性与女性的关系

(2)把妇女视为积极参与者(不是被动接受者)

●(3)具有整体观:

从社会组织/经济/政治生活的整体性去理解

●(4)发展是个人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进步的复杂过程

●(5)认为福利与反贫困是平等的前提(三个概念不是对立的)

●(6)战略选择:

WID关注经济收益;GAD关注自组织与政治权力

-不仅关注妇女本身,也关注社会性别及两性关系的特定角色、责任、期望是如何建构的,以发出妇女的政治声音

-某种程度的结构性改革及权力转移的承诺

-妇女的自我组织及提高她们在经济体系中的政治权力

二、社会性别与发展理论的实践框架—社会性别(项目)计划

1、社会性别计划的理论基础

(1)性别角色分工(社会性别角色分析):

低收入妇女承担三种角色是生育与扶育/生产/社区管理(义工);男性承担生产/社区政治活动的角色。

妇女的活动与发展空间受限,平衡三种角色

(2)社会性别的需求评估

-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社会分工及妇女从属地位引起的。

如妇女的饮用水/健康/就业等)

-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妇女的从属地位引起的。

如分工模式/权利等,挑战妇女的从属地位,实现性别公平)

●(3)政策分析(以时间为顺序,发展过程中的路线)

-福利路线(将妇女引入发展中,成为更好的母亲。

如生育角色补偿)

-公平路线(即妇女参与发展,以争取妇女政经及公平待遇)

-反贫困路线(妇女贫困是不发达问题/增强妇女生产力,而不是从属地位问题)

-效益路线(妇女经济参与和贡献,如福利事业参与,使发展更有效)

-赋权路线(通过妇女更大程度的自力更生来赋权于妇女)

-平等路线(把平等作为人权问题提出,两性共享权力/伙伴关系)

2、社会性别计划的行动步骤

(1)进行性别诊断

-通过性别确认法与性别需求评估法发现性别中出现的问题

-主导问题的因果关系深入分析(大树图)。

女童失学贫困与性别分析

(2)确定性别目标

-指基于性别诊断的“主导问题”而提出明确的性别需求。

-如妇女健康状况由饮水问题引发,改造水是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

●(3)进行性别监测

-相对性别目标实现总体性别计划的一个步骤,是实现性别目标工具

-制定的监测与评价各种性别活动的指标

-改善妇女饮水项目(是否建立自组织/是否有经常性活动/讨论决策)

●(4)性别化的参与和磋商及性别导入战略

-性别化的参与和磋商指在发展过程中对妇女真正赋权而体现出妇女对发展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性别计划具备性别公平性)

-导入战略指将性别计划真正带入实践中(实用性与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是矛盾的。

如妇女照顾者角色的培训)

三、社会性别与发展理论的实践框架—社会性别分析

1、社会性别分析的概念

(1)社会性别分析指对两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不同时间中所从事的活动、产生作用及产生的社会关系分析

(2)社会性别分析不只是对妇女状况进行分析,而主要是对两性社会属性及相互关系与作用的分析(如何消除性别差异方案)

2、社会性别分析的层次与基本内容

(1)性别分析的三个层次

-宏观(政策):

关注国际协议与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经社规划/文化

-中观(组织/管理/服务):

关注组织结构/将性别纳入管理/服务计划

-微观(社区参与):

关注住户/男女之间的社经差别与整个社区

(2)性别分析的内容

-相关者分析(识别出弱势群体。

如社区单亲家庭支持小组的项目)

-生计分析(帮助我们理解如何满足两性的基本需求。

如两性的维生)

-资源与限制因素分析(了解三层次的个人与群体如何分配使用资源)

-性别分析(回答谁来做/如何做/为什么做)

-冲突识别与管理(妇女回家论与保护男性利益)

-信息编辑与网络建立(发展问题是多部门/多学科/多机构合作)

3、性别分析的方法

(1)寻找性别问题成因与干预途径的大树图法

(2)性别分类资料收集的方法,感受社会性别及其影响

-如分别画出以农村家庭为单位的男女日程表、男女劳动类型图、两性对家庭资源/外部资源的拥有与决策图,然而对比/社会性别分析

第三节妇女赋权理论

-黑人索罗门(Solomon)1976年《黑人的增能:

被压迫社区里的社会工作》提出赋权,并使其观点被社工界广为接受;

-1980年社工真正进入“赋权时代”;

-90年代赋权在女性主义/发展领域与社工中广泛使用,成为性别与发展理论及妇女社工实践的核心概念

一、妇女赋权理论的内涵

1、对赋权(empowerment)的理解

(1)聚焦于提升案主的个人力量与自尊(增加参与社会能力,寻找个人改变而不是社会结构的变化)

(2)聚焦于改变社会结构赋予某些阶级/性别/年龄/其他族群在权力上的宰制

●(3)后现代视角:

赋权不必然是一种解放语言,很可能变成压迫语言(警惕社工专家的权力关系及霸权)

2、妇女赋权的产生与内涵

(1)妇女赋权的产生

-90年代初,“妇女赋权”理论应用在性别与发展及社工领域

-发展项目中运用福利/扶贫/管理方法,忽略贫困妇女结构性因素

-2000年联合国千年峰会确立,性别平等与妇女赋权本身是千年发展目标之一

(2)赋权妇女的内涵(联合国出版《妇女与赋权:

参与和决策》)

-赋权妇女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给予的东西(依赖);

-通过主动性的自立自强来赋权妇女(自己主动行为);

-赋权过程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

-赋权是权力共享(不是对男性的压迫权,而是对两性解放)

二、妇女赋权的假设与条件

(将妇女从无权的位置发展到充权的位置)

1、赋权理论的基本假设

(1)个人经验深切且全面的无力感(自我负面评价/负向经验/宏观环境控制),以至无法与环境交流及实现自我

(2)案主周围存在直接间接权能障碍,无法参与社政及实现自我

●(3)可透过增加社会互动,以衍生更多个人与人际权能

●(4)案主应被视为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人

●(5)与案主建立一种协同伙伴关系

2、妇女赋权的基本条件

(1)赋权是平等合作的过程,案主应参与其自身的赋权

(2)在赋权中将妇女看成有权能/才能的(不是被动接受者)

●(3)实现赋权,应提供一个主动做事的环境,增加资源/机会

●(4)赋权包括提高个人应变能力、增加有效运用资源的能量

●(5)赋权通过个人与社经发展而取得成功

●(6)个人觉醒的水平是赋权的关键

三、妇女赋权的干预目标与策略

1、干预目标

三个赋权层次:

个人层次(自我意识觉察)、人际层次(互助合作开拓资源与机会)、环境层次(脱离受压迫环境与改变社会)

(1)意识提升(建立妇女集体意识及群体身份感)

(2)增强能力与发展技能

●(3)参与决策(并扩大在家庭、社区、社会的支配与决策力量)

●(4)改变的集体行动(以争取两性间更多的平等)

2、干预策略

(1)干预焦点:

个人与环境

(2)专业关系(双向的协同关系)与角色(促进者而非指导者)

●(3)干预过程或活动:

接案与评估;技巧与知识教导(权力动力);形成干预计划;有关当事人的政治性行动

四、妇女赋权的应用与反思

1、应用

(根据南亚国家的经验,妇女赋权有3种方法)

(1)综合发展(针对妇女的贫困、缺乏教育健康保健等)

(2)经济上的赋权(技术培训,增加“造血机能”)

●(3)提高/唤醒妇女思想意识而改变观念

2、警惕或反思

(1)赋权的目标是让妇女自己设计与决定自己收利益,如此,规划或计划也是自下而上的方法

(2)不同意识形态的人对赋权的概念有不同理解与运用(新保守主义将财政赤字危机转嫁给当事人/更隐性的压迫)

第四节妇女参与式发展理论

一、参与式发展的起源与内涵

1、参与式发展的起源(基于发展学的角度)

(1)20世纪50-60年代,在发达国家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发展(被动参与)

(2)70-80年代,世界银行发展项目中,提出参与式发展

●(3)90年代,“参与式发展”在国际社会中成为最时髦概念,并引入中国农村发展、性别与发展领域中

●(4)针对“传统发展理论”核心即经济增长提出,其核心是赋权(即当地民众成为发展主体,发声/决策/实施/管理)

2、参与式发展的内涵

(1)不同的内涵

一种理念(相关人员的介入)

一个过程(有关人员的自尊、自信、自主性的提高)

一种特定方法与工具

一种投入状态(个体看情感卷入,群体看参与者的总体投入)

(2)定义(用参与式方法赋权当地人,以更公平更持续发展)

-是一个把发展看作是当地人的事情,尊重他们的知识,有信他们的能力,让他们自始自终参与发展过程中;

-在此过程中不断使当地人的能力得到提升、建立自我组织、享受发展成果,并最终通过建立机制保障他们的参与权

二、社会性别和参与式发展的实践方法

1、社会性别和参与式发展(全体人的参与)

(1)主要目的:

赋权给妇女弱势群体,确保妇女参与到发展中,实现权力关系改变,倡导社会性别公平,达致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2)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性的参与式发展理论:

女性作为发展主体;体现女性的决策权;平等获取资源;建立妇女组织网络;确保各个层面的参与机制

●(3)实践元素:

妇女参与问题的界定/目标制定/协同关系

2、参与式发展的实践方法

(1)参与式的性别分析法(在性别问题相关的各种分析领域中,分析两性作用、性别不平等原因及解决手段)

(2)参与式社区发展(内部为主、外部为辅,强调赋权,当地人管理及性别敏感性的社区发展)

●(3)快速农村评价(专家向农民学习乡土知识)

●(4)参与式农村评价(专家与当地人共同交流、分析结果、反思)

●(5)参与式(与社会性别)培训(注重参与者经验/思维方式的挖掘与提升、知识的实践、能力建设过程)

三、对参与式发展的反思

1、对“传统发展理论”的最大挑战

(1)颠覆了“谁”来决定发展的权力关系,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计划及忽略“人的发展”

(2)将发展主体定位“人”,尤其关注弱势群体从被动到主动参与

2、对参与式发展的反思

(1)参与式到底是谁的兴趣与目标

-项目结束时,一些发展指标如妇女组织也随之结束

-存在被动参与(伪参与)和主动参与(赋权过程)的区分

(2)参与式发展可能成为一种隐蔽的更深的压迫与权力关系概念

-参与式发展理论仍被主流现代化理论论述下的“发展主义”所掌控

-未从根本上质疑发展等于经济增长/效率的线性发展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