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报告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0191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报告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报告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报告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报告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报告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报告doc.docx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报告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报告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报告doc.docx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报告doc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总报告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2011年起至现在,既是“课程基地”的建设过程,也是研究者、实践者对于“课程基地建设”本身的研究和探索过程。

把实践维度和研究维度综合起来,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直接面向普通高中改革发展中现实问题的解决;二是课程基地建设本身实现了理论原创;三是基地建设实践路径达成的创新;四是基地建设以及课题研究实现的辐射引领意义。

(一)直面普通高中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普通高中是学生从童年、少年进入青年初期的关键阶段,是学生人格、心智、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在国民教育序列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但是在现实当中,高中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目共睹,最为突出,也最为普遍。

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受应试倾向的左右,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受到严重伤害,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的展开严重背离学生身心发展、终身成长的规律,严重地扭曲变形,“有学校无教育、有教室无教学”的极端应试现象普遍存在;其二是学生学习方式过于单一,围绕书本知识一味记诵、机械练习的倾向极其突出,“教育”内涵严重缩水,时空外延也极端封闭;其三是学校发展思路窄化,千校一面,毫无生气。

任何一项真正有价值的改革和研究,都应当直面这些普遍而突出的问题。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旨在以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为突破,引导学校在课程层面实现良性发展,改变普通高中教育文化的“质态”。

“基地建设”不是改革发展的全部,但却是推进改革发展的突破口。

在江苏全省范围,持续推进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并且把建设的过程同时作为实现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新突破的研究和探索过程,这是全省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最为关注的意义和价值。

(二)致力于实现“课程基地”建设本身的理论原创

“课程基地”是江苏省教育厅为深化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学校教学方式变革、转变人才培养方式而设立的一个专门项目。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不同于高等教育中的“精品课程”,它不局限某个学科的建设,更不是对特定学科内容体系的学术深化;不同于职业教育序列中的“实训基地”,它不只是向学生提供实际操作与技能练习的物质条件;也不同于不少地方现有的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它不只限于特定学科内容的教法优化,更不以提高地方、学校的学生在特定科目中的考试成绩为目标。

“课程基地”的“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课程基地”具有综合的特征。

现有234个基地当中,有108个基地完全采用特定学科以外的综合化的建设方向,即便是以某个特定学科命名的125个基地,其实际建设内容和方向,也全部都以对学科的拓展、对环境的综合改造、对课程的重新界定、对学生经验过程的追求为基本定位。

借助于基地建设,普通高中学校对学科、课程和课程之间的关系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其二,“课程基地”具有开放的特征。

这种开放性体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是借助于基地建设,教育过程实现了时空开放,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高中与大学的联系、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过程的联系得到真正的展现;其二是课程之间的开放,参与建设的学校,以特定基地的建设为示范,所有课程都可能得到启发和改进;其三是学校之间的开放,特定基地的建设任务归属于某一个学校,但是建设的成果向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开放,这是在全省范围建设多样化课程基地的基本用意;其三,“课程基地”具有建构的特征。

基地建设有目标,有规划,但是,预定的建设目标和规划不是封闭的、不可变更的“施工图纸”。

大多数情况下,基地学校是边建设、边研究、边改进、边拓展。

从这个角度说,基地建设为学校变革提供的,常常只是一个切入口,它所引发的后续的、跟进式创新的价值更加突出。

“课程基地”建设的“功能”也指向十分明确:

其一,旨在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其二,旨在转变学校的课程变革方式,力图改变学科课程过于单一的现状;其三,旨在转变学校的发展方式,推进全省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课程基地”的三大特征,以及基地建设的三大功能指向,使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和研究,成为江苏以至全国普通高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独特的创新。

对这项创新举措进行理论原创价值的把握,最需要的,也许不是给出关于“课程基地”的、简单生硬的、属+种差式的“定义”,而是从特征与功能角度,充分的理解它的实践意义、突破意义。

(三)达成基地建设实践路径的创新

江苏全省普通高中总数为567所,从2011年开始,已建、在建课程基地234项,已近学校总数的42%,并且,项目实施仍然将持续进行。

如果再考虑到市级地方参照设立的建设项目,以及部分学校(如锡山高级中学等)自行建设的项目,可以说,课程基地建设对江苏普通高中的改革发展具有全面性、全局性的意义。

为体现这样的实践价值,基地建设的路径创新十分重要。

基本的表现有三个方面:

一是统筹协调。

改革的规模越大,统筹的力度和效果就越是重要。

江苏基地建设能取得目前的效果,根本的路径是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加强与政府财政部门沟通交流,争取政府对于教育改革发展热点的关注和支持。

省级财政、项目学校所在的本级财政对于基地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基地建设为基础教育与内涵发展相适应的“内涵投入”提供了重要的示范。

二是行动指导。

省教科院、教育学会、报刊总社等部门,共同参与对全省基地项目的研究、指导和培训,省教育厅为每个基地学校确定了专门的行动研究参与专家,与基地共同实践,共同研究。

基地建设和课题研究的过程,在省域层面的大面积专业化指导方面,形成了重要的创新路径。

三是规范过程。

根据基地建设规划,省教育厅组织对每一个基地学校的建设过程进行视导检查,既保证了项目建设的规范化,也在视导检查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通过集中的交流,提高基地建设的品质,提高对基地建设本身的研究水平。

(四)基地建设以及课题研究实现的辐射引领意义

省级地方在基本完成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统筹”任务以后,如何在课程改革、教学变革、学校制度创新及多样化发展等方面,发挥“内涵建设统筹”的作用,这是改革发展在深化阶段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

江苏全省以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为牵引,对此做出了创造性探索。

基地建设以及课题研究在基础教育内涵建设方面,正在发挥重要的辐射引领作用。

一是对各级各类基础教育的辐射引领。

在普通高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以后,全省初中、小学阶段(含特殊教育学校)分别设立并实施了“薄弱初中课程建设”、“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学前教育阶段设立并实施了“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

三大项目与普通高中课程基项目,虽在名称上不同,建设要求有所不同,但是在基本的特征和功能方面,保持了一致。

另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的建设项目,对市、县、校三级产生了广泛的带动作用。

基地建设已事实上成为江苏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独特生长点。

二是对全国的辐射引领作用。

江苏的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已经得到教育部相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在重庆、海南等兄弟省市,也已引发了相关的改革。

如何在内涵式发展方面取得突破,这是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也是全国基础教育共同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设计

本研究拟通过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创新,破解高中学校最为突出的千校一面的发展难题,促进江苏高中学校转型升级与优质特色发展。

(一)研究目标

通过高中课程基地项目提供保障和运行机制,促进上下同行,带动学校教育多方面的改革协同推进,使课程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有所突破,更多关注于学习平台建设,推动学习方式转变,创设提升学习动力的教学环境,形成积极正确的教育导向,使学校实现自己的办学思想,开发利用自己独有的课程资源,顾及本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达到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同时,为丰富我国课程理论建设作出贡献。

(二)研究内容

1.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论建构。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了解当前对于课程基地及相关要素的讨论,建构符合江苏省地方特色的课程基地相关理论,包括课程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功能判断与价值选择等,从而为课程基地建设提供清晰的理论框架。

2.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标准。

(1)尝试从六个方面确定基地建设实践创新,包括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途径。

(2)通过不断增加学术性课程拓展内容完善普通高中核心课程内容体系;通过积极开展“服务性学习项目”及“以生活为中心项目”强化普通高中课程与社会的联系;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优化推动职业与技术教育在普通高中课程中的融入和整合;以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为基础建设地方课程以批判性地继承区域文化。

3.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推进策略研究。

一是研究如何从省级层面上对我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分批推进,二是研究各地如何建立与推进市级课程基地的建设,三是研究普通高中学校如何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以教师为主体来层层推进基地建设,四是研究各类学校,各种类型课程如何建设。

4.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分类建设的案例研究。

以具体的高中学校为案例,对综合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项目、学科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项目、活动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项目等不同类型的基地进行研究,以发现各类课程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经验。

5.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评价、督导与考核机制研究。

以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要求为主要参照体系,每学年对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与使用情况、硬件建设情况、课程实施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发展情况、学校特色形成情况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考核,并定期对基地建设进行督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6.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专业支持与保障机制研究。

充分发挥教育科研部门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形成教科、教研与基地学校的互动机制,为课程基地建设提供专业支持并形成研究共同体;形成普通高中与高等院校的有效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师资力量和硬件设备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社会捐助体系,为课程基地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省、市、县(市)有关部门的责任分担机制建设,课程基地建设的资源开发与使用机制研究,课程基地建设中的资源共享机制研究,管理机制研究等都是保障课程基地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方面。

三、研究过程、方法、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过程

2010年初起提出课程基地建设设想,其后,反复调研,不断征求各方面的专家、一线校长和学科教师的意见,明晰课程基地的内涵。

形成课程基地的概念。

2011年6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文件正式提出课程基地建设的概念及要求。

2011年8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首批项目正式确定。

2011年8月—2012年11月,主要收集一些相关文献资料并作整理,提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视导检查标准。

并对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第一批申报学校进行现状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形成督导报告。

以后每年都对上年项目督导。

2011年11月—2015年9月,对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研究,结合已有成果,系统构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框架,为课程基地建设提供基本思路。

形成系列文章。

2012年11月—2015年9月,从教学环境的创建、教学模型的建构、自主学习互动平台的建设、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专业发展中心的构建、学生实践创新途径的开发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案例研究。

实践转化研究成果。

2015年6月—2015年10月,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提炼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形成系列成果。

(二)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

通过参观、访谈、问卷等具体方式调查课程基地建设中的基础和现状,了解各方人员对于基地建设的诉求。

比较研究法。

尽可能收集一手资料进行综述,并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理论研究。

案例研究法。

选取典型的学校作为首批课程基地学校,以他们为案例,提炼出具体的操作经验。

行动研究法。

每所基地学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行动计划,开展行动。

(三)阶段成果

具体表现在理论与研究两个方面:

一方面初步探究和完善理论架构。

一是重视科研先导。

分层建立课程基地研究组织。

省教育厅专门成立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这一新生事物的研究,由行政领导、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及名校长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对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指导和帮助项目建设学校推进实施。

各地各校也自行普遍开展课程基地的教科研工作,部分学校成立研究小组,集中解决课程资源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

对课程基地建设从地位、性质、目的、任务等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突出教学方式改革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础是从体现学科环境的硬件建设入手,重视课程载体建设。

强调建设目标是使每所学校、每个学科都要建立课程基地。

三是强化培训提升。

利用高中校长学习会、专题培训等契机,组织多层次研讨、交流,促进课程基地建设理念的充实和完善,使课程基地建设要素向课堂教学实践的转变,引导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方式转变。

随着课程基地建设理念的深入,项目建设学校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努力改变学校面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

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基地建设,努力改变过于单一的课堂传授方式,推进课程基地建设,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另一方面注重探索和铺设实践路径。

一是施行省级统筹,协调推进。

针对江苏普通高中数量多规模大、南北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异的特点,加强工作的领导、协调和指导,明确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的地位和责任,坚持候选项目以各市推荐为基础,努力实现苏南、苏中和苏北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协调发展,力争包括农村学校在内的普通高中,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拥有一席之地,实现共同发展。

二是加强规划,统筹布局。

在每年的课程项目申报中强调要求,兼顾学科性和综合性、文科性和理工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城市学科和农村学校。

第一年的项目立项中,除德育和通用技术外,所有学科都已覆盖。

三是施行典型引路,共同推进。

在对全省首批38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检查视导后,评出10个阶段性建设状况“优秀”的项目。

鼓励这些优秀项目学校形成基本经验,并向本地区其他学校辐射,形成基层学校相互支持的机制。

四是施行全程管理,自主推进。

积极探索有效的建设推进策略,不断加强建设过程管理,建立了从项目申报答辩到绩效评估的全过程管理制度。

每年对上年度课程基地建设情况开展检查视导,对项目优秀的学校给予适当的奖励。

鼓励项目建设学校先行探索校本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其动员高等院校、地方教科研部门等社会力量,集中突破,自主解决,为个性化、特色化发展营造空间。

(四)主要研推活动

2011年6月,为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建设,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正式启动江苏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

2011年8月,在各市推荐申报的基础上,经省教育厅组织材料评审和专家答辩,共遴选出首批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38个。

2011年11月,为加强对课程基地项目建设的过程性指导,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建立了课程基地联系人制度。

确定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高中相关学科教研员为各课程基地的联系人,负责课程基地项目建设的具体联系、组织专家指导、协调管理和信息反馈等工作。

2012年2月,为贯彻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要求,扎实做好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工作,确保这项原创性工作的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省教育厅成立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江苏省教育学会。

2012年3月25至26日,首期“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专题培训班”在南京举行,本次培训班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主办、江苏现代教育培训中心承办,得到了各市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有关高中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参与学校170多所,学员逾200人。

2012年5月,启动2012年度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工作。

9月,在各市推荐申报的基础上,经省教育厅组织答辩和评审,共遴选出2012年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50个、培育项目5个。

2012年6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启动实施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的通知》,在农村初中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多数的城市初中,开展课程基地建设。

明确从2012年起,全省将启动薄弱初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围绕初中薄弱课程建设,通过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和知识呈现方式,以项目引领、载体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课程学科建设,打造教师专业成长平台,进一步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2年7月,省教育基础处马斌处长为浙江省高中校长研修班做关于江苏关于课程基地建设的报告。

2012年11月,为进一步推动普通高中加大加快加深课程基地的建设,加强内涵建设,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组织对全省首批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开展检查视导,形成调研报告。

2013年3月,启动2013年度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工作。

4月,省教育厅办公室对全省首批38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检查视导情况进行通报,10个建设项目阶段性建设状况达到“优秀”。

2013年4月25日至27日,为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促进交流,加强借鉴。

由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课题研究暨现场交流会在淮安召开。

会议组织了省首批普通高中课程基地部分阶段性建设成效明显的优秀项目进行经验交流,实地参观了淮阴中学航空航天特色课程基地和盐城一中低碳教育课程基地,并与课程基地师生进行了现场交流。

2013年8月,在各市推荐的基础上,根据材料评审和现场答辩结果,共遴选出2013年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48个,培育项目6个。

通过对2011年建设的38个项目开展视导,10个项目阶段性评价被评为优秀。

2013年10月,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印发《关于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开展小学课程基地建设。

明确以学校课程文化开发为突破,通过项目引领、载体创新,进一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2013年先行启动33个薄弱学校项目建设,涉及66所学校的实施,通过“以一帮一、以强带弱”的建设方式,努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到2020年,在全省建成500个小学特色文化项目。

2013年10月,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印发《关于组织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的通知》,开展特殊教育课程基地建设。

2013年11月2日至3日,由江苏现代教育培训中心承办的全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检查视导专题培训会,在江苏省委党校报告厅举行,来自全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校长和相关负责人共250余人参加培训。

2013年12月10日至13日,为进一步推动我省薄弱初中课程建设和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省教育厅组织对2012年立项的初中高中课程建项目进行视导调研。

2014年4月,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建立的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网页开通。

2014年4月,启动2014年度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工作。

6月,在各市推荐的基础上,根据材料评审和现场答辩结果,共遴选出2014年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48个。

通过对2012年建设项目开展视导,15个项目阶段性评价被评为优秀。

2014年5月,省教科院在南京第一中学组织江苏省地理学科相关高中课程基地观摩研讨会,通过研讨,分享课程基地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探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有效的解决途径。

2014年8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通知》,在幼儿园开展课程基地建设。

2014年11月26日,省教研室在江苏省海门中学组织的“教学新时空·名校课程”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现场推进会。

为配合会议的召开,省教育厅征集了近百所学校课程基地视频,统一在江苏教学新时空展示。

2015年1月,为推动我省小学特色文化、薄弱初中提升、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特殊教育发展工程等课程项目建设,省教育厅组织对2013年立项的基础教育课程建设项目进行视导调研。

2015年3月,启动2015年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

5月,在各市推荐的基础上,经过材料评审和现场答辩,共遴选出2015年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49个。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自筹资金、自主建设的“巅峰体育课程基地”,经申请并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检查认可,确认为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

通过对2013年建设项目开展视导,16个项目阶段性评价被评为优秀。

2015年4月,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鲁能巴蜀中学主办“状元府大讲坛”——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告会。

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马斌处长应邀作了“课程基地改变教育未来”专题报告,阐述了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经验与做法。

2015年7月,根据《江苏省海南省教育领域合作协议》和海南省教育厅提出的合作意向,加强两省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合作,支持海南省10个普通高中学科课程基地建设。

2015年7月3日,为推进我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走向深化,加强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省教研室与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在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组织“全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与教学方式变革”专题研讨活动。

2015年9月11日,江苏省教科院基教所依托“教学新时空”网络平台,以课程基地建设的“顶天”与“立地”为主题,以现场研讨与在线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直播基地召开课程基地建设在线研讨会,交流课程基地建设的成绩、经验与问题,明晰项目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实践路径。

四、研究的结论

(一)课程基地建设完成了理论的初步建构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理论具有原创性,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并不多,为此,课题组成员通过读书、调查、讨论、思考,初步构建了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理论。

1.形成核心理念。

课程基地是普通高中整体改革中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围绕某一特定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而展开,它可以是在学科中进行,也可以是跨学科进行。

该项目以资源开发、学习方式、教学实施为要素进行平台建设,旨在促进以先进课题资源为依托的师生互动,引导师生从对简单资源的依赖转到以科学技术为平台的轨道上来,把师生与课本的互动,转到人与丰富资源的互动中来,把基于书本的学习转到基于探究的学习上来。

这一平台既是校内教育教学的平台,也是据此形成一种创新性模式、在全省开放、发挥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平台。

因此,苏教基[2011]27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

一是课程的实施需要有确定的空间。

以往的课程实施局限于教室内,这样的空间极易因为厌倦而损坏学习的成效。

课程基地打造物化的空间,使学习空间变大广大而充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的区域。

二是要有丰富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资源。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教材的过程,更多的是需要找到学习的方式与方法,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

而课程基地扩大了课程资源的来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程基地的资源,也可以在这里创新开发课程资源,把僵化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操作。

三是强化直观性,以物质形态呈现的教学内容结构。

按照思维导图的理论,学生在习得知识的时候,需要建构知识模型,需要通过直观的操作进行知识点理解。

课程基地就是希望通过平台建设,物化知识结构,呈现可视的思维导图。

四教育需要满足学生研究性、实践性学习的需要。

学生的本性是需要也希望进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但现有的知识体系难以提供这样的机会。

课程基地所呈现的不是知识的全部,而是给学生提供系列材料,通过实践探究,完成学习内容。

五是高中教育需要彰显特色与内涵。

高中教育的特色发展与内涵发展是我国的长期战略。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的压力,许多高中缺乏明晰的发展理念。

课程基地为普通高中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2.进行了课程基地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